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种类以及分布

全球气候种类以及分布,第1张

(1)热带雨林气候。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 北延伸5°~10°左右 (2)热带草原气候。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 多雨气候区的两侧 (3)热带荒漠气候。它分布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 (4)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 区、菲律宾群岛 (5)热带海洋性气候。出现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 (6)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地区 (7)地中海式气候。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 (8)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 (9)亚热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 (10)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西经100°以东)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 (11)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美大陆东部北纬25°~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带,南美洲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的东岸等地区 (12)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这种气候在北半球占有广大面积,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 (13)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 (14)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分布在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 (15)极地冰原气候。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的若干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 (16)高山气候

(1)材料一中的信息:环境问题很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材料二中的信息: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很重视,体现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第一,为了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第二,使人与自;第三,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第四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生态危机等问题,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第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3)使用环保袋、无磷肥皂粉、参与植树造林、做好环保宣传工作等。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 分干季(旱)季和湿(雨)季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 分干季(旱)季和湿(雨)季 与热带草原气候 相对雨季更长些 降水量大些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 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 冬季寒冷 降水少 不过夏季降水稍微多点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夏季温和短促 冬季漫长寒冷

极地气候--- 夏季温和短促 冬季漫长严寒 (更漫长点)

世界气候一共有十五种,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荒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

气候类型即地区的自然条件,一般因为纬度位置( 阳光直射与斜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季风)、地形地势和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它是分地域分类型的,各个地方气候类型是不一样的。

扩展资料:

特征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炎热干燥,极少下雨。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潮湿且降水分配均匀。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年温差较大,干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严寒,夏短而低温,降水稀少且集中在最热的月份。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酷寒,降水极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

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加而减,随海拔减而加。(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全年低温,年气温差较小,日较差大。

温带,亚热带与热带的分界

一月份平均气温0℃以下为温带和寒带,0℃以上,15℃以下为亚热带,15℃以上为热带,除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以上,15℃以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气候类型

我最近也在找相关资料,找了好久总算有个比较权威的网站:中国气象局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需要注册为会员才能打开一些资料,而且还分会员等级,普通会员不需要付费。网址:

>

2007年全球气候变化

]

说到天气和气候,大家可能有着共同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天气越来越搞不懂了:冬天越来越暖和了;高温热浪、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了。7月27日晚上,武汉城区雷电开路、狂风摇旗、猛雨助阵,罕见的冰雹夜袭武汉。

这种极端天气气候的增多,是以全球气候变暖为背景的。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今天我们请到的演讲嘉宾是陈正洪研究员。陈正洪研究员是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气象部门学科带头人、武汉区域气象中心气候变化轨道牵头人、湖北省重大自然灾害趋势分析与会商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对气候变化有着深入的研究,是这一领域全国知名的专家。

全球气候变化的幕后推手是谁?里面隐藏着什么奥秘?将给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人类将如何应对?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湖北省的气候有哪些变化?我们应如何应对、如何适应?这些问题在接下来的演讲中,陈正洪研究员将一一为大家解答。

我之所以与大家交流气候变化问题,是因为气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频发生,已经并将继续影响到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成为人类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之一。

全球明显变暖,未来持续升温。海平面上升,北极海冰面积明显减小,北半球多年冻土层正在融化,极端气候事件出现频率加快。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先解释几个基本概念。

一是天气。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

二是气候。气候是指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数十年和数百年等)天气的平均或统计状况,通常由某一时段的平均值以及距平均值的离差(距平值)表征,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

三是极端气候事件。当天气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状态时,就可以认为是极端气候事件。高温热浪、干旱和洪涝等都是极端气候事件。

明白了基本概念,我们再来看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分别于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对全球气候作了4次评估,其最新结论是:全球明显变暖,未来持续升温。

根据IPCC的评估报告,全球气候变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过去的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摄氏度,20世纪后半叶是过去1300年中最温暖的50年。

二是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017米。1961年-2003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约为18毫米/年,而到1993年-2003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增加到约31毫米/年。

三是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积雪退缩,北极海冰面积明显减小,春季海冰厚度减少40%,北半球多年冻土层正在融化。

四是冷昼、冷夜的发生频率在减小,而暖昼、暖夜发生频率在增加。

五是强台风(风速58米/秒以上,17级)发生的频率,已由1970年代初的不到20%,增加到21世纪初的35%以上。

根据科学家的预估,21世纪全球气候仍将持续变暖,且速率将比过去100年更快。预计与1980年-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摄氏度,全球海平面可能上升018-059米。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是在变暖的幅度、区域分布等方面,特别是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方面,还有不确定性。

近百年来,中国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大。未来增温速度将略高于全球平均值。湖北的气温也上升明显,暖冬已成常态。

气候变化无国界之分,只有区域、强度、频率的差异。与全球气候变化同步,中国以及湖北省的气候也在发生显著变化。

20世纪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摄氏度,西北、华北、东北、西北是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变暖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最近21年连续出现全国性暖冬。2006年是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估计这一纪录在今年就会被打破。

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大。西北、华南、长江流域降水呈增加趋势,华北等地区出现干旱化趋势。

近50年,中国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明显加快,强度明显增强。

预计21世纪,在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下,中国增温趋势放缓,到世纪末增温不会超过1-3摄氏度,而在高排放情景下,则会达到3-6摄氏度。综合各种排放情景,估计到21世纪中期,中国的年平均温度将增加1-2摄氏度,略高于全球平均值。

据国家海洋局测算,最近50年,中国海平面以平均每年1到25毫米的速度上升,预估到本世纪中叶将上升12到50厘米。

湖北省的气候变化表现在:气温上升明显,暖冬已成常态,春季气温变率增加,盛夏低温频繁;东部升温,西部变化小甚至降温;冬夏延长,春秋缩短,物候错乱;“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暖夜增多;降水呈东增西减、南增北减,夏、冬增多,春、秋减少趋势,强降水事件增多,旱涝发生频率加剧,危害增大;大雾增多,对交通影响明显等。

过去50年全球气候发生的变化,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的幕后推手,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

导致全球变暖有自然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人为的原因。

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比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能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变暖,其作用相当于“温室”。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零下18摄氏度,而非现在的15摄氏度。但是温室气体过高也不行,因为温室气体一多,温室效应又增加了,所以使得全球的平均温度升高。

温室气体总共有30多种,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过去,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含量基本恒定。从1750年工业化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持续增加,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到2005年底,全球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是379ppm,就是每百万个空气分子中就有379个二氧化碳分子,为65万年来最高。

那么,人类的哪些活动会产生温室气体呢?

一是化石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二是化石能源的开采过程,三是工业、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四是废弃物处理,五是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森林被砍伐等等。

将全球气候变暖归因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有个认识的过程,是气象学家不断论证确认的结果。

IPCC的第一次气候评估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第二次报告称,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的第三次报告则比较肯定地称“过去50年增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今年的评估报告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66%提升到90%以上。

今年的IPCC气候评估报告由全球147位顶尖气象学家历时5年编写而成,今年4月6日获IPCC通过,反映了当前国际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最新的认知水平。

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广泛、复杂而又深远,是全方位、多尺度和多层次的,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但更多的是负面影响,有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逆的和灾难性的。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性问题,其影响是广泛、复杂而又深远的。

一是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以飓风“卡特里娜”为例。2005年8月25日夜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陆的5级飓风“卡特里娜”,造成1700多人死亡,300亿美元损失。

二是威胁粮食安全。气候变暖,造成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就全球而言,局部增温1摄氏度-3摄氏度农业产量有所增加,超过这个温度就将减产。

三是危及自然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摄氏度-25摄氏度,目前所评估到的20%-30%动植物物种可能面临更大的灭绝风险。

四是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据预估,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至少升高48摄氏度,可能导致非洲地区25亿人吃水困难;因人口增加和气候变化,印度2025年人均可用淡水将从2001年的1869立方米降低到1000立方米。

五是海平面上升,许多沿海地区和小岛屿国家可能被淹没。未来50年内,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在没有预防性措施的情况下,广州地区将有5500平方公里土地被淹没。

六是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热浪、洪水、风暴、火灾和干旱导致的死亡、疾病和伤害增加,变暖可能改变某些传染病传播媒介的空间分布,使受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2003年欧洲的酷夏热浪,导致35万人死亡。

七是可能导致地区冲突,甚至战争。气候变化可能会通过影响粮食、水资源、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供应与再分配,进而引发社会动荡、边界冲突。气候变化已成为非传统因素的国家安全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要减缓和适应措施并举。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减排行动。围绕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斗争复杂而激烈,我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应对气候变化,要减缓和适应措施并举。所谓减缓,就是要减少人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缓气候变化的速率;所谓适应,就是人类尽管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事件虽然不可避免,但只要应对得当,仍可将灾难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通过防汛抗旱,努力减轻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蓄,节约用水,开发空中水资源,开展海水淡化;改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立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等等。

但适应的举措是被动的,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则是主动的。这一点发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其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无约束地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目前人均排放量很高,属于“奢侈排放”。因此,发达国家理应承担减排的主要义务,应率先采取减排行动,按时完成《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

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量少,当前人均排放量低,属于“生存排放”,其首要任务仍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理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

目前,围绕气候变化的国际斗争复杂而激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表现为,限制发展和保持发展的斗争。发达国家千方百计模糊其应承担的主要责任,将减排压力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并通过增加成本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在发达国家之间则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技术市场的角逐以及执掌制定温室气体排放规则、国际贸易规则的主导权的争夺。

我国是气候变化的受害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减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已经在行动。

中国政府制定和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两项国家方案,明确提出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的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充分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在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中国暂时没有温室气体减排任务,但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

一是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目前我国排名全球第二,并将很快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二是目前我国保障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总量的增长趋势难以有效抑制;三是我在气候变化外交领域急需科学依据的支撑,面临着巨大的科学技术创新压力。

我国面临着能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内在压力,采取自觉减排等应对气候变化措施是明智的选择。但必须处理好控制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国内外没有低排放、高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承担减排的义务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能源供应和人民生活产生影响。

你好!

下面是各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及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分布规律: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分布规律: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形成原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终年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分布规律: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形成原因: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

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最重要的就是这几种的,又说13种的也又说16种的,不过那都是分的太细致了,这几个是最常用的。

下面我附上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希望可以帮到你!

以上就是关于全球气候种类以及分布全部的内容,包括:全球气候种类以及分布、全球世气候研究的主要材料、全球所有气候及其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web/95561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