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纥〞怎么读?拼音

〝纥〞怎么读?拼音,第1张

纥[hé] [gē]
生词本
英文解释 - 中文解释
英文解释
简明释义
knot;
以下结果由 金山词霸 提供
例句
五女山城不是纥升骨城
Five women mountain city is not he shenggu city
oxshitcom
字形结构
1 纥 [hé]2 纥 [gē]
纥 [hé]
下等的丝
纥 [gē]
〔~繨〕同“疙瘩”,纱线绳等打成的结、小球形或块状物
(纥)


ge
纥1
(1)


(2)
――
如:纥地(笑的声音);纥刺星(骂人的话。魔星,灾星)
另见hé
纥2
(1)


(2)
下等丝
[inferior
silk]
给,大丝。――《集韵》
(3)
回纥
[the
huihe
nationality]。古代民族名
(4)

另见gē
纥1
(纥)

ㄏㄜˊ
下等的丝。
郑码:zmyd,u:7ea5,gbk:e6fc
笔画数:6,部首:纟,笔顺编号:551315
纥2
(纥)

ㄍㄜˉ
〔~繨〕同“疙瘩”,纱线绳等打成的结、小球形或块状物。
郑码:zmyd,u:7ea5,gbk:e6fc
笔画数:6,部首:纟,笔顺编号:551315

回纥 [ huí hé ] 中的纥念hé。

回纥是古族名。原游牧于今鄂尔浑河流域。至7世纪初,始称回纥。唐天宝三年(744)建汗国于今鄂尔浑河流域,与唐保持友好和从属关系。贞元四年(788)改称回鹘(hú)。开成五年(840)汗国灭后,大部西迁今新疆地区,与附近各族长期相处,发展形成后来的维吾尔族。

扩展资料

拼 音 hé   gē  部 首 纟  笔 画 6  五 行 木 繁 体 纥  五 笔 XTNN

[ hé ]

见〔回纥〕

[ gē ]

〔纥 〕小的球状或块状的东西。多用于纱线、织物等:线~。

欧阳纥 [ōu yáng hé]

欧阳纥(537—570年),字奉圣,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市)人。南朝陈时期大臣,广州刺史欧阳頠之子,书法家欧阳询之父。少有韬略,随父征战。南朝陈天嘉年间,授黄门侍郎,出任安远将军、衡州刺史,袭爵山阳公,出任大都督、广州刺史,进号轻车将军。在镇日久,威势益盛,颇招皇帝疑忌。太建元年(569),入为左卫将军,起兵攻打衡州。二年,战败被俘,遇害于建康

纥 hé 
下等的丝。 
纥 gē 
〔纥繨〕同“疙瘩”,纱线绳等打成的结、小球形或块状物。 
笔画数:6; 
部首:纟; 

有两种读音,分别是:

1[ hé ]

下等的丝。

2[ gē ]

〔~繨〕同“疙瘩”,纱线绳等打成的结、小球形或块状物

有下列组词和释义

纥头

[ hé tóu ]

基本释义

麦的粗屑。

回纥

[ huí hé ]

基本释义

1古代民族名兼国名。为 袁纥 后裔,初受 突厥 统辖,唐 天宝 三年灭 突厥 后建立可汗政权,贞元 四年改称 回鹘,开成 五年被 黠戛斯 所灭,余众分三支西迁:一迁 吐鲁番盆地,称 高昌回鹘 或 西州回鹘;一迁 葱岭 西 楚河 畔,称 葱岭西回鹘;一迁 河西走廊,称 河西回鹘。后改称 畏吾儿(即今 维吾尔)。也叫回回。参见“回回”。

2回纥。我国古代西北方少数民族名。后亦称“回鹘”。《旧唐书·回纥传》:“回纥,其先 匈奴 之裔也……在 薛延陀 北境,居 娑陵水 侧,去 长安 六千九百里,随逐水草,胜兵五万,人口十万人。”《旧唐书·回纥传》:“元和 四年,蔼德曷里禄没弭施合密毗迦可汗 遣使改为 回鹘,义取回旋轻捷如鹘也。”唐 韩愈《顺宗实录三》:“四年,回纥 求和亲。”《敦煌变文集·张淮深变文》:“回鹘 既败,当即生降。”

拼音:hégē

部首:纟

笔画:6

五行:木

繁体:纥

五笔:XTNN

基本释义

[hé]见〔回纥〕相关组词:回纥、纥头、纥地、袁纥、纥繨、纥纥、纥那、纥干、纥络、纥奚、纥突邻、纥支支、纥逻敦、纥豆陵

释义

基本字义●纥(纥)héㄏㄜˊ◎下等的丝。其它字义●纥(纥)gēㄍㄜˉ◎〔~繨〕同“疙瘩”,纱线绳等打成的结、小球形或块状物。◎(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27222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