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计算每一类和其它各类的距离;
(3)把“距离”最短的两类合并成一类,这样类的个数就减少一个;
(4)重复步骤1和步骤2,直到包含所有猛姿观测值的类合并成单个类为止。
基于5种营养标准含量(变量)的27种食物(观测)进行层次聚类分析,探索不同食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首局分成有意义的类。此处层次聚类算法以平均联动(average)为例。
(1)数据预处理--归一化
(2)计算欧几里得距离
(3)平均联动层次聚类分析
(1)确定聚类个数
NbClust包提供了众多的指数来确定在一个聚类分析里类的最佳数目。
(2)获取最终的聚类方案
由上图,尝试解释每类变量的含义:
K均值聚类为最常见的划分方法。
(1)选择K个中心点(随机选择K个观测),K数值就是我们预期的聚类数。
(2)把每个数据点分配给离它最近的中心点;第一次中心点是随机选择的,但也可以设置参数,选择最优的初始值。
(3)重新计算每类中的点到该类中心点距离的平均值;此时的中心点应该为每一类的均值中心点,对异常值敏感(之后都是如此)
(4)分配每个数据到它最近的中心点;
(5)重复步骤3、4,直到所有的观测值不在被分配或是达到最大的迭代次数(默认10次)
(1)数据预处理:去除第一列干扰数据,并归一化数据。
(2)确定待提取的聚类个数,同样可用NbClust包判断(顺序与层次聚类分析不同,如前所述,层次聚类分析在最后才确定聚类个数)
(3)K均值聚类分析
(4)最后将聚类结果与原始数据标准结果(第枝芹绝一列数据)进行比对,看看分析质量如何。
兰德指数接近0.9,看来K均值聚类算法还不错~
K均值法对均值异常敏感,相比来说,PAM为更稳健的方法。
(1)随机选择K个观测(每个都称为中心点);
(2)计算观测值到各个中心的距离;
(3)把每个观测值分配到最近的中心点;
(4)计算每个中心点到每个观测值的距离的总和(总成本);
(5)选择一个该类中不是中心的点,并和中心点互换;
(6)重新把每个点分配到距它最近的中心点;
(7)再次计算总成本;
(8)若新的总成本比步骤4计算的总成本少,就把新的点作为中心点;
(9)重复步骤5-8,直到中心点不变。
群落按照物种相似形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可以用树状图较好的表现物种的组成关系。受到很多植被学家的重视。这里以R软件实现聚类分析为例。如果按照物种组成的相似性做聚类分析,那么可以用Jaccard指数(经过转换的)。Jaccard指数只考虑物种在两个样方间是否重复出配唤现,盖度在分析的过程中并不起什么作用。但是如果对乔木和灌木进行分析,就可以考虑个体的数量,计算样方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的时候用Bray-Curtis指数。Jaccard指数和Bray-Curtis指数在众多生态学相关的程序包中都是可以计培仿凯算的。下面说一下在R软件中,结合vegan程序包,对草本样方的物种组成进行聚类分析。下面是在R中的具体 *** 作过程:#第一步#是矩阵的整理,建议先整大拍理一下各样地的名录,成如下格式,再用R整理成物种矩阵。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