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地选定控制点
实地选点之前先要有一个计算程序,且已经编辑好线路设计参数,知道路线的大致走向。选点的几个要求:地基稳固,方便架设仪器和后期放样,超出施工挖填范围一定距离,相邻两点之间通视良好,各点与前、后相邻点之间的距离尽量等长。
二、埋石
在选定的点位挖坑,依土质情况而定,建议埋置深度不小于0.6米。将钢筋切割成长约50公分的小段,选择截面较平整光滑的一端用钢锯锯一个深约2mm的十字丝待用。
搅拌砼倒入坑中,人工捣实,表面抹平,在中心位置插入钢筋,钢筋顶端高出砼面约1公分。在砼表面刻下点的编号。这样一个控制点就埋设完成了。
说明:有些问题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在坚固稳定的大石头或建筑物上标记做点也是可以的,总之把握一个原则,控制点要稳固,方便后期保存和使用。
三、导线测量(测角、测距)
案例背景
G1、G2、G3、G4是设计院给的已知坐标的控制点,D1、D2、D3是我们埋设的待测加密点。将相邻两点连接后,就组成了导线线路图,如下图:
测量方案
从G1点向G4点方向测量,测量的水平角为左角。导线等级采用一级,测量仪器采用2&rdquo级全站仪,采用两个相同型号的棱镜。按技术要求,每个测站需观测两个测回。
开始前的一些常识说明
导线边:两个导线尘拍点的连线在水平面上的派哗羡投影叫做导线边,所以导线边长是两相邻点间的水平距离。
水平角:是指两条相邻导线边组成的夹角。
左角和右角:把观测的前进方向的左侧的角叫做左角,右侧的叫做右角,一般都测量左角。
前方点和后方点:前方点和后方点是相对测站点的位置来定的,在相对于测站点的观测前进方向上叫前方点,反之叫后方点。比如测站在G2点时,G2的后方点是G1,前方点是D1。
盘左和盘右:通俗点说盘左就是常说的正镜,盘右就是常说的倒镜。
测回:盘左(正镜)观测完前方点和后方点的过程叫做上半测回,盘右(倒镜)观测完前方点和后方点的过程叫做下半测回。上半测回和下半测回都完成了就叫做一个测回。
置盘:就是手动设置水平度盘的读数为某个特定值,导线观测中第一测回水平角的初始读数都可以置为0度0分0秒,后面第几个测回置盘的度数按这个公式计算:置盘读数=180&divide总测回数。如2个总测回时要置盘2次,第一测回置为0,第2测回就置为90度。
3个总测回时要置盘3次,第一测回置为0,第二测回置为60度,第三测回置为120度。置盘的作用是为了抵消因仪器水平度盘划分不均匀而造成的误差。
请结合下图理解:
测量步骤
1、在控制点上架设已经鉴定、校正合格的全站仪,按实际情况设置气温、气压等参数,精确对中、整平,由于不测量高程所以仪高和镜高可以随意。两个棱镜分别立在测站点前、后的相邻控制点上,本案例的测站顺序是G2-D1-D2-D3-G3。(本测站是G2)
2、盘左位照准后方点,手动将水平角置零,并在观测记录表上记下此时水平角的读数。然后测芦哗距,可多测量几次选择稳定值,也做好记录。
3、盘左位照准前方点,这时水平角读数会发生变化,记录下这个读数。然后同前面一样的测中和记录。这时上半测回就完成了。
4、盘右位照准后方点,记录水平角读数,测距并记录读数。
5、盘右位照准前方点,记录水平角读数,测距并记录读数。这样一个测回就完成了。
你凳物竖就当经纬仪使用就对啦!蚂做架站——后视——置零盘左测距记录——瞄前枣大视测夹角记录,测距记录——盘右测距记录——瞄前视测夹角记录,测距记录
下一站程序一样!
以前视为基准点记录和后视的夹角左夹角为左角,右夹角为右角!
从一个已知点出发,在连续测量多个点位后再到原出发点,这就叫导线的闭合,因为误差的存在,在闭合时有可能产生误差,这时你需要将误差以每根导线长度为权重进行平差。看到百笑狂生的回答了,忍不住想说几句,这个什么“原位往复闭合”、“开路测量闭合”等等,你是从哪儿学来的概念?反正在测量这个专业里是没有这个概念的,楼主所说的导线测量,是建立平面控制网的一种最常见的测量方法,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
一、导线进行测量共有三种方法:
1、从一个已知点出发,依次对各个目标点进行测量,这种测量方式,因为累积误差的原因,在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一般不采用,也谈不上什么闭合不闭合的问题;
2、从一个已知点出发,依次对各个目标点进行测量后,再回到这个已知点,也就是说,将已知点做为测量的最后一个点也进行测量。如果没有误差出现,那么最后一个点的测量结果应与已知点相同,这就叫导线的闭合。如果有误差你再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平差;
3、还有一种情况便是从一个已知点出发,依次对各个目标点进行测量后,最后回到另一个已知点,这种情况的闭合叫“导线闭合于某已知点”,由此可见,这个测量结果还包含了原已知点的误差,因此其精度不及前者,但有时限于测量对象分布条件的限制,可能也得采用。
上述测量方法,同时适用于水准测量,水准测量同样也采用导线法,但所采用的仪器不同(以前测量时是分开的,现在因为全站仪的出现已经同步进行了)。
二、百笑狂生所谓的第一种测量方法,类似于导线中某个点的测量程序,对某个点的测量根据测量精度的要求不同,测回数要求也不同(盘左测完后旋转180进行盘右测量算是一个测回)通常为四个测回,每次测量的原始数据只能直接填写在专用的测量记录本上,最终数量是多测回的平均值;百笑狂生所谓的第二种测量方法,实际上与后(前)方交汇有些类似,便无论是哪种交汇方式,那只是三个点之间的关系,中间不能间接过渡。因此,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所谓的测量方法不是导线测量的方法,充其量不过是单点测量。
三、有一本书叫《测量学》,当时学时记得好像是同济大学出的,倒不是让你去死背公式,起码你可以熟悉一下一些基本概念,比在这儿东问一句西问一句要系统得多,你说呢?
关于百笑狂生的质问,我想正好反过来问你最合适,你做过测量吗?你又对测量懂多少?从你的回答可以看出你的确是对测量所知甚少!不!是少的可怜!我当然做过测量工作,而且是1:5万的地形图测量,比所谓的工程测量要复杂的大此基多。和你说的正相反,我不是测量专业的,也不是建筑专业的,我从不避讳!我的知识更多的是边干边学积累起来的,我倒是想干我的专业,可但我不能让社会来适应我呀,所以我只好主动去适应社会了,其实深切地体会到自学的不易也是我到知道里面来回答问题的动力之一。记得那是南疆改水工程结束的第二年,接到了一项测量任务,因为野外的环境不可能使人有机会进行网聊,老乡家连电视都买不起,更谈不上电脑了,我出发之前带的就是我在回答楼主问题时提的那本《测量学》,我们公司那年刚买了一台全站仪,还没有人会用,只好将经纬仪和水准仪一同带上了,我实际测量过程中,是两套仪器同时进行测量的,采用是传统的平板仪,测量时三人一组,一个读数,一个记录,还有一名是专门背平板仪和带图纸的,你以为和在家里上班一样吗?所选择的通扒慧视点有时是不具备平面作业条件的,只好一个趴在地上,这样才能将其在背上背的平板仪摊平,测完之后,将界石桩定位挖坑填埋好,还要做一个滚谨明显的标志,因为老百姓的好奇心,常常会把控制点予以破坏,走时花钱买的国家三个二级控制点,一个也没有找到,只好回省会重新购买,好不容易买了三个四级军控点,但还是有两个被破坏掉了,没有办法,只好从建立平面控制网开始,那个辛苦你是无法体会到的,测量工作在所有的野外作业中可以说是最为辛苦的,这么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狂生先生所举例的例子,那就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一个野外测量工作环境,每天一早起来,先将午饭带好,带上军用水壶!背上沉甸甸的地质包,因为经费有限,只能雇一名农工,为了节约这笔费用,大家轮流背界石桩,一个国家标准的界石桩至少有30斤,你背着它爬一天山试试!别说界石了,就是仪器设备也够你受的,有时为了一个控制点,你需要去许多次,正所谓“看山跑死马”,看着不远,来回好几遍你也受不了。因为没有手机信号,靠的是旗语,但旗语有时也有表达不了的东西,没办法只好哼哧哼哧来回跑,一天下来累的够呛。你以为测量是个什么工作呀!你没有作过,你当然是无法体会其中的辛苦了,山区的测量是最辛苦的但其收费标准却不如平原高,看来你是搞过预算的,那我问你,这是为什么呀?想来你也不会!因为你根本不懂测量!我给你点提示:因为平原测量工作的复杂性分级比山区高,那为什么高呀!狂生先生如果能回答对这个问题,也算是你在测量方面入了门了,否则,在测量方面你跟我叫板,你还不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