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g定位模块是特殊模块,要向里面写入一些必要的参数才可以运行的,运行参数包括触发回原点 *** 作,正向微动,反向微动,立即停止,模块错误清除,单速定位启动,设定完毕后就可以通过FP和RP发出脉冲了。
对于伺服或步进电机使用的脉冲输出控制指令,需要根据不同功能选择需要的指令,三菱PLC中的高dao速脉冲输出指令主要有16位的PLSY、PLSR、PLSV,32的DPLSY、DPLSR、DPLSV,三菱脉冲控制指令。
伺服马达需要设置电子齿轮比和控制模式选择,要选择位置控制,看选用的什么品牌伺服根据其说明书进行参数设置,一般是用来控制伺服电机的一种控制器,其作用类似于变频器作用于普通交流马达,属于伺服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应用于高精度的定位系统。
而1PG的优势也体现于此,那就是1PG是为高速定位而生的但这并不能说明1PG是边发脉冲边改变速度的,而是在改变速度的同时,PLC会在最短,是感觉不到的,频率达到了X0的频率,的时间内停止脉冲输出把速度切换后接着运行。
扩展资料:
1轴FX1n、FX2N、FX3uPLC最多可连接8台,FX2NC PLC最多可连接4台,FX3uc PLC最多可连接7台
指令单位可以选择、cm/min、10deg/min、inch/min。
0~ ±999,999(指令单位可P选择脉冲、um、mdeg、incho另外,可设定针对位置数据的倍率。
输出信号形式:可选择正转(FP)/反转(RP)脉冲或脉冲(PLS)/方向(DIR)。
脉冲输出端子:开集电极晶体管输出DC5~24V 20mAP下带光耦绝缘LED动作显示。
输入:ST0P/D0G端子为DC24V 7mA。
零点信号PG0端子为DC5V ~ DC24V 20mAP 下。
输出:FP(正转)/(RP)反转/CLR(清除)端子分别为DC5~DC24V 20mAP下。
占用PLC的输入或者输出8点计算在输入或输出侧都可以。
与PLC通讯用FROM/TO指令,通过缓存执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1PG
实际上,根据Q系列的定位模块的不同,有好几种方法可以实现。
普通的定位模块,一般一个模块最多控制4轴。通过PLC的CPU发送指令控制定位模块,再由定位模块发送脉冲以及启停、方向等,控制伺服驱动器运行。
实际上,根据Q系列的定位模块的不同,有好几种方法可以实现。1,普通的定位模块,一般一个模块最多控制4轴。
通过PLC的CPU发送指令控制定位模块,再由定位模块发送脉冲以及启停、方向等,控制伺服驱动器运行。通过FROM/TO指令对特殊模块进行读写。就像一楼所述,一般FX系列多采用,Q系列保留了这种功能;通过U/G的方法。把特殊模块的内部地址直接读写。
这个是和FX系列不同的,也更方便。现在FX3U系列似乎也具备了这种功能。通过SSCNET网络进行的,即网络型的定位模块。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多轴控制。
扩展资料:
一般来说,不需要用指令来做数据的读出写入的。可以真接用MOV指令,向定位模块中写入或读出数据。
如: MOV U0\G897 D1000,其中U0代表的,定位模块所在的起始IO地址;G897是定位模块中的,寄存器号。关于897号寄存器是什么功能,可以看定位模块手册。
一般的PLC程序是不会丢失的。除非你自己把它覆盖了。PLC的程序也是加密的。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读出的。请人重新写个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菱PLC
不需要用指令来做数据的读出写入的。可以真接用MOV指令,向定位模块中写入或读出数据。
如: MOV U0\G897 D1000,其中U0代表的,定位模块所在的起始IO地址;G897是定位模块中的,寄存器号。关于897号寄存器是什么功能,你可以看定位模块手册
扩展资料:
PLC是采用“顺序扫描,不断循环”的方式进行工作的。即在PLC运行时,CPU根据用户按控制要求编制好并存于用户存储器中的程序,按指令步序号(或地址号)作周期性循环扫描,如无跳转指令
则从第一条指令开始逐条顺序执行用户程序,直至程序结束,然后重新返回第一条指令,开始下一轮新的扫描,在每次扫描过程中,还要完成对输入信号的采样和对输出状态的刷新等工作。
PLC的一个扫描周期必经输入采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
PLC在输入采样阶段:首先以扫描方式按顺序将所有暂存在输入锁存器中的输入端子的通断状态或输入数据读入,并将其写入各对应的输入状态寄存器中,即刷新输入,随即关闭输入端口,进入程序执行阶段。
PLC在程序执行阶段:按用户程序指令存放的先后顺序扫描执行每条指令,经相应的运算和处理后,其结果再写入输出状态寄存器中,输出状态寄存器中所有的内容随着程序的执行而改变。
输出刷新阶段:当所有指令执行完毕,输出状态寄存器的通断状态在输出刷新阶段送至输出锁存器中,并通过一定的方式(继电器、晶体管或晶间管)输出,驱动相应输出设备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PLC编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