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总的拉伸系数为n=d/D(d为拉伸件的内径,D为毛坯直径,h为拉伸高度,则总的拉伸次数N应≥05(当然还与t/D有关),则N=n1xn2xn3xnx(x为拉伸次数)≥05则算出拉伸件平均值。
从数据获取的难度和信度来说,一般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行业内上市公司的平均值数据代替整体平均。可以通过wind、券商研究报告,或者直接搜寻上市公司年报来寻找行业内上市公司平均财务指标。以上就是汽车行业平均值的算法。
平均海平面(mean sea level),是指水位高度等于观测结果平均值的平静的理想海面 。观测时间范围不同,有不同概念的平均海平面,如日平均海平面、年平均海平面和多年平均海平面等等。一些验潮站常用186年或19年里每小时的观测值求出平均值,作为该站的平均海平面。
扩展资料:
海平面一般是指多年的,每小时潮位观测记录的平均值,而用来计算海平面高度的数据是日平均、月平均或者年平均等海平面高度。计算日平均海平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用24h或25h的潮位数据求出的计算平均值;二是杜德森提出方法及其衍生的计算方法;三是用求积仪直接在验潮记录曲线上进行测量,求出上下面积相等的中间线,作为该天平均海面的高度。
日平均海平面不但随天气状况而变,而且具有季节、半年、一年和多年周期的变化。月平均海平面在一年中的最大变幅,即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年较差。渤海月平均海平面的年较差为60~70厘米,黄海为35~50厘米,东海为30~35厘米,南海为20~40厘米,孟加拉湾恒河口的月平均海平面年较差可达170厘米,而太平洋的火奴鲁鲁(檀香山)则仅约8厘米。
这种差异,主要由该地区的海洋水文和气候条件所决定。年平均海平面的差异,可达10厘米左右,它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天体运动的长周期变化。至于地质年代中的海平面变化,则与冰川的消长和地壳的变迁有关。
参考资料:
平均值是={盘左的读数+(盘右度数±180°)}÷2比如第一测回B的平均值 {76°53′16〃+(256°53′14〃-180°)}÷2但是A的平均值。
第一行的是00°00′02〃第一次测回的最后一个A点平均值是00°00′09〃然后最后取得是(00°00′02〃+00°00′09〃)÷2 这才是A的平均值归零值是A B C D的平均值减去(00°00′02〃+00°00′09〃)÷2
测回法适用于观测只有两个方向的单角。
这种方法要用盘左和盘右两个位置进行观测。观测时目镜朝向观测者,如果竖盘位于望远镜的左侧,称为盘左;如果位于右侧,则称为盘右。通常先以盘左位置测角,称为上半测回。两个半测回合在一起称为一测回。有时水平角需要观测数测回。
扩展资料:
几何平均值是相对于正数而言的,也就是说上面的X1,X2,Xn必须是正数。
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n个观察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就是几何平均数。根据资料的条件不同,几何平均数分为加权和不加权之分。
数值倒数的平均数的倒数。但统计加权调和平均数则与之不同,它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变形,附属于算术平均数,不能单独成立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测回法
场地分划方格网放线,利用已有原始点高程测出方格网交点的高程值,求出这些值的加权平均值就是答案。加权平均的做法是角点值用一次、丁字点值用两次、十字点值用四次,相加得总值。总值除以总次数得到的平均值为加权平均值。方格网越密越准确。(1)初步确定场地设计标高(H0)。将场地划分成边长为a的若干方格,将方格网角点的原地形标高标在图上。原地形标高可利用等高线由插入法求得或实地测得得到。按照挖填土石方量相等的原则,场地设计标高可按下式计算:H0=∑ni=1(zi1+zi2+zi3+zi4)/4n式中:H0——所计算场地的初定设计标高; n——方格数 zi1、zi2、zi3、zi4——第i个方格四个角点的天然地面标高。
平均数:讲所有数字相加,算出的结果除于数字的数量算出来就是平均数。
众数:众数就是频率最高的中间值。
中位数:可以通过面积法求得,先找到中位数落到的区域,设中位数为X则,根据左边的面积和与右边的面积和相等,求出x的值平均数(期望值)就是每个区间中点的值乘以高度,求和即可。
或者中位数即把所有数从小到大排列,若总个数是偶数位则取正中间的两个数之和除以二,若总个数是奇数位则直接取中间的数即可。
平均数
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位置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和平均水平,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