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时器怎么用?

计时器怎么用?,第1张

计时器使用的方法:
在计时器里设置一段时间,点击开始后便开始倒计时,时间结束后发出声响提醒倒计时已结束。
1、时钟功能板块。打开时钟,在标题栏可以看到它分为四个功能板块,分别是:闹钟、时钟、秒表、计时;
2、计时器。计时,指的是倒计时,在这里设置一段时间比如30分钟,点击开始后它便从30分钟开始倒计时,30分钟结束后发出声响提醒倒计时已结束;
3、时钟。在这里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在同一时刻的当地时间,点击加号添加城市;
4、秒表。点击开始图标即可开始计时,体育测试计时用的就是这类秒表,它可以分段计时和分次计时。

三更是“子时”,也就是半夜0/24时。

古代计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

1、十时辰制

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早期的历法、时间才用了十进制。在十时辰的使用早期,选择了若干关键性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的节点,帮助人们认知时间。到后来,才逐渐转变为使用数字、或天干等代码来表述。

据《隋书天文志》,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一直延续到清末。

2、百刻制

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们对时间测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动了铜壶滴漏的产生。

3、十六时辰制

十六时辰制是历算的副产品。中国早期的历法,从阴阳五行历转变为四时八节历,历算过程中,将一年切分为十二个月时,会出现以16为分母的分数。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4天,切分为12个月,则每个月30又7/16天。十六时辰制,就是配合历算而进行的时间划分。

《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记录十六时辰的十六个时间节点中的十五个: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晡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4、十二时辰制

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以日比作岁,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并将日期切分点(换日点)固定在夜半。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晚上十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丑时、凌晨三点寅时、早晨五点卯时、上午七点辰时、上午九点巳时、中午十一点午时、下午一点未时、下午三点申时、傍晚五点酉时、晚上七点戌时、晚上九点亥时。

5、时刻制、更点制

时刻制是十二时和一百刻配合使用。早期的表述方法为“时x刻”,即“时后第x刻”;宋代以后为“时初x刻、时正x刻”,即“时初现后第x刻、时正位后第x刻”

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的一日六十的分法传入中国,与十时辰制配合使用,形成了更点制。常用表述方法有x筹y点、x鼓y点、x更y点。x筹y点,反映了十时辰制在历算中比十二时辰制更便于筹算。钟鼓楼授时,通常鼓声为更、钟声为点。

古代城市实行宵禁,定时开门、关门,早晨开城门时间并不是太重要,因此人们通常会注意到相当频繁的钟声;晚上关城门时间则需要关注(不注意就得睡城里大街上),因此净街鼓(起更)必然是关注焦点。注意点的差别,衍生了一个词汇“晨钟暮鼓”。

扩展资料:

古代更点介绍: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一刻作为一更,亥时三刻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把一夜有五更,按更击鼓报时,两更之间有五点。

1、“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2:24左右做饭,4:48开船”。

2、“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6时整,

3、“三更四点”相当于1:36。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计时

计时器使用的方法:
在计时器里设置一段时间,点击开始后便开始倒计时,时间结束后发出声响提醒倒计时已结束。
1、时钟功能板块。打开时钟,在标题栏可以看到它分为四个功能板块,分别是:闹钟、时钟、秒表、计时;
2、计时器。计时,指的是倒计时,在这里设置一段时间比如30分钟,点击开始后它便从30分钟开始倒计时,30分钟结束后发出声响提醒倒计时已结束;
3、时钟。在这里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在同一时刻的当地时间,点击加号添加城市;
4、秒表。点击开始图标即可开始计时,体育测试计时用的就是这类秒表,它可以分段计时和分次计时。

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
在漫长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计时制度,从而产生不少名称。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_。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早在商朝时期,古人便发明了圭表计时,其原理便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长杆,通过影子长短的变化来判断时间。

古代的计时单位为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扩展资料:

古代一天时辰如下: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计时

在中国古代,为了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的需求,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仪器,比如圭表、日晷、漏刻等。

日晷作为最早的计时器之一,起源于圭表。圭表本身具备一定的计时功能,起着某种程度的地平式日晷的作用。

漏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计时仪器之一。漏是指装满水的漏壶,刻是指一天的时间划分单位。

古人把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命名,每个时辰两小时。

古人在把一昼夜划分成12个时辰的同时,还把一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之所以把一昼夜分成一百刻,与古代的计时工具漏刻有关。古代计时,用铜壶滴漏法,“刻”指的就是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

这一做法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120刻,南朝梁改为96刻、108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对96刻的改革,清初将其定为正式的制度。这样一来,就变成每小时4刻,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古代计时装置诸如沙漏、日晷等均不能在原理上保持精确。直到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惠更斯将这个规律运用于计时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计时摆钟,人类才进入一个新的计时时代。

古代受科技水平和计时手段的限制,把一夜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每个时段被称为“更”,每“更”为现今的两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此类推。所以叫做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立表下漏:设置日晷﹑漏刻以计时。立表,古代计时方法之一,在阳光下竖立木桩,观察它的影子以测定时间。后以“立表”为严明军纪之典。漏,漏壶中的水下滴以标记时刻。

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们的时间观念是非常淡薄的,基本上处于“睡觉睡到自然醒”的状态,醒了就去劳动,饿了就吃,活的真是潇洒自如,后来人们发现鸡叫的时候,正好差不多天亮了,于是以此为闹钟。

古代有种叫做“火钟”的计时工具,就是古人用燃香来计算时间。如读书读了一支香,做工做了两支香。或是点燃一盘香,看烧了多少,便知过了多少时间。有的人在香的某个位置拴上一根纱线,线的一端系上一个铜球,球下面放一个铜盘,当香火烧断纱线,铜球便落入盘中,叮当作响。这便是古人用的“闹钟”,和现在的闹钟相比,实在是有些土气,不过对那时的人来说已经是非常有趣了。

古人曾经发明过一种带有简单音响报时装置的“漏壶”。它的受水壶上分别有龙、虎、雀、龟的造象,在其木箭上相当于每个时辰标志的地位可能有一拨牙,到时候能拨动有关的机械结构,使朱雀塑像吐出一个珠子,击响铜盘而报告时间。这种机械不但报时准确,作为玩具也是妙趣横生。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到了公元1360年的时候,詹希元创制了“五轮沙漏”,这种计时工具具备了机械性的时钟结构,堪称后世机械钟表的先祖。此外,他还巧妙地添加了一个机械拨动装置,以带动两个站在五轮沙漏上击鼓报时的木人。每到整点或一刻,两个木人便会自行出来,击鼓报告时刻。不过明朝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下滑,古人也没有制作出更先进的计时工具。清朝皇宫里流行的钟表是西方传教士带到中国的,中国人开始用起了西洋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30067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