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认为狭义的波普艺术发源于英国,而不是美国。1952年末,一群年轻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评论家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召开会议。这个自称为"独立派"的团体,着重围绕大众文化和它的含义加以讨论,如西方、空间小说、广告牌、机器之美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当时被认为是反美学的种种状况。这个团体迷恋新型的城市通俗文化,特别为美国的表现形式所吸引。一方面,当时的美国在英国人眼里,是一个从尼龙制品到新的摩托车什么都好的理想国。另一方面,40年代的英国艺术界笼罩着严肃的浪漫主义努力奋斗的气氛,而英国波普艺术就是对它的反动。
1956年,"独立派"举办了题为"这就是明天"的展览。展览上最有感染力、对艺术史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在入口部分放置的一幅招贴画,名为‖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图1)。画中是一间现代公寓,里面有从画报上剪下的一个肌肉丰满的男子和一个傲慢的裸体女人。公寓里有大量的文化产品:电视、带式录音机、放大的连环画书封面、一个福特徽章和一个真空吸尘器的广告。透过画里的窗户可以看到一个屏幕,正在放映《爵士歌手》中艾尔·乔尔森的特写镜头。男子手上还拿着一支其大无比的棒糖,糖上有三个很大的字母POP。波普艺术(Pop Art)一词就由此而来,POP既是英文棒糖lollipop一词的词尾,又可以看作是"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
在美国,波普艺术又是对5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一方面,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被看作是艺术家个人独特个性的展现,它是完全个人的、主观的和精神上的,它强调艺术的纯洁性,成为一种精神贵族的艺术。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精神性是寓于即兴的挥洒之中,而且是完全个人的,许多后来者们纷纷模仿,于是这"高雅"的艺术又似乎人人都做得来。可惜大多数这类的作品都只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而难显现精神。可说是"眼看多,实在少"。波普艺术则针对抽象表现主义的问题,大胆地尝试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形式。60年代,波普艺术轰轰烈烈地把"生活"、把现代的都市生活带进了博物馆和画廊。使"波普"这一称号得以流行世界的第一次集体展览是1962年在悉尼·贾尼斯画廊举办的"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展,它将这一潮流的艺术家汇集在一起(也包括了欧洲艺术家)。紧接着是1963年举办的两个展览:"六画家展览"和"流行形象展"。
某种程度上讲,美国的确影响了世界上所有的波普艺术。由于美国商业文化的强大势力,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看到好莱坞,吃到麦当劳的汉堡包,它渗透到许多文化当中而成为可以消费的流行文化。从另一个角度讲,波普艺术又是"工业"艺术。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曾说道:"由于美国受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的冲击更重更快,其价值观念似乎更为扭曲……我想我创作的意义在于说明它是工业性的,这也是整个世界的方向。欧洲不久也将如此,因此,波普艺术将不是美国的,它将是全球性的。"
波普艺术抵制了一位著名批评家的格言:伟大的艺术必须是艰深的艺术。波普艺术家常常采用拼贴或者批量复制的手法,看起来比较容易。"波普艺术是速溶咖啡,是近代中的宽银幕,它不是僧侣统治之下的拉丁文,它是通俗艺术。"波普艺术的感染力和它的范围一样广阔,它接纳一切,接纳生活中一切更为普通的方面。它仍然是艺术,但绝不是为艺术而艺术。
提到英美的波普艺术,首先要提到的是美国人劳申伯格(Rauschenberg)和约翰斯(Jasper Johns),以及英国人里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劳申伯格1925年出生于德克萨斯州,40年代末在巴黎儒莱因学院学习。他早期曾受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在50年代初期画过一系列全白的画,上面唯一的图像就是观赏者的影子。后来他又画了一系列全黑的画,但这些画法并不是他的首创。后来他朝着"组合绘画"的方向发展,采用生活中的寻常之物构成画面--啤酒瓶、废纸盒、旧轮胎、报纸、照片、绳子、麻袋、枕头等等。画布和固定在画布上的物品组成作品,‖床‖(图2)即是这类的典型作品。作者干脆把睡袋和枕头挂在画布上,然后再在上面甩些颜料。他这样在作品中使用现成品的目的,是要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正如他所说:"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我要做的正处在两者之间。"同时,他的作品都留有抽象表现主义的痕迹,常常就有恢弘的气魄。
劳申伯格的这种艺术哲学是受到在黑山学院工作时结识的实验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影响。他1951年认识凯奇,两人交往甚密。凯奇从禅宗的角度影响劳申伯格:"判断是无意义的,因为不存在此物比他物更好的事实,艺术也不应该和生活不同,而是生活中的一种行为。"
在劳申伯格的创作生涯中,一直保持着与周围的都市和技术社会的联系,他的这种"集成"式的手段极能反映出关于一个时代的丰富图像,比如在‖符号‖(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具有美国60年代特征的信息,明星总统肯尼迪、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越战士兵、登月宇航员,以及追求性解放的嬉皮士等等。
约翰斯的生涯与劳申伯格有许多相同之处,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时刻两人曾合用一间画室。约翰斯以采用单独而平凡的形象出名,一排数字(图4-1)、靶子(图4-2)、美国国旗(图5)、美国地图等等,这些成了波普艺术的经典之作。他之所以选择这类形象,就是因为他认为它们不会再产生任何能量了。他所要强调的是"绘画就是它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物体的再现"。
约翰斯无意于通过作品表达对艺术或者社会的批评。在他看来,艺术家想做什么是他个人绝对的自由,不该受到因顾及评价而产生的限制。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中,作品会被误解和错用,艺术家不能控制形势和他的作品被评价的方式,对于这种有趣的情况他毫不介意。他的一件著名的雕塑就是用铁复制了两个啤酒罐(图6),人们常常理解为这是对社会某种现状的批判。但实际上这次创作纯属偶然。"当时我正在用小物件制作雕塑--手电筒和电灯泡。然后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威廉·德库宁不知怎么被我的经纪人弄得很恼火,他说:'那个狗小子,你给他两个啤酒罐,他也能卖出去。'我听了这句话就想:'多好的雕塑--两个啤酒罐。'这似乎完全适合我当时的口味,因此我就干了--然后我的经纪人就卖了它们。"
在英国的波普艺术运动中,与美国的劳申伯格和约翰斯地位相当的艺术家是里#查德·汉密尔顿。三个人在对达达主义的浓厚兴趣上更为近似。汉密尔顿的个人成长过程对他的艺术作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其他多数艺术家相比,他实际上是一位自学成才者。他14岁小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广告工作,同时在多所艺术学校读夜校。他的教师经历成为对他的绘画生涯的又一有力影响,他长期教授设计课,这使他格外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使他常常是一个实用主义者。1957年他曾说过他所追求的品质是通俗、短暂、消费得起、风趣、性感、噱头、迷人,还必须是廉价的,能大批量生产的。
虽然汉密尔顿广泛使用美国题材,但他并不是一个美国式的艺术家。他总是愿意对自己的作品做解释,有时解释得十分详尽。例如作品‖她‖是许多广告画面的汇集:"羊角"牌电冰箱的照片、吸尘器和其他电器的广告,还有钉在墙上的《绅士》杂志的。对于这件作品汉密尔顿附有一段很长的说明:"50年代艺术中的女性是不合时宜的--她让我们想到阴沟里的气味,病态的发胖、粉红色的叉腿、模样愚蠢而又荡,一点也不像美术作品外冷峻女人的形象。那种女人确实是荡的,在表现起性欲时尤其机智巧妙。尽管配上最贵重的首饰,人们仍不过是把她看成时髦的附属品。从广告的角度来说,一个女子最糟糕的莫过于她不能姿态高雅地与所处的环境达成和谐--女人与环境的协调正如她本人与她所著的衣着和谐一样,能决定我们对她的评价。到处充斥着性,在成批生产的富有魅力的奢侈品中可找到它的象征--肉一般的塑料和光滑而更具肉感的金属。"
稍后创作的‖我梦想白色的圣诞节‖把一个镜头做了一系列的精心转换。特别之处是,汉密尔顿用彩色负片代替了彩色正片,将影片中的白人歌手换成了黑人歌手,讽刺性地暗示了这位歌手所唱的歌名。不过,这种讽刺成分并没有排除怀旧情绪。汉密尔顿的作品和其他英国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一样,带有淡淡的伤感色彩,这使他的作品与美国波普艺术家的作品相比,显得妩媚有余而侵犯性不足。波普艺术 5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中,在美国和英国发展出一个新的艺术流派,称为"波普艺术"。被冠以"波普艺术家"的这些人在这段时期的创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为题材,采用的创作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时代特征。造成波普艺术的元素并非到处都有,战后英美的城市文化是其生长的特殊土壤。只有与这种城市文化接触密切的艺术家才能抓住波普艺术特有的格调和表现手法。
人们认为狭义的波普艺术发源于英国,而不是美国。1952年末,一群年轻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评论家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召开会议。这个自称为"独立派"的团体,着重围绕大众文化和它的含义加以讨论,如西方、空间小说、广告牌、机器之美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当时被认为是反美学的种种状况。这个团体迷恋新型的城市通俗文化,特别为美国的表现形式所吸引。一方面,当时的美国在英国人眼里,是一个从尼龙制品到新的摩托车什么都好的理想国。另一方面,40年代的英国艺术界笼罩着严肃的浪漫主义努力奋斗的气氛,而英国波普艺术就是对它的反动。
1956年,"独立派"举办了题为"这就是明天"的展览。展览上最有感染力、对艺术史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在入口部分放置的一幅招贴画,名为‖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图1)。画中是一间现代公寓,里面有从画报上剪下的一个肌肉丰满的男子和一个傲慢的裸体女人。公寓里有大量的文化产品:电视、带式录音机、放大的连环画书封面、一个福特徽章和一个真空吸尘器的广告。透过画里的窗户可以看到一个屏幕,正在放映《爵士歌手》中艾尔·乔尔森的特写镜头。男子手上还拿着一支其大无比的棒糖,糖上有三个很大的字母POP。波普艺术(Pop Art)一词就由此而来,POP既是英文棒糖lollipop一词的词尾,又可以看作是"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
在美国,波普艺术又是对5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一方面,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被看作是艺术家个人独特个性的展现,它是完全个人的、主观的和精神上的,它强调艺术的纯洁性,成为一种精神贵族的艺术。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精神性是寓于即兴的挥洒之中,而且是完全个人的,许多后来者们纷纷模仿,于是这"高雅"的艺术又似乎人人都做得来。可惜大多数这类的作品都只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而难显现精神。可说是"眼看多,实在少"。波普艺术则针对抽象表现主义的问题,大胆地尝试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形式。60年代,波普艺术轰轰烈烈地把"生活"、把现代的都市生活带进了博物馆和画廊。使"波普"这一称号得以流行世界的第一次集体展览是1962年在悉尼·贾尼斯画廊举办的"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展,它将这一潮流的艺术家汇集在一起(也包括了欧洲艺术家)。紧接着是1963年举办的两个展览:"六画家展览"和"流行形象展"。
某种程度上讲,美国的确影响了世界上所有的波普艺术。由于美国商业文化的强大势力,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看到好莱坞,吃到麦当劳的汉堡包,它渗透到许多文化当中而成为可以消费的流行文化。从另一个角度讲,波普艺术又是"工业"艺术。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曾说道:"由于美国受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的冲击更重更快,其价值观念似乎更为扭曲……我想我创作的意义在于说明它是工业性的,这也是整个世界的方向。欧洲不久也将如此,因此,波普艺术将不是美国的,它将是全球性的。"
波普艺术抵制了一位著名批评家的格言:伟大的艺术必须是艰深的艺术。波普艺术家常常采用拼贴或者批量复制的手法,看起来比较容易。"波普艺术是速溶咖啡,是近代中的宽银幕,它不是僧侣统治之下的拉丁文,它是通俗艺术。"波普艺术的感染力和它的范围一样广阔,它接纳一切,接纳生活中一切更为普通的方面。它仍然是艺术,但绝不是为艺术而艺术。
提到英美的波普艺术,首先要提到的是美国人劳申伯格(Rauschenberg)和约翰斯(Jasper Johns),以及英国人里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劳申伯格1925年出生于德克萨斯州,40年代末在巴黎儒莱因学院学习。他早期曾受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在50年代初期画过一系列全白的画,上面唯一的图像就是观赏者的影子。后来他又画了一系列全黑的画,但这些画法并不是他的首创。后来他朝着"组合绘画"的方向发展,采用生活中的寻常之物构成画面--啤酒瓶、废纸盒、旧轮胎、报纸、照片、绳子、麻袋、枕头等等。画布和固定在画布上的物品组成作品,‖床‖(图2)即是这类的典型作品。作者干脆把睡袋和枕头挂在画布上,然后再在上面甩些颜料。他这样在作品中使用现成品的目的,是要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正如他所说:"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我要做的正处在两者之间。"同时,他的作品都留有抽象表现主义的痕迹,常常就有恢弘的气魄。
劳申伯格的这种艺术哲学是受到在黑山学院工作时结识的实验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影响。他1951年认识凯奇,两人交往甚密。凯奇从禅宗的角度影响劳申伯格:"判断是无意义的,因为不存在此物比他物更好的事实,艺术也不应该和生活不同,而是生活中的一种行为。"
在劳申伯格的创作生涯中,一直保持着与周围的都市和技术社会的联系,他的这种"集成"式的手段极能反映出关于一个时代的丰富图像,比如在‖符号‖(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具有美国60年代特征的信息,明星总统肯尼迪、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越战士兵、登月宇航员,以及追求性解放的嬉皮士等等。
约翰斯的生涯与劳申伯格有许多相同之处,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时刻两人曾合用一间画室。约翰斯以采用单独而平凡的形象出名,一排数字(图4-1)、靶子(图4-2)、美国国旗(图5)、美国地图等等,这些成了波普艺术的经典之作。他之所以选择这类形象,就是因为他认为它们不会再产生任何能量了。他所要强调的是"绘画就是它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物体的再现"。
约翰斯无意于通过作品表达对艺术或者社会的批评。在他看来,艺术家想做什么是他个人绝对的自由,不该受到因顾及评价而产生的限制。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中,作品会被误解和错用,艺术家不能控制形势和他的作品被评价的方式,对于这种有趣的情况他毫不介意。他的一件著名的雕塑就是用铁复制了两个啤酒罐(图6),人们常常理解为这是对社会某种现状的批判。但实际上这次创作纯属偶然。"当时我正在用小物件制作雕塑--手电筒和电灯泡。然后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威廉·德库宁不知怎么被我的经纪人弄得很恼火,他说:'那个狗小子,你给他两个啤酒罐,他也能卖出去。'我听了这句话就想:'多好的雕塑--两个啤酒罐。'这似乎完全适合我当时的口味,因此我就干了--然后我的经纪人就卖了它们。"
在英国的波普艺术运动中,与美国的劳申伯格和约翰斯地位相当的艺术家是里#查德·汉密尔顿。三个人在对达达主义的浓厚兴趣上更为近似。汉密尔顿的个人成长过程对他的艺术作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其他多数艺术家相比,他实际上是一位自学成才者。他14岁小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广告工作,同时在多所艺术学校读夜校。他的教师经历成为对他的绘画生涯的又一有力影响,他长期教授设计课,这使他格外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使他常常是一个实用主义者。1957年他曾说过他所追求的品质是通俗、短暂、消费得起、风趣、性感、噱头、迷人,还必须是廉价的,能大批量生产的。
虽然汉密尔顿广泛使用美国题材,但他并不是一个美国式的艺术家。他总是愿意对自己的作品做解释,有时解释得十分详尽。例如作品‖她‖是许多广告画面的汇集:"羊角"牌电冰箱的照片、吸尘器和其他电器的广告,还有钉在墙上的《绅士》杂志的。对于这件作品汉密尔顿附有一段很长的说明:"50年代艺术中的女性是不合时宜的--她让我们想到阴沟里的气味,病态的发胖、粉红色的叉腿、模样愚蠢而又荡,一点也不像美术作品外冷峻女人的形象。那种女人确实是荡的,在表现起性欲时尤其机智巧妙。尽管配上最贵重的首饰,人们仍不过是把她看成时髦的附属品。从广告的角度来说,一个女子最糟糕的莫过于她不能姿态高雅地与所处的环境达成和谐--女人与环境的协调正如她本人与她所著的衣着和谐一样,能决定我们对她的评价。到处充斥着性,在成批生产的富有魅力的奢侈品中可找到它的象征--肉一般的塑料和光滑而更具肉感的金属。"
稍后创作的‖我梦想白色的圣诞节‖把一个镜头做了一系列的精心转换。特别之处是,汉密尔顿用彩色负片代替了彩色正片,将影片中的白人歌手换成了黑人歌手,讽刺性地暗示了这位歌手所唱的歌名。不过,这种讽刺成分并没有排除怀旧情绪。汉密尔顿的作品和其他英国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一样,带有淡淡的伤感色彩,这使他的作品与美国波普艺术家的作品相比,显得妩媚有余而侵犯性不足DEF LEPPARD成立于1977年的冬天,前身ATOMIC MASS(核能圣餐)乐队,1978年7月18日乐队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谢菲尔德的中学韦斯特菲尔德,他们的报酬是一位老师自掏腰包的5英镑。1978年DEF LEPPARD在自己创建的公司推出首张同名专辑《DEF LEPPARD》,由于资金原因,这张EP唱片只制作了1000份拷贝,时至今日,这张唱片已成为摇滚迷们渴望已久的藏品。随后DEF LEPPARD开始走向成功,并成功杀入美国,成为当时唯一能与迈克尔·杰克逊争雄的乐队。
然而一系列的灾难降临到乐队身上,吉他手酒精中毒病故,鼓手酗酒被开除,鼓手里克·艾伦发生交通事故,左臂被齐肩切断,但艾伦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重返乐队,利用脚和手的合拍性苦练特地为他定做的电子鼓,并成了乐队的灵魂人物,艾伦用这种超强毅力和音乐执著大手笔的书写了真正的摇滚精神。
PINK FLOYD/《Wish you were here》
六十年代英国产生了不少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乐队,而PINK FLOYD乐队无疑是其中最伟大的一支,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于摇滚发展的贡献要大于被尊称为摇滚鼻祖的BEATLES,Pink Floyd在摇滚领域许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为它投下了耀目的不朽的光辉。1965年,天才青年、21岁的Syd Barrett与另外三名乐手组成了PINK FLOYD乐队〔乐队名字取自他尊崇的两名布鲁斯歌者的名字Pink Anderson和Floyd Council〕,他能文能武,写歌、演唱,吉他d奏样样拿手。乐队在乐器演奏上的实验精神,以及Syd Barrett词作笔锋犀利、曲式轻松闲雅的创作力很快就让自己在英国摇滚圈里享有了较高的地位。1967年后半年,天才的Syd Barrett由于精神崩溃和吸毒问题永远的离开了乐队,不久死于糖尿病。丧失了灵魂人物的PINK FLOYD似乎只有奇迹才能拯救。然而就在此时,Royer Waters——贝司手兼主唱,Pink Floyd的具有雄才伟略的新舵手以及新上任不久的吉他手Dave Gilmour构成了Pink Floyd再生之后的创作阵线。PINK FLOYD凤凰涅磐获得新生,并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更大成就。乐队延续实验摇滚风格的新专辑《Dark Side of the Moon》为摇滚史带来的“概念专辑”的新思想。它在公告牌排行榜冠军的位置上不可思议的停留了741周。从诞生那天起到现在它一直都是全世界范围内流行最广的摇滚专辑之一。
然而我最喜爱的歌曲《wish you were here》却不是出自这张专辑,而是出自另外一张专为献给离队已久的乐队缔造者前吉他手Syd Barrett的专辑《wish you were here》。在我的听觉经验中,PINK FLOYD的这张专辑和LOU REED&JOHN CALE的那张《德雷拉之歌》〔献给波普艺术大师ANDY WARHOL〕是这世界上最悲哀的两张歌集。以一种兄弟的真挚来历数亡人留于脑中的记忆痕迹,没有歌颂,没有悲哀,却有一场真实的人性在里面,真实得让你眼眶湿润。旋律轻快的歌可能给人带来感官的享受,但能够渗入人的骨髓和灵魂的音乐往往是那些沧桑凄凉的心底之音。愿大家都能珍爱目前拥有的一切,莫等失去时追悔莫及!
NIRVANA/《Smelsl like teen spirit》
世界上没有几个歌者能象KURT COBAIN那样在死后得到众多乐迷们“摇滚之神”般的供奉。
90年代,美国的失业危机重新抬头,朋克乐在音乐界再度爆炸,西雅图的Grunge音乐风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轰动,KURT COBAIN组建的NIRVANA〔涅磐〕堪称GRUNGE的****。1991九月,专辑Nevermind发行,刚推出5周销量就已达到50万张, 92年1月11日成为美国销量第一的唱片,全球的销量超过一千万大关。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Nevermind)使Nirvana步向成功,创造了一个非主流乐队成为主流的神话,同时也开始了一场心灵的悲剧。这里推荐的这首《smell like teen spirit》是NIRVANA 专辑Nevermind中的代表作品,音乐中扭曲的吉他,沙哑的歌喉,猛然的爆发把Kurt Cobain 内心的狂燥、愤怒、压抑、扭曲、病态、激烈的矛盾冲突完全显示了出来,同时也也反映了KURT温柔、感性、脆弱和恐惧的一面。在MTV的unpluged演唱会上,Kurt Cobain 更似一个沉静、害羞的小女孩,与外部世界的格格不入已经为悲剧的爆发奠定了伏笔。
1994年4月5日,在中国祭拜亡灵的传统节日,KURT COBAIN在自己的住所用猎q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杀的原因就如同他在《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中那最后一声无奈的叹息一般,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也许神就不应该留在人世之中的吧!KURT COBAIN用行动实践了他的音乐理想,如凤凰一样涅磐重生,然而留给无数乐迷的却是无尽的怀念和心痛!!!
GOO GOO DULLS/《Iris》
1985年主唱兼吉他手John Rzeznik与玩重金属乐的表哥Robby Takac找来前鼓手George Tutuska,于美国纽约州水牛城组成了三人摇滚团体Goo Goo Dolls。乐队在发行前五张专辑的过程中,虽然赢得了一些好评和人气,但是乐队并未树立自己的音乐个性,因此也未能从众多的另类摇滚乐队中脱颖而出,大红大紫。
但是老天似乎特别偏爱他们,幸逢**《City Of Angels》邀请他们为其原声带写作歌曲,John Rzeznik所谱写演唱的《Iris》(希腊文,虹彩)一曲,不仅为他们赢得1999年第41届葛莱美音乐奖年度唱片最佳流行演唱团体年度歌曲等三项大奖提名,将Goo Goo Dolls的乐坛声望与作品销售数字提携至顶端外,《Iris》一曲的制作人Rob Cavallo更以此获得年度最佳制作大奖。Goo Goo Dolls这才开始在乐坛树立了自己的地位,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POP ROCK〔流行摇滚〕风格。
《Iris》堪称流行摇滚音乐作品中十年一遇的好音乐,音乐起始清脆急促的吉他SOLO,John Rzeznik饱含沧桑的低沉嗓音对世事对爱情满腹的疑问,而曲至中段突然的高昂爆发似乎疑问已经转为了真挚的誓言,“即便万物毁灭,我也只要你知道我是谁!”旋律的优美和主唱声线的粗犷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正因如此,此首音乐脱离了甜腻情歌的范畴,成了百听不厌的超级经典。由于这首音乐的动听,各大城市音像店〔city of angels〕原声CD俱已脱销,连它的打口CD都已卖到了破记录的30元。
这首歌的广泛受欢迎度,更加应了我的那个观点,玩过多年重金属,重摇滚的老将一旦演绎起配乐纯净旋律完美的柔情作品来,那才是欧美音乐中的极品,堪称天籁之音!!!
REM /《At My Most Beautiful》
包括NIRVANA在内的许多另类乐队都声称他们的音乐启蒙于REM。REM成立于1980年,他们是在美国的Georgia州的Athens城组建的,乐队名字是“RAPID EYE MOVEMENT”[快速转动眼球]的缩写,指做梦时的一种生理现象。这支乐队在英式朋克音乐的嘲讽态度于新浪潮的音乐层面上出发,重新定义了美国摇滚乐中“另类”的定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美国另类摇滚之父。
作为一支真正起家于地下的乐队,他们在建团初期就开着大篷车周游于美国大陆,将自己的音乐理想和精神传播于乡村,学校和酒馆。许多热血青年就是受了他们的音乐的感染下才疯狂的爱上了摇滚乐,而其中的佼佼者甚至^_^起吉他成为了大名鼎鼎的乐队、歌者。将REM的作品说成地下音乐也许会招徕许多喜欢地下音乐黑、重风格的兄弟的反驳,因为REM的销量一直非常好,而且音乐初听起来实在更象民谣摇滚似的软绵绵的音乐,而与那些普遍暴噪音乐风格的地下乐队格格不入。但无论如何,REM代表着地下音乐的最高水平,从他们听似舒缓的旋律中能够读到很深的摇滚内涵,只不过他们达到了一种极至,噪重的吉他噪音已至慵懒,暴躁的鼓鸣已至优雅,而主唱本应嘶喉的嗓音却已经登峰造极至哀婉深沉如细腻的丝绸。物极必反,地下音乐的极至水平必然如这般舒缓轻柔。而且他们的音乐态度一直是非常阴暗低调的,总是从非常人性的角度来结识一些深刻的人生哲学,而不似流行音乐简单甚至愚蠢的享乐主义。 REM的大受欢迎更多的来源于更多的吉它SOLO伴奏,舒缓动人的旋律,尤其是嗓子如钻石一般的主唱思蒂普更富有激情,迷幻的嗓音。
无论如何,REM是摇滚史上不朽的音乐功臣,他们的许多音乐也成了岁月不可磨灭的经典。
SOUL ASYLUM/《Runaway Train》
你可能钟爱很多音乐,为许多支乐队和歌者所打动,但只能有一支乐队是与你的灵魂融为一体的,我的那支就是Soul Asylum〔灵魂庇难所〕,第一次听到他们音乐时就忽然产生一种似曾熟识的奇妙感觉,不由自主的就随之哼唱起来,我完全随心哼吟,却与Soul Asylum的音乐鬼使神差般的丝丝契合,路上的行人多以异样目光视我,我视若不见,完全沉浸在一种寻到音乐知己和归宿的巨大喜悦中。
这支成立于1983年的另类摇滚乐队,成立时乐队奠定的风格是暴躁的朋克和硬摇滚风格,在当时美国众多的此类型地下乐队中并没有脱颖而出,乐队的几张专辑也并没有引起怎样的轰动,由于长期排练和演出中巨大声响的侵害,主音吉他兼主唱David Pirner〔大卫皮尔纳〕的耳朵失聪了,然而即使如此,他也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执著追求,而且因祸得福,他们开始排练一些原声的作品,却取得了无以伦比的成功。1992年,他们推出的一张专辑《Grave Dancers Union》〔凄惨舞者联盟〕,一张深沉而不失柔情的原声专辑刚一登榜就引起了从乐评者到普通乐迷的巨大惊喜,专辑中的很多作品都是经典之作,而《runaway train》〔迷失列车〕更成为世界级的摇滚经典。在乐队随后的专辑中仍坚持了此张专辑奠定的音乐风格,乐队的歌迷和专辑销量与日俱增,外型英俊的乐队的灵魂人物皮尔纳甚至成为了美国九十年代的另类偶像。2000年,乐队推出了精选集《Black Gold: The Best Of Soul Asylum》,迎来了事业的又一高峰。在众多专辑中,我最钟爱的当属《Let Your Dim Light Shine》,或许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因为这就是我首度接触即产生难以置信共鸣的那张专辑。
推荐的这首《runaway train》堪称Soul Asylum的扛鼎之作,这是首描写失踪儿童问题的作品,在清脆干净的吉他、不动声色的鼓点伴奏下,主唱皮尔纳沧桑沙哑的嗓音从喉底或者说从心底吟出最深沉的悲愤与控诉,悲伤和愤怒的极至通常不是血泪泣诉或狂吼一气,而是近乎平和的,淡淡的陈述,而这却更容易渗入听者的心底。心随着略含悲意的音乐起伏,似乎看到了失去亲生儿女的母亲那无助、失神的目光。
MRBIG/《To be with you》
SOUNDGARDEN〔声响花园〕和NIRVANA〔涅磐〕引燃的GRUNGE[车库摇滚]大火熊熊燃烧了摇滚史上的整个九十年代,在这个时期涌现的无数乐队纷纷效仿之,比拼失真、扭曲的吉他噪音。美国有两支乐队却顶风执著重金属音乐并成功突出重围,不仅出色地演绎、发展了重金属音乐,而且也创造了神奇的唱片销量,乐队更成了格莱美奖和NOW!音乐厂牌的超级宠儿。其中一支就是大名鼎鼎的BON JOVI〔邦乔维〕乐队,而另一支正是满脸无奈老兄所提及的MRBIG〔大先生〕乐队。
我注意到满脸无奈老兄已经发帖介绍了MRBIG的详细资料,我就不赘言乐队的建立发展历史了,重点谈谈个人对大先生乐队音乐的感觉。大先生乐队是一支典型的重金属乐队,清脆、凌厉的吉他扫弦,刚劲有力、摄人心魄的鼓击节奏,若隐若现、恰如其分的贝司,尤其是主唱Eric Martin那充满雄性魅力又不失深情的沙哑磁性嗓音,都如同“重金属教科书”般标准,音乐一出,即令听者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浑身每个细胞都随音乐的猛烈撞击如欲迸裂般兴奋,让无数重金属乐迷重新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乐队在坚持重金属音乐风格的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的音乐个性,他们给重金属音乐背景注入了浓厚的深情婉转的布鲁斯音乐风格,而且MRBIG一直注重音乐旋律的优美和可听性,他们的这种刚劲沧桑中不失婉转深情的音乐特点为他们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拥蹙。
今天推荐的这首《To be with you》无疑是乐队最为出色的一支柔情作品。整部作品洋溢着一种享受音乐创作的轻松气氛,音乐从不易察觉的乐队成员相视笑声起始,掌控节奏的鼓点随之而起,主唱磁性的歌声恰到好处的融入进来,歌声中饱含着源自心底的深情乞求,丝丝椎心痛楚传入听者心底,而此时乐队其他成员的合音顺势将音乐的深情引入极至,主唱歌声与背景合音的一唱一和交相辉映也成就了这首音乐的最突出的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Eric Martin 的演唱,他那优雅而深情的演绎风格是其他重金属歌手身上找不到的。音乐背景中的吉他扫弦也非常见功底,给整首音乐增色许多又不喧宾夺主,这全部归功于技艺非凡的吉他手Paul Gilbert,因此MRBIG每首歌曲中都有一段经典耐听的吉他SOLO也成就了MRBIG的独特音乐个性。
Guns N' Roses /《Don't cry》
q花乐队诞生于1985年的好莱坞,是美国摇滚乐史上继性手q以来最受争议的乐队,乐队是由两支乐队LAGUNS和AXLROSE合并而成的,因此双主唱“q”和“玫瑰”的完美和音一直是q花乐队的招牌特色。他们的歌曲主要反映了青少年们的无由的愤怒与迷惘的情绪,表达出了一种不安和性觉醒的意味。他们的音乐主张和乐队成员的出轨行为自乐队成立起就成为评论家和摇滚迷们津津乐道的内容,因为对这些摇滚人士而言,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就是他们的音乐内涵的最好阐述。1989年,Guns N' Roses 获得了首届 国际摇滚乐大奖的最佳艺人奖。92年就被权威的《滚石》杂志称为“全球最佳硬摇滚乐团”。此时,他们已经成了一支足以与任何老牌摇滚劲旅相抗衡的世界著名摇滚乐队。然而由于乐队两名灵魂人物的矛盾激化,不久之后q花乐队宣布解散,乐队成员各自发展,但都是表现平平,失去了往日的锐气。虽然在90年代末乐队重组的大潮中,q花乐队也重新复合,但创作力的消失让期待他们的歌迷大失所望。
q花乐队最具影响力的曲目是“DON'T CRY”和“NOVEMBER RAIN”(后面一首歌因出色的歌词获得了美国最佳社会先驱奖),“DON'T CRY”在billboard排行榜上停留将近3年(147)周,创下了摇滚乐的神话DON'T CRY这首歌中q花乐队一改从前的愤怒激烈,两名主唱一沧桑一哀婉低吟出一段令荡气回肠的柔情曲,而歌曲表达出的无奈和失意正是愤怒的极至阿。不止在歌收尾的地方,在歌起时就有淡淡的[ai]的呻吟声,而且在整首歌里拖长的[ai]音非常之多,以我的听觉来看,他们应该是通过加长的[ai]鸣来表达一种撕心裂肺的心痛,在MTV版本中,两位主唱的女友皆因他们的不够珍惜而伤心离去,甚至香消玉陨,mtv用很长的篇幅来追忆从前的美好时光,悔恨的心痛表达的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在结尾的[ai]鸣中,主唱AXLROSE迎着从窗顶透射进的光尘颤抖双手,倏的一支美丽的白鸽振翅而去,或许这[ai]鸣中还隐藏着再续前缘的一种奢望!
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又译甲克虫乐队)毫无疑问是流行音乐界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拥有最多歌迷,最为成功的乐队。披头士乐队对于流行音乐的革命性的发展与影响力无人可出其右,对于世界范围内摇滚乐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影响了自60年代以后的数代摇滚乐队的音乐和思想,直接影响了摇滚乐的变革和发展,在英国,披头士乐队更是影响了60年代至今几乎每一支乐队的形成和发展。而乐队中四名伟大的音乐家,特别是约翰·列侬(John Lennon)和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对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后辈摇滚歌手及音乐创作者们的影响持续至今。披头士乐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引领了轰轰烈烈的,被美国称为“英国入侵(British Invasion)”的音乐文化入侵浪潮,从根本上冲击了美国音乐的基础,彻茁裨崃恕懊ㄍ酢卑6��埂て绽姿估Elvis Presley)的王朝,统治了美国唱片市场,并影响了此后美国本土流行音乐的发展道路,对于美国唱片工业冲击形成的影响,时至四十年后的今天仍能找到遗留的痕迹。
虽然从成立到解散,披头士乐队仅仅存在了十年的时间,但是乐队作为一个音乐文化的革命者,他们不仅拥有世界上最高,而且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唱片销售纪录,而且他们的文化影响力也早已超过了其艺术的本身。披头士乐队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早已成为了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了英国文化和英国历史的一个商标,他们中的成员也有被英国女王加封晋爵。披头士乐队引领了六、七十年代世界各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方向,成为时尚流行的风向标,关于披头士乐队的任何东西全部都成为了最具文化内涵的商品,而披头士乐队曾经使用过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以惊人的天价来拍卖。披头士乐队除了不计其数的登上各种杂志的封面以外,还经常登上世界多个国家的邮票和明信片等纪念品,他们拥有不计其数的相关主题博物馆和纪录片,**等相关文化资料储存组织。除此以外,在世界上至今仍拥有大量的披头士乐队成员的职业模仿者,以及专业组织和评判模仿大赛的机构和组织。披头士乐队以及披头士文化早已成为人类在20世纪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被永远铭刻,他们作为上个世纪流行文化的商标,从未受到任何的挑战。
回溯披头士乐队的形成、发展以及他们数不胜数的光辉成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最初,这支神话般乐队的开始是从英国名城利物浦开始的。早在披头士乐队录制专辑轰动世界的五六年之前,这支看起来和其他无名乐队并没有太多区别的音乐团体就已经开始了他们传奇般的经历。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流行起了噪音爵士乐,当时只有十几岁的约翰·列侬(出生于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在美国纽约遇刺身亡)就是当时追逐潮流的一个叛逆青年,1956年,16岁的约翰·列侬在利物浦一处教堂里结识了小他两岁的保罗·麦卡特尼(出生于1942年6月18日),两人都给对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双子星走在了一起。1957年3月,正在高中读书的列侬购买了一把吉他,并且在高中校园里组建了一支名叫Quarrymen的噪音爵士乐队,乐队的名字来源于他们的学校Quarry Bank高中。保罗·麦卡特尼马上就加入了列侬的这支乐队担任另外一名吉他手,不久之后麦卡特尼的好朋友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出生于1943年2月25日,2001年11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因恶性脑肿瘤去世)也加入了乐队成为了第三名吉他手,与此同时也陆续的有其他乐手临时性加入并退出这支高中校园里的乐队,其中留队时间较长的是乐队的鼓手柯林·汉顿(Colin Hanton)他于1957年加入,于1958年退出。最终,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哈里森这三名利物浦吉他手在50年代末构成了Quarrymen乐队的核心稳定阵容。
1960年3月,约翰·列侬的大学同学兼好友,才华横溢的贝斯手斯图亚特·苏茨里费(Stuart Sutcliffe,出生于1940年6月23日,1962年4月10日因突发型脑出血病逝)加入了Quarrymen乐队,同时他建议乐队更名为甲壳虫乐队(the Beetles),1960年夏天,Quarrymen乐队把名字变更为银色披头士乐队(the Silver Beatles),一直缺乏固定鼓手的乐队也找到了合适的鼓手彼德·贝斯特(Pete Best,1941年11月24日出生在印度Madras市)加入,同年8月份,乐队正式定名为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随后披头士乐队前往联邦德国的汉堡作为乐队在欧洲的起点,但是汉堡的经历却为披头士乐队泼了一头冷水。在汉堡,劈头士乐队虽然非常成功的在当地的一些俱乐部站住了脚,并且成为了当地一支小有名气且颇受欢迎的乐队,但是在1960年末,由于乔治·哈里森尚未成年,所以他们被西德方面遣送出境,披头士乐队再次回到了英国的利物浦,但是乐队通过在利物浦的一些演出渐渐成为了当地较为知名的小乐队。
1961年3月份,披头士乐队再次回到了德国的汉堡,去作为汉堡歌星托尼·谢里丹(Tony Sheridan)的后备乐队来参与专辑的录制工作,在此期间披头士乐队也创作了一些歌曲,但是没有被发表,不过这些音乐在披头士乐队成名之后陆续的被发行,这些早期作品证明了他们从这时开始就已经开始展现自身的才华了。与此同时,披头士乐队在利物浦的事业发展则日渐辉煌,在当地的俱乐部和酒吧的演出使他们渐渐从一支地下乐队逐渐的走向当地音乐文化的前台,在利物浦和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地区,披头士乐队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忠实的歌迷和听众群体,而他们在卡文俱乐部(Cavern Club)经常性的演出表演早已成为了流行音乐界的一个传奇,整个1961年,披头士乐队的一系列活动为他们日后的成功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但是同样在1961年,乐队的贝斯手斯图亚特·苏茨里费却重新回到了大学校园去完成他的学业,保罗·麦卡特尼转而成为了乐队新的贝斯手,乔治·哈里森成为了主吉他手,约翰·列侬担任节奏吉他,彼德·贝斯特担任鼓手,但同时他们在演唱和表演的时候又经常互换和演奏其他各种乐器,而每个人几乎都是乐队的主唱歌手。
在1961年,披头士乐队在利物浦演出和表演的过程中,乐队从最初时候的仅演唱翻唱曲目,到后来乐队成员自行创作歌曲,特别是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两个人相互合作创作了大量在日后脍炙人口的歌曲,同时他们也开始了自己音乐风格的探索,从最初的噪音爵士乐,到逐渐从民谣,布鲁斯,R&B音乐和摇滚音乐中汲取精华加以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开始了在各种乐器演奏技巧并将其融入乐队音乐的摸索。同是在这一年,披头士乐队的忠实歌迷,乐队前贝斯手苏茨里费的女朋友Astrid Kirchherr突发奇想,让乐队的所有成员全部把头发剪成拖把头一样的发型,这一起怪诞的想法变成了现实,这一发型也成为了披头士乐队成名以后的商标之一,并且带动了后来的流行方向。不过并不是乐队每一名成员都非常乐意把头发剪成拖把头一样的发型,乐队的鼓手贝斯特就特例独行的留着和乐队其他成员完全不同的发型。1961年底,披头士乐队的巨大潜力被利物浦的唱片店老板布莱恩·爱泼斯坦(Brian Epstein,生于1934年9月19日,1967年8月27日由于吸毒过量死于伦敦的家中)所发现,并且在不久之后成为了披头士乐队的经理人,他成功的运作即将把披头士乐队带上世界音乐的颠峰。
1962年1月1日,披头士乐队前往Decca Records唱片公司试音,但是最终被唱片公司管理人员迈克·史密斯(Mike Smith)回绝,并且声称,吉他乐队已经没前途了。此前他们已经被多家唱片公司所拒绝,但是在爱泼斯坦的带领下,披头士乐队再次前往百代(EMI)唱片公司的下属Parlophone公司碰运气,经过试音之后,唱片公司制作人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在1962年5月9日和披头士乐队正式签约。除了忙于和唱片公司的签约谈判,披头士乐队还继续在德国和英国进行演出,而成功和唱片公司签约后的爱泼斯坦开始潜心包装乐队的形象,除了已经形成的发型之外,还在着装等各方面打造披头士乐队,1962年8月16日,不合群的鼓手彼德·贝斯特被爱泼斯坦开除出队,这一决定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议,而他的被开除原因也是被传说的多种多样,有说法称贝斯特的离队是因为他不合群体的着装打扮和发型,也有说法称贝斯特是因为古怪多变的性格,以及乐队其他成员嫉妒他良好的形象,特别是在女性歌迷中的地位而被开除,还有说法称制作人乔治·马丁对他的鼓技不满。最终,利物浦土生土长的鼓手林戈·斯塔尔(Ringo Starr,原名Richard Starkey,生于1940年7月7日)被应招入队取代了彼德·贝斯特,而乐队的成员也实现了清一色的利物浦本土化。而1962年对于披头士乐队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就是乐队的前任贝斯手斯图亚特·苏茨里费因脑出血病逝,年仅22岁。林戈·斯塔尔加入之后,披头士乐队立即开始了乐队第一支单曲《Love Me Do/PS I Love You》的录制。在这首单曲发行之后,顺利的排进了英国单曲榜的前20名,据说爱泼斯坦为了乐队的单曲能够进榜而自掏腰包购买了一万张,同时,披头士乐队也正式成为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固定表演嘉宾,从1962年到1964年,披头士乐队共在BBC进行了50多场表演。
1963年,披头士乐队的第二首单曲《Please Please Me》迅速成为了英国单曲榜的冠军单曲,同时这首单曲也被公认为是“英国入侵”浪潮的标志性单曲。随后披头士乐队发行了第三首单曲《From Me to You》同样成为了英国单曲榜冠军。1963年3月22日,披头士乐队发行了第一张专辑《Please Please Me》,这张专辑在发行之后迅速成为了英国专辑榜的冠军,并且在冠军位置上异常惊人的连续称霸了长达30周的时间,这在英国引起了轰动,上至皇室宗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被披头士乐队的音乐所吸引,无论男女歌迷都为之倾倒,这些狂热者们也拥有了自己的专有名词“Beatlemania(披头士狂)”。披头士乐队的音乐在这时候已经初步成型,他们富有活力的音乐迎合了战后英国新一代的年轻人要求文化解放的思潮,带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同时他们的音乐融合了不同的风格和音乐元素,无可挑剔的音乐旋律以及谐和的音乐融合,兼有活力四射的吉他演奏以及诗意般的歌词和极其富有感染力的演唱,因而迅速主宰了英国的音乐市场,也带动了整个英国文化的发展,保罗·麦卡特尼和约翰·列侬成为乐队音乐创作的核心,两位天才之间的完美配合成为了音乐界的一段佳话。而制作人乔治·马丁卓越的制作才能也被人们所肯定,他完美的理解了披头士的音乐,并且精妙的音乐和器乐编排,成为了披头士音乐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披头士乐队的更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并没有使自己的音乐陷入一个程式化的怪圈,他们并没有使自己的音乐停滞不前,而是不断的摸索前进,进一步的去发展完善自己的音乐风格,并且在编曲,创作,以及器乐的表演方面进一步提高。披头士乐队在1963年底发行的第二张专辑《With the Beatles》,除了进一步的巩固了他们的地位之外,也充分表现了乐队在作曲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