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7用的是TON接通延时,但是当I0.0为OFF时,T37才会计时,也就是当I0.0断电了T37计时,就是用通电延时定时器实现断电延时定时器的功能。
使用控制线圈的常闭触点接通时间继电器,当控制线圈通电时常闭触点打开,时间继电器断电,当线圈断电时,常闭触点闭合接通时间继电器开始延时,来实现断电延时。
扩展资料: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它采用一类可编程的存储器,用于其内部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 *** 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输入端(IN)接通时,定时器位为ON,当前值为0。当输入端由接通到断开时,定时器从当前值0(加1)开始计时,定时器位仍为ON。只有在当前值等于设定值(PT)时,输出位变为OFF,当前值保持不变,停止计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时器
三菱PLC没有提供专门的断电延时断开指令,则是编程资料上提供了通电延时断开(输出关断定时器)范例,采用的是一个定时器与其他中间变量组合。如下图:在没有专门的断电延时断开指令情况下,怎样用PLC梯形图编制下图的控制功能呢。
上图控制原理为:
1,启动时,按下启动按钮SB1,交流接触器KM1和断电延时时间继电器KT1得电吸合,KM1常开触点闭合,在KM1自锁保持;KT1的断电延时断开触点闭合,交流接触器KM2得电吸合。实现了通电时KM1、KT1、KM2几乎同步动作的控制要求。
2 ,停止时,按下停止按钮SB0,交流接触器KM1和断电延时时间继电器KT1断电释放,KT1的断电延时断开触点经过设定的时间后复位断开。交流接触器KM2断电释放。实现了交流接触器KM1断电释放一段时间后,交流接触器KM2才断电释放的控制要求。
根据上述控制原理,PLC编制的梯形图如下:
使用PLC控制省去了KT1,使用PLC的定时器T0。
实现断电延时断开程序段解释:在程序段使用了上下沿;置、复位指令和定时器组合。其实现过程为,在停止按钮按下后,其下降沿使继电器M0置位,M0常开接通,定时器T0开始计时至10秒后,Y1程序段上T0常闭点断开,使Y1断电释放。同时T0上升沿使继电器M0复位。
当然实现断电延时断开的编制方法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在现今三菱PLC系列(之前的如FX3U系列)实现了多样化编程,如ST语言中有类似断电延时断开函数,结构化梯形图FBD中有类似断电延时断开功能块,都可以调用。可以节省大量编制时间,也不易出错。
M0.0接通时,T37首先开始计时,
1步:T37是接通延时,1S后T37接通,同时T38得电,程序扫描的下一周期,T38将T37复位。这一阶段T37得到的只是一个程序扫描周期的接通。就是说T37通一下就断了。
2步: 由于T38是断电延时,T38要保持0.5S后才断开。T38断开后,T37又重新开始计时,1S后再次通一下。T38再次保持0.5S再次断开,1S后T37再次通一下。。。。。。
最好是画一下M0.0,T37,T38的时序图,一下就明白了。仅供参考,如有不对还请指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