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殖系统菌群个别成员引起感染
能够在健康人中引起疾病的FRS微生物群成员是无乳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
1.1. 无乳链球菌是新生儿和FRS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乳链球菌,又称B族链球菌(GBS;图1),是发达国家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感染性病原菌。在发达国家,约有0.05%的新生儿受到影响。在发展中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GBS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比发达国家高约6倍。
GBS也可引起孕妇和非孕妇的感染,尤其是老年人。感染类型包括尿毒症、绒毛膜羊膜炎、子宫内膜炎、伤口感染(与剖腹产或会阴切开术有关)和产褥期败血症。此外,在怀孕期间染上GBS的妇女,死胎和早产的风险增加。备碧25%-35%的孕妇FRS(通常是阴道)或GIT中存在GBS,大约50%被定植妇女将该微生物传播给新生儿的GIT或上呼吸道。虽然这些新生儿大多保持健康,但有1%至3%的新生儿会发生肺炎、败血症或脑膜炎。当疾病在出生后6天内发生时,被称为早发性疾病(EOD),而晚发性疾病(LOD)在出生后7天至3个月内发生。EOD的发病率约为每1000名活仿洞举产婴儿中0.45人,而LOD的发病率为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0.4人。EOD的范围包括败血症(占69%病例)、肺炎(占26%病例)、呼吸窘迫(占13%病例)和脑膜炎(占11%病例)。在LOD中,所有病例都有发热,60%的病例伴有脑膜炎。 GBS是新生儿脑膜炎的主要原因,在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约为50%,而在发达国家则低得多,约为10%。存活下来的人中约有一半遭受一些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如认知障碍、失明、听力损失、癫痫发作和痉挛性四肢瘫痪。九种不同的血清型(Ia、Ib和II-VIII)已经根据其胶囊多糖结构的抗原性差异而被确定。其中三个血清型(Ia、III和V)是造成大多数新生儿脑膜炎的原因。该微生物有七个主要毒力因子:(1) 保护其免受吞噬的多糖囊;(2) 具有细胞毒性和促炎特性的β-溶血素/溶细胞素;(3) 使其能够穿过血脑屏障的脂藻酸;(4) 参与穿透血脑屏障的粘附素(HvgA)。(5)一种被称为CAMP(环化腺核苷一磷酸)因子的成孔蛋白,可以裂解各种宿主细胞;(6)一种肽酶(ScpB),可以裂解和灭活人类补体成分C5a,从而帮助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以及(7)一些表面蛋白,使该微生物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相互作用。
在分娩过程中对有GBS定植的妇女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可以大大降低EOD的发生率。开发包含五个血清型(Ia、Ib、II、III和V)的结合疫苗可以预防全球大多数新生儿的GBS感染。
怀孕期间GBS的感染包括尿毒症和外阴阴道炎。在分娩过程中,1%-2%的妇女会发生羊膜腔内感染。分娩后,可能出现乳腺炎、菌血症、败血症、脑膜炎、子宫内膜炎和伤口感染。
GBS对非孕健康有致病性,但老年人或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人特别容易感染。最常见的感染结果是败血症,但也可能发生皮肤和软组织、呼吸道、FRS、骨骼和关节的感染。这些感染中的大多数可以用青霉素有效治疗。
1.2. 白色念珠菌是导致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原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也称为念珠菌病或阴道鹅口疮)是阴道和外阴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生殖器瘙痒、灼热,有时还会出现干酪样阴道分泌物。VVC是BV后最常见的阴道感染类型,最常见于育龄年轻女性。70%-75%的女性在一生中至少会受到一次VVC的影响,高达8%的成年女性会反复出现VVC,即每年四次或更多。据估计,在美国,这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加上生产力的损失,每年消耗10亿美元的成本。颤册已经确定了一些易感因素,包括口服避孕药、怀孕、糖尿病和广谱抗生素治疗。在80%-90%的病例中,致病微生物是白色念珠菌,但其他念珠菌的种也可造成该病的发生,尤其是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在感染中很少发现。似乎没有特定的CST与VVC相关。许多患者阴道群落以乳酸菌为主。这种情况通常对抗真菌药物有反应,抗真菌药物可以通过阴道内给药(咪唑类药物—丁环唑、克霉唑或咪康唑)或口服(氟康唑)。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二型性真菌,可以作为典型的卵圆形酵母细胞存在,也可以产生菌丝,最终形成菌丝体(图2)。
在健康、无症状女性的阴道中发现酵母细胞形式,而VVC患者的阴道中发现菌丝形式。实验室及动物研究表明,菌丝能够在阴道上皮形成生物膜,也能穿透上皮细胞,分泌性天冬氨酸蛋白酶(SAPs)(重要毒力因子),可以在VVC患者的阴道液中检测到。SAPs能够降解对维持组织完整性很重要的钙黏蛋白E(E-cadherin),并通过降解补体和抗体分别干扰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菌丝对上皮细胞的穿透导致宿主细胞死亡,但也有证据表明白色念珠菌会诱导上皮细胞的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该菌还诱导释放一系列促炎症细胞因子,包括G-CSF、GM-CSF、IL-1α、IL-1β和IL-6以及趋化因子RANTES(T细胞激活分泌调节因子)、IL-8和MIP3α(噬细胞炎性蛋白3α)。这导致了炎症和多晶型体募集,这两者都是VVC的特征。其他重要的毒力因素包括:各种抑制吞噬作用的菌丝蛋白,以及大量粘附素,使两种形式的菌体都能粘附在阴道上皮上。
1.3. 源于阴道和宫颈菌群的微生物可能与早产有关
早产(PTB)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因素。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占全世界所有成活新生儿的11%。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早产是导致围产期死亡、新生儿重病和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导致PTB的因素很多,其中宫内感染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因其占病例的40%到60%。微生物入侵子宫会产生炎症反应,包括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前列腺素,从而诱发分娩的特征—子宫收缩和胎膜破裂。图3显示了最经常涉及的微生物。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阴道和(/或)宫颈菌群的微生物,如脲原体属、无乳链球菌、梭杆菌属和支原体属。这意味着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通过阴道和宫颈提升。检测到的一些微生物通常被视为口腔和呼吸道菌群的成员,包括伯杰氏菌属( Bergeyella spp. )、小杆菌属( Dialister spp. )、具核梭杆菌( F. nucleatum )、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 gingivalis )、鼻窦原杆菌( Oribacterium sinus )、口腔消化链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oralis )、口普氏菌( Prev. oris )、龋齿罗氏菌( Rothia dentocariosa )、龈沟产线菌( Filifactor alocis )、口腔链球菌( Strep. oralis )、唾液链球菌( Strep. salivarius )和小韦荣氏球菌( V. parvula )。口腔常见感染,如牙龈炎和牙周炎,使口腔微生物能够进入血液,从而将它们运送到胎盘,在那里可以发生子宫入侵。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怀孕期间的牙周疾病是PTB的一个风险因素。
2. 与菌群失调有关的生殖系统疾病
栖息在FRS中的菌群失调与一些疾病有关,包括细菌性阴道炎、需氧菌阴道炎、盆腔炎和宫颈癌。
2.1. 阴道菌群失调与细菌性阴道炎有关(女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细菌性阴道病(BV)是一种阴道疾病,通常伴有白色或灰色的分泌物,有鱼腥味。阴道通常不出现疼痛和瘙痒。该病可根据以下四种症状进行临床诊断:(1)阴道液的pH值大于4.5;(2)向阴道液中加入10%的KOH时发现有鱼腥味;(3)存在覆盖有细菌的阴道上皮细胞(称为线索细胞);以及(4)均匀的乳白色阴道分泌物。以上被称为Amsel标准(诊断方法的发起人命名),如果出现满足标准中的三条,就诊断病人患有BV。另外,BV的诊断也可以在实验室中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诊断—Nugent评分,7-10分表示有BV。
BV是育龄妇女中最常报告的微生物综合征。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在不同的国家和国家内部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明显地受到社会经济地位、性活动和种族的影响。例如,在美国,BV的流行率在非裔美国人中为51%,在西班牙裔中为32%,在白人中为23%。一些与BV有关的风险因素:如妇女吸烟、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经常冲洗、未婚、性伴侣多、商业性工作者、经常进行阴道性交、最近使用过抗生素、有怀孕史或使用宫内避孕器,则更有可能患上这种疾病。
在60多年的研究中,有多种生物体被认为与BV的发病机制有关,其中包括 Gardnerella , Atopobium,Mobiluncus,Sneathia,Parvimonas , Megasphaera , Prevotella , Bacteroides , Peptostreptococcus , Dialister , Eggerthella , Veillonella , Porphyromonas , Ureaplasma, Streptococcus , Staphylococcus,Gemella,Escherichia/Shigella,Leptotrichia 和 Mycoplasma 。最近,属于梭状芽孢杆菌目并被指定为BV相关细菌1(BVAB1)、BVAB2和BVAB3的微生物被添加到与BV相关的行列中。然而,在对BV的病因进行了许多研究之后,很明显,在所有病例中都不存在单一的细菌物种或物种簇。培养和非培养性的研究都表明,BV与阴道菌群失调有关。基于培养的BV和健康阴道菌群分析表明,与健康相比,BV乳酸菌的检测频率下降,而 Gardnerella , Atopobium , Mycoplasma , Prevotella 和其他物种的检测频率上升。基于培养的研究还显示,一般地,乳酸菌的比例在BV患者中减少,而各种厌氧和兼性生物的比例增加(其中许多包含在上述假定的BV病原体行列中)。然而,目前还不知道通常与BV相关的细菌是菌群失调的一个原因还是一个结果。
2.2. 细菌性阴道炎与阴道上皮的生物膜形成有关
有证据表明,跟健康阴道不同,与BV相关的菌群是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
阴道加德纳杆菌似乎是形成生物膜的主要生物体,并且经常(但不总是)伴随着阴道阿托波氏菌。由于生物膜内的扩散限制,其中存在着广泛的环境,使不同生理类型的微生物得以增殖。此外,生物膜的生长模式降低了组成微生物的抗菌敏感度,这可能会降低针对BV的治疗程序的有效性。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人体内存在的CST可能使她容易患BV。以 L. crispatus 为主的群落比以 L. iners 或 L. gasseri 为主的群落表现出更大的稳定性,后者更有可能过渡到具有更多样化菌群的CST,其中含有更高比例的BV相关物种。此外,以 L. crispatus 为主的群落pH值(4.0)通常比以 L. iners (pH=4.4)、 L. gasseri (pH=5.0)、 L. jensenii (pH=4.7)和具有更多样化菌群(pH=5.3)为主的群落低得多。BV患者的阴道pH值通常大于4.5,比健康人的pH值高得多。代谢组学研究表明,菌群失调伴随着阴道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代谢物类型的变化。与BV相关的微生物利用乳酸作为能量来源,并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和胺类。因此,乳酸的浓度下降,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和琥珀酸盐的浓度增加,胺类如腐胺、尸胺、三甲胺和乙醇胺的浓度增加。由于SCFAs是比乳酸酸性弱,而胺类是碱性的,这种组合导致阴道的pH值增加。
2.3. 与细菌性阴道炎有关的微生物显示出一系列毒力因素
尽管对BV的发病机制了解不多,但BV相关的微生物显示出一系列的毒力因素,可能参与了BV的发病过程,详见表1。
2.4. 细菌性阴道炎是其他一些疾病的风险因素
BV也是一种广泛的不良生殖后果以及获得性传播感染的风险因素。BV与早产、盆腔炎疾病、自然流产、产后感染和流产有关。这些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BV使妇女容易在上生殖道定植。BV还增加了被淋病菌、沙眼衣原体、阴道毛滴虫、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和HIV感染的风险。对性传播感染易感性增加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与BV相关的pH值升高,这使得此类病原体能够生长;乳酸菌比例下降,乳酸菌可产生多种抗菌剂,如过氧化氢、细菌素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广泛抗菌活性的乳酸浓度降低;以及在与BV相关的pH值(即>4.5)下,乳酸(杀菌)转化为乳酸(无抗菌活性)。
2.5. 需氧菌性阴道炎是另一种与阴道菌群失调相关的疾病
需氧菌性阴道炎(AV)是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分泌物呈黄色,有恶臭,有炎症,阴道上皮变薄,pH值高(6-8之间),而且通常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涌入。AV影响到大约11%的非怀孕妇女,在接近更年期的妇女中往往更常见。这是一种菌群失调,乳酸菌通常不存在,而菌群则以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阴道加德纳杆菌为主。AV是羊膜腔内感染、绒毛膜羊膜炎和PTB的一个风险因素。
2.6. 阴道菌群失调与盆腔炎有关
盆腔炎(PID)是一种涉及子宫、卵巢和输卵管的上生殖道感染,它是非孕育龄女性中最常见的感染病之一。它发病率高,病情严重,20%的患者会不孕,20%会出现慢性盆腔疼痛。此外,10%患有PID的妇女在怀孕后继发宫外孕。大约50%的PID病例是由外源性病原体淋病菌和沙眼衣原体引起的,阴道菌群失调是获得这些微生物的一个风险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阴道菌群的成员也是导致PID的原因,而且阴道菌群失调是此类感染的前兆。此类感染通常是多菌性的,涉及的微生物通常是那些与BV相关的微生物,包括 Leptotrichia spp. 、 At. vaginae 、 Prevotella spp. 、 Peptostreptococcus spp. 、 Ureaplasma spp. 和 Myc. hominis 。
2.7. 阴道菌群失调与宫颈癌有关
持续感染高危致癌性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可导致侵袭性宫颈癌(ICC)及其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发生。有证据表明,多样化、乳酸菌减少的阴道菌群有利于HPV的持续存在和CIN的发展。此外,严重CIN患者的阴道菌群的特点是 Sneathia sanguinegens 、 An. tetradius 和 Peptostrep. anaerobius 含量较高,而 L. jensenii 含量较低。然而,目前还不清楚这种菌群失调是CIN进展的一个因果因素还是其后果。需要进一步的纵向研究来调查从急性HPV感染到持续感染,再到CIN和癌症发展过程中的阴道菌群。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系列:
1.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结构: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一】女性生殖系统结构、生理与内环境
2.女性生殖系统检测到的微生物: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生殖系统菌群受年龄和系统生理学变化的影响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女性性成熟时期生殖系统菌群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阴道菌群群落状态及类型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影响阴道菌群和群落特征的因素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阴道真菌、病毒以及宫颈菌群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子宫微生物 or 菌群?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生殖系统其他部位菌群
3.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的微生物活性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三】女性生殖系统(FRS)菌群的微生物活性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四】女性生殖系统菌群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参考文献
Danielsson D, Teigen PK &Moi H (2011). The genital econiche: focus on microbiota and bacterial vaginosis. Ann N Y Acad Sci 1230: 48–58.
Datcu R (2014).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vaginal microflora in health and disease. Dan Med J 61:B4830.
Gonçalves B, Ferreira C, Alves CT et al. (2016).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Epidemiology, microbiology and risk factors. Crit Rev Microbiol 42:905–927.
Herbst-Kralovetz MM, Pyles RB, Ratner AJ et al. (2016). New systems for studying intercellular interactions in bacterial vaginosis. J Infect Dis 214(Suppl 1):S6–S13.
Kovachev SM (2014). Obstetric and gynecological diseases and complications resulting from vaginal dysbacteriosis. Microb Ecol 68:173–184.
Low N, Chersich MF, Schmidlin K et al. (2011). Intravaginal prac-tices, bacterial vaginosis, and HIV infection in women: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meta-analysis. PLoS Med 8:e1000416.
Ma B, Forney LJ &Ravel J (2012). Vaginal microbiome: rethinking health and disease. Annu Rev Microbiol 66:371–389.
Machado A &Cerca N (2015). Influence of biofilm formation by Gardnerella vaginalis and other anaerobes on bacterial vagi-nosis. J Infect Dis 212:1856–1861.
Macklaim JM, Cohen CR, Donders G et al. (2012). Exploring a road map to counter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cervicovaginal microbiome and disease. Reprod Sci 19:1154–1162.
Marrazzo JM (2011). Interpreting the epidemi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 of bacterial vaginosis: are we still confused? Anaerobe 17:186–190.
Muzny CA &Schwebke JR (2016). Pathogenesis of bacterial vaginosis: discussion of current hypotheses. J Infect Dis 214(Suppl 1): S1–S5.
Poulain D (2015). Candida albicans , plasticity and pathogenesis. Crit Rev Microbiol 41:208–217.
Nelson DB, Rockwell LC, Prioleau MD &Goetzl L (2016). The role of the bacterial microbiota on reproductive and pregnancy health. Anaerobe 42:67–73.
Onderdonk AB, Delaney ML &Fichorova RN (2016). The human microbiome during bacterial vaginosis. Clin Microbiol Rev 29(2): 223–238.
Ranđelović G, Mladenović V, Ristić L et al. (2012). Microbiological aspects of vulvovaginitis in prepubertal girls. Eur J Pediatr 171:1203–1208.
Sadiq ST &Hay P (2016). The vaginal microbiota in health and disease. In The Human Microbiota and Chronic Disease: Dysbiosis as a Cause of Human Pathology (Nibali L &Henderson B eds). John Wiley &Sons, Hoboken, NJ, pp. 263–272.
Sharma H, Tal R, Clark NA &Segars JH (2014). Microbiota and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Semin Reprod Med 32:43–49.
Verstraelen H &Swidsinski A (2013). The biofilm in bacterial vagi-nosis: implications for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urr Opin Infect Dis 26:86–89.
打开android->app->src->main->AndroidManifest.xml:
label和icon属性就是代表App名称和图标,label比较简单,我们随便改就可以了,我们改为“Flutter 实战入门”,icon的值默认是@mipmap/ic_launcher,其中mipmap是Android的一类资源,在android->app->src->main->res下
因此,只需要把我们的icon图片替换原来的ic_launcher.png即可,图片名称要一样。目录中有 mipmap-mdpi 、卖改 mipmap-hdp i、 mipmap-xdpi 、 mipmap-xxdp i、 mipmap-xxxdpi ,这代表不同分辨率的手机加载不同的图片,手机分辨率越高,加载的图标分辨率越高,正常情况下,mipmap-mdpi 放置48 48的图标,mipmap-hdpi存放72 72,mipmap-xdpi存放96 96,mipmap-xxdpi存放144 144,mipmap-xxxdpi存放192*192。
打开ios->Runner->Info.plist 文件,历吵<key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CFBundleName</key>下面的值代表App的名肢配侍称,如图
修改App的名称为“Flutter 实战入门”。
打开ios->Runner->Assets.xcassets->AppIcon.appiconset:
我们只需将这个文件夹里的图片替换为我们的图标即可,注意名称和分辨率保持一致。修改后的效果
在android studio中我们创建项目后,在资源res文件中有drawable和mipmap两种存放图片的文件夹,在使用哪一个文件夹来存放图片,一直都很有争议:
android 在 API level 17 加入了 mipmap 技术,对 bitmap 图片的渲染支持 mipmap 技术,来提高渲染核举的速度和质量。
mipmap 是一种很早就有的技术了(纹理映射技术),android 中的 mipmap 技术主要为了应对图片大小缩放的处理,在android 中我们提供一个 bitmap 图片,由于应用的需吵物要(比如缩放动画),可能对这个 bitmap 进行各种比例的缩小,为了提高缩小的速度和图片的质量,android 通过 mipmap 技术提前对按缩小层级生成图片预先存储在内存中,这样就提高了图片渲染的速度和质量。在API中通过 Bitmap 的 public final void setHasMipMap (boolean hasMipMap) 方法可以让系统渲染器尝试开启 Bitmap 的 mipmap 技术。但是这个方法只能建议系统开启这个功能,至于是否正真开启,还是由系统决定。
res 目录下面 mipmap 和 drawable 的区别也就是上面这个设置是否开启的区别。
mipmap 目录下的图片默认 setHasMipMap 为 true,drawable 默认 setHasMipMap 为 false。
google 建议大家只把 app 的启动图标放在改碰碧 mipmap 目录中,其他图片资源仍然放在 drawable 下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