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oreDNS有及部分可以配置。
首先,确定哪些插件被编译进CoreDNS。我们提供的编译后的二进制可执行包 (binaries)已经包含了所有的插件,列在 plugincfg 。增加和删除都很 easy ,但是需要对CoreDNS重新编译。
大多数用户使用文件 Corefile 来配置 CoreDNS。当 CoreDNS 启动的时候,如果 -conf flag 没有被配置,就会在当前目录查找 Corefile 文件。
文件包含了一个或者多个服务器块 (Server Blocks)。每个服务器块列出了一个或多个插件。那些插件也可以在后面使用指令配置。
在Corefile 文件中,插件的顺序不决定插件链的顺序。 插件执行的顺序,配置在文件 plugincfg 中。
Corefile 文件的备注以 # 开头。行的其他部分会被识别为备注。
CoreDNS 在配置中支持环境变量。
环境变量可以被使用在任何地方。语法是 {$ENV_VAR} ( Windows-类型的语法 {%ENV_VAR%} 也是支持的)。CoreDNS 会在解析Corefile的时候替换这些变量内容。
参考 import plugin。
这个插件有些特殊,可以被用在Corefile的任何地方。
一个很特殊的可导入文件是 snippet 。一个 snippet 通过命名一个块(block)的特殊语法来定义。名字需要被放到圆括号内: (name) 。然后,它就可以随着导入插件放置到配置文件的任何地方了。
每个服务器块(Server Block)以server应该伺候的zones开头。在zone名字或者zone列表名(以空格分隔)之后,一个服务器块以大括号作为开头和结束。
如下的服务器块定义了一个 server,负责root zone: 下所有的zones; 基本上,这个 server 应该处理所有的查询:
服务器块(Server blocks)还可以指定监听端口。默认端口是 53 (DNS 服务标准端口)。指定端口,以冒号作为分隔符在zone后列出端口号。
如下的 Corefile 指示 CoreDNS 创建一个 Server , 监控端口 1053:
给服务器块定义一个zone,但是这个zone已经被配置到一台服务器上,并且已经运行了,运行在同一个端口。Corefile 会在启动的时候报错:
变更第二个端口为 1055 可以让这两个服务器块变成两个不同的服务器。
当前 CoreDNS 接受4种协议: DNS, DNS over TLS (DoT), DNS over >
type Info struct{
Age int32 `xorm:" INT(8)"`
}
字段超多可以从数据库用xorm reverse出来结构,
或者直接querystring 得到map[string]string,想怎么处理都行。
另外,没太明白你要问什么。
kubenretes中暴露Pod及Service的6种方式 ,分别为port_forward、hostNetwork、hostPort、nodePort、loadBalancer、Ingress。
将本地网络端口转发到pod中的端口
例如以下命令会将机器的本地端口 8888转发到我们的kubia-manual pod的端口8080:
kubectl port-forward kubia-manual 8888:8080
这是一种直接定义Pod网络的方式。
如果在POD中使用"hostNetwork: true"配置网络,pod中运行的应用程序可以直接看到宿主主机的网络接口,宿主机所在的局域网上所有网络接口都可以访问到该应用程序及端口。
可以看到pod IP和节点IP是相同的
一般情况下除非您知道需要某个特定应用占用特定宿主机上的特定端口时才使用hostNetwork: true的方式
这是一种直接定义Pod网络的方式。
hostPort是直接将容器的端口与所调度的节点上的端口路由,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宿主机的IP加上端口来访问Pod
因为Pod重新调度的时候该Pod被调度到的宿主机可能会变动,用户必须自己维护一个Pod与所在宿主机的对应关系。
这种网络方式可以用来做 nginx [Ingress controller]。外部流量都需要通过kubenretes node节点的80和443端口
Kubernetes中的service默认情况下都是使用的ClusterIP这种类型,这样的service会产生一个ClusterIP,这个IP只能在集群内部访问,要想让外部能够直接访问service,需要将service type修改为 nodePort。
在某些场景下我们可以使用 Kubernetes 的 Proxy 模式来访问服务,比如调试服务时。网络模型如下:
NodePort 服务是引导外部流量到你的服务的最原始方式。NodePort,正如这个名字所示,在所有节点(虚拟机)上开放一个特定端口,任何发送到该端口的流量都被转发到对应服务。如果需要达到负载均衡,外面可能需要挂一个nginx
NodePort 服务特征如下:
每个端口只能是一种服务
端口范围只能是 30000-32767(用--service-node-port-range定义)
不在 YAML 配置文件中指定则会分配一个默认端口
网络模型如下所示:
集群外就可以使用kubernetes任意一个节点的IP加上8400端口访问该服务了。kube-proxy会自动将流量以round-robin的方式转发给该service的每一个pod。
这种服务暴露方式,无法让你指定自己想要的应用常用端口,不过可以在集群上再部署一个反向代理作为流量入口。
LoadBalancer 只能在service上定义。这是公有云提供的负载均衡器,如tke、AWS、Azure、CloudStack、GCE等。
LoadBalancer 服务是暴露服务到 Internet 的标准方式。所有通往你指定的端口的流量都会被转发到对应的服务。它没有过滤条件,没有路由等。这意味着你几乎可以发送任何种类的流量到该服务,像 >
我们从0到1设计开发了国信微服务架构,他是一个完整的,从前到后的架构。我们希望逐步分享出来,后续也会将此架构开源。
1、配置依赖最小化;
2、开发速度最大化;
3、环境部署最简化;
选用grpc,因为grpc有以下几个优势:
1、多语言支持;
2、社区活跃,生命力强,七月份发布15版本;
3、支持ios、Android,支持SSL和自定义鉴权(支持国密),可以简单实现客户端到后台的多路复用、rpc调用;
4、只有通信层依赖于grpc,所以容易替换;
5、grpc使用pb协议,此协议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生命力强;
6、支持流stream,在流的基础上实现了Server Push,方便做变更通知,不再需要客户端做费力的Long Pull;
方案基于进程内LB方案,结合分布式一致的组件etcd3,进行设计开发,具备以下功能:
1、服务自动注册;
2、服务自动发现;
3、负载均衡;
4、注册中心异常保护;
5、异常通报下发;
6、服务降级;
可视化服务管理平台,展示服务信息,包含功能如下:
1、server展示,包括ip地址、端口号、应用名称、接口名称;
2、api展示,显示proto文件内容;
3、api测试;
4、服务监控展示;
5、服务依赖动态图展示;
api网关基于vertx实现,后期考虑采用原生netty进行升级:
1、由统一的入口来调用微服务的API;
2、API鉴权;
3、反向代理、数据剪裁、数据聚合;
4、流量控制;
5、监控报警;
6、TCP、>
Micro的api就是api网关
API参考了 API网关模式 为服务提供了一个单一的公共入口。基于服务发现,使得micro api可以提供具备>
以上就是关于CoreDNS 手册(四)__配置全部的内容,包括:CoreDNS 手册(四)__配置、calsh无法启动主程序、golang gRPC xorm 优雅的解决proto没有int类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