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个伪问题,因为这么比是没意义的。真要比较,应该拿人眼可见范围和感光元件的感光度范围比,或者拿人眼的“一次观看”(这个概念是我自己编的,所以加个引号)和一张照片比。人眼看东西是动态的,你看到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是视觉分片获取信息后在大脑中合成处理后的结果(过程很快所以在你意识里可能只是“一眼看到”,其实是你的瞳孔、视网膜和大脑迅速做完以不同光圈拍照+拼图+HDR处理了)。如果你单独盯着一个亮度反差极大的场景来看,会发现如果不移动注意的焦点,你很难同时获得亮部和暗部的细节,而移动注意焦点这个过程,你的瞳孔会变化,相当于调光圈。也就是说,你“一次观看”的动态范围并没有包括完整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你感受到的画面是后期加工过的。人“一次观看”的动态范围是多少我忘了,我猜是7级,因为摄影术从一开始诞生就是为了模拟人眼所见,而从胶片技术成熟到现在的数码时代,我们的照片宽容度一直是7级左右(注意这个是最终成像结果,不是感光设备的动态范围)。其实电子感光元件的动态范围远不止7级(其实黑白负片也有9级呢,但是我们在冲印照片的时候多会遵循“上三下四”原则,取7级)用raw拍摄照片后期经过调整,获得10级以上反差不是问题,问题是这样的画面好看吗前面说了摄影最初是为了模拟人眼所见,但你去看那些HDR处理过的照片,感叹壮美之余,会不会觉得有点奇怪那“真实”吗你用肉眼去看一个高反差的全景,能够看到那样的细腻吗很多人第一次使用数码相机会觉得它出来的照片跟胶片比更加暗淡、发灰,为什么因为有时候我们拍摄的场景光比并没有那么大,而相机的宽容度太大了,于是就得到了白不白黑不黑的画面(人眼+脑还有一个牛逼之处在于看到反差不足的画面可以"自动色阶"拉大反差,所以没经过训练的人有时意识不到场景反差低)。。。彩色反转片被认为更适合拍摄风光照,因为它的宽容度通常只有5级,因而画面反差更大。还有一个问题是,十几级的层次你能记录下来,却未必能显示、打印出来(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张照片暗部看起来死黑一片,但是拖进ps拖一下色阶,你从暗中拉出了两挡细节。这两挡本来就在那里,只是显示器无法呈现)。第二个问题,且不说技术能不能做到(我想只要有需求,技术就一定能做到,只是时间问题),你如何让芯片知道该如何划分调整感光度的区域你告诉它“把天那一部分信号调低一点”,可它不认识天啊……在感光元件“眼”里,所有的信号都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换一种命令方式,把所有高于某个值的亮度都调低总可以吧这个可以有,而且早就有了,不过主要是用在摄像机上。大概是因为早些年存储设备性能所限,无法把感光元件捕捉到所有信号全部记录,所以只能在机器内预先压缩。广播级摄像机都有非常详细的菜单设定,你可以根据不同的拍摄需求对色阶曲线做出非线性调整,就像在ps里调整色阶、曲线、差不多,只不过这个是预先决定,拍摄的时候再由摄像机的处理器执行。数码照相机的文件不大,所有信号都存储起来后期再处理毫无压力。不过现在的数码相机都有针对jpg压缩的“照片风格”选项,其实也算是局部调整了吧。
夜视仪有获取信息的功能。微光夜视技术致力于探索夜间和其它低光照度时目标图像信息的获取、转换、增强、记录和显示。它集中表现为使人眼视觉在时域、空间和频域的有效扩展。在军事上,微光夜视技术已实用于夜间侦查、瞄准、车辆驾驶、光电火控和其它战场作业,并可与红外、激光、雷达等技术结合,组成完整的光电侦查、测量和警告系统。
OPPO A59不适合使用VR眼镜的。主要是手机版本太低,没有办法连接VR眼镜。
VR眼镜是当下比较潮流的技术,在与新型手机的连接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无线网络和蓝牙功能来连接的。
A59闪速正面指纹识别全新拍照手机,现已停产。
VR眼镜即VR头显,是一种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一般来讲,VR眼镜可分为三类:外接式头显设备、一体式头显设备、移动端头显设备。
VR眼镜是利用头戴式显示设备将人的对外界的视觉、听觉封闭,引导用户产生一种身在虚拟环境中的感觉,其显示原理是左右眼屏幕分别显示左右眼的图像,人眼获取这种带有差异的信息后在脑海中产生立体感。
通过大数据计算。
用这个函数及其数据来代表人的眼睛,以便对客观事物的光,色作定量的评价。这个函数最早是用闪烁法和逐步比较法在国际上测定了200多人的眼睛光效率函数后的平均值(主要是白种人,没有黄种人的数据),由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在1924年推荐并于1933年得到国际计量大会批准的。由于当时照明光源是钨丝灯,所以用这个函数评价的亮度和人眼观察的视亮度是一致。
人眼像素576亿。
时报综合报道 据国外媒体近日消息,普通人的视网膜拥有500万个锥形细胞,这些锥形细胞是用来感受视觉色彩的,可以把人的眼睛想像成等同于500万像素。
但是,在眼睛里面还有一亿个棒状细胞,它们是用来感受单色对比度、明暗的,在你眼睛所示画面的锐利程度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就算是把眼睛像素当成105亿,仍然低估了它们,因为它毕竟不是一台相机。
扩展资料:
眼睛是人类感观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读书认字、看图赏画、看人物、欣赏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能辨别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光线。眼睛是我们获取大部分信息的源泉。
眼睛不仅是重要的视觉器官,还是容貌的中心,是容貌美的重点和主要标志。人们对容貌的审视,首先从眼睛开始。一双清澈明亮、抚媚动人的眼睛,不但能增添容貌美使之更具魅力和风采,而且能遮去或掩饰面部其它器官的不足和缺陷。
画龙点睛这句成语,体现了眼睛生理功能中的美学意义及其重要性。眼睛的形态、结构比例如何,对人类容貌美丑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美学家称人的双眼是"美之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双年轻漂亮的眼睛,是每个人都梦想的。希望爱护好自己的眼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眼睛
对自己的眼睛,我们熟悉而又陌生,其中包含无数的奥秘。
人眼分辨率的视角极限约为1′,这相当于在“明视距离”(25厘米)处能看到线度约01毫米的物体。所以,“在太空中或月球上能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无稽之谈。
人眼能引起视觉的光的波长范围是380~730纳米,也就是紫光到红光的范围。有的电磁波(如红光外线、紫外线、γ射线)的波长超出了这个范围,肉眼就直接看不到——一些人害怕核电站的有害辐射(如γ射线)“暗下毒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难以防备。
在相同的光照度下,人眼对555纳米的绿光最敏感,即觉得最亮。随着光的波长逐渐增加(或减少),人眼就觉得光线次第变暗。
人眼对光照度的视觉范围是3×10(-5)~2×10(6)勒克斯。由此可知,人眼适应光照的能力并引起视觉的范围很大——光照度相差近700亿倍的光都能看到。而人眼感觉最舒服的光照度,是10~104勒克斯之间。对这些“陌生”的数据我们有点“茫然”,但可以用以下“熟悉”的事物来参照:无月之夜时,天光照在地面上约3×10(-4)勒克斯;而夏天的烈日直射地面时,可高于105勒克斯。
人眼虽然能看到光照度在视觉范围内物体,但不一定能分辨它的颜色,这说明人眼有一定的“色感觉阈”——从约10(-2)勒克斯(下阈)到约105勒克斯(上阈)。“色感觉下阈”可解释彩色电视机开得太暗时,只能看到黑白图像;或者暗光下的物体总是“灰头土脸”。“色感觉上阈”则可解释在强电弧光(如电弧焊的光)照下的物体,为什么全都穿上了“白衣裳”。
弱光线之下人眼视觉的灵敏度,远高于在强光线之下。
人眼的颜色感觉,除了物体本身的性质以外,还与照射这个物体的光线有关。例如,当红光照射白色物体(例如白纸)时,将看到白纸变成了红纸。
某一确定波长的光,人眼能看到它的确定颜色。但是,不能反过来说,看到某一颜色的光,就一定是这一颜色对应的波长的光。这是因为同一颜色的光可以由不同的光谱分布组成。例如,绿光可以是单一的555纳米波,也可能是几种波长的光的“混合”。人眼的这一特性,是实现彩色电视机的基础——用“电视三原色”红蓝绿,就可“拼盘”成各种颜色的光。电视三原(基)色和美术三原(基)色红蓝黄不同。
如果把地球看成规则球体,并忽略大气对光线的折射等次要因素,那么距离地面16米高的人眼,最多只能直接看到约45千米远的地面上足够大的物体。
人眼的临界闪烁频率约46赫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电视图像,每秒更换50次,所以看起来没有闪烁感。这是因为人眼对于图像有“视觉暂留”——暂留的时间为01~04秒。
我们分辨不出高速运动的物体,例如飞行的子d。这是因为人眼的“分辨时间”较长,大约是005秒。而一些有复眼的动物则有更强的分辨本领——分辨时间达001秒。
如果近旁的物体飞快闪过——比如在飞驰的火车车厢内看靠近车窗的人,就彷佛比实际的人缩小了一些;反之则放大了一些。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茨首先解释了这个错觉发生的原因。
距离人眼450米以外的物体,看上去没有立体感而只是一个平面。
人双眼的水平视野角度,不超过160°,所以只能“‘前’途无量”,而对后面则“暗‘箭’难防”。有的动物比人类“能耐”得多,例如兔子的水平视野角度达到360°;而它总是斜着眼看的原因是,完全看不到就在它鼻子前的物体。
您好:
个人感觉是需要的哦!
R眼镜即VR头显,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由于早期没有头显这个概念,所以根据外观产生了VR眼镜、VR眼罩、VR头盔等不专业叫法。VR头显是利用头戴式显示设备将人的对外界的视觉、听觉封闭,引导用户产生一种身在虚拟环境中的感觉。其显示原理是左右眼屏幕分别显示左右眼的图像,人眼获取这种带有差异的信息后在脑海中产生立体感。
扩展资料:
1992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交互式系统项目工作组的报告中对VR提出了较系统的论述,并确定和建议了未来虚拟现实环境领域的研究方向。可以认为,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它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能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具有与环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并有助于启发构思。所以说,沉浸-交互-构想是VR环境系统的三个基本特性。虚拟技术的核心是建模与仿真。
望采纳,谢谢了!!!
不可以的。 人眼和常见的传感器ccd,cmos等都无法捕获到光线的相位信息。只能看到强度信息。
这是由光的本质和技术限制所决定的。
可见光的频率一般都是高,现有设备无法对这么高频的电磁变化捕获,所以会丢失相位信息。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人眼的动态范围 比相机大得多全部的内容,包括:为什么人眼的动态范围 比相机大得多、夜视仪有获取信息的功能吗、我是oppoa59的手机怎么用vr眼镜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