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比如说,我们需要对成绩进行评级。大于等于80分的评为“A”,大于等于70分小于80分评为“B”,大于等于60分小于70分的评为“C”,小于60分的评为“D”。
步骤如下:
1、下面我们开始写函数 =IF(A1>=80,“A”,……)也就是当A2大于等于80时,得到“A”。如果A2不满足大于等于80,根据评级标准,那么会有三种可能:
a大于等于70小于80,b大于等于60小于70,c小于60,这三种情况。
2、我们将第一种情况用IF函数嵌套在上述表达式中 =IF(A2>=80,"A",IF(A2>=70,"B",……)),这样就完成了。
3、同理我们将第二种情况用IF函数继续嵌套,那么表达式变成了 IF(A2>=80,"A",IF(A2>=70,"B",IF(A2>=60,"C",……)))
那么省下的情况就是小于60了,评级为“D”所以表达式最终为IF(A2>=80,"A",IF(A2>=70,"B",IF(A2>=60,"C","D")))。
4、AND函数
如果你熟悉AND函数的应用,那么我们使用AND函数就相对好理解一些,因为AND函数就上述的三种可能表达的更加清楚。见图:
IF函数是一个逻辑函数。它的主要功能是根据指定的条件判断“真”“假”,进而根据真假返回相应的内容。 就是判断某个条件是否成立,成立返回第二参数,不成立则返回第三参数。
为了避免产品的脱销,电商都需要提前备货。如下图所示,产品安全库存是30,当商品库存大于等于30时,在“库存提示”处显示“充足”,小于“30”时,显示“补货”。
嵌套,通常指的是将IF函数的第三参数变成一个新的IF函数返回。嵌套后很像洋葱,从外往里,每层一个IF判断,最多可以有64层。
多级嵌套的求解过程,与剥洋葱一致。首先剥最外一层,是不是?是,就不用剥了,不是就继续剥第2层……
一层嵌套,就有一对括号,有多少层嵌套就要写多少对括号。每对括号的颜色是不同的(在编辑状态下),最外一层括号肯定是黑色的。害怕漏打括号的小伙伴可以单击编辑栏,通过查看最外边的括号是不是黑色判断括号有无漏打。
注意事情:
如果函数 IF 的参数包含数组( 用于建立可生成多个结果或可对在行和列中排列的一组参数进行运算的单个公式。数组区域共用一个公式;数组 常量是用作参数的一组常量),则在执行 IF 语句时,数组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将计算。
举例:比如说,我们需要对成绩进行评级。大于等于80分的评为“A”,大于等于70分小于80分评为“B”,大于等于60分小于70分的评为“C”,小于60分的评为“D”。
步骤如下:
1、下面我们开始写函数 =IF(A1>=80,“A”,……)也就是当A2大于等于80时,得到“A”。如果A2不满足大于等于80,根据评级标准,那么会有三种可能:
a大于等于70小于80,b大于等于60小于70,c小于60,这三种情况。
2、我们将第一种情况用IF函数嵌套在上述表达式中 =IF(A2>=80,"A",IF(A2>=70,"B",……)),这样就完成了。
3、同理我们将第二种情况用IF函数继续嵌套,那么表达式变成了 IF(A2>=80,"A",IF(A2>=70,"B",IF(A2>=60,"C",……)))
那么省下的情况就是小于60了,评级为“D”所以表达式最终为IF(A2>=80,"A",IF(A2>=70,"B",IF(A2>=60,"C","D")))。
4、AND函数
如果你熟悉AND函数的应用,那么我们使用AND函数就相对好理解一些,因为AND函数就上述的三种可能表达的更加清楚。见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