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公司是由马化腾一手创建的,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著名的互联网巨头。
相比较于阿里和百度,许多人对腾讯的技术实力颇为不屑,以为它只是一家搞网络 游戏 的公司而已。
其实,这只是许多人的错误印象罢了,腾讯的技术实力还是颇为强大的。
而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同样也是大师级程序员,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曾经名噪一时。
那么,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马化腾在1984年随父母迁居到深圳,那时的他正在读初二。迁居到深圳后,他随即被父母安排进了当地的中学就读。
当时的深圳,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全城上下都在喊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建设。
也正因为如此,作为新兴行业的计算机产业,便很快进入了马化腾的世界。
于是,在报考大学的时候,马化腾听取了家人的意见,并没有按照之前的既定路线报考天文系,而是选择了更加实用的计算机系,成为了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一名新生。
深圳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大学,但受到深圳总体发展势头的影响,学术气息也以实用和革新为主,并且发展迅速。
马化腾受此影响,在毕业之前就已经接受了实用主义和革新思想的熏陶。
他在学校期间的成绩名列前茅,并开始对他的专业即编码和网络产生了兴趣,这也将成为他日后走向成功的必要积累。
在此期间,马化腾对网络的兴趣日益增加,他当时的目标是可以成为一名UNIX或者C语言方面的大师级程序员。
为了得到上网的机会,马化腾经常以帮助清理网络病毒为由,泡在学校机房里,但这样的机会毕竟有限。
为了得到充足的上网时间,马化腾很快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自己故意“种植”一些病毒到计算机里。
学校的老师无奈地发现,马化腾进入学校机房后,那些病毒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而每次有马化腾在,这些病毒都会束手就擒。
等到老师们弄清楚原来是马化腾在“搞鬼”后,严厉地批评了他,但同时也认可了他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执著的学习精神,于是他便得到了难得的上网机会。
在大学期间,内向的马化腾并不是大家的核心,他的拘谨和沉默使他难以受到大家欢迎。他的专业技术也不是同携斗学中辩祥磨最强的一个,他的学习方法仅仅是依靠抄写代码来积累经验。
但是马化腾有一种非常可贵的能力,那就是能够正确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因此,他总能找到一些与自己优势互补的人,并与之结成合作伙伴。
在合作中,马化腾更是时刻保持谨慎和尊重对方意见的习惯,这样就经常使得他们的合作取得让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马化腾之后的合作伙伴张志东、许晨晔和陈一丹,也是在这个时期和他建立了坚固的友谊。
马化腾的各项能力就这样伴随着“深圳速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高中到大学,马化腾都没有离开过深圳。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股市的形势也随之急转上扬,股票的价格开始疯涨。
1992年5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取消价格限制的15只股票,由于没有涨停限制,一日之内就上涨了105%,并且随后又飙升两日。至25日,股票行情触顶,报收1429点。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中国股市遍地黄金,投资股票就等于捡钱,发财致富只在一夜之间。
有人曾经这样形容当时的中国股价:
由此可见,我国股市在当时走强程度到底有多疯狂。 深圳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股市自然也当仁不让,市民炒股成为风尚,全市男女老幼无一不在谈论股票。
当时还是一名大宴孙学生的马化腾紧跟形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设计了一个名叫“股票分析系统”的软件,并作为毕业作品上交。
经过了四年的学习积累,马化腾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学校中,他成了各种病毒的克星,对学校的网络维护他也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我国多数大学生还对计算机惊为天物的时候,马化腾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而马化腾对市场行情的敏感洞察力又近乎天生,因此他的“股票分析系统”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马化腾也得以顺利结业,取得了深圳大学的本科学历,学士学位。
很快,一家网络公司看中了马化腾的毕业作品,想要出资购买他的“股票分析系统”。在谈论出售价格的时候,马化腾没有经验,于是聪明地选择了让对方报价。
当对方报出5万元的天价收购金额时,马化腾的IT帝国之梦也随之拉开了序幕。
马化腾真正接触互联网是在1995年,这已经是马化腾在润迅(马化腾毕业后入职的第一家公司)工作的第三个年头。
当时他在著名的BBS论坛“惠多网”上摸索了半年之后,终于对网络有了大概的了解。
随后马化腾决定,成立惠多网在深圳的分站。就这样,在1995年的晚些时候,马化腾依靠四条电话线和八台计算机,成立了惠多网深圳分站,他则成了分站的站长。
马化腾这一段时间的经历,对他日后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这段时间担任惠多网各地分站长的创业者,很多都成了后来中国互联网行业中鼎鼎大名的人物。
马化腾在这个时候进入惠多网分站站长行列,就使他能够和这些人物拥有同等的资历和资源。当然,这一切都和他本身的能力分不开。
马化腾此时建立的深圳惠多网分站叫Ponysoft(Pony为马化腾的英文名,整个站名译为马化腾的软件)。
马化腾对他的Ponysoft惠多网分站非常用心,想尽各种办法扩大站点的知名度,当时的各种媒体几乎都留下了马化腾的声音。
在马化腾的不断努力下,Ponysoft深圳惠多网分站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曾经作为深圳地区的代表站台面向市场。
很长一段时间里,马化腾的惠多网深圳分站在圈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大家都亲切地将马化腾的深圳分站称为“马站”。
马化腾为他的惠多网深圳分站奔波劳碌,那段时间,他除了每天完成润迅的工作外,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惠多网分站的建设上。
当时的惠多网聚集了中国最高端的互联网人才,马化腾也是通过这个圈子接触到了世界上的互联网前沿信息,还是因为这个圈子,马化腾最早接触到了改变他人生的ICQ软件。
马化腾说:
马化腾的预想没有错,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行业也确实发生着 历史 性的变化。1995年末,中国第一位互联网大亨王志东身赴华尔街,拉开了中国互联网与世界接轨的滔天大幕。
马化腾此时的目光还没有放到国际舞台上,但他也没有闲着,而是利用业余时间积极研发了一款属于他自己的 科技 产品。
有了之前“股票分析系统”的软件支持,在那之后,马化腾对研发和销售已经是信心十足并且轻车熟路。
在结识了一些专业的硬件人才后,马化腾充分利用资源,和这些朋友合作开发了一款可以实时观看股票走势的电子设备,取名“股霸”。
对当时的股民来讲,股霸是非常先进的 科技 产品,大概相当于今天受到都市白领热捧的Ipad。此产品一经推出,销路很快被打开,这让马化腾的资金积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96年,马化腾将自己积累起来的10万元钱正式投资股票,因为当时的股票走势实在太好,而且马化腾也在股票投资上下足了功夫,他的10万元投资很快就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截至1998年,马化腾在炒股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收入,这无疑为他的独立创业奠定了基础。冥冥中,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注定了马化腾要自主创业,但马化腾知道,独立创业的时机尚未成熟。
1998年,马化腾从老东家润迅辞职,同年11月创建了腾讯公司。
腾讯公司创建之初,可以说是困境重重,步履维艰,正如马化腾后来回忆:
在马化腾和他的伙伴为腾讯的生存而苦苦挣扎的时候,ICQ的使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燎原之势。
使用ICQ成为全球风尚,美国在线对ICQ的收购和推广让无数互联网从业人员看到了互联网社交通讯行业的巨大商机。
看到浩浩荡荡的国际形势,马化腾和他的团队一致决定,他们也要开发出一款本土的互联网社交通讯软件,然后自主投放市场进行运营。
对于腾讯这种技术型团队来讲,开发这款软件是一件简单愉快的事情;但是,要将其成功地推向市场,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自主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时的腾讯虽然建立起了一些盈利的项目,但如果大举投资还是会很快陷入困境。
其次,互联网是全新产业,互联网社交通讯行业在国内更是没有成功的盈利模式可以借鉴,自主运营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深浅难察,而一旦出现纰漏,腾讯势必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然而虽然困难重重,互联网社交通讯行业中国化的大趋势还是使马化腾下定了放手一搏的决心。 对于产品的发展方向,马化腾最终还是锁定了ICQ。
可以说,除了实践,没有人能预知哪条路可以通往成功。
马化腾能做的,就是尽量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然而风险本身又具有不确定性,完全规避是不可能的,他只能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
对于一家新创建的公司,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是非常可怕的,这种可怕不仅表现在风险发生的时刻,即使是未发生时,也还是会让人担惊受怕。
于是,选择模仿ICQ就成了马化腾唯一可以行得通的道路。 虽然是模仿,但马化腾还是将很多创新因素融入了ICQ。
马化腾考虑,虽然ICQ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当时在中国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是它的英文界面,难以被中国大众所接受。
其次,ICQ的 *** 作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当时的使用者都是一些专业的网络从业人员,因此它在中国根本得不到普及,而中国的潜在用户群又是如此巨大。
再者,ICQ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就是用户信息都被储存在用户终端,也就是说,如果用户更换了一台计算机上网,那么其储存的大量信息都将无法获取。
在当时的国内,主要的上网人群都集中在网吧,所以,ICQ这一缺陷简直是致命的。
于是,针对这种情况,马化腾和他的合作伙伴于1999年2月正式推出了一款IM互联网社交通讯工具--OICQ,也就是后来火遍大江南北的腾讯QQ。
后来,腾讯QQ的使用人数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所以时常资金吃紧,入不敷出。
其中,仅QQ租赁网络服务器的费用就让马化腾头痛不已。
为了使QQ软件能够存活下来,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公司几乎承接了所有网络业务,网页设计、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培训教学,只要能赚钱,他们来者不拒。
因此,马化腾强大的技术实力,在这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在各种技术日新月异,马化腾放到现在来说,技术实力算不上顶尖了。但是放在当时来说,马化腾绝对是妥妥的大师级水准。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腾讯创建之初,马化腾靠着他过硬的技术实力,让腾讯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直到如今成为了中国著名的互联网巨头。
各位朋友,你们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各抒己见,踊跃评论。
编辑要从娃娃抓起,要么编程,要么被编程.现在我们把少儿编程定义为一种通识教育,大众化的教育.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啦.
“尽管孩子们未来的事业可能和编程不沾边,但通过编程学习的“化复杂为简单”的做事哲学,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01 少儿编程学习的目的
少儿编程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学习中爱上思考,学会运用工具去了解事物运行的本质。从智力开发上来说,学编程并不意味着将来就要从事计算机开发工作。通过学习编程,孩子获益更多的是思维的逻辑性、缜密性和创造力的提高,这些对他们的发展和基础教育都有促进作用。
未来30年是人工智能的伟大时代,50%的工作岗位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学编程会让孩子的未来充满更多的可能性。不仅教会孩子们编程的技能,更重要的是用编程的思维和方法,去有逻辑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能力。
02 少儿编程是人工智能的必然趋势
人工智能俨然已是未来趋势,编程也不再是少数人的兴趣,而是与大多数人都息息相关的内容。 编程培养的是孩子的综合能力, 例如逻辑思维能力每一条程序都是严密的逻辑, 观察力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必然会出铅猛罩现问题, 需要自己不停尝试和仔细观察, 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 主动思考的能力如何让作品使用的更好都需要孩子自己去思考, 实践能知碧力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孩子自己动手去做.
少儿学编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其编程思维和计算思维,是一种思维习惯的培养。除此外,孩子们可以自己做些简单的小网页,小游戏,实现一些小功能,这样孩子就能从技术的角度对身边各类软件有更深的启蒙认知.少儿学编程,其目的不是学会编程这项技能,更不是让孩子为做程序员这项职业做准备.编程要想学的好,其必然是以扎实的文化课做支撑的.
03 编程教育≠敲代码
中国教育部发布的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教材将要进入高中生课程、以及今年1月16日,教育部明确表示编程成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必修内容,名校的自主招生也越来越青睐会编程的孩子。
然而在很多家长的眼里认为,让孩子学习编程,就是单纯的去敲代码,以后当程序员吗?
许多家长支持孩子学编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编程具备奥数的一些优势,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
所以编程热在国内悄然兴起,很多家长也看到编程的重大利好,以及国家教育的紧迫性。
然而更多家长,一边想让孩子快点接受编程教育,一边又怕怕敲代码太难,孩子学不会。还会担心即便花了昂贵的学费,最后对于孩子的学习收效会甚微。
现在,必须要纠正有此观念的家长这种错误思维!
编程≠敲代码
编程≠敲代码
编程≠敲代码
就像我们让孩子从小开始学英语,不见得是期望孩子将来成为英语老师或翻译官,而是为了给孩子以后的语言交流、接受国际教育打基础。
同样,孩子学编程并不是一定要长大后成为程序员或者IT开发者,通过编程,他们除了能学会跟计算机交流,更多地是在学习一种“编程思维”,并且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槐闹
我一直想为自己没有继续从事编程,而转到铁路行业找一个合理的理由,来掩饰我的愚蠢。我日思夜想终于找到了更合理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十个字,目光的短浅,认知的缺乏。那个时候,只被一毕业就能拿到不错的工资所吸引,而我却忽略了,我所要去的行业是个腐朽笨重封闭的行业,我所从事的工作也是个毫无积累性的工作。然而因为认知的缺乏,我并不在意这些。而这些恶果在我想要改变我的职业道路时,让我饮恨不已。
2013年8月,我入职报道了。
随着北上的列车,从夜到昼,从平原到山岭,从繁华到荒凉,我的心在不断挣扎着,我希望我要去的那个地方是个繁华的地方。到了目的地,也不是那么的令人失望。经过简单培训,我发现我对铁路知识的掌握完全是个空白,而我对这个行业也是丝毫的没有兴趣。
随着培训的结束,我们各奔东西,来到了生产车间,我来到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这里是我在内蒙的这几年当中,唯一让我觉得美好的地方。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我的师父,老温。
还记得在一次施工完毕后,我们在涵洞等回去的车,他问起我有什么特长,我说我会编程,英语还好,他先是一惊,然后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你这两个技能,千万不要丢,没准哪天要靠它们吃饭。我很好奇,老温是不是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几年之后,还真让他说中了。
2014年,我离开了阿鲁科尔沁旗,临别之际,我送给老温一个能根据温湿度自动控制的风扇,我自己焊的电路板,自己写的程序。
列车缓缓地驶离站台,看着站房的查布嘎三个铁字牌,渐渐离开我的视野,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我来到内蒙古的另一个地方,桑根达来,意为富裕的海。
这是一个荒凉的地方,以至于我每天见到的牛羊的数量都要比人多。在这里,我真正开始厌恶这个行业,厌恶这个工作。这种厌恶,并不像是会让人痛的伤痕,更像是让人痒的疥癣。你抓它就痒,你不抓,还是很舒服的。
我有一个老家的手机号和yhk,即使不怎么用,但我依然没有注销,因为我怕被城市忘掉。当时的人生规划,太过渺茫,以至于我有一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感觉。
温水能煮死青蛙,也能煮死人。
也曾经有过辞职的念头,这念头不知催生了多少次,因为离家太远而有过,因为过于寒冷而有过,因为过于贫苦而有过。这种念头如同烟花一样,在某一时刻很强烈耀眼,但它终究还是湮灭消散了。
我的工作很简单,毫无技术性,以至于让我很怀疑是不是随便一个人拉过来就能干。而我却又干的不亦乐乎。我想在技术上有些积累,以便于我去跳槽,离开这里。然而我想错了,技术是有了积累,槽却不知道在哪里。
而让我下定决心离职的是我想要晌袭跳槽时的囧境。
虽然全国总里程将近13万公里,但铁路行业窄是公认的事实,铁路职工如果想跳槽,基本上就只有地铁,设备厂家,但地铁和设备厂家又少之又少。但我依然因为我大四找工作的经历而满怀信心,我自认为我是一个香饽饽。
我2016年3月份投简历,满怀期盼。我手机不敢关机,静音模式都不敢打开,因为我觉得那个通知我面试的电话会随时打来。我不知道这是自负还是自欺。
3月就这样过去了,我依然在等待那个电话。4月有点慌了,5月有点着急了,6月有点失望了,7月有点怀疑人生了。我从来没想到在我想跳槽时面临的竟是这样的囧境。那种失落感,是让我难以接受的。以前的大话不敢说了,以前的牛逼不敢吹了。对于找工作,别说有选择权利了,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了。
我记得7月份的时候收拾自己的东西,我无意间看到了那个熟悉的档案袋,里面有我的简历,实习证明,六级,计算机等其他获奖证书。这些东西都是我当年大四找工作时,随身携带的东西。当时我一阵心酸,自己跟自己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现在都TM混到这个地步了,简历投出去好几个月,都没人搭理你。
就那么一瞬间,我决心要辞职。这个点成功引爆后,不仅让我下定辞职的决心,也让我做出转行的决定。因为我知道铁路行业太窄,我不想在我想跳槽时,连个选择的权利都没有。
2017年2月,我离职了。从此除了坐火车,再跟铁路没有半点关系。
离职很容易,但是接下去要去做什么呢?我发态闹现做出这个决定要比离职的决定还要难。
2015年,股市爆发。我也跃跃欲试,小试牛刀,已经多年不看的新闻联播,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视野,我从新闻里找蜘丝马迹,以便于第二天的买卖决策。那一年新闻联播屡屡提到互联网+,但我并没有在意。
没有想到当年获得的那些信息,在一年以后会有用。我为什么不去互联网行业呢,我终归还是有那么一点编程基础的,以前的那些编程经历,让我笃定了这条编程之路。
离职以后,来帆谨罩到了北京,人生地不熟,一切都要从新开始,报了一个IT培训班,经过四个月的培训,凭着不算太差的基础,以及以前的面试经验,顺利面试上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Java开发。
转行后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顺利。
首先是工作时间的不适应,以前在铁路的时候,早晨八点上班,一般都七点四十起床。午休两个小时,如果下午食堂开饭早,五点就下班了。身体早已适应这种较为松散的工作节奏。所以新工作的前两个月,让我很不适应。中午只能午休一小时,还只是趴着桌子休息。一到五点多一点,就有点坐不下去了,又饿又困,就开始想着什么时候下班。
然后是对工作内容的不适应,以前只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早已轻车熟路。但是现在要写代码,要整理文档,要开会沟通,那个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是个废人,我连Word都弄不明白,沟通能力也很欠缺。长时间的松散和与世隔绝让自己各项能力与技能都有所退化。
最大的挑战就是工作的难度。大家都知道程序员的劳动属于脑力劳动。我从来不怀疑我的智商,但是在将近两三年的时间里,大脑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所以想重启大脑这部机器,很是耗费了时间与力气。再加上自己是非科班出身,很多知识和经验都非常欠缺。在别人一个小时就能搞定的事情,我都要花费半天时间。当时我也是非常苦恼,有时候都在想,是不是当时选择IT是错误。如果我没有辞职,每天还乐呵呵的从事以前的工作,虽不精彩,但不会是现在这么难啊。
当时就感觉自己始终是个门外汉,一直都是跌跌撞撞。转行后的半年时间,一直都是这个状态。我们公司加班并不严重。但那几个月时间,我很少九点下班。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加班的路上。有接近崩溃的时候,有想骂娘的时候,有想摔电脑的时候。空荡荡的办公室,同事都已经下班,而我还在敲代码找bug,看着窗外的霓虹灯,我骂我自己,你就是SB。都说有黎明前的黑暗,熬过去,就会看到黎明。但是我的黎明什么时候来啊?
其实当初有想过要不要坚持下去,如果再找一份跟原工作相关的工作,也能找到。但我不想就这么放弃,我并不觉得自己就是个**。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仿佛还是那样,难以入门,就像一个门外汉在这个行业的外面徘徊。每天还是忙的焦头烂额,每天还要找一些教程来学习。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和学习。
在转行的第六个月,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完成需求的质量和效率都提升了很多。因为不断踩坑,对整个系统的熟悉度比有的同事还要清晰。对新知识新技术也能较快的领会了,能独立解决问题了。对开发的思路也清晰了,那感觉仿佛有人拨开了你眼前的重重迷雾。开发起来也能轻车熟路了,也能够正常的下班了。我终于适应了这个新的行业,终于在这个行业立足了。
你要问我为什么要有这么大的变化,我也不知道,可能那段路是我必须要走的吧。也可能是每个转行的人,都要经历的吧。
有时候,我在想。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我能顺利的在这个行业适应下来,我是多么的幸运啊。真庆幸从上一个行业跳出来,要不然我现在还在顶着寒风,在户外工作。还要每个月将近三十个小时的火车,想买点好东西,却又囊中羞涩。
其实,转行挺难的。做转行的决定难,适应一个新的行业难。有快要崩溃的时候,有想要放弃的时候。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想想当时你为什么做出转行的决定。第二天醒来,继续干。坚持下来,黎明前的黑暗终要过去。
我始终相信我走的这条道路更加光明。虽然我并不知道我以后会遇到哪些挑战,但不得不承认这个转行的经历是对于我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从来不后悔转行,只是后悔转行有点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