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中危险源 辨识风险评价中 风险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工程中危险源 辨识风险评价中 风险等级是怎么划分的?,第1张

工程中危险源 辨识风族携险评价中 风险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根据不同的风险评价办法,有不同的风险等级划分,一般的风险级别危险程度分为:

一级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

二级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

三级显著危险,需要整改(编制管理方案);

四级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五级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

变电站电气安装危险源辨识中风险值及风险级别如何划分的?

第一步先认定工作任务,然后确定工作任务中存在的危险源,然后看危险源会导致什么事件。根据事件的伤害范围(安全,健康,环保)用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进行评估。R=PSE。P:可能性。S:严重度。E:暴露率。全部冲1-10取值。然后R值的大小范围应该为1-1000.然后根据常规相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严重度进行打分。一般分三个级别,低中高。也可以分5个级,轻微,低,中、高、严重。先定好各级的分孙穗含数范围,然后根据选择值进行综合排名,分高的即是高风险。

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实施指南 电子版

1.1什么是危险源要了解什么是危险源,我们首先必须学习体系的定义。今年发布的GB/T28001-2011体系标准给出的定义是“危险源hazard: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首先、该定义不再涉及“财产损失”和“工作环。

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等级怎样划分的?

根据项目生产中涉及到的物质的毒性、易燃易爆物质的临界量,按导则要求确定评价等级。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和《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的有关规定,依照《导则》附录A.1,确定风险评价等级。

(1)对照《导则》表3(易燃物质)和表4(爆炸物质),日钢生产过程回收的煤气对人体有害,而且属于易燃物质,属于重大风险源;

(2)日钢位于日照日照市岚山区的临港工业区,厂区周围是农田和滩涂,距居民住宅的最小距离800m(韩家庄),不属于环境敏感地区;

(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适用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名录》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炼制、信息化学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采掘业、建材等新建、则笑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

组织策划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程序应考虑哪些方面

应首先考虑消除或减少危险源,其次考虑采取措 施降低风险,最后考虑个体保护。

确定新增重大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 施:

1) 相关法律法规变化时;

2) 在工作程序将发生变化时;

3) 开展新的活动之前(如新建工程等) ;

4) 采用新设备、设施前或设备技术改造后投入使用前;

5) 采用新的物质;

6) 发现新的危险源时。

如何辨识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对其进行风险评价以及如何控制危险源

风险来源于危险源,所以危险源辨识是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基础。OHS的实施主要是基于风险管理的思想,其管理模式是按照PDCA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是体系的主线,实施检查和纠正也是这一策划的结果,因此,通过危险源辨识所进行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践和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并具有核心地位。

建筑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里的L E C D 是什么意思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于危险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D:危险性分值

D=LEC

LNG加气站危险源有哪些?公司让填写《LNG加气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

这个有一个表的啊,把你的主要工作涉及的危险源提出来就行了。

风险评估表第一部风险具体描述原始风险现有的风险风险编号风险来源分类风险责任人风险管理员危害描述位置相关资料危害来源后果 (可能发生最大的损失)严重 (S)发生几率 (P)风险排名 (R = S x P)风险等级 现有已执行风险控制措施危害性 (S)发生几率 (P)风险排名 (R = S x P)风险等级 该风险等级是否可接受?否则转至第二部。 是则转至 第三部.影响区域描述对个人的危害性

主要危险源有 触电、电击、漏电 高空坠落 供气不足等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中的一项 “判别依据 (I~V)”,其中 (I~V) 代表什么意思?

I :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II :曾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III :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

IV :直接观察到的危险

V :定量评价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重大危险源登记表、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登记表、

可以发邮箱给你啊,给个邮箱好吗

1.1 环境因素的识别

1.1.1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的因子

a) 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现有的或潜在的八种环境影响,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

污染、废物和副产品管理、土地污染、能源和资源使用、能量释放(如热、幅射、振动等)、

物理属性以及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等;

b) 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正常、异常和紧急情况三种状态下的环境影响;

c) 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下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并确保对已纳

入工作计划

的项目(如厂房建设或改造计划、技改项目神岁笑、设备引进计划、新品开发计划、

以及生产线搬迁计划等)、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如新厂房、新设施

设备、新生产线、新产品、以及使用的游含新材料和新的作业、管理和服务流程等)

可能存在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1.1.2 环境因素识别的方法

环境因素的识别主要采用过程分析法,包括以下几种方法及其组合:

a) 生命周期评价法;

b) 物料衡算法;

c) 现场观察法;

d) 监测测量法;

e) 横向对比法;

f) 纵向对比法。

1.2 环境因素的评价

1.2.1 环境因素的评价因子包括:

a) 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

b) 环境影响的敏感度;

c) 环境影响的恢复代价;

d) 环境影响的发生频率;

e) 环境影响的范围。

1.2.2 环境因素各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按附录A.1《环境因素评价标准》执行。

1.2.3 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原则

a) 存在违反相关法律及其他要求的,直接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

b) 识别出属潜在安全隐患与应急状况的环境因素,视情况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

c) 总分值(即P值)≥36 为重要环境因素;

d) 总分值(即P 值)<36 为一般环境因素

2.1 危险源的识别

2.1.1 危险源识别应考虑的因素

a) 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六种类型的危险和危害因素,包括物理性危险危

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和生理性的危险危害因素、

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b) 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三种状态;

c) 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d) 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原则,防止危险源的遗漏。

2.1.2 危险源识别应分析的因素

a) 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b) 所有进入公司厂区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c) 工作场所的设施(包括公司、相关方)。

2.1.3 危险源的识别方法

危险源的识别主要采用过程分析法,可以将以下几种方法结合使用:

a) 基本分析法;

b) 工作安全分析;

c) 安全检查表;

d) 预先危险分析;

e) 危害和可 *** 作性研究;

f)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2.2 危险源的评价

2.2.1 危险源的评价因子,包括:

a)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b)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 确认的危险源的区域范围;

d)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2.2.2 危险源各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按附录A.2《危险源风险评价标准》执行。

2.2.3 重大危险源的确定原则

a) 存在违反相关法律及其他要求的,直接评价为重大危险源;

b) 识别出属潜在安全隐患与应急状况的危险源,视情况评价为重大危险源;

c) 总分值(即E 值)≥72 为重大危险源;

d) 总分值(即E 值)<72 为一般危险源。

3.有害物质的评价

3.1 有害物质的识别

对于有害物质的识别,各相关部门应该确保所使用到产品和生产过程不含有有害

物质或有害物质含量符合ROHS 及客户要求;对还有有害物质且不符合ROHS 要求

的物料及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明显的标识隔离。供应商提供的物料,需要提供正

式的(ROHS 指令,但仅仅不限此)有害物质检测报告,报告有效期为雀坦一年。

3.2 有害物质识别的方法:

识别有害物质采用实验检测和过程分析方法。主要是从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和辅料的源

头进行识别,需要供应商提供供应物料的有害物质检测报告,或在进料检验中对可疑

物料进行有害物质检测。

3.3 有害物质识别结果的汇总

3.4 品保部将收集有害物质清单,必要时,协助提供客户的有关有害物质声明等资料

环境因素评价标准

评价

因子

分值

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

(可考虑对人体

健康的影响程度)

A

对环境影响

的敏感度

B

环境影响

发生的频率

C

环境影响

恢复的代价

D

环境影响

的区域范围

E

1 轻微

不关注或

个别关注

几乎不发生,

或大于每月一次1 仟元以下本岗位

2 严重部门内部关注每周一次-每月一次1 - 5 仟元公司以内

3 较严重整个公司关注每天一次-每周一次5 仟- 1 万元周边区域

4 特别严重社会极度关注每天发生1 万元以上全省、全国及全球

备注:总分值P=A×B×C×D×E

危险源风险评价标准

评价

因子

分值

现行控制措施下事故发

生的可能性

(A)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

频繁程度

(B)

确认的危险源的

区域范围

(C)

评价

因子

分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D)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

财产损失或工作环境破

坏的恢复代价

5 相当可能工作时间连续暴露普遍分布于多个部门10

重大死亡事故(死亡3人以

上) 10 万元以上

3 可能但不经常工作时间暴露几次普遍分布于部门内部6 一人死亡或群伤1万~10 万元

2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每周一次或每月几次暴

分布于部门内少数岗位4

重伤事故、致残或造成职

业中毒、尘肺等职业病5千~1万元

1 极不可能

每年几次或非常罕见地

暴露

分布于部门内极个别岗

位2 轻伤事故,需要救护1 千元以下

注:风险评价评价结果(E)=A×B×C×D 其中两种后果同时发生时(D),取较大的分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25624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6
下一篇 2023-05-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