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如何解构一篇目标论文,从而开启自己的论文写作

第二章:如何解构一篇目标论文,从而开启自己的论文写作,第1张

我们现在知道了一篇好论文长什么样了,接下来说说我们怎么去模仿它,或者说我们能不能去描摹它?我们能不能借鉴这个好论文的一些基本元素,然后去创造出新观点。也就是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好论文。我讲一个真实案例,以前我看过这样一篇论文,是讲纸质报纸和iphone上的电子报纸有什么样的不同?

文章中通过对比、实证研究做了一个实验,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些假设和观点。当时这个论文对我来说还是挺有颠覆性的,因为那个时候iphone刚刚出来,还不太普及,那个时候大家其实对手机媒体还没有那么全面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开始纷纷地拥抱电子化,这些电子化媒体会带来什么?是不是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果,或者是一个好的效果?这个就是我们学界去回答、考量的。所以当时我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就觉得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领域,而且这个领域其实是可以拓展的,因为我本身做期刊的研究,期刊其实也是有纸质版和ipad电子版的。

我当时就想,那我能不能去借鉴他的研究方法去进行我的这个研究呢?所以我就仔细的对他这个研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析。首先我在题目上做文章,案例文章是说电子媒和纸媒,那我就改成了ipad版和纸质版。分析过程是通过阅读、体验、功能优化、广告运营方面的对比来勾勒出传统媒体向iphone的这种电子媒内容转型时候的有效路径。

其实还是传统的研究媒体融合思路,只不过是用了一种这样的实证的方式去展现他,然后勾勒出一个看似更科学的路径。

最核心的是怎么去抽样,做实验的思路。所以我借鉴了这一块内容。案例文章当时提出了两个研究目的,第一个是要发现传播特征,也就是说通过iphone和纸质版的比较找出各自的特征。第二个方面是测量传播效果,测量到底是报纸版的受众效果好,阅读效果好,还是这个电子版ipad的效果好。

比如说现在我们阅读这篇文章,与买一本书自己阅读来对比,那是阅读这篇文章对自己论文写作的帮助大,还是买本书自学的帮助大。这就是一种对照。

到这里应该明白一点,对比研究的手段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研究的对象有差异,每个人的领域的差别导致我们的研究课题有差异。我们其实是可以拓展到很多很多的研究领域去的,所以用同样的方法就可以写出不同领域非常多的论文。

回到案例中,我们再看看样本怎么选,这个例子中的样本其实选的非常少,报纸大概只选了十二期,iPhone也是跟着这个报纸选的,因为你要选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媒体形态上的表现,所以你就必须选一样的报纸,这样才能形成同类对照。

iPhone手机本身也是相同版本的,这样的话才能作为比较。在选择了样本之后,就可以开始做实验了。首先要描述研究对象,其实这个描述还是定量研究,但是这个定量研究并不难做,就是通过一个表格就可以表现出来。

第二个部分,我觉得本文不同于其他文章的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他最后做了一个控制实验,这个控制实验才是整个论文的精髓。

控制实验是怎么做的呢?作者找了一些人,在这些人身上做了信息接受度的调查。通过信息接受度调查,来比对两个方面内容。第一个,信息记忆量的对比,同时在同一时长内,读报和读iPhone对比,哪个的信息量接受的多,也就是哪个记住的多。

第二个,比较了信息记忆度,意思是对哪些地方能够深度的记忆,对哪个地方记得不多,那就可以证明在什么地方你需要再去加强这方面的内容,哪些内容你是可以忽略掉的,不是去重点打造的。通过这两个考量指标,再去做后面的分析。其他还比对了例如阅读兴趣度的比对、使用与满意度调查等等。

最后需要得出一个结论,做完这个实验以后,要明白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异?这个差异是怎么产生的?主要是两方面,第一个是信息的分类方式,在纸质和在iPhone上,这两个分类方式是不一样的。第二个是版面的设计是不一样的,包括标题、导语、分栏、图片等等。

回到我们自己的论文,我们怎么才能在不抄袭的情况下模仿,变成自己的论文呢?这就是一个核心问题。我们首先是要抓住这个论文的核心,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你能从论文里面借鉴到什么东西?你能去抓住什么本质?能不能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去模仿?能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创新?

通过回答这四个重要的问题,你就可以去解构这个优秀论文并去模仿它。

接下来说说,我是如何解构这个论文并模仿的。

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参考文章,他的题目是围绕报纸和iPhone端的对照,而我要写的是期刊和app端的对照。从题目来看是近似的。所以在一些粗浅的观点上我是可以借鉴的。这里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控制实验和深度访谈这两块,所以这两块要学习参考文章,做足实验。

App端是否会对纸质版造成冲击,阅读体验是否会优于纸质版?pad版如何和纸质版实现互利共赢呢?就这些问题,我觉得不管是期刊业还是我们的学界,都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我也是选取了两期杂志,选取了一些人,然后通过一个控制变量的实验方式,进行访谈,然后得出一些结论。所以说我的核心论证是以:第一是内容分析,第二是控制实验。因为只有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了解控制实验怎么做,做哪些东西、哪些变量的考察,最后才能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

第一个控制实验就是找一些人发问卷,用焦点访谈的这个形式。方法是弄一些人在那里,然后给他们做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去回答。通过这样的访谈来印证你的假设,看这些假设是不是正确。这种科学实验方法就是通过我之前去看那篇论文得到的启发,所以说方法和手段是一样的,就看你怎么应用了。然后我也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接受度。还有一个就是信息记忆度,这也是参考对手的文章学来的。

通过这样一个考察,最后得出杂志发展的分析。其实我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整个实验过程上,跟那篇文章不一样,那篇文章的整个重点就在于做实验的过程,但是我的重点在于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分析解答了几个问题。

总结来说,通过这些案例的介绍,首先我们要找到一篇好论文,然后去解构这个论文,找到这个论文的核心,思考一下可以去模仿的内容,最后形成自己的框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设计自己的实验,最后真的做出一些有益的观点,甚至是一些创新的东西,这个东西才是我们写论文的核心所在。

全文24个章节,其他章节在另一个付费专栏下,欢迎订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web/9965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21
下一篇 2022-05-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