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开启AHCI后需要重做系统,现有系统会出错。为什么非要用XP系统呢如果你讨厌Win7的界面完全可以换成经典主题啊,再有就是就算安装了驱动XP系统也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毕竟当初开发XP的时候还没有ACHI。建议不要用XP了。下面说明一下什么是ACHI。ACHI描述了一种PCI类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在系统内存和串行CPU设备之间扮演一种接口的角色,而且它在不同的 *** 作系统和硬件中是通用的。详细配置ACHI支持设备热插拔以及增强性能的本地指令序列(NTS,Native Trans S)技术。高级主机控制器接口 (ACHI) 是一种接口规格,它允许存储驱动程序启用高级串行 ATA 功能,如本机命令队列和热插拔。ACHI本质是一种PCI类设备,在系统内存总线和串行CPU设备内部逻辑之间扮演一种通用接口的角色。这个类设备描述了一个含控制和状态区域、命令序列入口表的通用系统内存结构;每个命令表入口包含SSD设备编程信息,和一个指向(用于在设备和主机传输数据的)描述表的指针。ACHI技术需要硬盘和主板两方面的支持。对于硬盘而言,目前还没有完全支持AHCI 10的产品,但部分硬盘已经支持NCQ功能,配合支持ACHI的主板就可以实现。主板方面,可以看到SATA工作模式和ACHI功能这两个选项,当NTS模式设置为Enhanced时, ACHI可选择Enable或Disable;当CPU模式设为Compatible时,ACHI选项不可见(默认Disable)。处理方法01何谓AHCI功能全名 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中译:进阶主机控制器介面,它是 Intel 所主导的一项技术,可以发挥SATA硬盘的潜在加速功能,大约可增加30%的硬盘读写速度。02何谓SATA硬盘指 Serial ATA硬盘,是由PATA:Parellel ATA演进;SATA目前为主流,排线细、传输速度快,而PATA排线宽,速度较慢,旧电脑硬盘都是用此架构,将被世代交替,俗称IDE硬盘,故新买电脑要选择SATA硬盘,且需是SATA2的规格。03AHCI所需具备之要件-1硬盘驱动器必须有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 )原生伫列的功能,一般都是SATA2的硬盘,目前市面上销售的SATA硬盘应该都是此规格。-2电脑主机板南桥晶片,要有支援AHCI的能力,故旧电脑是无法享受。-3电脑BIOS要将AHCI功能打开,未打开也是无法享受。04如何开启AHCI功能新安装作业系统(OS):XP光驱启动安装系统,必须先按下F6载入具备AHCI功能的SATA驱动程序 F6FLPY32ZIP;那事先已经安装好XP的电脑,未载入正确Driver的人,不就要重新安装 *** 作系统了吗05 *** 作系统已经存在,想补救,开启AHCI功能-1先将SATA硬盘,插在非南桥晶片所支援的SATA插槽座,例如JMicron晶片,不知外插卡可以吗-2进入BIOS将JMicron晶片由BASIC改成AHCI模式。-3进入BIOS将INTEL晶片由IDE改成AHCI模式。-4进入XP,安装IMSM(Intel Matrix Storage Manager)Intel 矩阵储存技术 IATA621EXE Driver。-5将SATA硬盘插回南桥ICH的SATA插槽,就可OK了
更改硬盘模式要进入到BIOS中设置,下面是 *** 作方法:
1开机或重启按delete 键进入,一般会在BIOS的首页,如下图;
2在BIOS首页界面,选择"Chipset"(芯片组)(用键上方位键左右两键来调调)进入到“SouthBridge(南桥),中进入设置如图1;有的主板设置硬盘模式是在Advanced (高级)中设置的,如下图2;
图1
图2
4将光标移动到 ”AHCI“ 按回车键后,按F10 保存,确定重启,然后就可以按照正常的安装程序来装系统了。
注:1不同型号的主板硬盘模式设置是不同的及BIOS界面是不同,但大多数硬盘模式都是在这里(Advanced或是Chipset)设置的;
2而有的主板默认就是AHCI 的,也可以直接开机或重启按DEL进入BIOS后按 F9恢复后按 F10保存重启就可以的。
不能,你这H97主板虽说有两个PCI-E显卡插槽到是默认的只支持A卡的crossfire交火技术,N卡的SLI双路技术不支持,不过这也不一定,有的B85的双槽主板可以通过升级BIOS来破解获得SLI技术,不知道你这款能不能破解了,起码在默认的情况下是不支持的N68芯片组不支持AHCI,因此无法开启。
PS:不是主板有SATA口就能支持AHCI的。
另外,不知道你的主板具体型号是什么,下面以N68-S为例说明SATA模式修改方法:
BIOS内——Advanced——IDEConfiguration——SATA Operation Mode,就是这里修改,可修改为IDE和RAI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