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公式为Xc
=
1/(ω×C)。
电容电阻就是电阻和电容合并起来的说法,因为用到电阻的地方差不多都需要电容。所以就叫电容电阻。
先让我们来了解电容电阻的基本知识: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叫该导体的电阻。电阻在电路中起分压、分流、限流等作用。
电容是表征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的物理量,非导电体的下述性质:当非导电体的两个相对表面保持某一电位差时(如在电容器中),由于电荷移动的结果,能量便贮存在该非导电体之中。电容在电路中起滤波、耦合、旁路、定时、谐振等作用。
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家电等等里面都有电容和电阻存在。因为两者的关系密切,所以我们把他们合并起来一起称呼。各电阻值是根据晶体管的静态偏置设计计算出来的。
通常需要考虑晶体管的动态工作范围及晶体管耗散功率等因素。
在电路中晶体管的消耗功率约为集电极电流×集电极发射极间的电压。晶体管必须工作在远低于允许的耗散功率以下。
如果晶体管的静太电流确定了,就必须控制晶体管的Uce大小。这就要选择适当的集电极电阻和发射极电阻进行分压。
比如上图中的T1静太电流大约是12毫安,则晶体管Uce=12-12×41=78V,静态功率就是85毫瓦。
R1与R2是基极静态工作点分压电阻,
比值的计算是:基极电压=发射极电流×R4+07=12V×R2/(R1+R2)
阻值的大小则要考虑输入阻抗的要求,计算方法是:输入阻抗=R1∥R2∥(β×R4)
由于发射极电阻的存在,电路有自适应能力,所以基极的分压电阻不需要非常精确的计算,取大概值就可以了。假如计算的值是47kΩ选42kΩ-50kΩ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一般选用最接近计算值的标称阻值就可以。发射极电阻越大电路越稳定,电路设计取值越宽松。发射极电阻越小,计算就需要越精确。如果没有发射极电阻时,就要根据晶体管的β值精确的计算基极电流。
偶合电容的计算,偶合电容与设计的最低工作频率有关。在音频放大电路中把功率下降到1000Hz时功率的50%时的频率称为截止频率。在其他宽带放大电路中把相对中心频率的功率下降50%时的频率称为截止频率。
比如高品质音频放大器中最低频率一般选16-20Hz,而普通收音机的音频放大电路中最低频率取50Hz,而电话的音频放大电路最低频率取300-800都可以。一般的说就是对所需要的最低频率来说,输入电阻与容抗之比要大于0707。即偶合到下一级的功率不能低于50%。(多级放大时要把这一要求分摊到每一级上,各级的偶合比的乘积不能于0707)。
容抗=1/ω/C=1/(2×π×f×C);
其中f 是最低频率,计算出的电容量是不能小于的值。通常在成本及元件尺寸许可的情况下偶合电容尽量比计算值大一些。电容量越大电容元件的体积越大,但相移越小,低频响应越好,所以要综合考虑。
发射极的旁路电容一般选比偶合电容的10倍左右,也是越大一点越好,但与成本和元件尺寸有关。
如果带宽要求很宽的情况下,比如电视机中的视频放大部份带宽从25Hz-8MHz,由于电解电容内部结构的原因,高频响应比较差,所以电解电容通常还要并联一个小的瓷介电容以提升高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