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地震地层学研究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本书以川东南地区为例,以储层识别及预测为出发点,以地震层序的对比划分和地震相研究为核心内容,地震地层学研究的主要流程如下。
(1)地震反射界面标定及解释
地震反射界面的标定解释是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要尽可能精细地解释目标层段的层位。
(2)选择主干地震剖面进行地震层序分析
很明显,同一种地质体在不同方向的地震测线上所表现出的地震现象是不同的,所以通常在全面开始地震地层解释的时候,先选择垂直于构造走向、资料信噪比高、偏移归位较好的地震剖面进行初步分析,确定全区层序模式,然后再推广到全区进行解释。
(3)识别地震层序与体系域
层序与体系域的划分是以反射波终止现象为依据的。反射波终止现象反映的是地层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这正是层序分析的基石。地震层序分析必须在两个方向进行,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在一个方向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上超现象,在另一个方向上则可能表现为整一现象。通常在两个方向上都表现为上超的,才是最可靠的上超现象。
(4)地震相分析及平面展布组合规律分析
地震相分析是分析地震反射特征与沉积相甚至储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与地震地层分析相似,地震相分析也必须从平面组合关系上研究,地震相的组合关系更具有地质意义,但在研究工作中这往往被忽略。
(5)地震相与沉积相关系分析
通过地震反射结构、反射波组外部形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分析古地理环境、水流方向、海(湖)平面相对升降、水动力条件等,以沉积相分析的观点来解释地震相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这也是地震相解释的核心。
(6)典型储集体地震相特征分析
很多的储集体在地震剖面上都有一定的特征,由于复杂储层横向变化剧烈,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组特征变化较大,通常表现为特殊的外部形态结构(比如丘形、隆起、侧积等)及内部地震属性的变化(如强振幅、低频率等)。
(7)利用地震层序和地震相研究成果对储层进行综合识别
在划分的地震层序及体系域内对地震相特征进行平面分析,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储层进行综合识别。
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3个阶段组成。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安排测线采用与地质构造走向相垂直的方向。依观测仪器的不同,检波器或检波器组的数量少的有24个、48个,多的有96个、120个、240个甚至1000多个。每个检波器组等效于该组中心处的单个检波器。每个检波器组接收的信号通过放大器和记录器,得到一道地震波形记录,称为记录道。为适应地震勘探各种不同要求,各检波器组之间可有不同排列方式,如中间放炮排列、端点放炮排列等。记录器将放大后的电信号按一定时间间隔离散采样,以数字形式记录在磁带上。磁带上的原始数据可回放而显示为图形。
常规的观测是沿直线测线进行,所得数据反映测线下方二维平面内的地震信息。这种二维的数据形式难以确定侧向反射的存在以及断层走向方向等问题,为精细详查地层情况以及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集层描述,有时在地面的一定面积内布置若干条测线,以取得足够密度的三维形式的数据体,这种工作方法称为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的测线分布有不同的形式,但一般都是利用反射点位于震源与接收点之中点的正下方这个事实来设计震源与接收点位置,使中点分布于一定的面积之内。 数据处理的任务是加工处理野外观测所得地震原始资料,将地震数据变成地质语言──地震剖面图或构造图。经过分析解释,确定地下岩层的产状和构造关系,找出有利的含油气地区。还可与测井资料、钻井资料综合进行解释(见钻孔地球物理勘探),进行储集层描述,预测油气及划定油水分界。
削弱干扰、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目的。根据所需要的反射与不需要的干扰在波形上的不同与差异进行鉴别,可以削弱干扰。震源波形已知时,信号校正处理可以校正波形的变化,以利于反射的追踪与识别。对高次覆盖记录提供的重覆信息进行叠加处理以及速度滤波处理,可以削弱许多类型的相干波列和随机干扰。预测反褶积和共深度点叠加,可消除或减弱多次反射波。统计性反褶积处理有助于消除浅层混响,并使反射波频带展宽,使地震子波压缩,有利于分辨率的提高。
地震数据处理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实现正确的空间归位。各种类型的波动方程地震偏移处理是构造解释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供复杂构造地区的正确地震图像。
地震数据处理需进行大数据量运算,现代的地震数据处理中心由高速电子数字计算机及其相应的外围设备组成。常规地震数据处理程序是复杂的软件系统。 包括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及地震烃类解释或地震地质解释。
地震构造解释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分析剖面上各种波的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层位和对比追踪,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构制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
地震地层解释以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或是进行区域性地层研究,或是进行局部构造的岩性岩相变化分析。划分地震层序是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据此进行地震层序之沉积特征及地质时代的研究,然后进行地震相分析,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绘制地震相平面图,划分出含油气的有利相带。
地震烃类解释利用反射振幅、速度及频率等信息,对含油气有利地区进行烃类指标分析。通常需综合运用钻井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分析与模拟解释,对地震异常作定性与定量分析,进一步识别烃类指示的性质,进行储集层描述,估算油气层厚度及分布范围等。
ANSYS程序提供了两种实体建模方法: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自顶向下进行实体建模时,用户定义一个模型的最高级图元,如球 、棱柱,称为基元,程序则自动定义相关的面、线及关键点。用户利用这些高级图元直接构造几何模型,如二维的圆和矩形以及三维的块 、球、锥和柱。无论使用自顶向下还是自底向上方法建模,用户均能使用布尔运算来组合数据集,从而“雕塑出”一个实体模型。ANS YS程序提供了完整的布尔运算,诸如相加、相减、相交、分割、粘结和重叠。在创建复杂实体模型时,对线、面、体、基元的布尔 *** 作 能减少相当可观的建模工作量。ANSYS程序还提供了拖拉、延伸、旋转、移动、延伸和拷贝实体模型图元的功能。附加的功能还包括 圆弧构造、切线构造、通过拖拉与旋转生成面和体、线与面的自动相交运算、自动倒角生成、用于网格划分的硬点的建立、移动、拷贝和 删除。自底向上进行实体建模时,用户从最低级的图元向上构造模型,即:用户首先定义关键点,然后依次是相关的线、面、体。网格划分
ANSYS程序提供了使用便捷、高质量的对CAD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的功能。包括四种网格划分方法:延伸划分、映像划分、自由 划分和自适应划分。延伸网格划分可将一个二维网格延伸成一个三维网格。映像网格划分允许用户将几何模型分解成简单的几部分,然后 选择合适的单元属性和网格控制,生成映像网格。ANSYS程序的自由网格划分器功能是十分强大的,可对复杂模型直接划分,避免了 用户对各个部分分别划分然后进行组装时各部分网格不匹配带来的麻烦。自适应网格划分是在生成了具有边界条件的实体模型以后,用户 指示程序自动地生成有限元网格,分析、估计网格的离散误差,然后重新定义网格大小,再次分析计算、估计网格的离散误差,直至误差 低于用户定义的值或达到用户定义的求解次数。
最新版本 Ansys 15.0
同级别的软件还有ADINA、ABAQUS、MSC等,ADINA和ABAQUS在非线性计算功能方面比ANSYS强,ABAQUS没有流体计算模块,ADINA不能做电磁分析但是ADINA是做流固耦合最好的软件。
施加载荷
在ANSYS中,载荷包括边界条件和外部或内部作应力函数,在不同的分析领域中有不同的表征,但基本上可以分为6大类:自由度约束、力(集中载荷)、面载荷、体载荷、惯性载荷以及耦合场载荷。
1、自由度约束(DOF Constraints):将给定的自由度用已知量表示。例如在结构分析中约束是指位移和对称边界条件,而在热力学分析中则指的是温度和热通量平行的边界条件。
2、力(集中载荷)(Force):是指施加于模型节点上的集中载荷或者施加于实体模型边界上的载荷。例如结构分析中的力和力矩,热力分析中的热流速度,磁场分析中的电流段。
3、面载荷(Surface Load):是指施加于某个面上的分布载荷。例如结构分析中的压力,热力学分析中的对流和热通量。
4、体载荷(Body Load):是指体积或场载荷。例如需要考虑的重力,热力分析中的热生成速度。
5、惯性载荷(Inertia Loads):是指由物体的惯性而引起的载荷。例如重力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引起的惯性力。
6、耦合场载荷(Coupled-field Loads):是一种特殊的载荷,是考虑到一种分析的结果,并将该结果作为另外一个分析的载荷。例如将磁场分析中计算得到的磁力作为结构分析中的力载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