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差就是纬度差,经差就是经度差。相当于两个数字之间的差距。例如:比如:某船由38度55'N航行至18度55'N,两地纬差为90-24。如果在不同半球,纬差和经差都是数字相加的。例如:某船由20度40'N航行至73度35'S,;两地纬差为24+26。
经纬度:
经纬度是经度与纬度的合称组成一个坐标系统,称为地理坐标系统,它是一种利用三度空间的球面来定义地球上的空间的球面坐标系统,能够标示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纬线和经线一样是人类为度量方便而假设出来的辅助线,定义为地球表面某点随地球自转所形成的轨迹。任何一根纬线都是圆形而且两两平行。纬线的长度是赤道的周长乘以纬线的纬度的余弦,所以赤道最长。
纬度:在赤道上,经度相隔1度的实际距离是111km,南、北纬60度上,实际距离是赤道的一半经度:纬度相隔1度的实际距离是111km
1、在同一条经线上,不同纬度的两地,算出两地的纬度差,再乘以111km
2、在同一条纬线上,不同经度的两地,视情况而定:
a、两地同在赤道上,算出经度差,再乘以111km
b、两地同在南、北纬60度上,算出经度差,再乘以555km
3、任意两地之间的距离用勾股定理求,公式是:111kmcosx(x为该地纬度)
北京纬度为39°54′N,马来西亚纬度为1°22′N,则两地纬度差为38°32′,根据纬度相差1度,纬度1秒的长度,地球的子午线总长度大约40008km。
平均:纬度1度 = 大约111km;纬度1分= 大约185km;纬度1秒= 大约308m。那么距离相差111km的规律,计算得两地南北距离为4281km。
经度分为360度,每15度1个时区,其中0度的叫本初子午线,是第一个进入新一天的地方,然后向西每过1个时区就相差1小时。
例如是早上5点,那么向西一个时区就是早上4点,再过1个时区就是早上3点,依此类推,向东则相反,一直到本初子午线,也就是说本初子午线两侧刚好相差23个小时,从赤道向两级,纬度越来越高。赤道是划分南北两半球的分界线。
经纬度1度=60分=3600秒,这个六十进制是古巴比伦人定制的,我们今天仍然在使用,只要关于角度和圆都是一样。
赤道的纬度为0°,将行星平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纬度是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位于赤道以北的点的纬度叫北纬,记为N,位于赤道以南的点的纬度称南纬,记为S。
纬度数值在0至3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低纬地区,纬度数值在30至6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中纬地区,纬度数值在60至9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高纬地区。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和北极圈是特殊的纬线。
扩展资料:
经纬度计算方法
在地球上任何地点,只要有只表,有根竹竿,一根卷尺,就可知道当地经纬度。但表必须与该国标准时校对。
方法如下:
1、先算两分日
比如在中国某地,杆影最短时是中午13点20分,且杆长与影长之比为1,则可知该地是北纬45°(tgα=1),东经100°(从120°里1小时减15°,4分钟减1°)杆长与影长之比需查表求α,这里用了特殊角。
2、再算两至日经度的算法不变 纬度在北半球冬至α+235°,夏至α-235°在任意一天加减修正值即可。
3、修正值算法:就是距两分或两至日的天数差乘以94/365 比如2013年2月17日,2013年3月22日春分差33天,即太阳直射点在南纬
33×94/365=85°
所以今天正午时得到的纬度是(arctgα+85)°
tgα= 杆长/影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纬度
1、计算时差: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注:其中东时区用正数表示,西时区用负数表示)。
2、计算区时:要求时区区时=已知时区区时±时差(注:要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最东为东12区,则要求时区区时=已知时区区时+时差,反之相减)。
举例:已知北京时间为3月26日5点,求东十区,东一区,西五区区时。
东十区与东八区时差:10-8=2(注: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其中东时区用正数表示,西时区用负数表示)
东十区区时:5+2=7,即3月26日7时(注:要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最东为东12区,则要求时区区时=已知时区区时+时差,反之相减)
东一区与东八区时差:8-1=7
东一区区时:5-7→24+5-7=22,即3月25日22时(注:5-7不够减,则从前一天借24小时再参与计算)
西五区与东八区时差:8-(-5)=13
西五区区时:5-13→24+5-13=16,即3月25日16时
(1)赤道和经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 (2)纬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COSθ(θ为当地的纬度) (3)对趾点的计算:经度互补,一东一西;纬度相等,一南一北。 地理坐标的计算 (1)利用正午太阳公式求当地纬度 (2)当地纬度=北极星的仰角 (3)当地经度=已知经度±1°∕4分钟×时差 其它:时间的计算 1、求时区: 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3、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太阳高度的计算 1、求正午太阳高度: H=90°-︱纬度差︱(纬度差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差) 2、求子夜太阳高度: H=︱纬度和︱-90°(纬度和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和) 3、求南北两楼的楼间距: L=hcotH (h为楼高,H为该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的计算 1、求昼长: (1)昼长=昼弧∕15° (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3)昼长=24-夜长 (4)昼长=(12-日出地方时)×2 (5)昼长=(日落地方时-12) 2、求夜长 (1)夜长=夜弧∕15° (2)夜长=24-昼长 (3)夜长=(24-日落地方时)×2 (4)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1、求日出时刻: (1)日出时刻=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2)日出时刻=12-昼长∕2 2、求日落时刻: (1)日落时刻=当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2)日落时刻=12+昼长∕2 比例尺的计算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缩放图幅面积=原图幅面积×比例尺缩放的平方 相对高度的计算 (1)陡崖相对高度:(n-1)d≤H<(n+1)d (n为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2)H=T∕6°×1000米 (H为两地相对高度,T为两地温差) 有关人口的计算 (1)人口密度=人口数∕总面积 (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3)生育率=出生人口数∕育龄妇女数 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 (1)角速度=360°∕24小时=15°∕小时 (2)线速度=周长∕时间=2∏RCOSθ∕24小时(R为地球半径, θ为当地纬度)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