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小程序的设定目的就是抓包数据,增强数据运行的稳定性。
sign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抓包软件,成本比较低,实用性强。
快应用和微信小程序类似。都是用户体验介于网页与原生APP之间的新型应用模式。微信小程序我想大家都用过,但是快应用却不一定。首先微信小程序问世要比快应用早一年,而且靠着微信的用户社交粘性和闭环,以及小程序支持安卓与ios端。使得小程序到目前为止,依旧发展得比快应用好。但未来不一定。快应用可以说是9大手机厂商为了不使微信小程序抢占应用流量而出现的吧。
毕竟微信小程序是以微信为载体,是一种二级应用,打开小程序前必须要打开微信的占用内存。而快应用是手机厂商出品的,不需要以某个为载体,直接 *** 作系统打开,属于一级应用。可以直接调用底层系统功能。其实厂商可根据其优势,提升手机的原生性能,使得其强于微信小程序的体验也是可以的,不过这得待后期发展了。
现在我们从技术角度来说说开发快应用吧!
项目结构
按快应用脚手架工具初始化的项目基本能满足一般的项目开发需求了。比如现在初始化一个
hap init hiquick
项目:
得到一个如下结构的项目目录:
├── sign//rpk包签名模块
├── src
│ ├── Common//公用的资源和组件文件
│ ├── Demo //页面目录
│ │ └── index.ux//页面文件,可自定义页面名称
│ ├── app.ux //APP文件,可引入公共脚本,暴露公共数据和方法等
│ └── manifest.json//项目配置文件,配置应用图标、页面路由等
其中 Demo 目录即是一个页面目录,包含一个 ux 后缀的页面文件。项目构建运行之后,还会产生 build/、dist/ 两个目录。build 是打包构建后生成的 js 文件、dist 则是 rpk 安装包。
在我们实际项目中由于业务比较复杂,会创建很多页面,这样平铺在根目录下,造成文件夹过多不易管理维护。
于是我们新建一个文件夹 pages 专门存放页面,这样项目结构就变成了:
├── sign
├── src
│ ├── common //公用资源、全局配置
│ ├── components//公用组件
│ ├── pages
│ │ ├── index//页面目录
│ │ │ └── index.ux //页面文件
│ │ └── login
│ ├── app.ux
改造后的目录结构更直观、简洁。不过要记得去修改默认的页面路由配置:router.pages、display.pages 两项的页面键值要改和页面路径一致。如这里首页的配置就是 pages/index。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