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个,也许对你有启发:
哥特精神
为哥特次文化定义一个明确的思想体系并不太容易,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心境及审美观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有部分是受到浪漫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的启发。黑暗、神秘、病态的印象及心境也存在于传统浪漫主义的哥特小说中。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恐怖感及对超自然的畏惧普遍存在于大众文学中,并持续到现代的恐怖**。哥特另一个核心元素是滑稽夸张及自我戏剧化,出现在哥特小说和哥特次文化中。 哥特次文化的成员一般都不支持暴力,而是容忍暴力。许多媒体错误地将哥特此文化与暴力、对少数族群的敌意、白人至上和其他仇恨连结在一起。然而,暴力和仇恨 并不是构成哥特思想的元素,相反地,部分哥特思想是由主流文化希望忽略或遗忘的社会或个人罪恶的认知、了解、悲痛所组成。这也是哥特音乐中极为普遍的主题。 阻碍明确定义哥特思想的第二个原因是哥特厌恶政治的特质。在19世纪,个人对于社会规范的蔑视是非常大胆的事情,但远远比不上今日的激进程度。因此,哥特次文化的反抗性是有限的,并且吸取了西方核心文化的意象。不同于嬉皮或朋克运动,哥特次文化没有散发政治讯息或呼吁社会运动,而是强调个人主义、对多元化的包容、创造力、理智主义、厌恶社会保守主义和倾向温和的犬儒主义,但这些想法也不是适用于所有成员。哥特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审美观上,而不是道德或政治。 哥特当然有其政治倾向,范围可从社会自由主义到无政府主义,但他们不会特别表达出来,成为他们文化的一部份。相反地,政治立场如同宗教,被视为与个人观念有关。与朋克不同,只有少数人在政治立场和“哥特”身分之间有所冲突。 身为哥特,处在次文化中是极为宝贵的,且能实现个人抱负,特别是有关创作的事物。然而,这也可能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年轻人。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大众对哥特次文化的误解所造成的负面观感。年轻人在运动中所找到的价值,可由哥特次文化的持续存在,而其他80年代的次文化(像是新浪漫运动)却已消失来证明。
编辑本段给哥特崇拜者寄语
给哥特崇拜者们的一些话[1] 哥特是一种人类文化发展中,某个和常理分歧的文化体系。现在我们所接触到的哥特式从最早西欧文化中,提取他们的残旧,暗雅作为元素产生的而产生的社会另一种的声音。一种思想表达方式。 由这种思想方式延伸出了,音乐,小说,**,服装,时尚。哥特它独特及富有魅力的表现方式,深深影响着这个社会。现在,它已经不单单只从西欧古典风格里面“拿来主义”,加入了魔鬼,偏冷门宗教,死亡,朋克等因素,哥特就像是个巨大的蠕虫吞噬着所有可以强大自己的文化,只要它黑暗,阴郁。但它并不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更像一种反讽。表面上似乎哥特崇拜着死亡,阴郁,恐怖,但实际上我们现实的生活难道不是连地狱也不如吗?与其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宁愿选择生活在地狱。哥特,只是一种思想表现方式,他并不代表死亡,也不是说自杀是美丽的。 很多人被唱片、明星们欺骗了。认为自杀是美丽的,死亡是解脱。这实际上只是明星们给你开的一个玩笑。既然他如此崇拜死亡,为什么自己却还活在这个世界呢?就像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样,他是一种方式,一种讽刺社会,嘲笑自己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认清世界。所以换种角度来说,鲁迅是中国的哥特主义人士。 哥特并不要多华丽的服装,也不要多凄惨多忧郁的化妆。那只是他的表面,并不是真实的内在。 也不需要自残,自虐。那并不是哥特,那只是一个被西方流行音乐欺骗的白痴。 如果你真心喜欢哥特,你应该像学习一种语言一样学习他,他是一种说话方式,一种反思维模式,一种嘲笑社会悲哀的声音。如果你能冷静的看哥特,你会发现,哥特在它那阴暗的外表下,有着一种对生命的狂热。
gothic是一个英文单词,意思是哥特人的;(建筑)哥德式的 ;(印刷)哥特体的; 哥德式的,恐怖的。也用来指哥特摇滚。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哥特 外文名 :Gothic 时代 :八十年代 地区 :英伦及欧洲 字典解释,历史发展, 字典解释 Gothic,按字典解释,其中文意思为∶ 1哥特人的; 2(建筑)哥德式的 ; 3(印刷)哥特体的; 4(小说)哥德式的,恐怖的。而Gothic Rock,按字面大概应译为"(音乐)哥德式的摇滚",那么,究竟音乐与哥特的连线点及意义何在? 一切都是始于Joy Division。那还是在七十年代末的朋克时代,Punk,这是个暴力加上颠覆的标记。而原名为Warsaw的Joy Division的出现,无疑将这场充满了破坏欲望和无 主义的朋克运动带进了后朋克时代。浓烈朋克气味的电吉它 ,夸张而突出的贝司,是JD式低调摇滚的标记。而JD那套灰暗而孤离的人生观,像一种阴郁的遗传因子,将整个后朋克文化尽染成灰色。主音歌手Ian Cur tis于80年的自缢身亡,是一种以身殉道。这些耗损生命而成的音符字句,成就了Joy Division的不朽经典,见证著整个低调文化的开始。 历史发展 八十年代,一个悲观的年代,至少在英伦及欧陆地下文化的层面上来说如此。在当时的独立音乐圈里,涌出一大批黑暗病态、风格邪异的乐队,他们的音乐源自于无尽的压抑,以及对生命的诅咒。Bauhaus,The Sisters Of Mercy,The Birthday Party,Alien Sex Fiend,Southern Death Cult,The Chameleons,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Clair Obscur,And Also The Trees┅┅实在 不用再列举更多的经典名字了,这些被视为绝望、邪气、颓废的乐队/乐手,从 Punk那种过激的破坏意识,反方向潜逃往一个内向而黑暗的世界--这就是那个占RockMusic 据了大半个八十年代的低调音乐时代。 依然未提到"哥特"这一字眼。其实,在八十年代初时,乐评文章或乐迷提到这类音 乐时,总没有一个确切的名称。"后朋克摇滚"、"低调音乐"、"恐怖摇摆"、"死亡派"┅┅这些都是人们早期对这种音乐戴上的头衔,至于"哥特摇滚"这一名称,则伴随着The Cult 、The Sisters Of Mercy 、The Mission、Fields Of Nephilim确立了Goth文化体糸而出观。 还是让我们再重新好好看看Goth/ Gothic这个词语吧。Goth,始于对公元三、四 世纪时侵略罗马帝国的日尔曼/野蛮人之民族的称呼;而由Goth衍生而出的Gothic ,原用于哥特教堂建筑上。它不仅是十二至十五世纪统治著西欧建坛的主流建筑 风格,在西方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更是当时教会统治下的中世纪"黑暗时代"(Dark Age)的代名词。枝干挺拔的外形充满了升腾的动势,而教堂内部 著近似框架式的结构构件,筋骨嶙岣,窗子占满了支柱之间的整个面积,几乎 没有墙面,雕刻、壁画之类无所附丽,极其峻峭冷清的内部空间被巨大的彩色玻璃窗渲染得五色缤纷、光夺眼目∶这一切都体观著教会否定物质世界,宣扬"纯洁的 "精神生活的神秘主义论说教。德国的科隆主教堂,正是这种弃绝尘寰的宗教情绪的极致结晶。 而十八世纪初,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波助澜之下,哥特文学,这种充满奇异幻想的文学风格,更席卷至欧洲的文学体系内,同时亦默化了现今的文学思想及音乐的秩序。最后,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糸的最终成形,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哥特黑暗文化被正式纳入音乐的范畴内,而这次,它借用了更诡秘更激进的精神面貌与人们会面。哥特文化运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以一种间断跳跃的方式在各种艺术文化领域中植根生长,最后以哥特音乐的爆发标志著这一运动的完成,这与其他文化运动,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主义运动等的特征及过程毫不相同。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在漫长的岁月里,几近枯竭的哥特基因仍能保存下来,并分别在不同领域萌芽生长?这应该与西方人类的社会心理结构与社会文化结构的构成与演进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我们无法以短短数言便解开这一巨大谜团, 毕竟,这只是篇关于哥特摇滚的小文。 哥特摇滚在英国地下音乐圈的形态与演进,正犹如一派邪教降临大地般。它通过难以想像、天马行空的邪异素材来吸纳听众,这就不仅包括了在音乐上百花齐放的空前创造力,也包括了在视觉造型上,所给予人们的前所未有的剌激视觉体验。 中性化的身份造型,浓妆艳抹的打扮,这些并非新浪漫一族的专利。哥特仿佛是新浪漫的个性相反的孪生兄弟,是华美艳丽背后黑暗病态的一面。哥特中的经典 ,是Specimen的绝对异端形象,可惜Specimen只是一个"形象乐团",于音乐上并 未留下太大贡献。当然,还有Peter Murphy(Bauhaus)的瘦弱病气,Daniel Ash (Bauhaus)的箭猪式发型加鱼网装,Siouxsie Sioux(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的妖魅夸张眼线,Ian McCulloch(Echo & The Bunnymen)的巨型黑发大风衣,这些全都是对整个哥特文化的视觉诠释。而在哥特音乐的文本中,我 们可以细味到一些涉及宗教、 、死亡、绝望、基督以至匪夷所思的虚无论语 句,这些都是哥特音乐不可或缺的一环,Gothic Rock,这覆盖在影像模糊、虚无飘渺的外在躯壳之下的音乐,一切都是那么神秘。 哥特摇滚的风格,可说是承继自Joy Division的遗传。尤其是那种把贝司提升至主奏位置的癖好,直至今日的后哥特朝代仍无法被摆脱。那些抑压着低沉声线或扭曲的人声,沉重如郁结般的贝司,迷幻的吉它声,充满控诉力的鼓击,偶尔发出鬼哭神号般的嘶叫,如同石磨般沉重或是狂野得分崩离析的曲式,还有一张张苍白的面孔∶当你对生命感到茫然无助时,你会想到在它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吗?是心灵的孤立无援?是死亡阴影的笼罩?还是人世间的悲剧?Gothic Rock,是建筑于无意识的抽象表达而多于刻意性的音乐颠覆行为。 在荟荟众多哥特王朝的黑石圣像中,不可不提的是以下三支最具哥特黑色气味 的乐团∶Bauhaus,The Sisters Of Mercy以及The Birthday Party。追溯哥特摇滚的根源,来白英国Northingham市的Bauhaus绝对可称得上是Gothic Rock的鼻祖。这个最初名为The Craze,后来又一度更名作Bauhaus 1919的哥特之皇的音乐,永远与黑色和死亡紧紧缠绕着,在他们的音乐里包含了所有哥特元素的原型。更重要的是,Bauhaus成员的艺术学院背景,驱使他们把戏剧及表演 艺术的元素,融入乐队的音乐概念及现场演出之中。而Bauhaus这一名字,正来自于1919年成立于德国魏玛的国立威玛建筑学校(Das Staatlich Bauhaus Weimar,简称包浩斯Bauhaus)--一所对现代建筑艺术、工业设计以及工业美学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建筑学校,同时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发源地。(再一次的,哥特这一词语将音乐与建筑领域沟通起来。) 1979年,组建已两年的Bauhaus推出了首张单曲"Bela Lugosi's Dead",一首色调阴森,长达9分钟的实验性杰作,并举行了一场伴随着黑暗灯光从及干冰烟雾的神秘现场演出,正式升起了哥特王国的国旗。在存在的六年中,Bauhaus在亲手建造的哥特王国中竖立起五座黑色大理石界碑--1980年的<In That Flat Field>,1981年的<Mask>,1982年的<The Sky's Gone Out>和<Press The Eject And Hand Me The Tape>,1983年的 。主音歌手Peter Murphy混合著David Bowie及Iggy Pop的神经质病态造型,RockMusic 汲取自朋克音乐的演奏手法,旋律化且沉实抢耳的低音吉它,还有黑暗如哥特恐 怖小说的景象,Bauhaus标志著一个低调次文化的真正诞生。 断裂之后的Bauhaus,并没有像内陆河一般蒸发消失于干涸的沙漠地面,他们是一条条汹涌的地底暗流,仍不断地拓展着这黑色王国的边界。Peter Murphy与艺 术摇滚乐团Japan的贝司手Mick Karn组成新乐队Dali's Car,于1984年发表了 一张专辑,但不久后两人就分道扬镳了。(其实在Bauhaus的音乐 中,已潜藏着丝丝艺术摇滚的气味,而过去他们也与别的艺术摇滚乐手合作过,如1981年时他们曾联同David Bowie录制了一首经典之作"Ziggy Stardust"。) 而今Peter已转至美国作个人发展,透过他的个人专辑,我们不难发现Peter已适应了美国的文化环境,并一步步地柔化了过去他所特具的那种邪异病态气质。 1983年夏天,吉它手Daniel Ash和鼓手Kevin Haskins在Bauhaus刚刚解散后就马上和新增的贝司手Glenn Campling组建了三人先锋实验组合Tones On Tail。 如果说Bauhaus最吸引乐迷的是他们现场表演的疯狂魔力,那Tones On Tail则完 全是以一种谨慎的演出与理性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1985年圣诞,Bauhaus的原贝司手David Jay联络了旧战友Daniel Ash组建了Love And Rockets,而鼓手Kevin Haskins也随后驾到,这也同时宣告了TOT的解散。LAR这支由除 Peter Murphy以外的Bauhaus残余力量构成的乐队,1986年甫一组成便创作了两张唱片和EP。而后又以1987年的和1989年的两张光芒四射的专辑,宣告了LAR地下生涯的结束。1994年,一张标志著LAR新生命到来的<ot Trip To Heaven>又告诞生,在这张作品里,LAR的探索之路开始迈向 太空领域,电子音效的大量捕捉使他们的音乐历程又跨入一个新阶段。1996年3 月,LAR发表了十年来的第六张专辑,令人诧异地回归到传统 英伦吉它曲式上去。而吉它手Daniel Ash除了在TOT和LAR中辛勤劳作之外,也不忘同时开展个人事业。他在1991年和1992年发表了、<Foolish Thing Desire>这两张个人作品。1989年的、1992年的 Peace∶The Final Concert>和1998年的这三张精选现场专辑,再度勾起人们对Bauhaus这一消散以久的神话的缅怀。1998年,哥特乐迷们值得欢呼庆祝的一年。这不仅指Peter Murphy又推出一张EP, 而LAR也录制了他们的新专辑。解散十五年的Bauhaus更在这年以原装 阵容重组,发表了专辑,并举行了一次巡回演出。昔日哥特王国的神 君再次君临大地。 哥特教父The Sisters Of Mercy,是与Bauhaus齐名的另一支重要哥特乐队。 而The Mission则是TSOM的一支分支乐队。当Rolling Stone的Keith在电视采访中大叫着"这个世界上最无聊的就是disco里的鼓机!我最讨厌的就是鼓机!"并在无数观众的面前用吉它砸碎了一台鼓机时,利兹市一个热爱汉语的小青年在自已租的一家药店地下室里装起了一套鼓机,日后当Andrew Eldritch这位" 哥特教父"回忆起1980年的这个开端时,带点嘲讽地悦∶"我依然没有学会打鼓,但至少我是城里唯一一个信得过的鼓手。"借助鼓机的帮忙,四个人就拉起一支乐队,成员包括Eldritch这位主唱和"鼓手",吉它手Gary Marx,队中的另一灵魂人物,第二吉它手Benn Gunn,贝司手Craig Adams,他的贝司演奏和鼓机一起决定着音乐的色彩。当时乐队名为Doktor Avanlanche,他们的首张单曲"The Damage Done",反映出乐队模糊而不确定的风格方向,这并不奇怪,Gary的至爱是曼切斯特传奇乐队The Fall,Andrew则是Pere Ubu的乐迷,而 Craig迷恋的却是Hawkwind和Motorhead,不过这张单曲也反映了乐队潜在的才赋与整体性的一面,毕竟,他们都深爱着The Stooges和Suicide。在81年,Andrew成立了个人专属的独立唱片公司Merciful Release,并从一宗修道院藏尸案中得到灵感,将乐队更名为The Sisters Of Mercy,从此他的哥特灵感也不断涌现而出。 83年的EP,无疑是他们真正成熟和接近完美的一次演出,同名单曲是他们打进英国独立排行榜的首张作品,它和 "Floorshow"一起确定了TSOM早期音乐风格,诡异不安的鼓机节奏营造出一片稀薄但坚硬的黑色背景,略带异域 色彩的吉它声响急速地穿插于Andrew亳无表情的演唱和沉厚压抑的贝司音效支撑起的空间里。7分11秒的纯鼓机作品 "Phantom",用直击心脏的冷硬音色将乐手与听者共同沉没在迷幻而恐惧的幽灵之海底。令人真正不寒而栗的,是他们的绝对的冷静, The Birthday Party这支黑暗暴力哥特的代表乐队,已有专文加以介绍,这 里主要对TBP解散后的分支家族进行描述。 在TBP于1983年解散后,乐队的两大分支--以"哥特之王"Nick Cave为首的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和TBP吉它手Rowland S Howard的Crime & The City Solution便被Mute公司吸纳至旗下,后朋克与哥德异色亦从此进驻这间著名独立音乐厂牌。而TBP遗种亦从此扎根发芽,游离于著名 德国工业噪音霸主Einsturzende Neubauten和The Bad Seeds的Blixa Bar geld,从Magazine走进The Bad Seeds又走出来的Barry Adamson,从Crime & The City Solution走出来有Simon Bonney及分支This Immortal Souls,还有横跨两支乐队的TBP前吉它手、鼓手Mick Harvey,以及在TBP时已扯上关系的女歌手Anita Lane,乃至由Barry Adamson发掘出来的Miranda Sex Garden┅┅这是一棵不可小视的家族树。 Nick Cave这位"哥特之王",从早年的异类狂魔形象,到今日悲天悯人的播爱者,他一直都是人们最熟悉的哥特形象代言人。Nick十五年来在黑色大地上留下的这串深深的脚印,证明了他永远都是我们紧紧追随的哥特君王。而在TBP家族中活动面最广的,则应该是Mick Harvey。从The Boys Next Door自The Birthday Party到The Bad Seeds,Mick一直是 Nick最亲密的战友。而他不仅在上述这几支乐队及Crime & The City Solution这些TBP家族乐队中担任过重要角色,也一直与和Anita Lane,PJ Harvey,Serge Gain ourg等著名乐手有着紧密合作关系。不要以为Mick只是 在配角的位置上工作,在Nick Cave & The Bad Seeds的专辑<My Trial>制作过程中,由于Barry Adamson的中途离去和鼓手Thomas Mydler折断了手臂,他基本上负责了全部的编曲和乐器演奏,包括了吉它、鼓、节奏吉它、钢琴、口琴、贝司、木琴和钟琴,而<My Trial>也被许多人认为是The Bad Seeds最出色的一张专辑。之后Mick又为数部欧洲**及电视剧负责配乐,并结集发表了两张 个人专辑,继续将TBP的暴力美学倾向往纵深发展。而之后他与其它艺人的不断合作中,我们不难看出Mick在音乐上超常的d性,及至最近他与法国前辈Serge Gain ourg合作的<Man>中,在阴郁灰暗的哥特核心之外的,竟是美妙得近似perfect pop的音乐编排。现在的Mick,则更有意向Techno界进军。 还有不可不提的Barry Adams on,低调的视觉-声响艺术者。自1988年他与Nick Cave & The Bad Seeds分道扬镳之后,自1989年他的笫一张单曲"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开始,Barry的音乐创作便一直渗透著一股浓黑的折衷主义实验味道。1989年他的首张专辑,以虚构的**画面为基础,而专辑的副标题正是"Music To A Film That Never Was",通过丰富的想像力和对各种音乐素材非凡的融合力,Barry撰写着他心目中的**配乐。在1991年的电 影制作中,给了他一次为真实存在的**创作配乐的机会∶由侦探 紧张类型影片配乐,以至电子气氛、公路**音乐、巴西爵士乐一应俱全。在真实的影像天地中驰骋过后,Barry再回到自已的**世界中。这一次,他甚至 全力去营造一个暴力**的音乐世界,带着暴力虐杀凄美的,于1992年诞生。在这张专辑中,着重配乐色彩的取向,富戏剧性的重复,人声广播对白的插入,Barry试验著不同音乐风格混进黑色元素的可能性,早在当时便发展完成一种通合于今天因由暴力美学引发的音乐气候,他当时的合作伙伴 ,则是著名美国地下乐队Dinosaur Jr的主唱J Mascis。而1993年的六曲EP 专集内同样存在着Barry的音乐先觉,除一贯本色的HRockMusic 怀旧色彩与舞拍融合的侦探片音乐程式之外,在重唱Serge Gain ourg的一曲 "Je Taime┅Moi Non Puls"中Barry更用上当时仍十分"另类"的Trip Hop架构。至于Barry的新作,1996年的,从标题上即可看出 取材自古希腊神话的著名悲剧人物-- 的俄狄浦斯(Oedipus)。正反双方,专辑题目已有相互矛盾的意识,邪道与卫道,压抑与释放,从社会结构到个体自我。不甘寂寞的Barry这次邀来大批乐人与他一同建构这个沉郁的声色世界,除老朋友Nick Cave和同道中人前The Associates的主唱Billy McKenzie之外 ,还有Trip Hop界三巨头之一的Massive Attack三人,更有Pulp主音歌手Jarvis Cocker,甚至还翻玩了一首Miles Davis的经典作"Miles"。这是Barry最迷离的一部充满黑色调子的空中**。 提起哥特文化形象,自然还有Batcave,当时这所夜店中,聚集的是一群极端标奇立异的黑暗分子,曾经是八十年代后朋克/哥特文化的焦点所在。上文所提及的经典哥特"形象乐团" Specimen,正是出身自Batcave夜店;而另一支发迹于Batcave的乐团Alien Sex Fiend,如病态版Alice Cooper的丧尸造型,音乐风格则被形容为"电子Bauhaus",在把死亡装扮推至最极端之余,更能在音乐 上突破常规,创造出一种即兴而癫狂的电子低调音乐,开De/Vision、Rain On Bamboo、Wolfshbeim一派EBM音乐之先河。而Batcave也成为黑暗舞池文化的发源地。 像一季暗晦的寒冬气候,我们被哥特文化侵占,在非人化的后工业现代社会里面,追逐著一种活着死亡的体验。同样存在着Barry的音乐先觉,除一贯本色的在那个悲观的八十年代里,Gothic这种栖身于主流文化的阴影里的次文化,其 影响力早已越过音乐的界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态度,一个哥特信徒所追求的黑色国度。来到这个模糊的九十年代,今天的哥特摇滚已被解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这些昔日的哥特守护神也早已离弃了他们的信徒。但是在今日的阴暗乐派(Dark-Wave)运动 中,在死亡民谣(Death Folk)、后工业噪音(Post-Industrial)、阴暗氛围音乐(Dark Ambient)以至新古典(Neo-Classical)这些形式主义的风格外壳之下 ,我们仍欣然发现Gothic依然是这些地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遗传基因。 尼采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日神精神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酒神精神却要破除外在直观的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前者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后者揭开面纱,直视人生悲剧。前者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执著人生,后者超脱人生。前者迷恋瞬时,后者向往永恒。在艺术中,建筑是完全的日神艺术,而音乐则是纯粹的酒神艺术。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这两种决裂对立的精神本能 在西方人类个体的心理超我层面中的同时存在状态,是西方民族与东方民族在社会心理结构上的最根本差异,也是那阴郁的哥特基因能一直在西方社会心理 最底层潜伏的原因。只憧得"中庸"和"天人合一"的东方人,也许永远也体会不到酒神状态中那植根于人的至深本能的一种具有形而上深度的悲剧性情绪。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 ,这就是尼采由悲剧艺术引伸出来的悲剧世界观。 "那时,所罗门说,耶和华曾说,他必住在幽暗之处。我已建造殿宇,作你的居所,你永远的住处。"
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服装风格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的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来的富于光泽和鲜明的色调是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一脉相通的。真正的哥特时尚体现为:
1 黑色的东西,或其它暗色,如海军蓝、深红;
2 可以透(龙或渔网状面料),但不露;
3 银饰;
4 苍白的皮肤。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也可能是反对沙滩文化里“太阳 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论。
5 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
6 黑白化妆。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细眉。
7 自我束缚的装饰和恋物癖的服装。皮革、PVC、橡胶、乳胶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纪的束腰也极为常见。
8 领带或或紧紧系在脖子上的丝绒绳。
9 T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太阳神之眼、五角星、十字架(基督的象征)的饰品以及刺青;
10 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
11 锁链和铁钉。
12 身体穿孔。一般情况下舌头是首选部位,其次是鼻子,最后是私人部位和乳头。
扩展资料
哥特服装的历史背景和缘由
哥特风格关于“ Gothic”这个词的出处,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的一个叫做西哥特的部族,这个以破坏和掠夺为乐的部族以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
中世纪的欧洲,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产生了那一时期所谓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以 EdgarAllanPoe、 Mary Shelly和 Bram Stoker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创作的恐怖小说也被称为“哥特”风格。
至此,哥特风格中的恐怖颓废已经被补充得几近完美。 特别重视外表的浮雕效果和线条。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中世纪,裙长是一种等级的标记,只有高贵的太太们才允许后摆拖地,并有权把它染成绿色。服装上的分割线、装饰线多采用纵向的、垂直的线条。
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 Gothic”这个词在时装报刊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现代时装中流行的哥特式艺术是一种浪漫型的艺术。所以,哥特式时装可视为当下正流行的新浪漫主义时装的一个分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哥特服饰
。《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 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
界的追求。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 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
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 人的渴望。而小说中源源不断出现的哥特元素1、扭曲的人性2、阴森的环境3、炙热的爱情4、超自然的力量也在很大程度上给读者 制造出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
歌特金属(Gothic Metal)
Gothic metal可说是欧洲摇滚金属乐界近年来声势逐渐上扬的一支乐派,尽管目前相较于速d金属(speed metal)、前卫金属(progressive metal)和旋律死金属(melodic death metal)等乐派的主流地位而言,势力仍不算庞大,不过从每年这些新兴歌德团的成长速度和发片量来看,可以想见地在未来绝对会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本文中,我将从歌德在艺术文化上的起源和发展,到其对于重金属音乐的影响,以及歌德派金属乐的发展做一详尽的介绍。
何谓「gothic」?首先,从字面上来解释,它包含了三种意义,第一,在建筑上的歌德式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第二,在文学上歌德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之冒险故事;第三,歌德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最早「gothic」这个字是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Middle Ages,5~15世纪)的艺术风格,它的源由是来自于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歌德族人,在15世纪时,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歌德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隔,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仅管gothic这个字原始上是带有负面的意涵,但事实上为数可观的美丽艺术作品都在此时被创作出来。
12世纪时,由于建筑技术的精进,因而造就了大量歌德式教堂的诞生,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Notre Dame)。当然,歌德式风格也不仅止于建筑,诸如雕刻、玻璃制品、装饰品和彩缯图稿等等,都深受影响,这类艺术创作从12世纪中到16世纪初一直绵延不断。事实上宗教在歌德艺术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不论是画家或雕刻家,在他们的作品上都喜爱以宗教为题,对于写实的题材则不甚感兴趣。
约在公元1800年左右登场的浪漫主义运动(Romantic Movement),歌德与中世纪文化再度受到人们的亲睐而得以复苏,浪漫主义可说是对于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反动,感性、非理性的态度是这个运动的中心,而在这个时期,歌德开始与黑暗、奇异、古怪扯上关系,事实上浪漫派的许多象征和主题都和这些歌德次文化相当类似,这时期的一些作家十分热衷于描写人心的黑暗、空虚面,性妄想、恐怖、神秘的题材都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运用。此外,在视觉艺术上,浪漫派的画家同样偏爱黑暗、凄凉的景致。在歌德小说中最典型的象征就是吸血鬼(vampire),经典作品Bram Stoker的「Dracula」甚至在书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图象,其可谓为发19世纪歌德文学以吸血鬼为题的滥觞。
时间来到1980年代,新的歌德运动在英国开始上演,歌德运动的出现或许可视为是对先前朋克文化(punk)的反动,不论如何,歌德精神开始在音乐上展现其影响力,歌德音乐同样喜好以人性的黑暗、空虚面为题,并且对死亡亦有着浓烈的兴趣,缓慢、悲伤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乐的特色,而吸血鬼再度成为这些主题的最佳象征。
除了音乐上的表现,歌德派的艺人团体亦在视觉上展现死亡美学,如脸色画以惨白,着黑色服装,或是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式的褶边服装,而中古世纪的废墟、歌德式建筑亦被广泛运用。英国的歌德运动在80年代中期达到了最高峰,最具代表性的乐团为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和Fields of the Nephilim等。
就音乐风格来说,此时期的英国歌德音乐被称为New Wave,其在摇滚乐中加入了大量的合成器(键盘),以及前述的歌德元素,甚至也带有电子味。而Gothic rock/New Wave在传入美国后则进一步发展出industrial的分支,著名的团体有Ministry和Nine Inch Nail等;另一方面,在欧洲则更驱向电子乐发展。
而虽然歌德音乐在欧洲各地多朝向电子乐发展,同时也有一些其它的变形,但事实上歌德式的金属乐也在90年代初期开始蕴酿,并终于在1995年由挪威名团Theatre of Tragedy的首张同名专辑昭告了歌德气氛金属时代的来临。
不过在开始谈歌德金属前,我们不得不先从毁灭金属(doom metal)讲起,doom metal是一种沉重、黑暗、缓慢、忧郁而哀伤的音乐型态,有人认为doom metal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朔到Black Sabbath的首张同名专辑,及随后的<Paranoid>专辑,不过真正doom metal风格的确立则是从瑞典名团Candlemass于1986年发表的<Epicus Doomicus Metallicus>专辑开始。相当多的doom metal团都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时诞生,随后的英国名团My Dying Bride更将小提琴的编制纳入其中,成为了日后凄凉派doom metal乐团借镜的先驱。
而doom metal在90年代后也开始有多方面的发展,英国的doom metal重量级乐团Paradise Lost于91年所发表的专辑<Gothic>中,便是受到gothic rock的启发,而成为率先将女音vocal和键盘弦乐衬底运用到金属乐中的先驱之一。随后,挪威的Theatre of Tragedy更是将doom metal与gothic元素彻底融合,进而开创出并确立了新一派的gothic doom metal,而TOT也可说是带起了歌德风再一次复兴的首要功臣,TOT的成功使得这股歌德金属风潮由北欧开始迅速向外蔓延。
Theatre of Tragedy的几项特色都成为此后歌德派金属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已成为今日主流风格的gothic death,如采death metal残暴男腔(甚至是black metal的尖吼黑腔)搭配柔美女音的对唱形式,这正是暗色浪漫的歌德精神,这种对比作风亦象征着黑暗(死腔和金属乐部份)与光明、生命及爱(女音、钢琴和交响部份)之间的对抗。而TOT女高音主唱Liv Kristine Espenas轻柔、不食人间烟火的曼妙唱腔也不知早已征服多少钢铁男子的心了。不过欧洲各国因为文化的差异,使得gothic metal亦发展甚至延伸出许多不同的形态,除了gothic doom外,在荷兰则由The Gathering奠立了以优美女音做为主唱、着重心灵感受的纯gothic metal,其主唱Anneke van Giersbergen飘渺而浑美的音色,可说是gothic metal界的完美典范,在稍后的另外两支荷兰gothic metal团Within Temptation及After Forever,也都以拥有音色、唱腔类似Anneke的女主唱著称,足见The Gathering对荷兰歌德金属的影响力。不过The Gathering却在近期逐渐转变风格,金属成份已愈来愈淡。
另外,北欧乐团则进一步地将一些black metal元素融入gothic当中而成为gothic black,著名的乐团有同为来自挪威的Tristania和The Sins Of Thy Beloved等,然而,事实上,gothic在北欧的发展,已是将gothic、doom、death、black融为一体,所以已难以将之归类于单一风格,如Tristania除了盛大的交响气势外,甚至采用clean男腔、黑死腔加上歌剧女主唱和唱诗班的大合唱。
当然北欧乐团的音乐思维也不仅此而已,瑞典的Therion便与众不同地发展出以管弦乐器(合成器取样音色)与金属乐器并重式的交响歌剧金属,其在演唱部份于近期已全然采用专业的男女歌剧唱诗班。另外,芬兰的As Divine Grace则以沈静淡雅的atmosphere gothic予人一种看尽世间繁华的感受。
而说到传统的歌德吸血鬼文化,不能不提的当然是英国的Cradle of Filth,其运用大量的键盘,营造出极度阴森黑暗、邪恶而诡谲的气氛,并成功地将这股歌德气氛融入残虐的black metal当中,而树立起Vampire Black metal,COF的这项成就,使其在black metal界享有极崇高的地位。
在德国方面则发展出古典民谣式的gothic folk,如Lacrimosa、Haggard等,这些团体除了合成器外,更采用了真实的管弦乐器,因此古典味相当浓厚,如Lacrimosa直接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而Haggard的团员包含管弦乐手甚至达到18人,古典化的程度相当深。
意大利近年来以前卫金属和交响速d金属扬威于全欧洲,不过其在歌德金属方面的发展亦不落人后,Inner Shrine、Macbeth即是个中翘楚,前者气氛凄凉哀美,后者则充满浪漫感与动人旋律。另外还有一些专注于气氛营造的乐团,如充满中古世纪感的Dunwich和Crown of Autumn,其中Dunwich更运用了中古乐器和僧侣唱诗班。
至于其它的欧洲国家也都有代表性的乐团,如波兰的Sirrah,匈牙利的Even Song,罗马尼亚的On Thorns I Lay等,风格上皆完全不同。
然而,gothic metal发展至90年代末却也开始呈现两极化的走向,一方面是继续延续gothic death路线或是加重交响感,但另一方面则是回归电子乐、工业味,甚至是早期的new wave路线,这种现象在一些大团身上特别明显,如除了前述的The Gathering外,连Theatre of Tragedy在2000年的专辑<musique>都已几乎褪去gothic death的色彩,而变为一个工业电子摇滚乐团,同时一些昔日的doom metal乐团也都同样慢慢地在音乐中加入电子乐。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了解到,歌特派的金属乐已得到全面性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单一风格,而歌特不单是一种音乐型态,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歌特是一个可以让人逃离现实而进入的幻想世界,一个黑暗而浪漫的世界,歌特精神除了可以表现在音乐上,也可以在衣着上,艺术上和文学上,带有大量蕾丝的衣服、象征浪漫的玫瑰,坟墓、吸血鬼、女巫,废墟、歌德大教堂等等,这些种种都是歌德的符号象征。当然,纯就音乐上来说,一般喜好强烈直接的金属乐迷,或许会对速度缓慢、着重气氛发挥的歌特金属较难以接受,不过若是能从根本上去了解这种乐派的背景和其所欲呈现的意境,适度地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或许就能体会到另一种不同的聆听感受与乐趣。
Gothic Metal〔歌特金属〕是1990年代中期之后才开始成形的一支新兴重金属乐派,歌特金属的出现,可说为原本刚强制式化的金属音乐,如吉他英雄式的音乐编奏型态,带来了新的冲击与启发,它让世人体验到原来金属音乐也能有如此阴柔和着重气氛营造的表现方式,为金属音乐开启了另一种新的可能性。
在介绍歌特金属之前,首先来谈谈「Gothic」这个字词,Gothic (Art) 最早是用来归类欧洲中世纪时期〔Middle Ages,5~15世纪〕的艺术风格,一般人较熟悉的歌特式艺术,大概就是出现于12世纪后以具有尖拱形结构与彩绘玻璃着称的歌特式大教堂,以及雕刻制品等。十九世纪初期,歌 特文学开始出现于小说的版图,黑暗、古怪、神秘、性妄想等的题材,成为歌特作家热衷描写的主题。
时间来到1980年代的英国,接续着70年代末期灰暗低调式摇滚乐风〔Post Punk〕的脚步,歌特黑暗、诡魅、死亡和宗教等等的元素开始进入摇滚乐,开启了歌特摇滚〔Gothic Rock〕的时代。而往后透过歌特音乐的发展,歌特精神逐步形成一种次文代,并扩散至整个欧洲与美国,歌特精神从音乐、绘画装置、乃至生活型态各个层面得到实践。阴冷古堡废垆、暗影幢幢的地下室、被绞架与刑具装点的纯美少女等等,是歌 特音乐中的常见配件及角色,然而歌特族群在世人眼中幽微荒怪的行径,却是令普罗大众惊恐震慑与误解。
聚焦到音乐上来谈,Gothic Rock的主要特色就是幽暗、低调,并运用电子节奏及键盘合成器,以营造出一种黑暗深沈的美感。往后的Gothic Rock则逐渐朝向电子乐发展,进而成为Dark wave乐派。而歌特文化的素材,也在90年代初期开始获到金属乐团的采用,英国知名的Doom Metal乐团Paradise Lost可说是歌特式金属的先驱,其于1991年所发表的专辑<Gothic>中,便尝试将少许女音vocal乐衬底加入作品当中,93年的专辑<Icon>,其在美编设计上更进一步采用了歌 特式图像做为意象表征。随后,挪威的Theatre of Tragedy则是将gothic元素与Doom/Death Metal彻底融合,正式确立了新一派的Gothic Death Metal,而TOT也可说是为金属乐带起歌特风的首要功臣之一,TOT的成功使得这股歌特金属风潮开始迅速于欧陆蔓延。
然而对比于前面所谈及的歌特摇滚,对于欧陆的歌特金属乐派而言,大多仅是汲取歌特文化的黑暗、唯美氛围,将之纳入于音乐的表现或是视觉美学上,其所着重的仍是在音乐的本质上,不同于所谓的歌特音乐乃是歌特精神的延伸与实践,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歌特金属发展的历史尚不到十年的时间,已累积出丰富的面貌,就风格特色上来谈,大致可以粗分成以下几类,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分类,因为不同类别之间的界线有时并不明显,而且有些乐团作品也可能会同时跨越不同类别。
(一)黑暗vs光明/Gothic Doom/Death
Gothic Death Metal可说是现阶段歌特金属中最主流的一支,乐团作品也最多,Theatre of Tragedy在1995年所发表的首张同名专辑可说是影响性最大的歌特死金属专辑,当中的音乐元素,如优美女音主唱与death腔对唱的形式,大量的键盘弦乐、钢琴运用,都成为日后歌 特死金属的最基本要素。柔弱女音与残暴死腔的对唱,犹如天使与魔鬼般的对比,黑暗兼具优美感的气氛与旋律,都是TOT为歌特金属所做出的定义。
可惜的是TOT在第三张专辑<Aegis>之后,乐风便转向电子歌特摇滚,不过所幸其同样来自挪威的后辈乐团Tristania及The Sins of Thy Beloved,表现可说青出于蓝,音乐性得到更大的开拓,特别是北欧黑死金属冷冽气息的注入,两个乐团各有所长,Tristania气势瑰丽壮阔,并有丰富的演唱编排〔黑死腔+低吟男腔+声乐女腔+唱诗班〕,而TSOTB乐风哀美摄人,残虐黑腔与销魂女音精彩对唱,小提琴有着灵魂性演出,而巧合的是这两团皆邀请了同一位小提琴手担任guest乐手,也因此可以略为感觉到一些相似性。
德国的Lacrimas Profundere则是凄凉派Gothic Doom的最佳诠释者,承袭自凄凉派祖师My Dying Bride的精神,乐风极度悲凉哀愁,小提琴、长笛、竖琴演出是一大特色,并有黑死腔+低吟男腔+声乐女腔主唱,可惜从专辑<burning: a wish>之后同样已改变乐风。
荷兰的After Forever是另一支为歌特金属注入新视野的杰出乐团,其音乐风格呈现出了广阔的包容性,Doom、Black、Progressive、古典交响、声乐、美旋律,多样的音乐元素造就出迷人的创作,除了音乐之外,声乐女高音主唱优异的演唱亦是一大重点!
推荐聆听:
Theatre of Tragedy - Velvet Darkness They Fear (1996)
Tristania - Beyond The Veil (1999)
The Sins of Thy Beloved - Lake of Sorrow (1998)
After Forever - Decipher (2001)
Lacrimas Profundere - Memorandum (1999)
Within Temptation - Enter (1997)
Inner Shrine - Nocturnal Rhymes Entangled In Silence (1997)
(二)气氛美声/Atmosphere Gothic
这一类别的歌特金属,并不强调歌特的黑暗面,其焦点反而是着重在情绪气氛铺陈和动人的美旋律上,呈现一种静雅的浪漫感与脱俗的气息,音乐相对而言也比较没那么重,在演唱上大多以纯女音为主,或者是低吟式clean男腔。美声歌特金属最知名的代表乐团就是荷兰的The Gathering,特别是其女主唱Anneke飘渺浑美的唱腔,堪称是美声歌特的完美典范。
另一支出色的乐团则是来自波兰的Artrosis,其风格明显深受The Gathering的影响,不过其音乐中多了一份东欧的民族气息,因而有种特殊的新鲜感,专辑也多有演唱波兰文及英文的两种版本。
推荐聆听:
The Gathering - Nighttime Birds (1997)
Artrosis - In Nomine Noctis (2001)
To Die For - Epilogue (2001/低吟男腔主唱)
(三)古典交响/Symphonic Classical Gothic
这个类别的乐团作品即是在音乐中融入古典或交响乐成份,不同于一般典型歌特金属的重点大多放在气氛营造上,此类乐团常有较严谨的编曲结构与较多的器乐演奏表现。在歌特金属界知名度极高的Lacrimosa,即是此派的重要代表,由***物Tilo Wolff所一手创造的Lacrimosa古典歌特音乐世界,其音乐完全独树一格,充满着一种强烈深沈的感染力,像是会触动到听者内心最深底处,而Tilo Wolff也是个人认为在整个歌特金属乐派中,真正具有所谓「歌特」性格的音乐创作者,Lacrimosa的音乐就犹如Tilo个人生命的投射,聆听Lacrimosa的音乐就彷佛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甚至是Tilo的内心世界。
瑞典的Therion,音乐风格从早期的Death Metal根基,逐渐发展成为格局庞大复杂的交响歌剧金属,音乐不仅采用全然的管弦乐式配制,在演唱上也从带有死腔到后来完全只有歌剧唱诗班表现。
德国的Haggard同样是一支古典化相当深的乐团,其成员包含管弦乐手竟达到近二十人,厚重的Death Metal与高雅的管弦乐、声乐女音巧妙地融为一体,音乐充满着浓郁的中古世纪气息与民族味,编曲极度引人入胜。
推荐聆听:
Lacrimosa - Elodia (1999)
Therion - Theli (1996)
Haggard - Awaking The Centuries (2000)
Enid - Abschiedsreigen (2000/奥地利)
(四)狂暴美学/Gothic Black
Gothic Black Metal是将歌特元素与黑金属相结合的一支乐别,此类中的乐团作品,一种是以歌特金属为主体,加入部份黑金属手法,如黑腔、狂暴吉他刷扣和喷射双大鼓击等;而另一种则是以黑金属为主体,再加入歌 特元素。
意大利的Graveworm即是属于前者,其曲式虽狂暴但却没有一般典型黑金属的无人性与疲劳轰炸,相反的其音乐充满着一种强烈的美感,气氛与旋律性相当哀美动人,特别的是其作品中还加入了少许苏格兰风笛与弦乐组表现。
英国的Cradle of Filth则是后者的代表,事实上COF多是被归在黑金属中做讨论,其将歌特文化中最黑暗的吸血鬼题材于交响黑金属中发挥至极,成为自成一格的吸血黑金属〔Vampire Black Metal〕,更有趣的是COF在商业上的成功竟让其成为第一支被五大唱片厂牌之一的Sony所签下的黑金属乐团。
推荐聆听:
Graveworm - As The Angels Reach The Beauty (1999)
Cradle of Filth - Dusk And Her Embrace (1997)
(五)歌特前卫/Gothic Progressive
尝试将歌特元素与前卫金属相结合的乐团同样是存在的,此类乐风可说融合两派之长。丹麦的Sinphonia正是成功范例,其女主唱的唱腔可形容是带点邪气的Anneke〔The Gathering〕,作品中既拥有歌特的幽美神秘气息,又有前卫金属变拍结构与彪悍的吉他riff,乐风相当特殊却又十分吸引人。
推荐聆听:
Sinphonia - When The Tide Breaks (2000)
Dame En Noir - La Clef Des Songes (1998)
结语
歌特金属是一种着重「美感」的金属乐别,这种美并不只是直接浅层的旋律性优美而已,它所呈现与触发的,是一种人类内心中的黑暗性,欲跳脱虚假、束缚,追求纯美与性灵的悸动,一种从绝望甚至自虐中,醒悟而获得解脱的心灵升华之美。当然,随着音乐的发展与相互影响、融合之后,歌特金属已不见得都具有这样的本质性。
在音乐的呈现上,歌特金属也显露了极大的包容性与可能性,例如古典乐或前卫金属编曲手法的融入,不过歌特金属在90年代末期快速发展之后,在21世纪的初期也呈现了疲态,许多大团甚至回头靠拢电子歌特摇滚或Darkwave路线,新进乐团也少有超越现况的表现,不过我相信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潜沈与寻求突破的阶段,歌特式美学纵然不是主流,但也绝不会从洪流中消失,因为在人类内心中永远都会存在着一个幽微的角落,而歌特金属正是具显这种暗色美学的重金属音乐。
参考资料: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成为哥特式人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成为哥特式人、gothic详细资料大全、哥特服装的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