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3月21日发现第一起非典病例起,至4月23日被宣布整体隔离,人民医院2000余名医务人员中,有93名相继被感染!成为SARS风暴以来世界上医务人员被感染最多的医疗机构。究其原因,无外乎这样几点:1、发病太急,短时间内大量非典病人就诊,医院无接收烈性传染病的条件和经验,防护用品供应不及时;2、医院建筑结构不合理,极易造成大面积传染;3、业务流程仿照国外的做法,病人太过于集中某一部门,最初无法将非典病人单独处理;4、接诊后的病人太多,医院无法容纳,隔离实施不足,又无法转出。
以上情况,对于任何一家医疗机构来说,都是极为严峻的现实。但是痛定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月之内93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情况不能避免吗?作为北京市接诊量最大的三甲级医院之一,连基本的隔离条件都不能及时满足吗?其实细想一想情况并非如此,如果处理果断及时,利用现有条件,人民医院完全可以减少感染人数,至少后果不会如此严重。比如,在接诊第一例非典患者之后,迅速果断的停掉人民医院老院址的门诊,而利用其相对独立的楼房结构,产生更好的隔离效果,医务人员也因此可避免大面积交叉感染,但这些都是后话了。
面对媒体,人民医院院长吕厚山曾无可奈何地回答:“人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的确,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人们有多少更好的心理准备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呢?人们习惯的是根据既有条件,按部就班的处理病人,习惯于将本院处理不了的病人转到其他专门的医疗机构。因此一遇到极其特殊的情况,人们就失去了平衡,手足无策。人们缺乏的是一种处理危机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决策学上被称为非程序化决策能力。
程序化决策能力与非程序化决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程序化决策能力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指令完成既定的决策。如当工厂炼铁炉里的铁水达到一定温度,就要下达出炉的指令;在医院病人的体温升高时就要采取药物或物理降温;政府部门在节假日前要发布休假通知;学校要根据四季变化安排作息时间等等。所谓非程序化决策能力是指在当不可预见的危机突发时,迅速地进行分析判断,进而采取必要的手段和及时的措施,化解风险和危机带来的危害。
由此可见,程序化决策是很多人可以胜任的,这种能力更多的是一种惯性使然,不需要刻意去培养。而非程序化决策能力则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需要长期的锻炼和培养。
1.程序化决策:
在问题重复发生情况下,决策者通过限制或排除行动方案,按照书面或不成文的政策、程序进行决策。
要解决的问题是经常发生的,解决方案是例行、重复的程序。
2.非程序化决策:
旨在处理那些不常发生的,例外的非结构化问题。
许多组织一方面设法提高决策者的非程序化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尽量使非程序化决策朝程序化决策方向转化。
3.非程序化决策的转化:
划分不绝对、无严格界限,特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随着现代决策技术的发展,一些非程序化决策问题也具有程序化决策的因素,程序化决策领域日益扩大。
非程序化决策问题的转化是突出例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例外问题是那些偶然发生、新颖的问题。如果注重长期积累,探索内在规律,就可以减少这类问题中的非结构化成分。
拓展:对例外问题如何处理?(原则)
1.掌握决策对象有关资料,紧紧抓住决策关键要素;
2.听取不同意见,让下级参与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
3.实事求是,发挥创造性思维;
4.只做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决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