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的方法一共有几种

软件测试的方法一共有几种,第1张

1、从是否关心内部结构来看

(1)白盒测试:又称为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测试,是一种按照程序内部逻辑结构和编码结构,设计测试数据并完成测试的一种测试方法。

(2)黑盒测试:又称为数据驱动测试,把测试对象当做看不见的黑盒,在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的情况下,测试者仅依据程序功能的需求规范考虑,确定测试用例和推断测试结果的正确性,它是站在使用软件或程序的角度,从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的对应关系出发进行的测试。

(3)灰盒测试:是一种综合测试法,它将“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结合在一起,是基于程序运行时的外部表现又结合内部逻辑结构来设计用例,执行程序并采集路径执行信息和外部用户接口结果的测试技术。

2、从是否执行代码看

(1)静态测试:指不运行被测程序本身,仅通过分析或检查源程序的语法、结构、过程、接口等来检查程序的正确性。

(2)动态测试:是指通过运行被测程序,检查运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并分析运行效率、正确性和健壮性等性能指标。

3、从开发过程级别看

(1)单元测试:又称模块测试,是针对软件设计的最小单位----程序模块或功能模块,进行正确性检验的测试工作。其目的在于检验程序各模块是否存在各种差错,是否能正确地实现了其功能,满足其性能和接口要求。

(2)集成测试:又叫组装测试或联合,是单元测试的多级扩展,是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有序测试。旨在检验软件单元之间的接口关系,以期望通过测试发现各软件单元接口之间存在的问题,最终把经过测试的单元组成符合设计要求的软件。

(3)系统测试:是为判断系统是否符合要求而对集成的软、硬件系统进行的测试活动、它是将已经集成好的软件系统,作为基于整个计算机系统的一个元素,与计算机硬件、外设、某些支持软件、人员、数据等其他系统元素结合在一起,在实际运行环境下,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一系列的组装测试和确认测试。

在系统测试中,对于具体的测试类型有:

(1)功能测试: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功能需求逐项进行的测试,以验证功能是否满足要求。

(2)性能测试: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功能需求逐项进行的测试,以验证功能是否满足要求。

(3)接口测试: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的接口需求逐项进行的测试。

(4)人机交互界面测试:对所有人机交互界面提供的 *** 作和显示界面进行的测试,以检验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

(5)强度测试:强制软件运行在异常乃至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设计的极限状态到超出极限),验证软件可以运行到何种程序的测试。

(6)余量测试:对软件是否达到规格说明中要求的余量的测试。

(7)安全性测试:检验软件中已存在的安全性、安全保密性措施是否有效的测试,

(8)可靠性测试:在真实的或仿真的环境中,为做出软件可靠性估计而对软件进行的功能(其输入覆盖和环境覆盖一般大于普通的功能测试)

(9)恢复性测试:对有恢复或重置功能的软件的每一类导致恢复或重置的情况,逐一进行的测试。

(10)边界测试:对软件处在边界或端点情况下运行状态的测试。

(11)数据处理测试:对完成专门数据处理功能所进行的测试。

(12)安装性测试:对安装过程是否符合安装规程的测试,以发现安装过程中的错误。

(13)容量测试:检验软件的能力最高能达到什么程度的测试。

(14)互 *** 作性测试:为验证不同软件之间的互 *** 作能力而进行的测试。

(15)敏感性测试:为发现在有效输入类中可能引起某种不稳定性或不正常处理的某些数据的组合而进行的测试。

(16)标准符合性测试:验证软件与相关国家标准或规范(如军用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际标准)一致性的测试。

(17)兼容性测试:验证软件在规定条件下与若干个实体共同使用或实现数据格式转换时能满足有关要求能力的测试。

(18)中文本地化测试:验证软件在不降低原有能力的条件下,处理中文能力的测试。

4、从执行过程是否需要人工干预来看

(1)手工测试:就是测试人员按照事先为覆盖被测软件需求而编写的测试用例,根据测试大纲中所描述的测试步骤和方法,手工地一个一个地输入执行,包括与被测软件进行交互(如输入测试数据、记录测试结果等),然后观察测试结果,看被测程序是否存在问题,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会有一场发生,属于比较原始但是必须执行的一个步骤。

(2)自动化测试:实际上是将大量的重复性的测试工作交给计算机去完成,通常是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来模拟手动测试步骤,执行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过程(全自动测试就是指在自动测试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干预,由程序自动完成测试的全过程;半自动测试就是指在自动测试过程中,需要手动输入测试用例或选择测试路径,再由自动测试程序按照人工指定的要求完成自动测试)

5、从测试实施组织看

(1)开发测试:开发人员进行的测试

(2)用户测试:用户方进行的测试

(3)第三方测试:有别于开发人员或用户进行的测试,由专业的第三方承担的测试,目的是为了保证测试工作的客观性

6、从测试所处的环境看

(1)阿尔法测试:是由一个用户在开发环境下进行的测试,也可以是公司内部的用户在模拟实际 *** 作环境下进行的测试

(2)贝塔测试:是用户公司组织各方面的典型终端用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贝塔版本,并要求用户报告

扩展资料

软件测试的内容:

1得到需求、功能设计、内部设计说书和其他必要的文档

2得到预算和进度要求

3确定与项目有关的人员和他们的责任、对报告的要求、所需的标准和过程(例如发行过程、变更过程、等等)

4确定应用软件的高风险范围,建立优先级、确定测试所涉及的范围和限制

5确定测试的步骤和方法──部件、集成、功能、系统、负载、可用性等各种测试

6确定对测试环境的要求(硬件、软件、通信等)

7确定所需的测试用具(testware),包括记录/回放工具、覆盖分析、测试跟踪、问题/错误跟踪、等等

8确定对测试的输入数据的要求

9分配任务和任务负责人,以及所需的劳动力

10设立大致的时间表、期限、和里程碑

11确定输入环境的类别、边界值分析、错误类别

12准备测试计划文件和对计划进行必要的回顾

13准备白盒测试案例

14对测试案例进行必要的回顾/调查/计划

15准备测试环境和测试用具,得到必需的用户手册/参考文件/结构指南/安装指南,建立测试跟踪过程,建立日志和档案、建立或得到测试输入数据

16得到并安装软件版本

17进行测试

18评估和报告结果

19跟踪问题/错误,并解决它

20如果有必要,重新进行测试

21在整个生命周期里维护和修改测试计划、测试案例、测试环境、和测试用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软件测试

(一)微生物活性消失法

此法是以一株对青霉素高度敏感的枯草芽胞杆菌的指示菌,如待检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了青霉素,则在划线两边有枯草芽胞菌生长,否则指示菌仍呈很大抑菌环。

(二)淀粉-碘测定法

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碘与被打开β内酰胺环结合,使蓝色的淀粉-碘复合物转变成无色。

方法:用pH6.0磷酸缓冲液配制青霉素悬液6000μg/ml,取该液0.1ml置于微量稀释板凹孔中,挑选检测菌株数个菌落混悬于其中,摇动30min,静置室温中1h,加淀粉液2滴,再加碘液1滴,混合,立即观察颜色变化,阳性者当加入碘液后,首先立即出现蓝色、如在10min内消失蓝色,提示该菌产生β-内酰胺酶。

(三)酸测量法

青霉素被β-内酶胺酶水解后成青霉素酸,pH值下降6.8以下,用酚红指示剂,由红(紫)色(原液:枸橼酸缓冲液pH8.5)→黄色(pH6.8以下)。

(四)头孢硝基噻吩显色反应

头孢硝基噻吩(Nitrocefin)的β-内酰胺环被β-内酰胺酶打开,基质由黄色变成红色。

液体方法:10mg头孢硝基噻吩溶解于lml的二甲基亚砜中,然后用0.1mol/LPBS(pH7.0)再稀释1:20,最后浓度为500μg/m1,溶液呈黄或淡橙色,保存4~10℃,可用几个星期。取该溶液0.05ml置放于微量稀释板凹孔中或小试管中,挑取被试菌落,制成浓厚悬液,与凹孔中基质液混和,室温10~30min,头孢硝基噻吩由黄变成红色为阳性,若显色不明显,观察可延长6h.

t检验,贝塔系数的标准差求法:βa=Cov(Ra,Rm)/σ²m,ρam为证券a与市场的相关系数;σa为证券a的标准差;σm为市场的标准差。

σ/√∑Xi²是贝塔系数的标准差,是用来做T检验的。其中σ是随机扰动项也就是残差的标准差,它等于残差平方和/(n-2),√∑Xi²是解释变量x的离差平方和(其实就是x的方差乘以n-1),这两个量共同构成了贝塔的标准差。

双总体检验

双总体t检验是检验两个样本平均数与其各自所代表的总体的差异是否显著。双总体t检验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独立样本t检验(各实验处理组之间毫无相关存在,即为独立样本),该检验用于检验两组非相关样本被试所获得的数据的差异性;一是配对样本t检验,用于检验匹配而成的两组被试获得的数据或同组被试在不同条件下所获得的数据的差异性,这两种情况组成的样本即为相关样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22090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1
下一篇 2023-05-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