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1、目的:为控制生产过程,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符合规定要求,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矿掘进、生产准备、采煤、运输、机电、通风等过程的控制。
制订标准就是对生产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产品质量特性、生产数量、生产进度规定一个数量界限。它可以用实物数量表示,也可以用货币数量表示,包括各项生产计划指标,各种消耗定额,产品质量指标,库存标准,费用支出限额等等。控制标准要求制订得合理可行。制订标准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
(1)类比法。参照本企业的历史水平制订标准,也可参照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制订标准。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标准也比较客观可行。(2)分解法。即把企业层的指标按部门按产品层层分解为一个个小指标,作为每个生产单元的控制目标。这种方法在成本控制中起重要作用。
(3)定额法。即为生产过程中某些消耗规定标准,主要包括劳动消耗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
(4)标准化法。即根据权威机构制订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控制标准。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等等。这种方法在质量控制中用得较多。当然,也可用于制订工作程序或作业标准。 控制决策就是根据产生偏差的原因,提出用于纠正偏差的控制措施。一般的工作步骤是:
(1)分析原因。有效的控制必定是从失控的最基本原因着手的。有是从表象出发采取的控制措施也能有成效,但它往往是以牺牲另一目标为代价的。造成某个控制目标失控的原因有时会有很多的,所以要做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2)拟定措施。从造成失控的主要原因着手,研究控制措施。传统观点认为控制措施主要是调节输入资源,而实践证明对于生产系统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检查计划的合理性,组织措施可否改进。总之,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找到有效的措施。
(3)效果预期分析。生产系统是个大系统,不能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控制措施。但为了保证控制的有效性必须对控制措施做效果分析。有条件的企业可使用计算机模拟方法。一般可采用推理方法,即在观念上分析实施控制措施后可能会产生的种种情况,尽可能使控制措施制订得更周密。 这是控制程序中最后一项工作,由一系列的具体 *** 作组成。控制措施贯彻执行得如何,直接影响控制效果,如果执行不力,则整个控制活动功亏一篑。所以在执行中要有专人负责,及时监督检查。
“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a)可获得形成文件的信息,以规定以下内容:
1)所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或进行的活动的特性;
2)拟获得的结果。
b)可获得和使用适宜的监视和测量资源;
c)在适当阶段实施监视和测量活动,以验证是否符合过程或输出的控制准则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接收准则;
d)为过程的运行提供适宜的基础设施和环境;
e)配备具备能力的人员,包括所要求的资格;
f)若输出结果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应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实施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确认,并定期再确认;
g)采取措施防范人为错误;
h)实施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
传统制造型企业的运营,生产系统是大头。质量是员工做出来的,所以,与生产密不可分。如何对生产过程实施严格的控制以保证产品质量,就成了传统企业的最基本的质量管理活动。这里提到了生产指令、生产准备、资源配置、监视、检验、过程确认、预防措施以及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等一系列的活动要求。
审核时需现场审核,审核生产任务单、工艺卡片、计量器具、人员能力、运作环境、设备状态、监视和检验、生产记录,现场观察其控制的有效性,回办公室里可以检查过程确认、质量统计、交付记录、作业指导书、预防措施、员工培训、人员资格等。问查看三种方法灵活运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