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出去旅游,有哪些旅游APP是必备的?

想要出去旅游,有哪些旅游APP是必备的?,第1张

在我们的旅途中,我们有一些必要的APP要使用,对于没有经验的旅行者来说,一个好用的APP是最为重要的。
临近假期了,有很多的宝宝们都在组织者准备出去旅游,但是旅游真的是一项大工程,那就给你们推荐一下比较好用的旅游的APP。


马蜂窝旅游,我们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国内外的攻略都可以去里面查到,各种的购物指南,自由行的指南,出境签证的指南,在里面都有。
出发吧,这个APP适合出门不带脑子的女生,超级方便,国内外的攻略,还可以一对一的定制我们的行程,还可以帮助我们预订当地的美食,还有门票,可以说是一款非常方便的APP了。


还有一个专门订民宿的APP,叫做爱彼迎,很多人觉得出去住酒店就没有了去当地住的一种氛围,所以这个APP就派上用场了,他可以去订一些当地的民宿,环境比较好,价格也比酒店的便宜,房源也是超级多的。
飞猪这个APP大家也是非常熟悉了的,这个APP经常打一些广告,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它不仅可以订车票机票还有酒店,也可以买景点的门票等等很多项目。


大众点评这个APP也不用过多的介绍了,每次打开它都会有很多的推荐,想要去哪里他都会给你规划路线,轻松就会知道附近哪里有好玩的和好吃的完全不用担心自己踩雷。
还有就是携程旅游,主要就是查一查机票和景点的信息,这算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软件了,这个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软件,也是很安全的。

1 产品定位
在2013年上线之初,小红书只是一个单纯的UGC购物笔记分享社区。在当时,中国跨境游市场正处于高速上涨阶段,旅游期间的购物选择是一大痛点。小红书正好切中了这个痛点,再加之极其高效的社交网络推广方法(高质量的目的地购物攻略分享),吸引大量用户注册。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自营海外购电商平台,为用户提供精海外单品的购物服务。
所以总的来说,小红书的产品定位,是海外购物笔记分享社区,以及自营保税仓直邮电商。
2 目标用户
在百度指数中查看关键词「小红书」的用户画像,结果如下:
不论是海外购物笔记社区,还是购物板块的保税仓/海外直邮电商,小红书这个产品都是在围绕着「有奢侈品或高品质商品购买需求」的用户群体来设计的。将这个用户群体进行拆分,他们应当呈现以下特征:
女性是最主要的目标用户。女性更爱逛街购物,更倾向于在国外购买比国内更便宜的奢侈品与高品质商品。
年龄集中在20岁-35岁之间,该年龄段人群处于事业稳定期,购买力强。更低龄的用户刚开始工作,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撑高端商品消费;更高龄的用户(出生于60、70年代)受时代影响,未能培养高端商品购买习惯。
职业分布包括大城市白领、公务员,以及留学生。大城市白领与公务员有良好的收入基础,追求生活品质;海外留学生是生产购物笔记的主力军,他们更了解海外商品,也更加乐意分享。
用户画像:
Alice,在美国读书的小美女
基本属性:22岁,在英国读硕士,学习繁忙,但也会参加很多社交活动。爱旅行更爱shopping,对各种大牌爱不释手,有打折绝对不会错过。
购物习惯:由于在国外且常旅行,购买奢侈品/高品质商品的场景为线下购物中心,时间多集中在当地折扣季。
产品行为:乐于分享购物笔记的高度活跃用户,年轻有激情,渴望分享的商品被认同,所以会配合薯队长修改笔记,耐心回复评论;精打细算,对积分兑换的使用研究很深;由于身处国外,不大会购买福利社商品。
Lauren,生活小资的魔都外企白领
基本属性:28岁,重点高校学历,有气质有涵养,生活小资追求品质。平常工作繁忙,周末拉上一圈朋友逛街吃喝玩乐。
购物习惯:逛得起大商场,也能拉下面子搜淘宝;偶尔会买奢侈品,使用中高端护肤品和美妆;服装兼具大牌与高性价比单品;常常买高品质有爱的装饰品/生活用品。
产品行为:比较乐于分享购物笔记,兼具高端大牌与小而美的商品。福利社的购物主力军,关注价格,但遇到有爱的东西会冲动性购买。乐于写高质量商品评价,但时间有限,不能接受频繁地修改笔记,回复评论要看心情。
Peggie,职场精英女性
基本属性:35岁,在职场打拼多年,有所成就。收入较高,衣食无忧。极其繁忙,可能因为重事业而没有结婚,也可能结婚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照顾孩子,疲于奔命,压力大。
购物习惯:舍得买高端商品,大多在购物中心,打折季也会网购;护肤品、美妆全部为高端单品。每年固定出境游,期间疯狂扫货。
产品行为:不会频繁地分享购物笔记,相对而言不大在意成为精选笔记和积分;会收藏高端购物笔记,有空时找朋友代购或自己购买;偶尔逛福利社,选购美妆、护肤、生活用品、母婴等品类,价格敏感度不强没空对比价格,在高频生活用品上会有很高复购率。
3、产品功能清单
下图为小红书V411版本整体功能导图:
产品功能思维导图
4 使用场景
(1)准备跨境/港澳台游时,通过小红书查询目的地精选购物笔记,找到最值得购买的商品,并添加至专辑,形成购物清单;
(2)购买到好物时,在小红书分享购物笔记,获得赞赏与关注,回答其他用户疑问,满足成就感;
(3)忠实用户优化笔记内容,申请精选笔记,积攒加入当月Red club会员资格;
(4)日常闲暇时间,毫无目的地刷刷小红书,看目前流行的趋势,顺带发现好货;
(5)日常闲暇时间,逛小红书福利社,找到中意好物购买;
(6)在笔记分享社区中发现中意商品,找朋友代购,或上淘宝找代购;
(7)有某个方向的购买需求(护肤/香水/大衣/运动),但不知道该买什么、在哪里买,在小红书「发现」模块浏览对应类别or专辑;
(8)被小红书推送消息吸引,进入App浏览专题;
(9)获得优惠券,为在过期前使用,购买福利社商品;
(10)Red Club会员,每月积分兑换礼物/活动特权;
5 核心模块间关系
笔记社区、发现、购买是小红书最核心的三个功能模块,三者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购物笔记feeds流(产品首页)是小红书的主功能模块,且发现模块、购买模块都与其有信息上的交互;
(2)发现模块信息全部源自于笔记分享社区,可以理解为对笔记社区内容的分类整理,但同时也是feeds流的重要补充,用户在该模块可以找到值得关注的账号、专辑;
(3)购物模块与笔记社区有着非常巧妙的联系,笔记社区中部分高频商品被优先引进了福利社,而在商品详情页中,编辑会将精选笔记作为商品评价链接进来。此外,在添加笔记时,小红书也鼓励用户关联福利社订单,如果关联,商品购买链接就会显示在笔记中。笔记是否被链入详情页,与是否购买于小红书无关。
接下来,也会主要对这三个模块的核心产品逻辑进行分析,并在过程中与具有相似功能的产品进行对比。
6 高效至简的笔记feeds流
与其它同类竞品风格不大类似,进入小红书首页,会给人一种简洁而又清晰的印象。总的来说,这种简洁和清晰源自于产品经理对于功能设置上的克制。在feeds流上,小红书希望能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信息阅读体验。
首页
可以看到,小红书对笔记的观感极度重视。以单张的形式,横向铺满了整个手机屏幕,两边没留任何空隙。这样的设计方式,源于小红书的核心定位——找到「好东西」。
那么应当如何展示东西「好」的一面呢文字的表达力永远是有局限的,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所以,常常能在笔记下看到用户与薯队长沟通修改封面图的留言,而产品本身也提供了精美的贴纸与滤镜,来帮助用户生产出高质量。
此外,在小红书购物分享社区里,是没有「笔记详情页」这样的概念的。一篇笔记只会出现在三个地方:feeds流,用户笔记列表和专辑列表。这样的设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没有详情页也能满足任何场景的需求,而且是更具有效率的满足。好处在于减少页面跳转对用户浏览过程的干扰,让用户尽可能地沉浸于好物之中而不被打扰。
同类竞品中,很少有以此方式来处理feeds流。下图左边为「Pinterest」主屏截图,右边为「堆糖」主屏截图。可以看到二者都采用了瀑布流的展示方式,二者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即希望通过展示部分下一行,吸引用户继续向下浏览。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早在11年的时候,堆糖就开始强调自己没有要做中国的Pinterest,而直到现在还是采用与Pinterest类似的界面交互方式。
Pinterest & 堆糖
但是细看下来,二者其实有很多区别。Pinterest的目的很直接,就是要做社交,让用户被美好的所感动。于是Pinterest率先创造出了瀑布流,让用户沉浸于浏览美图的过程,自然而然地下滑浏览。而在这样的场景设定下,用户是没有明确的浏览目的的,于是Pinterest弱化了分类索引功能(移动端没有)。
而堆糖的产品定位则更类似于小红书,即做某个(或者某几个)领域的个性化内容推荐,正好是最佳的表现手段罢了。所以堆糖做得比Pinterest更深,网页版堆糖点击会整个跳转到新页面,而Pinterest为保证交互效率,只是简单地d出浮窗,更有利于让用户专注于本身。
除了大的展现模式外,小红书还在一些小的交互细节上做出了创新,比如:
点击「全部评论」按钮,只会看到评论列表,不再展示。这样的设定,同样也是基于了对与本身的重视。一方面,对于小红书而言,是一篇笔记中最核心的内容,点击「全部评论」按钮意味着用户离开核心场景进入另外一个功能区域,此时如果再以较重的方式展示,就未免有些多余了。
在feeds流中加入了商品购买链接,但做的很“克制”——只是在feeds流里,在部分笔记下添加了链接。注意,这里有两方面的克制。“只是在feeds流里”,即当你进入用户主页时,是看不到商品购买链接的,你可以把它视为feeds流里的广告。“在部分笔记下”,指只挑选了一小部分“非福利社购买笔记”插入购买链接。之所以选择非福利社,猜测是因为更希望引入对商品本身客观的评价,而不参杂用户服务、情感等干扰要素。
7 发现模块的产品逻辑
从整个社区信息闭环上看,小红书的「发现」模块超出了“发现”这一定义。对于「发现」的用法,比较流行的有三种:
第一种,承载产品主功能之外的其它功能,大众的比如微信,小众的比如墨柚。用户点击「发现」是很明确地要访问某个单独的功能(比如微信的「朋友圈」和墨柚的「活动」),而这个功能对主功能形成一定的互斥影响。一般来说,当一个产品要在主功能之外开拓全新维度的功能时,比较有可能用这种方式。
第二种,单纯地发现未知内容,大众产品比如知乎,小众产品比如念和涂手。feeds流负责呈现你所关注的信息,而「发现」则代表寻找新的未曾发现的关注点,可以天马行空地给用户推荐。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访问「发现」模块是没有任何明确目的的。如果产品在feeds流中已经形成分类,或者根本无法再继续进行分类了,则比较适合这种方式。
第三种,需要去寻找某一领域的信息,大众的比如微博,小众的比如蝉游记的攻略模块。如果用户有非常明晰的分类信息查找场景,而又很难在feeds流中去实现的,则非常适合这种方式。
微博近年来逐步淘汰了大批低质量内容账户,让一批高可读性内容的生产者脱颖而出,基本完成了社交化向媒体化的转变,今年开始进行垂直领域内容的尝试,而发现模块就主要承载这一战略目标。蝉游记在沉淀的大量旅行笔记基础之上,花很大精力自行编制了目的地旅游攻略,为有明确旅行需求的用户提供最佳的攻略体验。
小红书的「发现」,基本上是第二种和第三种类型的综合体。顶端一排按钮(类别、品牌、目的地、主题、达人)为笔记信息不同维度的分类整合,下面则是热门专辑与笔记的推荐。
目的地发现
如果用户有很明确的目的——比如正打算去某地旅游需要列一份shopping list——那么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入口。而如果用户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只是翻完了feeds流,想看看有什么其它有意思的东西,就可以忽略第一排,继续向下浏览。总的来说,信息分类可以满足用户特定场景需求,而热门推荐则是增加用户黏性。
对于「发现」模块,我有两个观点:
(1)目前信息分类的效率并不高,需要慢慢优化。比如我的截图里,选择目的地-日本,总共有30余万条笔记,无数个品牌(拉到底大概要5分钟,且不支持搜索)。
首先笔记部分,如果统计一下用户浏览屏数的分布,猜想一定是远远低于首页的,用户不可能浏览完这么多笔记,这个数字本身就会让大家望而却步了。而品牌部分,用户选它很有可能是有目标的品牌,而这么多个品牌,没有搜索实在是有点累。
其实可以看出来,专题这个场景下最有价值的功能。上线初期,小红书靠高质量目的地购物专题疯狂吸粉,可以见的专题内容的吸引力,所以我认为可以考虑把专题放在默认的位置。同时有必要去优化笔记和品牌的展示机制。
(2)热门推荐是整个产品的重要补充,但会随着产品的逐步成熟而渐渐弱化。热门内容发现很难作为产品的核心功能出现。豆瓣20版本时,曾将「发现」作为战略级功能,希望通过带来惊喜提升用户使用频次。
最终的结果我无法评判,但从豆瓣30抛弃「发现」功能这一事实上来看,它应该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用户打开一个应用,要么是有访问某个功能(一般为核心功能)目的,要么是形成了特定的使用习惯。在产品初期阶段,整体笔记数量和用户平均关注内容数量都不是那么充足的时候,热门推荐可以帮助他们发现新鲜的东西。而当产品逐渐成熟,用户养成了一套固有的信息获取机制后(关注丰富的账户和主题),热门推荐的重要性会慢慢降低。
8 购买板块的交互创新
2015年,电商领域出现了两类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第一类是小众领域的垂直电商,在产品设计、商品设计和运营上都极尽突出领域特色,例如窝牛装修、东家;第二类是社交(或社区)与购物的结合,例如小红书、堆糖、下厨房。
对于后者而言,最具革新性的设计,就是将社区内容,作为商品评论引入到商品详情页中。传统的电商网站,评论低质量化是一大痛点,淘宝京东苏宁们的商品评价区中,充斥着大量无效甚至虚假评论。评论区本质上不是一个完整的社区,无法有效激励用户写出高质量评论。而社交与电商结合的模式恰恰解决了这一痛点。
但是社交+购物的模式也有痛点。传统电商产品体系中,评价对于用户而言是一种制衡商家的工具。购物过程中,有任何对于服务和商品本身的不满,都可以通过低分评价来激励商家解决。而在小红书、堆糖的商品详情页中,只能看到少量编辑挑选出的购物笔记。虽然小红书使用了很多非福利社购物笔记链入商品详情页,单用户还是只知道这件商品多么好,而对物流、售后服务质量无从知晓。这是这个模式的一大弱点,我暂时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从整个购物流程上看,小红书尽量做到简化。在商品详情页,只有加入购物车按钮;只有一个购物车,收获地址信息放在收银台,而传统大型电商一般逻辑为购物车1-购物车2-收银台。在这样的简化流程下,用户从选种商品到购买,只需四步,非常简单便捷。
在安卓411版本中,原「福利社」tab更名为「购买」。名称变更的背后,代表着战略的变化,电商平台正逐步成为小红书的战略核心。但任何一个产品,其主功能只可有一个,发展电商必然意味着笔记社区会被削弱,如何在过程中寻找平衡,将会是很大的挑战。

攻略类:穷游、蚂蜂窝、携程旅行。

交通类:CITYMAPS2G、谷歌地图、航旅纵横。

住宿类:AIRBNB,AGODA,Booking,途家。

工具类:旅行翻译官、旅行箱。

补充:

攻略类:

穷游: 主打出境游,攻略数不可数,主要用来看游记。也有机+酒套餐,不过都是平台商户,和淘宝一个性质吧。
APP上总是找不到只看精华帖这个选项,不知道是我眼拙还是真没这个功能。帖子混在一起想找有用的信息略心塞。
PS:这次的出境游保险是在上面买的。
蚂蜂窝:和穷游网一个性质,不过国内游做的更好些,之前去三亚的时候,当地的一日游、接机都在上面定的,攻略也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穷游和蚂蜂窝都有离线攻略,蚂蜂窝这块做的比穷游详细,热门景点都有开放时间、交通、门票和地理位置等信息,非常适合自己规划出行计划的人。

携程旅行:携程机票、酒店功能就不介绍了。让我觉得神奇的是他的行程规划功能,跟蝉游记的内容有重复(不知道是不是信息共享),但是好处是在两个景点之间显示相距距离,好感UP!

交通类

CITYMAPS2GO:离线地图,提前下载,没流量的时候用。
谷歌地图:到了国外我真怕度娘歇菜…
航旅纵横:查航班信息专用,中国民航官方产品。
清迈中文地图:就是标题的意思。

住宿类

AIRBNB:大热的民宿APP,默默地说,在推荐里推荐重新用小号注册,能省261元(捂脸)
AGODA:最近在推广“陆潜者”这个概念,有的酒店折扣还挺凶,需要提前支付。
Booking:酒店预定软件,好处是不用先付款,能提前取消。
途家:国内的一个民宿软件吧,没用过,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下载的。

工具类

旅行翻译官:去非英语国家下载个安装包是比较便利的,萨瓦迪卡~~
旅行箱:和蝉游记的工具箱有点重叠,UI设计很干净。我很喜欢~

参考资料

旅游用的APP有哪些有哪些旅游用的APP[引用时间2018-1-5]

文/馒头商学院 导师:车大德,前网易LOFTER运营总监,阿里运营专家 内容选自馒头微课 社交的兴起 LOFTER是网易在2012年推出的轻博客产品,经历了从PC端到移动端的大事,也见证了轻博客的兴盛与失落。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LOFTER也在不断的转型中。 在苹果美区官网上,与LOFTER同样位置推荐的应用是instagram,说明苹果认为LOFTER和instagram是同类型的产品,关注过早期LOFTER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我们是和tabelog、点点,新浪等产品,一同被定义为轻博客。 这些年LOFTER早已经转型了,我们抛弃了原本在PC端的优势,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移动端产品。现在LOFTER在移动端的用户已经是PC的4倍多。我们的定位从轻博客转变为社交。 我还不能说LOFTER转型有多成功,作为一个还在快速增长的产品,现在下这个结论有点太草率,所以我只在此分享运用LOFEtr以来总结到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如果你也想涉足UGC社交产品,也许可以帮助你少走一些弯路。 社交到底是什么? 我们到处都能听到各种互联网媒体时不时就提出哪个哪个新锐的社交产品,我们似乎对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但如果再追问社交准确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够给出自信且正确的答案了。 社交这个词就像个熟悉的陌生人,甚至很多人质疑社交根本就是个伪命题。这个问题我也不断的在询问我自己,我百度百科过社交这个词,结果它也没有给我答案。 无论社交是不是个伪命题,为了继续探寻这个领域的真相,我们得试着去追问这个主语。 我且分享一下我粗浅的认识,我虽然也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绝对的定义,但我尝试给社交分门别类,将这个抽象的概念分割成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在我心中所谓的社交产品分为三类,它们所给用户提供的核心价值是截然不同的。 社交给用户提供3个核心价值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区分,我将它们分为信息过滤、社交方式和内容生产三个阵营。 信息过滤 信息过滤器的本质是什么通俗点说,社交只是帮助用户消费内容的一种手段,用户利用关注关系,或者订阅关系,在海量内容中筛选出自己所关心的。 用户核心的需求是消费内容。 所以说它关注的人也好,标签也好,群组也好,前提都是有足够多用户想要的内容。所以虽然我们在pinterest上关注了很多画板,在tabelog上关注了很多有趣的帐号,我们关心的是它们的内容,反而没有那么关心是谁在提供内容。 社交方式 而另外一种类型和信息过滤器正好反过来,内容成为一种交流的媒介,帮助人际更好的交流。这里所谓的更好可能是更容易、更顺畅、更高效。所以的使命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载体。 用户的核心需求是认识对面的人以及和他们交流 。这样的产品非常多,因为他们所满足的需求更刚性,他们的出路是探索各种信息展示及组织的玩法来展示社交需求。 内容生产 它们的主要使命是帮助用户生产,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虽然拍照已经是非常普及的功能,但大部分人依旧无法拍出有意思的或者美的照片。我们手机中绝大部分照片只是对自己有意义而已,是纯粹为了记录的,它们缺少社交功能。 用户的核心是期待着自己的内容被他人围观。 于是就诞生了很多这样的产品。它们让我们似乎很容易就生产出一张足够具有话题性的,比如很美的滤镜,调皮的贴纸,还有像足迹这种,**大片纪事感等等。虽然它们切入点是工具,但它们偏偏不甘于只做工具,它们也希望能够建立社交关系,来延续产品的生命力。 LOFTER的核心功能是什么? 刚才我所说的三种类型,它们并不是彼此独立互斥的,你很容易在用户需求层面发现它们之间的交集。比如中国很多人拿instagram当滤镜工具在用,也有人在Twitter上面认识了很多兴趣爱好相同的好朋友。 所以这三种类型的差异,只是它们分别选择以优先满足不同的核心需求来切入市场,但每一个社交产品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逐渐向另外两类需求外延,试图覆盖到所有需求,所以它们的终极形态很可能是殊途同归的。 经过以上简单的分析,熟悉LOFTER的朋友,就能够很容易的分辨它是属于哪个阵营,这个产品的本质还是信息过滤器。 苹果最近对我们的推荐语是这样的:这是一款汇聚海量优质的社交应用,集合了十几个兴趣领域,两千万各界牛人,每天只向你推荐你感兴趣的好内容,更高清大图,无损品质展示,使作品像艺术品一样呈现。我们觉得苹果的这段推荐语准确的描述出了LOFTER的定位和卖点。 基于上述的产品类型和产品定位,我们就可以明确两件事情,这类产品所要满足的核心需求是消费优质内容,产品的首要任务是连接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 。 我们接下来的分享的经验和坑,也可能都适用于这个范围。 社交有哪些难点? ☞怎样对内容进行检索和分发? 社交的第一个难点是什么内容的检索和分发。这是所有社交领域的人都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社交运营的基础。 用户有需求主动搜索或检索,产品也有需要推荐给用户他可能喜欢的。文字搜索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图像识别和检索却还非常不完美,所以我们需要用最低的成本、最通用的手段去解决这个问题。 给打标签 (1)常用标签 有哪些方法给打标签呢一般在两个层面,一是功能层面,在发布流程里,引导用户添加标签。另一个是在运营层面,将适合的标签和内容推荐给用户,让用户知道这些标签是被鼓励的。 (2)推荐标签 这也可以成为一种标签,也可能是一种分发内容的好方法。左图是LOFEtr的发布流程,我们会引导用户打它常用的标签和地理位置。右边是另外一个APPnice的发布流程,为了强调标签,它特别将这个环节独立出来,成为必选项,可见它也认识到了标签的重要性。 (3)自动添加标签 还有可以学习的一个购物社交应用小红书的做法,如果你在正文中提到了某个知名的品牌或常用的分类,它会在你发布后自动给你打上这些标签。这些都是可参考的产品引导打标签的方法。那么运营上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将符合产品定位的有优质内容的标签推荐给用户。 左图是我在LOFTER上所关注的标签,右图是LOFTER的标签库,它以兴趣分类汇聚了所有值得推荐的标签。 除了这样的做法,我们还尝试过用活动的方式引导用户关注他感兴趣的标签。比如我们策划了一个专门针对二次元小伙伴的,二次元探索之旅活动,还有一个针对追星族策划的LOFEtr明星排行榜活动,都能引导用户去关注和消费他感兴趣的内容,解决了标签这个最底层的产品逻辑。 社交产品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里面汇聚了大的人和内容,这几乎算是所有社交产品重要的壁垒,也可能是用去使用最重要的理由。 第一批用户如何获取? 1挖掘兴奋性需求 悖论来了,在还没有人使用你的初期,你要靠什么来吸引第一批用户呢我认为你最好先挖掘出一个立即的兴奋性需求,使这一点成为产品初期在功能上的卖点,让用户即使只有他一个人玩的时候,也能玩的很愉快。 此时这个功能未必强求是最核心的需求,只要它能够通用就可以了。随着产品体量逐渐提升,你所满足给主流用户的最核心需求,肯定还是人和内容,但此时你可能需要先找到一个给力的功能作为突破口。 2LOFEtr是怎么做的? 比如LOFTER在刚上线的时候还处于PC时代,我们头一年在产品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的推出各种精美的个人主页模板,将用户所发的呈现的更美观、更大气、更精致,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吸引了很多摄影师、插画师、设计师来用,他们很多人是拿LOFEtr当作个人网站在使用的。我们最大程度的满足了他们自我记录的需求。 还比如instagram上线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简单却优质的滤镜,蝉游记给旅游归来的人一个精美的旅行相册,等等。我见过一些想要做社交产品的人,他们通常很兴奋的畅销他们产品的玩法多有趣,里面会有很多的人和内容,却常常忽视到这个从0到1的过程。但正是这个问题,所有做社交的产品都必须要提前给出答案。 如何分发优质内容? 当你的产品积累了一定量的用户后,你要开始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分发内容,对于几乎所有UGC产品,这都是运营中最重要的一环。 是值得整个产品团队花大精力去解决的事情。而且解决这个问题的追求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产品不断的改版迭代,运营策略不断的调整,都是为了去优化这项工作。 在此我们将这个问题缩小一点,更具体一些,加上优质两个字,优质未必要像LOFTER一样,被理解成美观,不同的产品有不同对优质的定义,你的产品可能是美女式优质的,逗逼式优质的,有创意式优质的,那我们就去考虑如何分发这样优质可能所面临的问题。 1分发永远离不开人 别偷懒,你可能永远离不开人。之所以说这句话是针对分发优质内容时所面临的困境,是否符合你定义的优质,很难通过可量化的数据自动判断出来,没有什么技术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是否优质。 App Store已经有海量的应用和下载量了,可它们还是离不开编辑推荐。LOFTER也曾希望依靠技术和算法彻底解放人工推荐的局面。但我们最终还是发现,我们还是离不开人。你会发现,有能力敏锐判断出符合产品定位内容的人才,才是这个产品最宝贵的财富。 然而,人的问题依旧存在。需要我们解决。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人是不稳定的。他可能会生病,或者是离职。 人的眼界是不全面的,他会漏掉一些信息,无法面面俱到。 2制定标准化流程 如何改善这些问题呢首先建议你的运营团队制定一套规范。包括详细的内容管理手段还有对质量数量的标准,一定要成文,能用于传承。一旦出现这个人不在了,其他人是可以接班的。 LOFTER运营的领域非常多。我们有一套很规范的标准。各个领域各个标签都有自己的标准。这些标准都是可以传承的。而且我们为了提高运营效率。为不同的标签设立了不同的管理后台方式。 摄影标签,我们采取了精华推荐管理,给你看最好看的内容。 水彩标签,我们用过滤管理,因为里面大部分内容已经很优质了,只要屏蔽掉很差的内容就可以了。 这样的方法会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内容就没有那么累。LOFTER还设计了一套算法,我们私底下叫它精细加精。它每天会算出一些可能优质的内容推荐给编辑,帮助编辑查缺补漏,机器可以通过编辑的反馈,逐渐被调教的越来越准确。所有这些方法,同类型的产品可能都可以去借鉴。 碎片化的内容不好看,怎么办? 这在移动端产品里特别突出,因为用户发布的内容非常碎片。与自己的上下文,与其他人的内容其实没什么联系,缺少故事性,不好读。这在LOFTER里所反映出的一些用户的声音就是你们的好精美好高大上,但是没真正用,不好玩。该如何改善这个问题呢 1再整合,使更有趣、有用 我们要再整合这些碎片化的,让他们不只是好看,还能更有趣更有用一些。具体而言,可能两种手段,产品的功能上引导用户作整合,比如LOFTER有一个子帐号的功能,有些用户会将自己感兴趣的转载到这个子帐号里。里面的内容就很垂直,也很有趣。 2专业的运营人组织内容,做专题 或者产品专业的运营人员来组织内容,做专题,用一个主题把里面的好内容串起来推给用户。pinterest的画板还有豆瓣的豆列,在产品上,都将这个问题解决的比较好。LOFTER每天会推出一些整理好的专题,比如LOFTER有很多在日本拍樱花的好照片。我们就整理出一期专题,叫如何在樱花树下拍妹子,让大家学习到拍照的技巧,既有用又有趣。 这些方法不仅能促进用户的活跃度,提升内容分发的效果,还能引发用户的转发和分享。带来新用户。 怎样不花钱做推广? 1充分利用内容的自传播 说到新用户,这也是很多同类产品在推广上很头疼的地方,毕竟大部分社交产品不如衣食住行那么刚需,付费推广的性价比也未必特别高,那有什么方法是可以不花钱效果还不错的呢这个时候社交产品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相比于工具或者是生活服务类的产品,内容是你的一个优势。要充分利用内容的自传播率,让你的每一个用户都成为你的推广者。 LOFTER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用户是通过朋友的微博、微信朋友圈了解到这个产品的,充分利用了内容的自传播属性。 2如何让自己的内容被用户自传播? 首先提升内容的分享概率。比如在发布和互动中鼓励帐号同步,给用户提供更多优质的内容和专题引导分享。 然后提升落地页面的下载转化率,哪些环节及页面应该优化,优化的效果如何这些微 *** 都是可以通过数据来指导方案的。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我们曾经看到有一些标签页面,在非登录状态下的流量特别高。追溯到用户行为,发现是一些用户,很喜欢把标签的URL复制下来,贴到他的微博和微信群里。所以这个页面迎来了很多并没有用过LOFTER的用户,我们大概知道,他们对这些内容感兴趣,并且可能已经加入了同好兴趣圈,可能还想认识更多的同好,所以我们根据这种推测,优化了落地页。 我们并不是冷冰冰的告诉用户,这个产品是什么。而是告诉你,有很多和你相同兴趣爱好的小伙伴也在这里,邀请你加入。当你点击任意一张小图里,我们告诉你,下载客户端,就可以立即查看这些内容。 每一个引导都是顺着用户的使用情景而设计的,这些优化效果可以立即通过数据反馈出来。 如果不理想,就可以继续优化。 ☞ 内容输出走向了死胡同 1微信公众号未必适合你 内容输出也是这类产品一种很常见的推广方法,可惜很多产品在这块工作中,走进了死胡同,看哪个热门就做哪个,以前的热衷微博营销,现在花很大的精力去运营微信公众号,可实际情况呢投入了不少人力进去,然而微信公众号已经进入了饱和期,绝大部分微信用户已经关注了足够多的号。好多天甚至一个月才会阅读一次。 只有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公众号,才有可能继续成长。而新加入的号呢除非你有非常惊人的噱头和市场推广资源,否则已经很难脱颖而出了。而且话说出来,你要是真的有那么强的噱头推广资源,何不直接用在你的产品上呢LOFTER已经是网易系中,在社交媒体上,内容推广效果最好的产品之一了。但我们依旧没有敏锐的赶上平台最大的红利,尤其是错过了微信公众平台的最好时机。 记得微信刚刚推出公众号服务时,和很多PM一样,我们也曾经很理智的分析过,公众号的优劣,并认为,它属于产品中的非核心需求,并不怎么看好它。但事实已经证明了,公众号远不止当时它向用户所呈现的那么简单。 所以,我们虽然注册了公众号,但并没有继续运营它。直到看到了清晰的大势之后,才恢复运营。虽然我们现在也积累了十几万的关注量,也能够为LOFTER贡献一些下载,但如果当时跟进的更迅速一些,效果肯定会更好。 2拓展其他渠道,豆瓣、知乎、今日头条等 从此我们明白了一个务实的方法论,作为一个内容推广渠道,我是不需要过渡分析它的长远发展的。我们要看准它上升的势头,去分得它的成长红利。快速迭代,效果不好,就果断放弃,效果好,就继续耕耘。LOFTER内容输出从来不止只有微信和微博。豆瓣、知乎专栏、今日头条、instagram。很多地方都有LOFEtr的内容。因为很多内容都可以通用。 你会发现,你的工作效果其实是事半功倍的。所以与其死守着一个分不到红利的平台,不如开放视野,看看更多机会,这要求运营推广人员要有很强的产品敏锐感,关注新事物,并能找到可以推广的机会。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 网易云音乐前段时间增加了分享的功能,我们可不可以把明星或者演唱会相关的在上面做输出推广呢豌豆夹刚刚上线了一个应用,叫“豌豆荚一览”,汇聚了很多其他应用的优质内容。LOFTER已经和它们取得了联系,很快就会有专题内容出现在那边。 当你的产品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之后,下面这个问题就会逐渐的凸显出来。 用户不关注其他人怎么办? 1强制推荐关注不好使 你发现很多用户,并不怎么主动关注其他人,这会导致它的feed流里空空如也。之前我们也提到,社交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关注关系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连接方式,很多用户是蛮小白的,当他看不到他想看的内容,他很可能是直接删除应用。很多产品都面临这个问题,于是,他们选择了给用户默认关注,或者推荐一大批人给他关注,如果用户一不小心点了下一步,那么他就全部关注了。 LOFTER曾经用一个版本实验过这个方案。效果并不太好,关注关系,虽然建立了,但这恐怕未必是用户真心想要的。我们发现,不少用户并没有关注的需求,他们只是需要看到这个产品所能给他最好的内容,他就满足了。 2引导新用户去看精选内容 所以现在有不少产品是这么做的,他们不会做很强的引导,让用户一次性关注一批达人。而是将应用的默认定位在了官方精选上。这样即使不关注任何人,也有内容可看。 每个人都越来越不合群 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以前大家的兴趣爱好不是太多。如果几个人都喜欢玩摄影,即使风格喜好不同,也是可以好好交朋友的。因为优秀的摄影作品,大家都喜欢看。 1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需求 但当到了二次元盛行的时候,你可能就会发现,两个都喜欢二次元的小伙伴却在彼此嫌弃,他们喜欢的内容不是一个简单的领域就可以概括的。 每个人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受到兴趣深度和广度的影响,这给内容分发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分发的太细致,用户探索的成本就高,产品就会难用。分发的太广,可能就不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内容。你需要在提供准确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这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需要产品不断的尝试。 2建立兴趣树,把标签放在树状图里 我们的建议是建立一个兴趣树,将各个兴趣标签结构化的在一个树状图里,提供相关的标签推荐和检索,让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顺藤摸瓜,先从一个大的兴趣领域入手,找到更细分的标签,甚至能找到很多官方并没有明显推荐出来的小众圈子。 pinterest的发现页面也使用了相似的方案。但它在交互上多了一层,内容被藏到了里面。当然两种方案对比起来,各有优劣。此外,知乎虽然是个文字社区,但是它在这方面的解决方案也相当不错。值得很多产品学习。 ▌ 本文为馒头原创,微信公众号(ID:mantousxy),转载请联系小编大大萌,微信号:wangmeng10610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03562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