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贯习 高传平 解桂花 王燕 段峰
摘要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腰椎峡部裂病人12例,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分析椎体滑脱、峡部裂、骨痂、骨赘和纤维组织增生在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重建(SSD)、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建(MPR)的表现。结果 MIP、SSD和VR对显示椎体滑脱及峡部裂较好,不能显示骨痂、骨赘和纤维组织增生; MPR显示椎体滑脱、峡部裂、骨痂及骨赘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均较好。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对显示腰椎峡部裂及其相关改变效果良好,对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value of 3D reconstruction via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lumbar spondyloschisis (LS) Methods The manifestations of vertebral olisthy, spondyloschisis, osteophyma, bony callus and fibroplasia in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surface shade display (SSD), volume rendering (VR), an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 were analyzed with 3D reconstruction via spiral CT in 12 patients with LS Results Vertebral olisthy and LS were welldisplayed in MIP, SSD, and VR, while osteophyma, bony callus and fibroplasia were not demonstrated Vertebral olisthy, spondyloschisis, osteophyma and fibroplasia were all welldemonstrated in MPR Conclusion 3D reconstruction via spiral 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cting LS and its related changes, which possesses a great guidance in making a operative proposal
[KEY WORDS] Lumber spondyloschisis;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Image processing, computerassisted
腰椎峡部裂又称为腰椎椎弓崩裂,是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狭细部分骨质缺损。由峡部裂及其导致的脊椎滑脱是临床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病变以第5腰椎峡部最常见,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无腰椎滑脱的腰椎峡部裂,常规椎间盘CT扫描有时不能显示峡部裂,可导致漏诊。本研究对12例椎弓峡部裂病人进行了螺旋CT三维重建,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椎弓峡部裂病人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7~65岁,平均412岁。以腰痛、下肢麻木或腰部外伤等原因来院就诊。病史1月~15年。
12 扫描方法及后处理
采用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电压为120~180 kV,电流为150 mA,准直为40 mm×05 mm,进床速度937 mm/s,螺距(pitch)1375,重建层厚0625 mm,重建间距0625 mm,矩阵512×512。后处理采用GE AW 40工作站,分别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重建(SSD)、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建(MPR)。
2 结 果
本组12例腰椎峡部裂均为双侧,其中L5者10例,L4者2例。椎体滑脱6例,按Meyerding法分级Ⅰ度5例,Ⅱ度1例。MIP显示腰椎滑脱6例,显示峡部裂11例(22侧),斜矢状位图像显示峡部裂似“狗项圈征”,骨痂、骨赘及纤维组织增生均不能显示。SSD显示腰椎滑脱6例,显示峡部裂10例(20侧),骨痂、骨赘及纤维组织增生均不能显示。VR显示腰椎滑脱6例,显示峡部裂12例(24侧),骨痂、骨赘及纤维组织增生均不能显示。MPR对腰椎滑脱、峡部裂均能显示,并能显示骨痂、骨赘及纤维组织增生;显示腰椎滑脱以正中矢状位重建图像最佳,斜矢状位显示峡部裂似“狗项圈征”。
3 讨 论
椎弓峡部裂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脊柱病变,其发生率为3%~10%。双侧峡部裂较单侧峡部裂更易导致腰椎滑脱,滑脱程度可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加重。多数病人因腰痛或(和)下肢麻木就诊,少数病人,尤其是儿童,临床症状不明显,为偶然发现。
多数椎弓峡部裂X线平片可明确诊断,在45°斜位平片上,正常附件的投影形似“猎狗”状,椎弓峡部似“狗颈”,当峡部裂时,“狗颈”部出现斜行的条带状透亮间隙。X线平片为重叠图像,可因结构重叠而漏诊为其缺点。 螺旋 CT 可对腰椎峡部行连续横轴位扫描,椎弓峡部层面位于椎间盘水平以上约 10~15 mm。在通过椎弓峡部裂隙的CT横轴位图像上,骨性椎管皮质环的连续性中断,裂隙呈低密度,横跨峡部,断端呈不规则锯齿状,边缘可伴骨质硬化,部分可伴有碎裂的骨块,椎管左右径及相应侧隐窝不同程度狭窄[1]。病变可为单侧或双侧,前者表现为一侧峡部断裂,后者表现为双侧峡部断裂。如果扫描层面局限于椎间盘或小关节层面,可不显示峡部裂隙,易漏诊;若伴有椎体滑脱,相应椎间盘层面椎管前后径增宽。
随着CT采集技术(容积采集)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T图像后处理功能繁多,但并非每一种重建技术均可用于骨骼系统疾病的显示。因此,针对特定的部位,除应选择最佳扫描方法和最佳采集参数以外,还需对采集的数据使用最优的重建方法进行二维或三维重建。三维CT成像综合了X线平片和CT二维成像的优点,显示椎弓峡部裂更加直观和全面。
MIP组织对比度高,可产生类似平片的效果。本研究显示,峡部裂可在不同的旋转角度显示,显示的峡部裂宽度在不同旋转角度也不同,在45°斜位重建图像上,能显示峡部裂真正的宽度。裂隙周围骨痂、骨赘和纤维组织增生均不能显示。
SSD能得到整个腰椎或单一腰椎的立体图像,重建时应适当提高CT值域值下限,但域值下限过高则易于造成脊柱显示不完整[2]。由于峡部裂隙的形态不规则,不同旋转角度的图像显示裂隙的形态有所不同,但对于较窄的裂隙,可造成漏诊。若双侧发生病变,后位图像可同时显示双侧峡部裂。
VR可得到与解剖标本近似的图像,显示峡部裂更加直观、全面。图像可任意角度旋转,由于不同的角度脊椎各结构能相互遮盖,因此,只能从后位及侧后位观察和显示椎弓峡部裂。由于VR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均低于横轴位图像,因此,对病变的细节分辨能力较差。
MPR能在任意平面上对容积资料进行分层重建,可选择显示病变最佳的层面和角度。与峡部平面平行的`斜矢状位图像,与裂隙相垂直,为显示峡部裂的最佳层面。峡部裂呈前下至后上方走行,各部分宽度不同,为确诊的特征性征象。腰椎矢状长轴面MPR 图像还能显示所有椎体及排列,能发现椎体即使轻微的滑脱[3,4]。一般人不太理解磁共振和CT的区别,磁共振注意是针对实体组织(如脑组织、肝脏等)效果优于CT !~但是,对于骨头类(如椎间盘、各种骨头)没有CT 效果好!~
其实,你检查腰椎间盘就做CT平扫(150元左右)就可以了,三维重建完全没必要!~(除非个别医院!!~你愿意做。)做过椎间融合的手术的目的是一定要达到椎体间完全融合的,也就是说两个相邻的椎体之间通过植骨的形式将两个椎体直接相连,时间久了就会融合到一起,一般普通的X光片就能看出融合的迹象,但最清楚的要数CT的二维重建像了!融合后你会在这种片子上看到两个椎体之间完全没有缝隙,已经成为一体了!病情分析:
你好,你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由于盆腔炎引起的腰痛,但需与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等鉴别。
指导意见:
建议作盆腔B超,小便,白带等检查,必要时作腰椎的拍片、CT等检查,查找和明确病因后有针对性治疗,平时注意避免腰部负荷过大,如长时间久坐久站,肩挑手提重物等,避免腰部受风着凉,睡硬板床。我不知道你这个问题要怎么回答,如果能一下子能说清怎么看CT片。那我们这些学影像的就真白学几年了。简单的说,CT片就是把人体切成一片一片的,然后进行诊断的,当然如果是骨折的话,CT比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个重建。那样就很直观的看出骨折的情况了,而且是你一看就明白的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