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主权移交前称“立法局”)是香港的立法机关,现时共有70个议席,根据《香港基本法》第68条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2010年6月下旬,香港特区立法会通过了关于2012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的修订议案。修改内容包括:立法会议席总数由60席增至70席,其中功能组别和分区直选议席各为35席。《基本法》附件二规定了首三届立法会的组成方式,并逐届减少选举委员会选出的议席。
第五届立法会选举于2012年9月9日举行,地方选区为5个,分别是:香港岛、九龙西、九龙东、新界西、新界东,共有216名候选人竞逐35个议席。功能界别方面,传统功能界别为28个,共选举产生30个议席。此外,本届立法会选举新增区议会(第二)功能界别的5个议席,采用由直选区议员提名、再由全港范围内原来不具有功能界别投票权的已登记选民选举产生。
全港首个区议会是观塘区议会,区议会英文名称当时为 District Board。第一届区议会选举在1982年举行。当时,区议会的官守议员和非官守议员人数大致相若,民选议员和委任非官守议员人数也差不多。市政局议员出任市区区议会的议员,乡事委员会主席出任新界区议会的议员。区议会选举中合资格的选民,范围扩大至包括凡21岁或以上同时居港至少满7年的人。候选人必须居港满10年。选区按人口和地理因素来划分。选举以“票数领先者取胜”1985年区议会选举以后,所有官员不再出任区议会议员,各区区议会主席由当区议员互选产生。
1985年9月,立法局56名议员中,12名是由市政局、区域市政局及区议会全体成员组成的选举团选出,选举团成员须已登记为选民,并已在香港居住最少10年。区议会的成员组合维持不变。民选议员和委任议员的整体比例仍然维持二比一。
1989年,市政局议员将停止出任区议会当然议员,每个市区区议会各选出一名成员出任市政局议员。1993年起,区议会负责监督社区会堂的管理工作及推荐有关人士担任所属地区多个组织的职务。1994年的区议会选举中,除27名乡事委员会主席保留新界区议会当然议席之外,373名议员几乎全部均由地方选区以“单议席单票制”和“票数领先者取胜”的方式选出。投票年龄由21岁降低至18岁。
至2000年,香港政府进行区域组织改革,取消原有的市政局及区域市政局。当时政府承诺向区议会增拨资源、增加其职责,以鼓励市民参与地区公共事务。因此,区议会英文名称改为 District Council,以示区议会享有“立法议会”(Council)的地位。不过,区议会议员普遍认为政府未有实现承诺,让区议会承继两个市政局原有的权力。由于没有实质的权力,很多人认为区议会已沦为只能让议员发表意见,讨论多于成效的“口水会”。
2005年10月,行政长官曾荫权在他任内首份的施政报告宣布,将会增加区议会的权力,让他们负责管理区内的文娱康乐设施,如图书馆、社区会堂、游泳池等。此改革会于2007年在屯门、湾仔、黄大仙和西贡四区首先试行。
选举委员会委员共八百人,由下列各界人士组成:
工商、金融界二百人
专业界二百人
劳工、社会服务、宗教等界二百人
立法会议员、区域性组织代表、香港地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地区全国政协委员的代表二百人
选举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
各个界别的划分,以及每个界别中何种组织可以产生选举委员的名额,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民主、开放的原则制定选举法加以规定。各界别法定团体根据选举法规定的分配名额和选举办法自行选出选举委员会委员。选举委员以个人身分投票。
四、不少于一百名的选举委员可联合提名行政长官候选人。每名委员只可提出一名候选人。
五、选举委员会根据提名的名单,经一人一票无记名投票选出行政长官候任人。具体选举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基本法》规定了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2007年以后循序渐进地最终达至普选。唯2004年4月26日的第10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解释了《基本法》第卌五条,间接否定了2007年普选特首的可能。随后政府在2005年推出的政改方案因得不到立法会三分之二的支持而被否决,第三届特首选举方法维持不变。
2010年,政府的政改方案得到立法会三分之二的支持而通过,第四届特首选举选举委员会委员增至一千二百人。
2007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了香港将在2017年可以普选产生行政长官,另于2020年可以普选立法会。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的政治争议,多数涉及《香港基本法》架构 下香港民主发展的步伐。其中《基本法》第45条及第68条分别订明,行政长官和立法会议席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普选为目标;而随着时间推移,香港社会要求实行立法会以及行政长官普选的呼声日渐高涨。本条目将集中介绍香港各项选举以及已经落实的制度,相关发展争论请参阅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