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腾讯传》或《马化腾传》的人,常常会发出感慨:马化腾这么不善言辞,居然还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弱传播》的作者邹振东教授说,假如你不是被马化腾“骗”了,就是被书的作者“骗”了。如果马化腾真的不善言辞,不懂传播,那么,他如何去说服投资者给他投资?如何说服合伙人与他合作?如何说服上下游企业给他配套?如何说服员工为他拼命?如何说服银行给他贷款?如何说服客户购买他的产品?如何说服政府相关部门给他许可,并给予支持?假如他真的不会传播,他必将寸步难行!
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传播。因为要成功就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可,即使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独醒也需要被认可,而认可的获得,就需要传播。
有人会说,最重要的是实力,而不是传播。厉害的人根本不需要传播。可如果不传播,你又是怎么知道他的呢?你怎么知道他的,那就是他传播的方式。
还有人会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殊不知桃李的“不言”同样是一种传播的范式。桃李虽然不说话,但是它们会开花、会结果。如果桃李及不开花也不结果,那还可能下自成蹊吗?开花和结果就是桃李的传播方式。
每一个实力派,都是先依靠传播,后取得实力。
我们常说,你认识多少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少人认识你。所以很多人一谈到人脉和圈子,都认为先要自身有实力。这本身没错,但等到你吭哧吭哧积累完实力,就有人会认识你,或主动找上门来了吗?未必!
不懂传播,你是谁不重要,因为没有谁认识你。
很多人信奉一个原则:先有实力再进行传播,可是人类的出生,证明了这种“实力派”的宣言不过是一种短见薄识。
《弱传播》一书中讲了一个很现实的例子。人一出生,他的第一个传播武器就是哭。在婴儿期,没有一个人是实力派,都是无力派,但照样传播,作为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没有任何产生、战斗和自卫能力,甚至连吃饭都不行,只能喝奶。面对复杂危险的外部世界,他唯一的武器就是哭,饿了哭,冷了哭,大小便了哭,不舒服了哭。人一出生,首先是用哭争取权利,维系生存。
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不是自然成熟的,凡是成功的人背后都有高人指点,如名师、高师、严师。
想要积累实力,成才成功,必须要有人指导,特别是有高人指路、贵人相助。你可能会说,这些我都知道啊,但是高人、贵人在哪里呢?我怎么能吸引到他呢?
关键是让高人贵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指导帮助你、支持你,这是做得到吧?怎么做到呢?靠传播。
每一个所谓的实力派,也都是先依靠传播,后取得实力的。马化腾是如此,马云也是如此。每一个人都是在别人的帮助下长大的,而想获得别人的帮助,就必须学会与利用、传播。
第一,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先做人,后做事,好好做人,好好做事,机会自然会出现。你如何做人做事,与人互动相处,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做人做事做到这个份上,机会自然就来了。
高人、贵人在哪里?怎么才能吸引到高人、贵人?其实贵人往往就在我们身边,你的上司、你的老师、你的客户,都可能是你的贵人。关键是做人做事做到一定份儿上,就会获得他们的关注,吸引他们来帮助你、支持你。所谓得道者多助。
第二,一边行动一边分享。
这是一个人人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品牌,可以传播的渠道非常多。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持续不断地分享和输出。
分享本身就是一种传播。你可以分享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研究、学习和心得,也可以是日常的行动复盘,或者学到的有价值的东西。
但并不是你要多么厉害,取得多大的成就才可以分享。走100步的人就可以给走50步、80步的人分享,而且你分享出来的经验和心得对他们而言就是有价值的。所以大胆分享,持续分享,包括你要做什么,去到哪里。因为你不知道哪天谁就看到了,并因此欣赏你,认可你,愿意为你提供帮助。
第三,主动寻找和连接。
前面我们说了,先依靠传播,后取得实力。在你还很弱小的时候,更要依靠传播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指点。这里有一条法则,你想做什么事,就去认识最擅长这件事或领域的人,以人为师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那么,在你还很弱小的时候,如何连接到比你厉害的人呢?
一个最简单方法就是,去读他的书,读完所有书和文章更好,读完之后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请教更佳,或者认真写书评发个微博或头条文章,并@他,这就是你们连接的第一步啦。
你还可以通过微博私信或邮件联系对方, 为线下见面做铺垫, 线下见面至少3次,每次可以很短,但数量要达到3次 ,因为3次之后对方对你才会真的有印象,而不是一面之缘过后就忘。
如果是发邮件给对方,这里分享一个超实用的模板,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你是谁。
第二部分,你仰慕TA。
这里要写具体,咀嚼一下TA说过的某句话,这句话给你带来的影响,还可以为这句话赋予新的含义
第三部分,你能给TA带来价值。
好好想想,这是你和TA交往的前提。为对方增加价值,其实是我们和所有人的连接方式。
对方是大人物你也同样可以为TA带来价值——你有时间资源,有情感支持,你所代表的那个人群的视角,你的独特观点。
这个部分会让TA眼前一亮,当你在线下见面再次提起你的名字时,这个名字就有了标签和价值。
线上能做的都做了,剩下就是主动创造和目标人物见面的机会了。
首先,目标人物可能会出席某些活动,积极参与其中做志愿者。
其次,利用工作平台创造与大咖接触的机会。
如代表公司参加各种活动,获得接触他们的机会;或者联系主办方表示有兴趣做此类活动的赞助,利用这次机会去现场了解下情况。
第四,主动向他人求助。
一说到向人求助、请人帮忙,大家都会觉得难为情,不好意思。可进入社会,如果不求助他人,我们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尤其在我们实力还有限的时候。如何优雅地向他人求助,就变得非常重要,这可能是你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优雅求助,不仅不会损耗你们的关系,还会加深关系。关键是如何求助?这里分享求助六技巧:
1寻找成熟的时机。
一上来就求助容易被拒绝,这是人之常情。肯尼迪说过”不要问别人能为我们做什么,要先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全球最大的商界人脉组织BNI的指导原则是”付出者收获”。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并提出3:2或6:4原则,指你要帮助对方至少3次,才可以求助2次。
2求助时,用巧妙的提问,唤起他那种“对小弟”的情怀。
阐述你遇到的困难,和当年对方的状况很像,唤起情绪,他们会更愿意帮助你。成功人士在给普通人建议的时候,常常就像是在和过去的自己谈话。
3求助时,告而不求。
面对面的求助,可以告而不求,这是一种足够委婉的请求方法,让对方0压力。
4不求一步到位,而是分步实现。
别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先和对方聊开了,对方可能在聊的过程中会想起自己的某些资源,发掘出某些机会。要是直奔主题,对方可能一时很难给出你想要的答案。
让对刚帮忙也是,要从小忙开始。这也是著名的“登门槛效应”,对方答应了一个小要求,就更容易答应你更大一点 要求。比如,从一个微信名片的推送,一句话建议开始;然后是10分钟的电话、20分钟的见面。
5轻松一些,给他退路
求助的同时,请表达出:如果您没有时间,或不感兴趣,我完全理解。当对方有主动选择权,而不是把他放在一个不得不做出回应的境地。
一旦发出求助信号,不管你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你俩都会有焦虑感。这种方式就是主动消除这种焦虑感。或者用轻松的有意思的幽默的方式表达
6让对方用最方便的方式帮到你
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最方便的办法。比如请人写推荐信,提供范本。或请人帮忙宣传,就直接转发,不需要花时间编写内容。
如果求助失败,自己的心理建设要做好。此外还是要非常真诚地感谢对方,感谢他花时间给你回复,让他不用担心,你会想别的办法。
接着,NEXT 下一个!从概率角度,如果你想获得更多有意义的扶持和帮助,你需要有勇气去和更多的人结识和求助。这样你找到那个贵人的概率就越高。
良好的亲子沟通需要有几个前提,即令氛围变得舒适,和孩子建立 情感 联结,才能帮助他感觉好从而做得好 。 为此,美国儿童治疗师珍·伯曼(Jenn Berman)曾总结出过十条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建议:
1 真正倾听孩子的声音 。 用和孩子平等的身体语言(俯下身,平视孩子),关掉电脑、电视、手机,用心倾听孩子的话,并透过孩子的只言片语来了解他真正的需求。
2 尊重孩子的感情 。 倾听孩子的描述,并将你对孩子的理解表达出来:孩子是通过成人的反馈来了解感情和自己行为正确与否的。 如果一个孩子的感情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正常释放,就能更好地成长。
3 建立孩子的成就感 。 孩子总是希望取得父母的认可的,即使有时候他们表现得好像专门和你作对,你也一定要明白这不是他们的本意。 例如有时孩子不断说脏话,其实是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和回应。 他们会认为如果不说脏话,你就不会第一时间跑到他们身边去。
4 让孩子感到自己被了解 。 如果孩子能感受到自己被了解、关心和重视,他们就会更主动地学习、与人合作和关爱他人。 大喊大叫、羞辱、伤害或者命令的方法,只能适得其反。
5 避免争夺控制权 。 越是试图控制孩子,越有可能与孩子发生争执。 虽然不主张让孩子来制定规则,但建议父母使用一定的技巧和语言让孩子一起来做事,而不是抵制你。 孩子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渴望帮助和取悦爸妈,作为父母应该满足孩子这种需求,并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
6 建立明确一致的行为准则 。 尊重孩子绝不是指没有任何规则,相反,孩子是需要规则和限制的。 在表达的时候,务必确定你能清楚地向孩子表达这些规则和限制的意义,不要进行空洞的威胁。 孩子们往往在不断观察父母是否真的会监督他们按规矩行事。
7 言传身教 。 礼貌言行是逐步形成的,这需要孩子能了解他人的感受并且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是比较高的要求。 只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潜移默化。
8 认识到语言的力量 。 父母必须谨慎措辞,尤其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就事论事地叙述你的看法和期望,而不是打骂、不雅昵称、不恰当的褒奖或者盖棺定论的判断。
9 给孩子留出过渡的时 间。 孩子有自己的活动节奏,并且比成人的节奏慢得多。 因此,如果希望孩子进行下一项活动,需要提前告知他,耐心地提醒几次,并且可以使用一些固定的程序。 例如要把孩子从游乐园带走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唱你们编的“再见歌”,从而帮助孩子实现心理上的过渡。
10 恰当地对孩子说“不” 。 不纵容孩子的重要法则之一,就是学会对孩子说“不”。 但是,需要以恰当的方式来进行。 你可以告诉孩子:他还能做什么; 试着告诉他不希望他这么做的原因; 给出另一种替代方案; 提供两个你能接受的选择; 再次重申和阐明规则; 推迟满足孩子的需求; 幽默地化解孩子的问题; 认可隐藏在孩子未被满足的请求下真实的愿望。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呢?
沟通(ACT)三步法:
第一步:完全接纳孩子的想法或感受(Accept your child's wishes or feelings)
前面我们为孩子铺垫了很多情绪教育,此刻正是这些教育的用武之地。 首先我们需要完全接纳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对于1 3岁的幼儿来说,受到挫折或者沮丧进而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的 情感 宣泄和行为表现。 因此我们首先是要接纳他的想法和感受。
具体的做法是,蹲下来平视着他们的眼睛。 如果他只是在原地哭闹,我们可以试着通过肢体接触握住他的手或者抱住他; 如果他已经开始撒泼打滚,则可以跟他说:“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开心,但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 我就在这里陪着你,等你冷静下来”; 如果他开始乱砸东西甚至打人,则需要抱起他离开现场,并将他放在角落等人少及相对安全的位置,再和他沟通。
非语言层面的信息传达给孩子了,就要紧跟上语言层面的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是“简单描述孩子的情绪,然后描述孩子的困境和需求”。 在这里我用了简单描述孩子的情绪及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挺难过”,但这样的描述得到孩子的肯定并消解它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后,就应一笔带过,因为如果我们一直重复肯定孩子的负面情绪,可能会让孩子又陷入“问题—生气—问题—生气”的循环中,所以最好能很快转向对“具体问题和困境的沟通”。
例如当孩子想要糖,但又得不到而哭闹的时候,我们可以跟他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因为你吃不到糖,但你又很想吃糖。 ”在具体的沟通中,我们一定要把话语导向孩子的具体需求,然后开始针对需求的讨论。
一旦我们讨论的是孩子所密切关注的问题的导火索,就将孩子从“问题—生气—问题—生气”的循环中拉出来,引入了“问题—解决问题”的正常思路中。 这时,我们继续言语沟通,即向他确认我们说出来的需求,是否是他的真实需求 。 有的孩子可能会点点头,肯定我们猜对了; 有的孩子会摇头,期待我们继续猜下去,或者主动说出来。 当我们明确了孩子的需求和他的感受,这本身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被理解了,不再孤立也不再是和我们相对立的一方,从而化解掉权力之争。
我们常常用肯定的句式来表达对孩子的接纳和肯定:“是的,你可以想要”“没错,我知道你很想吃糖”等,都会让孩子放下防备,不至于让情绪进一步恶化。
第二步:沟通和重申规则(communicate and repeat the rule)
我们可以用坚定而平静的语气,跟孩子沟通规则,例如“我们说好了一天就吃一次糖,今天已经吃过了,所以不能再吃了”。 但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较敏感,那么这样的对话也会让他重新陷入之前的情绪漩涡中,因此我们可以尝试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规则,比如“我们说好了一天就吃一次糖,你今天吃过糖了吗? ”2岁以下的孩子通常会点头称是,但2岁以上的孩子可能会为了吃糖而故意“撒谎”,坚称自己今天没吃过。 那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生气,在这一阶段出现这种现象是非常正常的,但我们需要及时纠正他们的说法,比如指出他今天吃糖时候的具体细节,然后引导他“我们得说正确的话,发生就是发生了,没发生就是没发生,这样才有的谈——否则,你要是说了不正确的话,我是坚决不会给你吃糖的。 ”
如果孩子对规则表现出质疑,例如他为了吃糖而说“我们说好了一天能吃两次糖”,以这样的方式篡改规则,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篡改规则来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比如告诉他:“好的,如果你可以突然改变规则,我也可以; 如果你今天要吃两次糖,那么我的新规则就是这周都不能再吃糖。 ”以这种方式让孩子理解规则是需要被尊重的,而不能擅自改动。
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需要用尽可能简单且孩子能够明白的方式去陈述。 千万不要婆婆妈妈地说一大堆话,去解释规则为什么是这样,恶果是什么,这样反而会让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开始有了各种小动作。 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随时留意孩子的状态,当他和你目光直视时,说明他在全神贯注地听; 相反,当他出现越来越多的小动作时,说明我们需要调整自己此刻的沟通方式——而不是要求他立刻站直、抬头,继续听这些唠叨。
第三步,达成积极的结果(Target a positive choice)
现在我们终于将目光转回引起孩子问题行为的导火索了。 在这一步我们需要去分析,为什么孩子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他行为背后的诉求到底是什么。 如果他想吃糖,是因为饿了还是想吃零食? 或者他看到其他小朋友拿着棒棒糖从身边一边吃一边开心地经过,从而也想吃? 还是他看到成人违反了规则,比如爸爸明明说好不玩 游戏 却又偷偷地玩,自己也就想尝试破坏规则? 只有将这些问题了解清楚了,我们才能更好地知道孩子的需求,以及如何以巧妙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需求。
注意, 家长不但要告诉孩子不要这么做,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去做 ,因为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当你在动词前面加上一个否定词,他往往会忽略掉前面的否定词,而只抓住后面的动词。 比如,你在公共场合跟孩子说“不要跑了”,但是他只会抓到位于后面的“跑了”这一关键词,于是跑得更开心了。 这也是为什么否定式的命令对于孩子来说效果总是不太好,还会让孩子喜欢跟你对着干的原因。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一次性记住4 6个随机的数字都有困难,让他们一次性记住一个长句子,也是很困难的。
自由和规则总是相对的,当我们在一方面用规则去约束孩子的时候,在另外一些无关紧要的方面可以适当放松,给他一些自由。 比如我们带孩子出去玩,需要在车流密集的街边紧紧握住孩子的手,但是到了野外人少的地方,在平缓的坡上,就可以松开小手,让孩子自由奔跑。
沟通三步法不起作用大多是因为两点:一是孩子又回到情绪卡壳的崩溃点,二是难以达成积极的解决方案。
坦白说,如果我们只想让孩子“乖乖听话”,施展威压,不论是打骂还是冷处理甚至冷暴力,都是短期有效的。 但这种专制型养育的结果就会 切断孩子和父母之间的 情感 联结 。 当父母对孩子有高要求,但却对他们的情绪和需求低回应时,孩子也许会成为很优秀的人,但未来也容易和家人关系淡漠。 打骂也好、把孩子当小动物一样训练也好,通常在孩子小的时候很管用,但其长期效果却很难讲。 有的孩子会治愈自己的童年,但有的孩子就很难迈过这道心里的槛,并重复对下一代进行打骂和冷暴力的行为。
如果孩子又回到了情绪卡壳的崩溃点,我们可以用“呼吸 游戏 ”等方式,像蝴蝶挥动翅膀,或者风中摇晃的大树一样,边舞动自己的手臂边配合深呼吸等,让孩子冷静下来。 孩子的肺活量有限,呼吸很浅,难以像成人一样深呼吸放松,所以这类具象化的冷静方式会更有效。 其他冷静方式,比如将孩子带去他喜爱的空间做“积极暂停”、让孩子将自己的思绪从混乱变得有序的“情绪罐子”都能帮助孩子很好地平静下来,再继续沟通规则、达成积极的解决方案。
如果暂时无法达成解决方案又怎么办呢? 沟通,是一门关于妥协的艺术 。 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拒绝孩子的要求,最关键的点在哪里: 如果是担心孩子吃糖坏了牙齿,那么可以要求他立刻去刷牙; 如果觉得是孩子在挑战我们的权威,那么可以告诉孩子过度吃糖的危害,例如给他看龋齿的等,让他重新认识制定这项规则的原因; 如果是不想花钱买糖、而家里有糖,可以跟孩子沟通一回家立刻吃糖的方案等。
有时候时间紧急,来不及解释,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将孩子抱离刺激物存在的现场 。 这一措施尤其适合在公共场合哭闹的孩子。 孩子一在众人面前,就特别容易哭闹,而父母总是抹不开面子,或者担心自己下不了台,而屈服于孩子的哭声。 这时,将孩子抱到人少的安静角落是一个好办法,远离了刺激物,孩子的大脑就不容易在情绪崩溃点卡住。
孩子对规则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可以留在下一次家庭会议上重新探讨规则。 这也会让孩子学会尊重现有的规则,并在随后的时间中再来对规则进行探讨和修改。
1 永远不要说“但是”。
“和我一起工作的一位非常聪明的女士曾经告诉我,如果我把‘但是’这个词从我的工作用语中去掉,我的想法被别人接受的程度会更高,我的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程度也会更高……“但是”这个词否定了它之前的所有内容,当你用它的时候,你所说的一切都被投上了消极的色彩……“但是”是排外的、孤立的;‘和’是包容和欢迎的。”
2 除非你要求,否则你永远得不到任何东西。
“这句话是我大学的一位教授说的,但我相信这句话来自一句名言:如果你不去问,答案永远是‘不’。”
3抱怨之前要三思。
“别抱怨。我想应该是这样的:“你有没有听别人抱怨,然后想,这是一次很棒的对话!”’消极对别人没有帮助,对你自己也没有帮助。”
4 时间是一个你永远不会回来的东西。
“几年前我的一位导师告诉我,时间这个东西你永远也不会回来。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一项资产,你可以捐出它、花掉它或浪费它。无论你用它做什么,一旦它过去了,它就消失了。”
5 态度比才能更重要。
“我一次又一次地被告知,坚定的积极态度比他的天赋更能让一个人走得更远。在 体育 、 娱乐 、政治、科学和艺术领域有许多伟大的人,他们很有天赋,但却因为错误和不稳定的态度而损失惨重。
态度能帮你解决天赋不能解决的问题。态度能帮助你解决天赋所隐藏的问题。”
6 质量永远比数量重要。
“如果你要做某件事,一定要做好,避免第二次再做。”如果你知道一件事第一次就能做好,那么做第二次就是在浪费时间。即使是写这个帖子,我也是尽我最大的努力去编辑、去解释,让它读起来容易、读起来有趣——避免再去修改其中的语法错误。”
7 是可靠的。
“说到做到。”
8 做正确的事情。
“查理·芒格的建议(不是我个人提供的):想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努力让自己配得上你想要的东西。”
9 慢下来。
“当我20多岁的时候,我在一家非常受欢迎的餐厅当服务员。我发现很难跟得上那些订单,因此我的小费非常少。
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服务员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慢下来,迈更长的步子。你会感到更放松,你的客户会看到并信任你。”
如果你放慢脚步,你就有时间更好地思考和计划。走更长的步子不仅仅意味着你如何穿过一个空间。要向前看,涉猎更多领域,不仅仅是手头的任务。”
10 每个人都在同一个地方结束。
“‘ 游戏 结束时,国王和卒子回到同一个盒子里。——意大利谚语
当你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时,你会发现我们最终都是一样的。你死后不能带着你的金钱和名誉。”
11 时间不是金钱。这是更好的。
永远要选择时间而不是金钱。与人们所说的相反,时间不是金钱。时间比金钱重要得多。在你生命的尽头,你肯定会没时间,如果你不珍惜时间,很可能也没钱。”
12 不要担心别人怎么想。
“别那么不自在,因为根本就没有人注意你——他们只注意自己。”
13 你不能真正控制任何事情,但你可以控制你做事情的好坏。
“在生活的任务中寻找幸福,在过程中投资(这是你可以控制的),而不是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你无法控制的)。”
14 听。
“上帝给了你两只耳朵和一张嘴;按比例使用它们。”
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做出选择,有时候选择很大,有时候选择很小。对于选择困难症患者来说,每天的生活根本就是一种磨练,因为我们不是正在选择,就是在选择的路上。
这时候,你一定会希望能够在某个问题上获取朋友们的建议,因为这会帮你减少做出选择需要付出的成本。
比如:
遇到这种情况后,大多数人会选择在朋友圈(也可能是微博)发一条状态,询问朋友的意见,但是大多数时间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卵用,为什么?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优雅的在朋友圈询问朋友们的建议?(快点说,啰嗦这么多选择困难症患者们要集体群殴你了!)
答案就是,发起一个跨平台的个人投票吧!
今天要为大家推荐的,是一款叫做「Straw」的应用,这款应用的主打思想非常简单——遇到问题尽管问,给出选项让别人投票去吧。
这款软件的亮点在于能够非常简单的制作一个充满设计感的个人投票页面,而且支持链接与网页嵌入,分享到朋友圈的显示效果非常高逼格,实在是困难症患者获取建议的不二选择。
先来看一下朋友圈的分享效果图:
应用首页非常简单,首次进入应用显示个人投票列表,点击下方的加号按钮新建投票。
新建投票页面有丰富的内容可以定制。投票问题可以添加,选项也可以添加(但是两者不能同时实现,即问题添加后选项只能是纯文本)。注意到设置界面的下部分可以选择将投票同步在自己的 Straw 社区中,也可以设置投票为结果仅自己可见。当然投票的有效期也可以更改设置。
投票的分享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上图中显示的「Post」方式,能够直接分享到社交网络中或者利用信息和邮件分享。另外一种是「Custom」,即下图中的更为基本的输出链接的方式,在实际使用中,由于这款应用目前支持的社交网络均不能在大陆很好的使用,优先推荐大家通过链接分享自己发起的投票。
好了现在我们有了链接,如何美观的分享到朋友圈呢?
我们都知道,如果直接复制粘贴链接在朋友圈发状态的话,朋友圈中只会显示链接而不会形成预览卡片。如下图中左右两幅图的差别。(两幅图中分享的是同一个网址)
其实我们只是需要先在微信中打开链接,然后通过微信的内置浏览器界面分享,就可以形成预览卡片了,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网易云音乐等分享。怎么做?很简单。我使用的方法是先建立一个和我自己的聊天窗口,然后把链接发到这个窗口里面,点击打开(当然你也可以发给别人,但是有点扰民不是么,或者先发到朋友圈链接,然后点开网页分享后,删除链接。总之只要是在微信中点击打开这个网址即可)。然后在微信中的网页页面点击右上角呼出分享菜单分享到朋友圈即可。
下面是一段投票动态演示:
最后,在应用列表中,可以点击中查看各个投票的结果统计。
使用「Straw」的好处显而易见:
当然我们还能够拓展投票的更多玩法,比如现在你可以自己建立朋友匿名评论了,你可以发起投票「我在你眼中是什么性格?什么形象?」或许会得到非常多有趣的结果哈哈!
需要提醒,根据不同网络原因,发起含有的投票因为需要上传比较多的数据,比纯文本投票要慢不少哟。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获得贵人相助越是弱小越要传播,过来人总结的这4点建议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获得贵人相助越是弱小越要传播,过来人总结的这4点建议、如何与孩子良好沟通:“十个建议”拿走不谢、人生中曾得到的最好的建议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