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样率是指导每秒钟音频采样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也就是次数
比特率是指每次采样所包含的音频的数据流量单位是bps
所以,采样率越高,所录制的声音就越接近原始声音
正常情况下,我们接触到的媒体的采样率都是44kHZ,也就是每秒钟包含了44k(次数,不是容量)的音频数据因为这是CD的采样率,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不会去更改采样率网络的mp3等音频大多也是从CD上转换过来的所以采样率都是44Khz
而比特率就不同了不同的CD有不同的比特率,而转换成的mp3等音频文件可以降低比特率来获得更小的体积
一般来说市面上销售的正版CD的比特率一般是在800Kbps-1200Kbps之间,(超过1000Kbps的CD的音质可以说是相当好,日本的CD大部分在1000以上,国内大多在800-900之间)当然转成mp3可以只有选择比特率,网络上流行的一首歌大约在4-5MB的mp3的比特率一般是128Kbps比特率越高的音频文件体积越大,音质也越接近原始音质
降低比特率会降低音质,但从低比特率的音频文件转换成高比特率的音频不会提升音质但是从低比特率转换到高比特率可能会解决一些CD播放器播放低播放器的爆音问题
以上说的是CD和网络上常见的音频文件的采样率和比特率
而实际上,人类的科技是不断进步的,在DVD上,可以实现更高的采样率和比特率,很多DVD的音乐采样率远远超过了CD,但是这些碟子很难买到,而且也只有高档的音响才能体现出高采样率的音频的效果量化位数:其实就是采样精度。对声波每次采样后存储、记录声音振幅所用的位数称为采样位数,16位声卡的采样位数就是16。
上图简单的演示了一下采样和量化,每个固定时间对模拟信号进行一次采样,然后将样本值用一定位数的 bit 来量化,上图是将4~10V 的电压用5位 bit 来进行量化。一般量化位数是没有5位的,上图仅仅是演示。
量化位数一般是16、24或者32等
比如10V 电压,用16为来量化,量化结果就是00000000 00001010
采样率是441KHz,量化位数是16,时间是一分钟,声道是两个
不算比特量了,一般都是看字节,所以一般算 B 的数量,即字节数量,如 KB、MB 和 GB等
一般说的500M,2个 G,都是指字节,即 B
1秒钟压缩后的数据量的大小其实就是码率一般获取音频数据的方法是:采用固定的时间间隔,对音频电压采样(量化),并将结果以某种分辨率(例如:CDDA每个采样为16比特或2字节)存储。采样的时间间隔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如CDDA采用每秒44100次;DVD采用每秒48000或96000次。因此,采样率,分辨率和声道数目(例如立体声为2声道)是音频文件格式的关键参数。需要分清楚的是音频文件和编解码器不同。尽管一种音频文件格式可以支持多种编码,例如AVI文件格式,但多数的音频文件仅支持一种音频编码。有两类主要的音频文件格式:无损格式,例如WAV,PCM,TTA,FLAC,AU,APE,TAK,WavPack(WV) 有损格式,例如MP3,Windows Media Audio(WMA),Ogg Vorbis(OGG),AAC 有损文件格式是基于声学心理学的模型,除去人类很难或根本听不到的声音,例如:一个音量很高的声音后面紧跟着一个音量很低的声音。MP3就属于这一类文件。无损的音频格式(例如TTA)压缩比大约是2:1,解压时不会产生数据/质量上的损失,解压产生的数据与未压缩的数据完全相同。如需要保证音乐的原始质量,应当选择无损音频编解码器。例如,用免费的TTA无损音频编解码器你可以在一张DVD-R碟上存储相当于20张CD的音乐。 所以不难理解flac音频格式的算法了,其实没有一个具体的比例,每首歌曲的采样率和分辨率不同!码率跟双声道还是单声道没有关系。
码率,指的是数字音频,每秒钟处理的数据数量,这个数字量是不分声道的,就是总数据量。可以是双声道,也可以是51,71等等。
你说的双声道,其实是模拟信号了,是声卡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后的电信号。用的专业声卡,但是16bit跟24bit之间相差很多
追求高品质的音频文件建议使用44100和2444100可以搭配两者之间任何一个精准参数
用的专业声卡,一般专业领域中采样率是48khz以上的,但是前提是你的声卡是专业声卡才
可以完全达到这个标准,还可以提高采样率,否则计算出来的音频是有误差的,但是16bit跟24bit之间相差很多
追求高品质的音频文件建议使用44100和2444100可以搭配两者之间任何一个精准参数
采样率和比特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