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穿梭于忙碌的都市中,看到过无数张漠然的脸,无数个紧绷着脸的天空,压力感使我们不断前行,可你心是否真的高兴?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雨季常伴着花季接踵而至。城市的喧嚣,三点一线的生活......放下笔,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赏赏那错过的风景,雀跃那慌张的心……
田里的水稻依旧绿油油的,还未染上金黄。抽了穗,飘着淡淡的香,那种夹杂着草叶和泥土的香气。还有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
稻草的草香,一阵阵沁入鼻腔,那是一种独特的味道。孩子们就那样咬两根草,眯着眼睛望着天空,说一些不着天际的话。
河面上飞过几只鸟,掠过树头的梢枝,又轻忽闪过那片稻田,消失在远村的天际。
黄昏,在村子里散步。这条路,开满野菊花,娇小的脸庞,却蓬勃了一片片乡野阡陌,她们默默无闻悄然绽放,柔弱中透着倔强,在秋霜中兀自芬芳。
夕阳矮矮地挂着,村舍散落,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灶膛的烟从烟囱里升腾而出,扶摇直上,入云霄。十来岁的孩子们,在奔跑,追着炊烟。抬头,云,就那么悠悠忽忽的,闲散飘着,不急不徐,缕缕随性。好多人家的屋顶上,歇着一两朵白云,于是,整个村庄就被包裹在云朵里。美得那样飘渺。一路走,一路看。浓绿的树丛,湛蓝的天幕,洁白的云朵。
小院里,一位阿婆端张竹椅坐着,阵阵轻笑,笑得满树小花飞落,落满衣襟和发上。不小心惊起停落的雀鸟,受惊的鸟儿们倏忽一下子腾空飞去,转瞬又消失……
有村子人经过,笑着打招呼,那般亲切。那醇厚朴质的脸庞,染着岁月的风霜,泛着盈盈的光。
田野上,人们一袭青衣,头戴斜笠。清风徐来,衣袖左右摇摆,真好似不问世事的隐者。
村中的人云淡风轻,淳朴自然,已经占据了我心灵的浅浅一角。我定是学到了享受生活,放松身心。这乡村中的一切都给予了我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一树一树的火红,凌风的红叶,簌簌的,暖透了心房,唤醒我雀跃的心……
【篇二】
那次,初见,我心即正裂雀跃。
当下,博大精深的汉字,是一首缓慢遗忘的古曲;清新脱俗的平话,是一朵逐步凋零的茉莉;绘声绘色的皮影,是日渐式微的家族。常常因为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艺术消失,自己不免感到怅惘,希望这些文化能够传承延续。
那次,我站在扬州双博馆雕版印刷厅中央,深深的注视着眼前正在雕版的工匠师傅。他年纪大约四五十岁,发色斑驳,皮肤白皙,穿一身墨色唐装,唐装上绣着一条暗红色的龙,十分有精气神。他把刚刚剔去字左侧空白部分的雕版,上下翻转,再用右手握成拳状,抓着刻刀,在旋转过后的雕版上,又把字的左面空白部分剔掉,手腕一下一下的抖动着。师傅目光深邃,神情专注,像是在与雕版对话。几十分钟后,字迹雕刻完成,他抬起头来告诉我,这道工序是“挑刀”。
不知不觉中周围的参观者渐渐聚慎旁集,氛围也热烈起来,我的内心也添雀跃。
师傅取出磨好的墨汁,沾在棕帚上,顿时清淡的墨香夹杂着棕榈味扑鼻而来,令我陶醉。师傅抓着上了墨的棕帚,不疾不徐的在雕版上打圈,这道工序叫“刷磨”,最需要匠心与手感相结合。因为轻一分墨汁便不均匀,重一分则损伤版面,减少印数。他轻轻地刷着墨,刹那间,我仿佛看见一位慈爱的父亲在为可爱的女儿梳理满头长发的身影。刷完墨色后,她抽出一张米黄色宣纸印在雕版上,抓起棕帚在纸上反复刷,劲道要比刷墨更重,不一会一张《金刚经》便完成了,字迹清晰秀丽,图画栩栩如生,他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我的心跳加速,内心欢呼了起来。
我想在这一印一刷之间,一个词“印刷”便诞生了,转过头去,参观者们无不点头称赞,甚至还有两名外国人在录像。我默默的走出展馆,嘴角再次不由自主地上扬——中华文明的薪火生宽清橡生不息!
那次,我见证了穿越千年的四大文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得以传承并发扬国国门外,我内心在雀跃。
【篇三】
云淡天高。绵软的云朵,团团簇簇,悠然地笼着天际,柔软得似是能用手撕扯,却不忍,让它悠适挂在空中,也好。天空似是被洗涤过,清新的,不染世俗的,是油画笔下新刷出的碧色,匀称,不过分浅淡,亦不过于深邃。
古巷斑驳,青砖黛瓦。墙壁两侧,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墨绿的苔藓,幽幽地掩住古墙。我用手轻抚这段沧桑,想将它的褶皱抹平。啊,魂牵梦萦的古镇出现了!心尖儿雀跃起来,又生怕惊乱墨青的苔藓,雀跃的心立刻平静下来,便不在触碰那古墙了。让它保留最初的样子,给别人也留个雀跃的机会。
倏地,鼻息间飘来阵阵馨香,青嫩的,淡淡地艾蒿味儿,煞是好闻。清甜的朝你袭来,味蕾被勾地蠢蠢欲动。不浓,却缠着你的性子。我受不了诱惑,按捺住内心的雀跃,循香而去。
艾蒿的清芬,源于巷子尾处的一户人家,若不是那艾蒿味儿引我,这样僻静幽远的处所,我定是寻不着的。院门古朴,我小心翼翼,生怕无意损坏院落的幽静和典雅。
抬眸,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双麻利干练的手,来回拉扯着手中的糯米团,那墨绿的艾蒿,便在这来回的揉捏中,浅浅氤氲开来,渐而转变为翠色,青绿,最后是碧色。像天空那样,纯粹的,没有丝毫杂念的。手法娴熟又温润,末了,将米团中部捏至凹陷,就像方才,我的手恋恋不舍地离开古墙那样,努力地,按捺住心中的雀跃,耐心等待那成形的一霎。那双大手,抚平因来回拉扯而形成的褶皱,浅尝辄止般,舀起小勺芝麻,倒入凹陷处,灵巧地用手一抹,封住了小口,看不出丝毫撕扯的痕迹。
手却停住了。我疑惑,这才想罢,自己是“私闯民宅”了呢,脸上泛起阵阵红晕,歉意地抬眸,撞见满脸慈祥气息的阿婆,心便安了下来。“吃青团吗?”吴侬软语直酥到我的心尖儿,“刚做的呢,你尝尝!”盛情难却,我莞尔致谢,心中一阵雀跃,却仍是禁不住诱惑,徒手拿起一只青团,精巧,如艺术品般,竟舍不得咬下一口,手中捧着的,是欢喜,是雀跃,绝非一只小小的青团了。无奈艾蒿的青嫩香味,勾地馋虫乱窜,咬下第一口,艾蒿的清芬与糯米的绵软,夹杂交织在一起,给味蕾以享受与雀跃,回味无穷。
“如今这青团不多了,我就是好这口啊,人老了,牙口咬不动了。”语气里,一般欢喜,一半遗憾。
我心雀跃,不仅仅是青团带来的味蕾的雀跃,而是阿婆慷慨的给与,更是阿婆愿意将这一份传统坚守下去的精神。我亦愿将这一份雀跃,化作艾蒿的清芬,永久地守护着并传承下去。
走出院子,天高云淡。绵软的云朵,似在诉说着什么,天空依然澄澈,只是,多了一份雀跃,一份传承!
我心雀跃。
【篇四】
有人说,少年的心,如三月里初生的芽,踮着脚尖,拼命地朝风里长。我确明了,某一时刻,那藏在珠被里的胚珠也会被阳光温抚,颤颤的,带着雀跃,带着感激。
——题记
一卷书,一米阳光,一个人,一隅清地,足矣。
从小到大,我最爱做的是莫不为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图书馆的一角看书。这里,没有城市的嘈哗与浮躁,有的,只是散发着淡淡墨香的书籍,和难能可贵的宁静。记得爸爸第一次将我带入这方天地时,我仰着头,一连懵懂地问到:“爸爸,是不是我以后在里面多读书,语文成绩就会成为班级第一了?”那时候的爸爸只是摇了摇头,笑着轻轻抚摸着我的肩膀,只说:“萱萱现在干的事是可以让萱萱以后整个人生受益匪浅的事哦,所以萱萱要认真读书哦。”我见爸爸没有直接回答,只当他默认了,当下下定决心,要在里面认真读书,考到好成绩。
每个星期天,我爸爸都会如约地将我送至这里,渐渐地,我仿佛成了一种习惯。在这里,我从一开始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结识到真诚的“小王子”,再到侠肝义胆的“鲁提辖”以及善良真诚的却长相丑陋的“卡西莫多”,这一切的美好吸引着我,让我沉醉在其中无法自拔。我告诉自己,你是为了考到好成绩才来读书的,所以你当然会热爱看书啊。莫不知,在小小少年的心中,早有一处轻轻发生了变化,那里,生长着一棵幼芽,散发着朝气,散发着活力。
果不其然,我的语文成绩在一步步地进步,我理所应当把这些功劳都归功于读书上面。
少年终究年少,止不住轻狂。步入初中以后,学习任务日加繁重,我已不知是何时踏入那方天地了,父亲见到如此情形,只一味地为我惋惜,我和他说:“爸爸,没事,我语文成绩不会下降的,就算不阅读也没事。”
事情终究不如人愿,我的语文成绩逐步下降,父亲见了十分着急。我主动提出,要抽出再次去图书馆看书,父亲惊喜着同意了。在图书馆里,我急切地吸取书籍里地营养,想着成绩不久就会提升了,可依旧没有多大成效。那天,我看着成绩单上的语文成绩,恼怒之下把桌子上的课外书扔到了地上,父亲进来后,捡起书,轻轻弄平了书上的褶皱。他叹了口气,说到:“萱萱啊,读书是可以提升成绩,可是真正爱读书的人是不会在乎成绩的,因为他清楚,他在做的事,是一件美好的、神圣的事,你以一颗如此浮躁而带有利益的心去品他,他又怎会赤诚待你?安静下来,认认真真地捧起书本,你会明白的。”
再次听了父亲的话,我开始沉下心来认真品书。一次又一次地沉迷使我仿佛找回了最初的感觉。那年,我考了语文年级第一,那年,花开的那么盛,似极了父亲的笑颜。
突然明了,原来当时的我,早已将书籍深深地种在了心田,以虔诚浇灌。在那一刻,心中的那颗小芽雀跃起来,我清楚地感受到,它在颤动,带着,感激。
【篇五】
几声鸟虫相鸣,折断枝叶沙沙,桃花灼灼,迎春夭夭,回想起学画的过程,几分心酸,几分雀跃。
想象是在溪水旁,任水花溅湿裤脚,体味清凉舒爽。那个春天,女伴们着一身布衣,约于原野“采采芣苡,薄言采之”何尝不乐,如此雀跃!只是我向往的景,只能在画中出现,于是我学了画画。
“师古人,师造化”,得心缘。学画的过程,苦乐交织。
我刚学画时,老师严格地要求我一定要先学好传统,把艺术形式学会。但这谈何容易?可别笑传统国画着色淡,景物少,想画好可真不简单,颜色深一点就显得俗气,景物多一点又会显得拥挤。在古人面前,只感觉我像一只望着泰山痴想的蚂蚁,无知而渺小。
无奈之下,只得临摹图谱,我尽努力照着画也难以画好。在我经历一段失败后,老师才将画山、石等景物的板法交给我,如卷云、白线、乱柴、斧劈。我按照特定的板法画,慢慢地画好看了。山云水树,梅兰竹菊,每天足不出户,但我的心早已随画遨游四海,现在临摹的画稿不知堆了几层,但这苦中之乐又有几人知道呢?
夏日的山有青树翠蔓,而我长烟一空,白鹤几只千唳不穷,线条疏密,色彩斑斓,尽是我的挥洒,我的雀跃。心被这些清新的山水之乐静静洗涤,它可以美得无暇,也可以静得幽寂,在画画中,任那静雅古风吹来,涤荡出最清澈,最真实的自己。
我心雀跃,我心冁然。
【篇六】
生活,就如一碗你永远尝不出味道的酒,它时而清纯,时而醇厚,有时是“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潇洒;有时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有时也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君同销万古愁”的豪迈……有时,我们身边的东西,看似微小,却能点燃我们心中那久违的激动与欣喜,让我心雀跃。
一个朦胧而昏暗的黎明,或许早些时候,我从睡梦中惊醒,用疲倦的睡眼盯着窗外无比灰暗的天空,太阳还在无数大楼与大山那边奋力地往上爬。漆黑的窗外什么都没有,只剩下远处工地上孤寂的微光,四周死一般的沉寂,只见一圈圈暖湿的气流从我喘着粗气的鼻子边漾开,一切仿佛冻结了。我想说话,却又觉得怅然所失。似乎曾经身体里的那种兴奋,与感动已荡然无存。
在这黑暗无比的世界中,突然有几丝亮光,在遥远的天空闪现出来,吸引着我。我好奇地摸黑探过去,走到窗边仰头望着,满天的繁星在夜空中眨着眼,其中有七颗最最闪亮,他们仿佛是采桃未归的七仙女在云端上你追我赶;又好似从瓦罐里蹦出的七颗钻石,散发出最绚丽夺目的光;又宛如仙人对弈的棋子,在这天空硕大无朋的棋盘上跳动。接着一道长长的蓝色绸丝带般的蓝色天河流淌下来,里面的河水似乎在奔腾,这就是传说中的“楚河汉界”吗?它似乎又不像郭沫若说的那般柔和。
顿时,我的心跳莫名加速,似鸟儿奋力扑扇着翅膀,脑海里瞬间闪现出无数片段,那些被唤醒的尘封记忆,历历在目的景象似乎犹如这河水般流淌在我眼前,与家人的,与朋友的,有亲情,有友情……他们真实而又触手可及。也许,学习和忙碌已经让我忘记了这些美好的纯真,但辰星却帮我打开心扉,将那只渴望飞翔已久的小鸟放了出来,将曾经的那些兴奋与感动重新找回。
没过多久,街上开始有星星点点的人活动,一盏盏灯亮了起来,它们与天上的辰星呼应着连在了一起,一道白色的霞光从天与楼之间闪现出来,亮得令人睁大双眼,黑夜瞬间被照亮,那些依稀可辩的繁星也在光明的冲洗下渐渐黯去,头顶的天空也从深蓝变成了鱼肚白,最后到金黄,一轮红日再地平线上探出了脑袋,新的一天开始了!而我加速跳动的心还未平静,心中那只永远对明天憧憬的小鸟还在蹦跳着,扑扇着翅膀……
有时,生活中那些激动与欣喜就在你我的身边,只待你如豪杰般将生活这口酒一饮而尽,只待你用眼去发现,用心却感受。
【篇七】
“我要深埋心头上秉持,却又重小的勇气,一直往大风吹得地方走过去……”每当耳畔响起《野子》这首歌,我总会想起家门前的那棵香樟树……
搬进新家有六年了,我一直对门前的那颗香樟树情有独钟。曾几何时,放学后的我总喜欢在香樟树下站一会儿,舒婷的《致橡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跃进脑海: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处在云里……每当这个时候,自己仿佛也化成了一棵伟岸的大树。
香樟树的枝干遒劲又不失柔韧,十分朴实,好像一个既有铮铮铁骨又不失儒雅的军人。它的叶子四季常青,生机勃勃中给人带来满是正能量。每当傍晚,绿油油的叶子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更加富有光泽,多么羡慕这棵无虑幸福成长的树啊。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磨难竟也悄悄来临……
那年冬天,一场罕见的大雪铺天盖地地袭来,香樟树的枝叶上积满了雪,一夜间原本俊秀的树冠和部分伸出去的枝干终究承受不了雪的压力而被折断了。高大威武的香樟树此时竟然像斗败的公鸡一样翎羽散乱,几根虽未折断但被压弯的枝条也仿佛在劫后余生中苟延残喘着。树一下子苍老的有点惨不忍睹。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时常会为香樟树担忧,怕它从此一撅不振再也挺不起来,再经过它的时候我总是内心纠结着头也不回地飞奔上楼不忍看它……
然而事实并非我想像的那样!
一缕春光掠过,香樟树一改冬日的低迷,嫩绿的新枝叶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精神抖擞一副王者归来的模样。那一刻,我真是惊喜万分,由衷地为香樟树的重生而雀跃!如果你是第一次见到它,你根本想像不到它曾经有过被大雪压垮后又涅槃重生的经历!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处在云里……如今又站在树下仰望,我似乎更加明白,正因为树拥有坚定、自信的品格,才被人们尊重和喜爱。
曾让我心为之雀跃的树啊,你将激励我在人生路上坚定前行!
【篇八】
稻穗翻滚,金浪滔滔,丝丝的藕香齿颊留芳,淡淡的喜悦涌上心头。我的心开始雀跃,因为温暖美好的回忆里一直有您相伴。
秋高气爽,红枫似火,漫山遍野灼灼燃烧,荷花调谢了了,藕也成熟了。每当此时,奶奶总会带着些许溺爱问我:“囡囡,吃素心饼吗?”
那是藕夹,我童年的最爱,奶奶管它叫素心饼。
记忆中的奶奶,满头青丝,笑意盈盈,动作麻利,身姿轻盈。奶奶手仿佛穿花的蝴蝶,取一段洁白的藕,去皮,切片,一片片匀称的藕片如无瑕的美玉绽放在台面上,仿佛精致的工艺品,藕的清香萦绕在鼻翼。奶奶在两片藕之间夹上鲜肉,按平,肉调皮地钻到藕洞里去了,然后把藕片在面糊里一滚就下油锅。
锅里的素油滋滋作响,藕片下过便泛起阵阵油花,烟雾缭绕,蒸汽氤氲,袅袅上升。小小的灶房内热气腾腾,香气扑鼻,我垂涎欲滴,满心期待。
素心饼出锅了!一片片金黄色的美味,闪烁着点点油花,散发着诱人香气,那是庄稼成熟的颜色,农民丰收的喜悦,更是奶奶慈爱的味道!
我不管不顾,就抓了一片,奶奶赶紧提醒我:“烫!”我感觉手上像火烧一样,赶紧扔下来,奶奶一边笑着嗔怪我,以便递给我一双筷子。我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夹起来,放在嘴边马虎地吹两下,就一口咬下去。嗨!真香啊!尽管我被烫得直伸舌头。奶奶笑得合不拢嘴,用手轻轻地摸了摸我得头。
吃完了素心饼,奶奶领我来到老屋前,给我讲老屋的故事。晚霞明艳,金风飒飒,空气清新,池塘泛起涟漪,稻香扑面而来,奶奶为我轻声哼唱起质朴得歌谣,我得视线追逐着黯淡天色中偶尔飞过得萤火虫,偎依在奶奶得怀里闭上了眼睛。
现在我在喧闹的城市里奋斗,奶奶生活在乡下。每当我想起农村的老家,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枫树、萤火虫、晚霞和奶奶的素心饼。
宁静美丽的乡村、美味可口得藕夹,质朴慈祥的奶奶,是我心里最珍贵的收藏,每次想起,倍觉温馨,满心雀跃。
【篇九】
月光洒在我的床边,这时,夜已深了,耳朵里没有任何属于程序的喧哗,只有轻快的指针,跑过钟面的雀跃与心中那份感动……
明亮的大礼堂,排着一张椅子,学生鱼贯地走入,紧张占据了他们的脸庞,却夹带一丝兴奋,且不时窃窃私语。我坐在椅子上,眉头紧蹙,不知是因为恐惧还是担心,双腿有些发软,因为学校要举办班际赛,而比赛项目竟是──数独。
记得一开始练习时,第一次面对空白的恐惧,那份无助感,差点让我流泪,脑筋也成了一片空白。幸好有老师适时的协助,向伫立在岸边的灯塔,用心、耐心的指引我方向,教我怎么下手、教我怎么寻找失落的数字……,终于我克服了恐惧。
但是,我却害怕拖累全班,把全部所付出的辛苦,化为乌有,我害怕看到那责怪的眼神,看到那失败的死神,我真的好害怕……
“铃──”比赛开始了!我怀着戒慎恐惧的心情提笔填着方格,摸索着答案,随时间的流逝,我有些慌了,但还是强迫自己冷静,眼看别班都快完成了,我额头流下了汗水,“加油!加油!”同学的鼓励为我注入了新的力量,我咬紧牙关,快速的转动脑袋,终于在同学的加油声中完成。
“六年一班……第一名!”那一刹那,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朋友紧抱着我尖叫、欢呼,我才回神,这时我顿时觉得原本我所期待的奖品,已经变得完全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已经让全班更加团结、更加亲密。
“答、答、答”时钟的指针在钟面跑着,也在我雀跃的心中跑着,为我们全班绕满一个圆,一个完美、美好的圆……
有以下五种:
一、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成功地上好一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巧设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
它像一座桥,架在理解课文内容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这座桥架稳了,架宽了,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的到达彼岸。导语的设计有多种,可以利用语言、故事、歌曲、影片等方式进行。
二、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
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以便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
三、结合文章旨意,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
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可以试着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进而使之得到人格的熏陶。
四、创设障碍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就是成功动机。因此创设障碍情境,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两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五、运用文本,创设角色情境局团贺,体味人物的形象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或悉,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iknow-pic.cdn.bcebos.com/5882b2b7d0a20cf40e13ee6a7b094b36adaf9987"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5882b2b7d0a20cf40e13ee6a7b094b36adaf9987?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5882b2b7d0a20cf40e13ee6a7b094b36adaf9987"/>
扩展资料
情境教学:
所谓“真情境”,是指它贴近学生真真切切的生活。教育家刘国正指出,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语文是反映生桐派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创设生活化的“真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学习语文,把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这样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所谓“真情境”,是指它符合学生真真实实的心理和知识发展的规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柳南区教研室 戴蓓一、 第一课时教学的突围之路 老师们先来看看几种观点或现象场景扫描: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初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分析理枣衫租解课文。 2、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背景,初读文章,交流疑难字词句,再读文章,凳兆检查读书情况,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段。(八股式)有些老师这样说: “第一课时无非就是破题读文,总体感知,教字教词,扫清障碍而已,只不过每个第一课时都这么上,教学实在没劲,学生也没有兴趣。”(缺位式)现象: 1、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会儿是识字,一会儿是资料展示,一会儿又是无明确目标要求的朗读,只求广度,不求深度,主题不突出。(无主题式) 2、把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都放到了第一课时,缺乏主次之分,结果是走马观花,学生收效甚微。(越位式) 思考:1、 第一课时的教学基本目标是什么?2、第一课时的教学是否需要一定的程序?如果不需要,如何打破?3、第一课时中如何赋予读以真实的意义? 让我们来看看专家对第一课时的定位问题的描述:(1)总体原则:顺学而导,课堂生成(2)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年段目标特点:低年段:主要是识字学词(课文学习以识字学词为主,内容上略知大意,情感上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中年段:识字学词+通过朗读,把握课文内容,掌握(了解、运用)关键词句和段落层次。(了解课文内容情感,与关键词、句、段结合起来)高年段:读通课文,了解内容+理清脉络。(在此基础上把握语言文字的感情基调、表达方式以及运用迁移)(3)课时目标设置的灵活性首先:给第二课时留出空间。其次:根据学生需要,调整重点。第三:教学环节具有递进性、层次性,层层推进。 对第一课时的定位早有概念,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仍然存在模式化、僵硬化的问题,下面针对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语文第一课时”现象如何突围,浅谈一孔之见。1、要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模式化问题上求变。 所谓“教学模式化”,就是按照一定的套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种传统认识上的教学,缺点就是“统”得太死。不能根据学生和课堂、教材的实际情况,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样机械呆板的教学是缺乏情趣,死气沉沉的。这样的语文课,我们的学生会喜欢吗?他们又从中获得些什么呢?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有些老师认为:破题激趣、扫清字词障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等是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这个观点没有错,但是需要补充的是,这不应该是第一课时的全部。实际教学中,有教师把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划分界限理解为:第二课时就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就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就是字词教学,字词教学就是第一课时。简单地把字词教学与第一课时画上绝对的等号。老师们细细的思考一下就能发现,如果二十分钟已经完成了前面讲的三个任务,剩下的时间是不是就可以闲置放弃?难道不能进行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属于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活动吗?当然不是!由此可见,第一课时是不完全等同于字词教学的,第一课时不是只能进行字词教学的,它也是可以进行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打破关于第一课时划分界限的僵化认识。 第一课时有哪些板块?组成第一课时的板块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我们来讨论一下。 学生新接触课文,需要破题激趣,需要整体感知;整体感知需要读通课文;读通课文,自然需要扫清字词障碍。看来,第一课时要完成这几项任务是符合教学逻辑的,许多课文的教学也确实在按此逻辑顺序演绎教学进程。但是,也有不少课例并不一定按这个逻辑顺序来发展。有点课文根本就没有直接的词句障碍,许多的词句障碍往往发生在进一步的理解课文之后。 例如:在柳州市第九届青年教师赛教课塌裤中,拉堡小学的易宁老师执教《生命桥》一课,这个环节的处理值得称道,《生命桥》一课有个生字是“乱”,这个字初次出现时,学生并未感到困难,也没有遇到其他词句理解上的困难,但是在深入阅读中体会“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这个难句时,需要联系上下文来体会,比较“秩序井然”“眼花缭乱”这两个看起来毫无联系的词,既然是秩序井然,为何又眼花缭乱呢?学生体会到羚羊们没有争夺,没有拥挤,它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生命接力赛,这让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是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给年轻的羚羊以生存希望的生命桥。此时对乱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词的表面上,而是借助这个词对文中的主题思想有了深刻的体会。 这个例子充分证明,我们在教学中,既可以先进行字词教学再进行阅读教学,也可以先阅读教学再字词教学,还可以将字词教学随阅读教学进行,使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更灵活一些。 2、要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上求变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上好一节课的保障,阅读课也不例外。很多语文老师觉得第一课时“没上头”。其实都是目标定位出现偏差所致。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遵循阅读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多角度、多层次的考虑各种因素。我们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做到“明确”。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一方面,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时应达到不同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不同年龄阶段或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所能达到的阅读效果和层次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决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可能是千篇一律,一层不变,而要做到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①因教学对象而变。第一课时的目标不是僵化不变的,它应随学生理解程度的不同而变。比如,实验小学的刘薇在备战广西青年教师阅读大赛时反复试教《灰椋鸟》一课时,发现甲班学生预习遇到的词句障碍比较多,他们在第一课时的字词学习时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而同年级的乙班学生语言能力更强一些,他们遇到的词句障碍不多,初步理解不是大问题,那么刘老师在第一课时目标设定上就不把字词教学作为唯一目标,而把传统意义上属于第二课时的课文理解探究活动放到第一课时来。 ②因年段高低而变。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在不同年段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第一学段,学生语文知识能力有限,第一课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字词教学,所以字词教学是第一学段的重点。而第二、三学段,学生的语文能力逐渐提升,字词教学的要求更高一些,而花字词教学上的力气却不一定大。即使在以字词教学为重点的第一学段,处理不同的课文,教学的目标也应有所变化。有些课文,生字词不多,我们可以先集中教学;而有的课文生字词很多,我们可以把生字词分别放在两个课时去处理,还可以一部分集中处理,一部分放在阅读教学环节处理。 ③因课文类型而变。同样的年段,同样的学习对象,如果课型不同,我们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就不应该相同。比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祁黄羊》《永远的白衣战士》都是描写人物的文章,前者用人物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后者用生动事例描述人物的品质,作为第一课时,两课的教学目标可这样来定: 祁黄羊永远的白衣战士1. 学习课文生字词。2. 能根据人物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3. 能根据课文顺序有条理地概述课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0生字,11个字只识不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非典型肺炎,初步了解故事内容。④因学习过程而变。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第一课时应该随着课堂生成状态去调整教学目标。也就是我们要处理好预设与生存的关系。举例《蜗牛的奖杯》 阅读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一篇新课文的兴趣点往往产生在第一次阅读期待中。如果教学总在第一课时的字词上打转,学生可能丧失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反之,如果我们顺势而教,因趣而教,及早让学生阅读课文,其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 当然,不论是教学什么课文,第一课时都是学生与文本的初次接触,这一共性问题决定了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必须考虑一些具有共性的要素,如生字的解决,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对课文文体、作者表达方式方法基本的辩识以及对文本传达出来的情感的最初感悟等。因此,在确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基本要素的达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有所侧重地考虑其他要素,然后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3、要在第一课时“读”的泛化上求变 传统语文教学一贯强调“万读不离其宗”,广大语文教师也能一贯采用以“读”为主线的教学策略,然而,在具体 *** 作中,部分老师只注重了“读”这一常规武器的形式意义,却没有赋予“读”以真正的内涵,使得语文课堂上书声泛滥。那么“宗”指的是什么?我想指的应该是“让学生读中思考,读中理解”。在课堂上“读”的泛化现象,其实是一种“为了读而读”的形式主义,它只能说明一:教育者一遍一遍让学生去读,实际上他并不清楚究竟为什么而读。我们不禁要问:语文课上为什么要凸显“读”呢?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而“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对语言文字有直接的整体的领悟,才能品评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才能真正实现与作者的一种间接的对话,并与作者达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 第一课时的读同样要读出语文味,反复地读,思考地读,美美地读。那么,怎样才能赋予“读”以真正的意义呢?古人提倡“熟读精思”,“学而不思则罔”。传统教学中,听记的成分太多,思维的容量太小,致使学生学了近千篇课文,却还是缺乏独立阅读的能力。语文味从哪里来,只有与思维相结合,才能使“读”富有深度,才能使学生读出文章的神韵来,从文章中吸取“营养”。因此,我们应该辨证地把握第一课时中“读”的落实,既要有书声朗朗,也要会默默读思;应该努力达到每一遍读都有明确的目的,采用最恰当的阅读方式;每一堂课的读都能体现一定的层次性,真正引导学生从读会到会读,从浅层次的阅读迈向深层次的阅读。首先,初读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课文常识,字、词、句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知识的获得都来自于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生字绝大部分直接在初读课文中获得“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是《课标》对识字的评价,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元老李秉德教授曾先后两次疾呼“以识字为重点不可轻易丢掉”。这些任务的完成就完全依赖第一课时。另外,第一课时也是理解词语、积累词语的平台。学生解决不理解的新词也都是初读时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老师讲解解决。只有理解词语,才能使之内化,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也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保证。此基础上学习其它内容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其次,初读是联系精读的纽带。每篇课文的学习要求都含“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其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就是第一课时的任务。只有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精读才能达到“有感情”,失去了第一课时的支撑,第二课时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就成了无本之木。而且第一课时感知课文大意是落实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需要有效的方法和科学的研究过程,精读时才能继续感悟课文思想感情。例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大江保卫战》,以读为主线,巧妙地设计了一个个开放的学习活动,如“读一读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觉?用恰当的词语形容一下。”“读了课文,哪些场景给你一种气壮山河的感觉?”概括说说“同样写保大堤。第四自然段与这一段有什么不同?好好读课文,用心发现一下。”再如薛老师对一些读书方法的归纳指导:“你将黄晓文与一般人进行对比,一比就能真切地体会到他的英勇与顽强,这种方法很好!读书就是把自己带进去,这样才会有真情实感!……读书需要透过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读到隐藏的、没有直接告诉你的那个意思。” 4、要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上求变 通过前面的小议,我们知道,第一课时不是僵化的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也可以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如果阅读与字词教学结合,第一课时的教学无疑会更加生动丰富。第一课时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我们要把握年段要求,突出年段特点,让学生在第一课时中真正品尝到语文的“本味”。①让第一课时充满“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在走进第一课时的那一刻给学生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迷人的景,送来一杯醇香的酒,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憾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例如:在柳州市第九届青年教师赛教课复赛中驾鹤小学王娟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一课开课时,用一个小故事把学生带入课文: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其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大。秦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 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魔力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又如: 潭中二小邓云老师执教《大江保卫战》,课前播放《为了谁》,学生在静静的等待中欣赏了歌曲,上课伊始,老师激情导入,《为了谁》这首歌赞的是谁?他们为人民群众做了什么事情?师生激情读题——在1998年,在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中,人民子弟兵和当地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②让第一课时充满“巧味”和“实味” 第一课时我们要重视并深化词句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有的老师认为,第一课时字词教学板块的教学套路就那么几样,没什么好讲的,也没什么好上的,这也是许多老师感到困惑的地方。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合理采用教学方法。我们可以这样做第一关 读准词语:文中字词 第二关 选词释义:(自选词语,交流词义,说说方法,读读文中语句) 第三关 推荐词语:(选择一个词语,把它所在的段落通过朗读推荐给大家)顺利闯过三关的同学,有机会做小老师带领大家领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过三关”游戏的设计看似简单,但是其中融合多种教学元素。第一,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朗读文章的兴趣;第二,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突出了重点字词的认读,理解词语的同时,交流获得词义方法,通过词义教学,帮助学生梳理同类词,引导学生适当的介绍和课文相关材料,这样的教学过程知识和方法,过程和方法融为一体;第三,每一关紧紧相连,每一项教学内容丝丝相扣,它不是单纯词语认读,也不是单纯课文朗读,以词语教学为突破口,进而整合自读课文、选读课文、推荐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表面上是以词语教学为主,而实质上是教者通过词语引领学生认识文本、熟悉文本、贯通文本,可谓一箭多雕。 我们不妨来学学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板块教学中对字词这一块的教学。例如《番茄太阳》一课中——第一环节字词教学,教师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分成两组:第一组是对“蔬菜、亲戚、捐献”三个词语的深入理解,第二组是通过填空认识两对音近字。盲童 忙碌 清脆 青翠 让学生当场写写,可以加深记忆,特别是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容易写错的生字。清脆 青翠容易用错,老师提供了一个语境让学生当场用一用,这样教学生字词语,非常扎实,非常有效。如柳南实验小学刘薇老师执教的《灰椋鸟》时,字词教学既活又实:一读文中多音字:扑棱棱 应和 翘首遥望二读课后生字:地毯 刺槐林 水杉 栖息三读文中长句:1、 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看图欣赏水杉林)2、 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看图欣赏刺槐林)生读完后,师说,课文中描写的灰椋鸟就生活在这样的林场中。(为最后的升华主题打下伏笔。)又如腾云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中对“腾空而起”一词的处理,体现了几个层次:师让学生谈自己最感动的地方。生谈到“老天鹅腾空而起,看得出它很顽强。”1、学习“腾”字。提醒学生注意右边下面的“马”字。2、用“腾”字来组词。师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3、生组“万马奔腾、热气腾腾、万众欢腾”,师引导:这些词语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内涵,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打下基础。)4、从老天鹅的“腾空而起”,你又有怎样新的感受? 每篇课文都有自身的行文特点和语言特色,教师需精心钻研教材,精选切入点,科学合理、机智巧妙的引导学生感知课文。语文第一课时,它涵盖了诸多教学内容,对于听、说、读、写每一项内容,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它们肢解,要突出重点,整合板块,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③让第一课时充满“悬味”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课时,教师或简要阐述或引导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例如:《七颗钻石》一课,历经如下几大环节一、看图说话,感受水的珍贵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三、理解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四、朗读课文,交流整体感知五、再读课文,体验水罐神奇 之后,师小结过渡:这真是一个神奇的水罐,不但能在小姑娘最需要水的时候装满水,而且在小姑娘被绊倒后也能不倒不洒。更不可思议的是它由木的变成银的,又由银的变成金的,最后还从里面跳出七颗钻石,并且随后喷出一股水流。是什么原因让水罐一次次的变化,奇迹一个个的发生,魔力究竟来自哪里?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语文第一课时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趣味”、“读味”、“悬味”,还有很多“味”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好好营造,让我们的学生在第一课时中真正品尝到语文的“本味”。二、第一课时该有哪些固有的模块 有了以上对第一课时目标、方法等的研究,我们来理理第一课时该有哪些固有的板块。第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课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所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认真的学习,至关重要。为此,此时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从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呈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在走进课文的那一刻,给学生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迷人的景。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第二,初读文本,落实通读目标 现在很多老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读通课文的训练,以致课文学完了仍有很多学生读书读得结结巴巴,一点感情也没有。所以在第一课时,我们要扎扎实实的落实读通、读准、读顺这一教学目标,为此,可以不惜时间一段一段的“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试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于永正老师的“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读通、读准、读顺”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一般来说,短课文读4-6遍,长课文读3-4遍。当然,读的形式要有选择,要多种多样,但在试读中教师要主要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通过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第三,学习字词,把握年段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要务必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当然在进行识字学词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呆板、重复;对词语教学,应根据年段的不同有所侧重:低段把握在“了解”层面,中段发展到“理解”程度,高段则要掌握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火候。三个学段,前为基础,后为发展,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在字词目标得到落实后,教师再组织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第四,切入重点,设置阅读悬念 第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初步认识。在有效初读后,进行对话交流,述说感受,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引导学生悟读。然后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至,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 虽然各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不一样,课时目标也各有特点,但每课时都有着自己的“责任田”,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明确的课时观,不能不按“季节”规律与课时目标“种田”。 只要老师们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明确第一课时目标,顺学而导,教中求变,相信第一课时必定精彩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