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频数、频率之类的数学公式!急用

求频数、频率之类的数学公式!急用,第1张

频数:落在各小组内数据的个数频率=每个小组的频数/数据总数但频率与平均数没关系有关系的是方差n个数据 x1,x2,x3,xn 的方差为:S2=[(x1-x’ )2+(x2-x’ )2+ (x3-x’ )2+ (x4-x’ )2+……+ (xn-x’)2]其中x’是n个数的平均数

频率=频数/总量

例如:下图中从图上可以看看出,52的有2个人;57的有6个人;62的有8个人;67的有12个人;72的有8个人;77的有6个人,82的有4个人;87的有3个人;92的有1个人;97的有1个人。

所以,求52的频率=2/(2+6+8+12+8+6+4+3+1+1)

82的频率=4/(2+6+8+12+8+6+4+3+1+1)

扩展资料

频率的性质

当重复试验的次数n逐渐增大时,du频率fn(A)呈现出稳定性,逐渐稳定于某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事件A的概率,这种“频率稳定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统计规律性。

频率有如下性质:

(1)非负性:0小于等于fn(A)小于等于1;

(2)规范性:fn(Ω)=1 (注:Ω表示样本空间);

(3)可加性。

频率=频数/总数。还是举个例子好一些吧:
某班统计学成绩分组为:
90分以上 5人 (频数) 10% (频率=5/50)
80—90分 22人(频数) 44%(频率=2250)
70—80分 15人(频数) 30%(频率=15/50)
60—70分 6人 (频数) 12% (频率=6/50)
60分以下 2人 (频数) 4%(频率=2/50)
合计 50人(总数) 100%
这样该明白了吧,哈哈~~

频数是一组数列当中,某个元素出现的次数,就叫做频数。简单的可以直接数出来,复杂的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求出。

例如,在20个球里任意选出10个,出现了6次黄球,6就是黄球的频数。6/20就是黄球的频率,也就是用频数/总体。


频数(Frequency),又称“次数”。指变量值中代表某种特征的数(标志值)出现的次数。按分组依次排列的频数构成频数数列,用来说明各组标志值对全体标志值所起作用的强度。各组频数的总和等于总体的全部单位数。频数的表示方法,既可以用表的形式,也可以用图形的形式。

如有一组测量数据,数据的总个数N=148最小的测量值

=003,最大的测量值

=3167,按组距为△x=3000将148个数据分为11组,其中分布在1505~1805范围内的数据有26个,则称该数据组的频数为26。再如在3149324中,‘9’出现的频数是1,出现的频率是

=176%。

一般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频数与总数的比为频率。频数也称“次数”,对总数据按某种标准进行分组,统计出各个组内含个体的个数。而频率则是每个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在变量分配数列中,频数(频率)表明对应组标志值的作用程度。频数(频率)数值越大表明该组标志值对于总体水平所起的作用也越大,反之,频数(频率)数值越小,表明该组标志值对于总体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小。

1、频数分布

我们把各个类别及其相应的频数全部列出来就是频数分布或称次数分布。将频数分布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调查数据经分类整理后形成频数分布表。

2、累积频数(Cumulative frequencies)

累积频数就是将各类别的频数逐级累加起来。其方法有两种:

一是从类别顺序的开始一方向类别顺序的最后一方累加频数(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则是从变量值小的一方向变量值大的一方累加频数),称为向上累积;

二是从类别顺序的最后一方向类别顺序的开始一方累加频数(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则是从变量值大的一方向变量值小的一方累加频数),称为向下累积。通过累积频数,可以很容易看出某一类别(或数值)以下及某一类别(或数值)以上的频数之和。

对频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的次数,是描述振动物体往复运动频繁程度的量,常用符号f或v表示,单位为秒-1。为了纪念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的贡献,人们把频率的单位命名为赫兹,简称“赫”。每个物体都有由它本身性质决定的与振幅无关的频率,叫做固有频率。频率概念不仅在力学、声学中应用,在电磁学和无线电技术中也常用。交变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电流的频率。
物理学上的:
物质在1秒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常用f表示。
物理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简称赫,也常用千赫(kHz)或兆赫(MHz)或GHz做单位。1kHz=1000Hz,1MHz=1000000Hz 1GHz=1000MHz。频率f是周期T的倒数,即f =1/T,波速=波长频率。而像中国使用的电是一种正弦交流电,其频率是50Hz,也就是它一秒钟内做了50次周期性变化。
另外,我们听到的声音也是一种有一定频率的波。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约为20-20000HZ,超出这个范围的就不为我们人耳所察觉。
数学中的频率:
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n次试验,在这n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nA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数。比值nA/n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并记为fn(A)
⒈当重复试验的次数n逐渐增大时,频率fn(A)呈现出稳定性,逐渐稳定于某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事件A的概率这种“频率稳定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统计规律性。
⒉频率不等同于概率由伯努利大数定理,当n趋向于无穷大的时候,频率fn(A)在一定意义下接近于概率P(A)
英文释义: frequency
数学中的频率计算:
随机事件在n次试验中发生m次的相对频次m/n。一般物理科学中频率指每秒中的振动次数,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确定性的。
在一定条件下,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观察或测验,每实现一次条件组,称为一次试验。其结果称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随机事件 A发生的概率p(A)是该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其数值在0与1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试验,如果事件A不可能发生,则p(A)=0;如果事件A必然发生,则p(A)=1。随着试验次数n的增大,频率接近于概率的可能性也越大,即:
式中δ是任意小数值。
水文现象是复杂的自然现象,其出现的概率无法确知,只能通过统计实测水文资料中出现的频率作出推断。由于受到所依据资料的限制,总会带有一定的误差。
描述水文随机现象的随机变量X , 一般属于连续型。因此,X等于任意数x的概率是p{X=x}。水文计算中以累积频率曲线FX(x)~x来描述水文变量的统计特性。如求长江宜昌站年洪峰流量大于或等于 80000m3/s的概率p{X≥80000}=FX(80000)。
在水文计算中,一般根据实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推估水文变量的频率密度函数fX(x),再对fX(x)积分(见图),可求得水文变量累积频率函数FX(x):
水文计算中,习惯上把累积频率曲线FX(x)简称为频率曲线,fX(x)~x曲线则称为频率密度分布曲线。
频数
在一组依大小顺序排列的测量值中,当按一定的组距将其分组时出现在各组内的测量值的数目。
如有一组测量数据,数据的总个数N=148最小的测量值xmin=003,最大的测量值xmax=3167,按组距为△x=3000将148个数据分为11组,其中分布在1505~1805范围内的数据有26个,则称该数据组的频数为26。
再如在314159265358979324中,‘9’出现的频数是3,出现的频率是3/18=167%
一般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频数与总数的比为频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29034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