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个好用的3GP转换器

求个好用的3GP转换器,第1张

3GP转换,建议用MP4/RM转换专家最简单好用了~1
它支持几乎所有的视频格式导入转换成3GP或者其他各种格式,可以任意调节比特率、分辨率参数。
转换速度最快,而且转换的画面也非常清晰!自带编码器,兼容性强!
用过的转换器中觉得最好用的了,可以去下载试试~~

参考资料:


>~~百度下 AVConverter 下载这个软件 中文的哦 可以把转换成MP4 3GP手机格式
~而且还可以自己截取想要的内容 一起完成哦,非常简单好用 找了一下午才找到 分享给大家 ,不好用找我。在介绍你一个东西是把你剪接下来的文件合成一个文件也非常简单好用的哦 你百度下Yamb MP4Tools
记得给分分哦,谢谢啦 哈哈 自己做视频 像怎么截就 怎么截 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兴奋死我了 那什么
如果你做点 什么什么的 都很方便 哇卡卡 用的好 别忘了给我 加分哦~~ 一般不要设置成高品质 有的手机会放不出来 保证好用 ~

中文里作“车站”之意的“站”,日语作“駅”——实际就是“驿”的日本简体字,只不过中国简化为“驿”,日文却习惯用音近似的“尺”来替换原偏旁,又如泽-沢;择-択。
“駅”在日语中读如eki,这个音读与现代汉语相差甚远,因为“驿”在古汉语中是个入声字,日语的发音与唐代汉语的更接近。而现代普通话已无入声,“驿”成了去声,这是蒙元时代北方话变化的结果。
中文的“站”出自蒙古语am/djam,这也是古史上的常识之一。不过这个词最早很可能是蒙古人从突厥人那里借来的,突厥语中读yam——而突厥人的yam最初却很可能是从汉语“驿”移植过来的。一般认为,蒙古语的j和突厥语y,在读音上经常可以互相转换,故此造成am和yam的差别,不过或许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因为“驿”在古汉语中本来就是复辅音(古音读如jyak)。而东亚的驿站系统,毫无疑问最早是由汉人的中原王朝创立的,汉唐制度,凡三十里有置驿(唐全国共有1639驿),漠北各族借用此字也并不奇怪。
伯希和在1930年曾写道,北魏拓拔氏很可能是突厥族属。他的证据之一是《南齐书·魏虏传》里记载的,拓拔鲜卑的语言中,谓“诸州乘驿人为咸真”。伯希和把“咸真”还原为Yam-Tchin(今吴语、闽语、粤语中仍读咸为Ham),并认为这与突厥语中把驿马/驿金称Yam,驿夫称Yamdji是有同源关系的,并且与蒙古语的“站赤”显然有密切关系(俄语称驿村为Yam,驿夫为Yamik极可能也是蒙古征服时代突厥语的影响)。
《鲁布鲁克东行记》第15章:“后者让我们走远道去见一名叫做驿站的官员,这样称呼是因为他负责接待使臣。”何高济注:“驿站(Jamian),在另一处正确拼作Iam,即Jam,马可波罗写作Yamb,实际是汉语的‘站’,不是人名。”何氏在这里的解释容易给人一种误解,似乎蒙古语的Jam倒是从“站”而来的。马可波罗写作Iamb,而非Yamb(参见《马可波罗行纪》卷二,第97章)。冯承钧注:“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现代蒙古语尚名驿传之所曰djam或dzam。意大利语iam可读作djam,则与汉语‘站’之对音合矣。”冯注在此有小失误,盖现代蒙古语中djam已无“驿站”之意(详见下),倒是在突厥方言中yam仍保留这一意义。
翁独健在格鲁塞《蒙古帝国史》第一章注释中加按语云:“蒙古语谓驿站为Jam则是出于中国的站字,突厥语以Y代J,因此伯希和举出此字以为拓拔是源出突厥的佐证。”这句话的前半段是错误的,倒果为因;后半段其实也可以商榷,盖此并非最强有力的证据。如亦邻真根据同样的证据,认为鲜卑语后缀-in是对表现族属有决定关系,据此推断拓拔鲜卑语理应与蒙古语更接近(亦邻真《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
正因作为“车站”意的“站”是一个外来语,故此在一些保留古音比较多的方言里,其读音和“站立”意的“站”,是读音不同的。大致“车站”之“站”,各地都读与zhan或jam近似的音(福州话读yam),但后者,上海话一般不说站,而说“立”,崇明话读gei,福州话读kie,广东话读kiai(三者似源于同一古字,猜想是“踞”,其上古音为kia,但在书面语里此字只有坐的意思,不过“站”字最初也只有坐的意思,见下)。
汉语的“站”,现在是一个常用字,但它和“做”一样,是一个相当后起的字,不见于唐代以前的文献(因此日文也更不可能引进这个外来语了)。较早见于宋朝丁度的《集韵》,但意思却是“坐立不动貌”,并无现代汉语最常见的“站立”或“车站”的意思。如秦少游《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宋时显然不可能用“站”来替代上述的“驿”字。
元代以“站”来翻译,或许也是因为这个俗字当时还比较冷僻,不致使人误解。《元史》志表总序:“元制站赤(ami)者,驿传之译名也。”但正因此字是蒙古语读音,到明初朱元璋恢复汉人衣冠,矢志去除北虏风习,洪武元年又将通用的“站”字改称“驿”。但沿用成习,“驿站”连称也已成为常用短语。清代在各省腹地所设称“驿”,而军报所设称“站”;但一般通称“站”(参见《词源》“站”条)。可见语言的演变自有规律,并不民族主义的“语言纯洁”为归依。河北著名的鸡鸣驿,始设于蒙元,当时也设站赤(ami),而明代乃多次改建,其改称为“驿”,也必在明时;此驿在清时军民两用,这大概也是它保留了“驿”,而不称“鸡鸣站”的缘故。
像“站”这样“出口转内销”的语言学现象,也并不罕见,例如满语的“福晋”、“章京”、“台吉”,本来源自汉语夫人、将军、太子,结果绕了一圈,又换了门面重新输入。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汉语因为受蒙古语的影响,而把“驿”变成了“站”,但现代蒙古语中,am却已经没有了“驿站”的意思,而转为道路、途径之意,表现“邮递”意的则改用rtege(参额尔登泰等《〈蒙古秘史〉词汇选释》“站赤”条),伯希和在1930年也已指出这一点。因此,高名凯等主编的《汉语外来词词典》(1984年上海辞书版)的解释“站:原意为路,后指称驿站、车站”是错误的,恰好颠倒了古代蒙古语和近现代蒙古语的语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28184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