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算机将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的两种翻译方式的优缺点
1、源码就是指编写的最原始程序的代码。运行的软件是要经过编写的,程序员编写程序的过程中需要他们的“语言”。音乐家用五线谱和音符。
2、建筑师用图纸和笔,那程序员的工作的语言就是“源码”,人们平时使用软件时就是程序把“源码”翻译成我们可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供我们使用的。
发展分析
任何设计活动都是在各种约束条件和相互矛盾的需求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程序设计也不例外。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早期,由于机器资源比较昂贵。
程序的时间和空间代价往往是设计关心的主要因素;随着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软件规模的日益庞大,程序的结构、可维护性、复用性、可扩展性等因素日益重要。
编译程序和汇编程序。计算机只能识别、运行本身的机器语言(0、1构成的指令系统),另一方面,人们又希望使用高级的程序设计语言描述要计算机解决的问题,因此,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翻译程序作用,包括其中的编译程序和汇编程序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映射成等价的及其语言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典型用解释方式的高级语言有BASIC。
高级语言所编制的程序不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必须经过转换才能被执行,按转换方式可
将它们分为两类:
1.解释类
执行方式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同声翻译”,应用程序源代码一边由相应语言的解释器“翻译”成目标代码(机器语言),一边执行,因此效率比较低,而且不能生成可独立执行的可执行文件,应用程序不能脱离其解释器,但这种方式比较灵活,可以动态地调整、修改应用程序。
2.编译类
编译是指在应用源程序执行之前,就将程序源代码“翻译”成目标代码(机器语言),因此其目标程序可以脱离其语言环境独立执行,使用比较方便、效率较高。但应用程序一旦需要修改,必须先修改源代码,再重新编译生成新的目标文件(*.OBJ)才能执行,只有目标文件而没有源代码,修改很不方便。现在大多数的编程语言都是编译型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