fluent水力直径如何设置

fluent水力直径如何设置,第1张

在Fluent边界条件设置中,流场的入口、出口和远场边界上,用户需要定义流场的湍流参数。在大多数情况下,湍流是在入口后面一段距离经过转捩形成的。如果不知道湍流参量的分布规律时,可以在边界上采用均匀湍流条件简化模型的设置。在设置边界条件时,首先应该定性地对流动进行分析,以便边界条件的设置不违背物理规律。违背物理规律的参数设置往往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甚至使计算发散。

一、相关计算公式

已知流体的密度ρ,流速ν,动力粘度μ,以及特征长度L,则:

水力直径(Hydraulic Diameter):

常取水力直径作为特征长度;其中A为有效通流截面面积;S为湿周长度。

水力直径计算公式

1.雷诺数(Reynolds number):

雷诺数计算公式

2.湍流强度(Turbulent Intensity):

湍流强度计算公式

3.湍流动能(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湍流动能计算公式

4.湍流长度尺度(Turbulent Length Scale):

湍流长度尺度计算公式

5.比耗散率(Specific Dissipation Rate):

比耗散率计算公式

6.湍流耗散率(Turbulent Dissipation Rate):

湍流耗散率计算公式

7.修正湍流粘度(Modified Turbulent Viscosity):

修正湍流粘度计算公式

8.湍流粘度比(Turbulent Viscosity Ratio):

湍流粘度比计算公式

注:上述公式适用于大多数管道流动中,设置均匀湍流参数,并不具有普适性。

二、Fluent提供的 Specification Method(定义方法)类型

1.湍动能(Turbulent Kinetic Energy),湍流耗散率(Turbulent Dissipation Rate):

注:仅适用于k-ε模型;

2.湍动能(Turbulent Kinetic Energy),比耗散率(Specific Dissipation Rate):

注:仅适用于k-ω模型;

3.湍流强度(Turbulent Intensity),湍流尺度(Turbulent Length Scale);

4.湍流强度(Turbulent Intensity),湍流粘度比(Turbulent Viscosity Ratio);

5.湍流强度(Turbulent Intensity),水力直径(Hydraulic Diameter);

6.修正湍流粘度(Modified Turbulent Viscosity):

注:仅适用于Spalart-Allmaras模型;

7.湍流粘度比(Turbulent Viscosity Ratio):

注:仅适用于Spalart-Allmaras模型;

8.湍流强度(Turbulent Intensity)

一下依次为原油粘度、粘度和导热系数的UDF。本来想把函数给你写好的,一看你的公式那么长就取消没这个念头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include "udf.h"

/*1-oil density*/

DEFINE_PROPERTY(cell_density,cell,thread)

{

real density

real temp = C_T(cell,thread)/*temp就是温度*/

density = -1172.12 /*补全你的函数*/

return density

}

/*2-oil viscosity*/

DEFINE_PROPERTY(cell_viscosity,cell,thread)

{

real viscosity

real temp = C_T(cell,thread)

viscosity = 0.001779 /*补全你的函数*/

return viscosity

}

/*3-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DEFINE_PROPERTY(cell_heatconductivity,cell,thread)

{

real heatconductivity

real temp = C_T(cell,thread)

heatconductivity = -2.2969+/*补全你的函数*/

return thecon

把Coefficients系数调到你温度最高次幂+1,如密度函数温度最高次幂4,这里需要调到5,从下面1~5个孔中依次填入0次幂常数、1次幂常数……,图中我给你填进去两个。

类似的,其余的公式换算成单位K的公式就可以定义了。

图中Range是指后面Minimum和Maximum分段函数的个数,你的函数都不是分段的,所以只需要填1就OK了,后面Minimum和Maximum尽可能范围大些,保证计算遇到的任何情况下温度在这个范围内。

1 模型描述

本例的模型较为简单,如图1所示。计算域高1m,宽0.2m。顶部边界为压力出口,底部有一高温壁面hotwall,温度570K,其他壁面wall为绝热边界。计算域内初始充满0.9m深的水。划分网格如图2所示。

2 导入网格

打开fluent,导入上步生成的网格模型。Scale检查网格尺寸。如图3所示。

图3 scale计算域

确保计算域尺寸是我们所需要的。本例中x方向尺寸0~0.2m,y方向0~1m。

3 设置求解器

选择压力基(pressure-based)求解器,同时选择瞬态模拟。

由于水沸腾时水蒸气会在浮力作用下向出口运动,因此考虑重力。设置重力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为y方向,大小-9.81m/s2。

4 设置计算模型

添加多相流模型为mixture模型,勾选slip velocity及implicit body force,设置欧拉相数量为2。如

激活能量方程

此例为层流流动,不激活湍流模型。

添加材料water-vapor及water-liquid。修改材料属性。

Water-liquid属性:

Density:1000kg/m3

Viscosity:0.0009kg/m-s

Standard state enthalpy:0 j/kgmol

Reference temperature:298k

其他采用默认属性。

Water-vapor属性:

Cp:2014j/kg-k

Standard state enthalpy:2.99e7j/kgmol

Reference temperature:298.15k

其他属性采用默认设置。

6 相设置

设置液态水为主相,水蒸气为第二相。设置气泡直径0.0002m。如图7,图8所示。

图7 设置主相

图8 设置第二相

定义相间作用,即定义蒸发/冷凝模型。点击interaction按钮进入如图9所示对话框。选择from phase为liquid,选择to phase为vapor,即为由液态转化为气态,选择模型为evaproation-condensation。此时d出模型定义对话框,如图10所示。这里采用默认设置即可。

7 设置边界条件

本例的边界条件较为简单。

Outlet:采用压力出口,设置出口蒸气含量100%,温度372K

Walls:设置为绝热边界。设置heat flux为0

Hot wall:设置temperature为570K

设置operating conditions如图11所示。

图11 operation condition

设置参考密度为气相密度0.5542。

8 求解方法

设置pressure为body force weighted,其他momentum、volume fraction、energy全采用quick算法,有利于提高计算精度。

在solution controls面板中设置亚松弛因子。设置pressurewie为0.5,momentum为0.2,volume fration为0.2。

9 初始化

初始化时设置temperature为372K。

需要patch两个区域:

1、与hotwall相邻网格节点。由于hotwall温度高达570K,超出水的沸点373.15K,因此需要adapt出hotwall边界相邻节点区域,设置其温度为373.15K。

2、Patch出初始水位。由于初始状态下计算域中有深0.9m的水,因此需要通过patch将其标记出来。

【Adapt】>【boundary】,d出如图12所示对话框,在boundary zones中选择hotwall,设置number of cells为1,点击mark即可对此区域节点进行标记,下一步进行温度patch。

图12 标记临壁面节点

点击patch…按钮,d出图13所示对话框。

图13 温度patch

下一步patch水位。

点击菜单【Adapt】>【region…】进入区域标记对话框。进行如图14所示设置。

点击mark进行标记。

图14 区域标记

进入patch对话框,进行如图15所示设置。点击patch完成设置。

图15 水位patch

此时可以查看云图,以检查patch是否正确。

10 其他设置

OK,该定义的都定义完了,剩下的就是一些监测量、动画什么的设置,这些都很基础,这里不再赘述。

11 设置计算

设置时间步长0.01s,时间步数1000步,迭代计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tougao/78184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0
下一篇 2023-04-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