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你、他字的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隶书、草书和行书怎么写?

我、你、他字的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隶书、草书和行书怎么写?,第1张

你好,
我、你、他这三个字不都是自古就有的,而且字形、字义也不尽相同,很难对应古文字。具体说——
我,古代第一人称多用“吾”,只有在相对于对方时才用“我”。我的古文字如下:
甲骨文:无
金文:无
篆书:弌
楷书:我
隶书:我
草书:我
行书:我
你,上古没有这个字,通常用“尔”。因此,古文(甲骨文、金文、篆书)没有字源。你的现代文字如下:
楷书:你
隶书:你
草书:你
行书:你
他,现代才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古代字义很广,泛指一切除此以外事物,如“他山之石”。他的古文字如下:
甲骨文:无
金文:无
篆书:弎
楷书:他
隶书:他
草书:他
行书:他

甲骨文由来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 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字记载的是后来被称为汉字的中国汉朝隶书文字的渊源。为与宋书(体)、明书(体)、楷书、形式上一致,可以称甲体(书)、骨体(书)、金体(书)、帛体(书)、竹体(书)。为与“汉字”对应,可以称为商(夏、殷)字。
对比汉字与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才好理解字本义。(与《说文》不同,本网站把字形成渊源分为象形、象声、象事这分类要素的进一步分化的象形[可见;静态]、象声[目不可见;耳闻]、象事[可见;动态]、象意[不可见;思考]是后来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的渊源)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一四○○)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兽骨龟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内,除极少数属於纪事外,大部分是属於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人们使用毛笔和小铜刀,把文字书写、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当时所用材料大部分是乌龟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后人於是合称为「甲骨文」,也称为「卜辞」或「贞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来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大约在十五万片以上。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极少一部份是完整的。已经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除去重复的和异体的 约有四千五百个左右。其中,能够准确认识的约有九百 多字,这些大多数是比较常用的字。此外,不能确认的 约三千五百字,大多数是人名、地名等专名字。
甲骨文的内容是什麼呢?甲骨文距离现在虽然已经有了三千多年,但是它已经是一种相对地定型。并且书写得熟练,很成熟的文字了。它的文辞的内容除了关於占卜某时某日的吉凶、祭祀(常卜要杀多少人、多少牛、羊、犬等牲畜)、征伐、狩猎和年成的丰欠以外,还有占卜天气风雨、出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等。
甲骨文最先是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里被发现的,当时,无意中让它们重见天日的农夫们,把这些为数不少的骨头当作药材,卖给药铺。清末时,一些骨片传到刘鹗手中,刘鹗立刻发现到这些骨片上的文字比周朝青铜器上的钟鼎文年代更早。后来,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学者也开始著手研究这些文字,并进一步确定这些文字的年代是商朝。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甲骨文的发现最早时间,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发现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村人於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奥难辨的文句。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药店为药村。直至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经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确定了它在研究历史资料上具有珍贵的价值后,就开始被介绍到了学术界。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瘁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甲骨学的著述,最早问世的是刘鹗的「铁云藏龟」,时在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 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更有欧美传教人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於民国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应推董作宾先生。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国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为二十八,后期自民国十七年戊辰,到民国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 甲骨文字风格衍变:甲骨文字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互用发展所造成,大体上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董作宾氏据殷代卜辞,把贞卜人群,分为五个时。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錝时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至为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艰作。此类大字常是强力的,雕的笔划很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都极为精彩。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其书家有韦、永、宾。 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祖甲、祖庚是继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贤君,所以当时的卜师,严守规则而少变化。其书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廪辛、庚丁时)书风转变,陷於颓靡,前期老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期的书家,笔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笔误颇多。此期书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的贞人,卜辞上不署书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时代新兴书家,尽去前期笔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动、劲峭、时逞放逸不羁之趣。此期署名之书家,仅狄一人,其余尚未发现。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代)的书风、除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的都异常严肃工整。理由是: 贞卜事项,王必躬亲,卜辞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蝇头小楷,文风丕变,制作一新。其书家有泳、黄。
甲骨文占卜的方法是将处理后的龟甲或兽骨,在背面加以钻洞到即将穿透又尚未穿透的程度,再用火烘灼,龟甲的正面就会在钻洞的四周围出现裂纹,这些纹路称为「兆」。负责观察纹路的人,也就是负责占卜的人,叫做「卜官」,在判断吉凶之后,才将卜问的内容书写、刻画在甲骨上。除了卜吉凶之外,有部分甲骨文是用来记事的。记事的甲骨文字多用刀子契刻,有的先用笔写,然后刻画出来,也有的是直接刻画出来的。甲骨文多数由上而下直行书刻,这种方式仍是今日中文常用的格式。 事实上,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文字的产生其实远在甲骨文之前,例如一些刻画在陶器上的文字~陶文,在六千多年前已经产生。如果文字代表文明的开始,可知甲骨文之前中国文明的脚步早就启动了。
肩胛骨文
河南安南小屯出土,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藏。商朝在西元前十八世纪,是当时东亚唯一使用文字的国家,殷商迷信鬼神,遇事都要贞卜,而贞卜一般都用龟腹甲或牛肩胛骨,合称甲骨。依董作宾先生的甲骨文断代,我们知道甲骨文的字体结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形式,本件属於第一期甲骨文。

如下图:

一、甲拼音jiǎ

1、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

2、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

3、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

4、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

5、现代用金属做成有保护功能的装备。

6、某些动物身上有保护功能的硬壳。

7、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

8、旧时户口编制单位。

二、骨拼音gǔ

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

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

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

4、指人的品质、气概。

三、文拼音wén

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

2、刺画花纹。

3、记录语言的符号。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作文[zuò wén]

写文章(多指学生练习写作)。

2、文化[wén huà]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3、语文[yǔ wén]

语言和文字。

4、课文[kè wén]

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

5、文本[wén běn]

文件的某种本子(多就文字、措辞而言),也指某种文件。

中国汉字高达八万之多,其中不乏一些特殊汉字。

笔画最多的字高达172画,其更像一副画,而不是一个汉字。

这个字如果书写的话,绝对是一个大工程,得构思,得布局,非书法功底深厚的人不可书写。这个字的读音也备受争议,念”huang"或者“chao"。

扩展资料

据记载,中国的汉字是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发明创造的,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不过目前确切的来说,只能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这个时期有了商朝的甲骨文。按时间计算,应该是公元前1300年+公元2018年,也就是产生于3300多年前。

汉字从古代发展至今,关于笔画最多的汉字一直是个争议问题。就在几年前,中国语言研究院正式宣布,目前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是由4个中国繁体汉字“龙”组成,读音为zhé,一共64画。意思是唠唠叨叨,话多,是“詟”的异体字,收录于《汉语大词典》、《中华大字典》、《字汇和字汇补》《康熙字典补》中。虽然官方公正了,但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还是有一些汉字的笔画远远多于64画。

据记载,中国的汉字是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发明创造的,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不过目前确切的来说,只能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这个时期有了商朝的甲骨文。按时间计算,应该是公元前1300年+公元2018年,也就是产生于3300多年前。

汉字从古代发展至今,关于笔画最多的汉字一直是个争议问题。就在几年前,中国语言研究院正式宣布,目前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是由4个中国繁体汉字“龙”组成,读音为zhé,一共64画。意思是唠唠叨叨,话多,是“詟”的异体字,收录于《汉语大词典》、《中华大字典》、《字汇和字汇补》《康熙字典补》中。虽然官方公正了,但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还是有一些汉字的笔画远远多于64画。

据记载,中国的汉字是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发明创造的,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不过目前确切的来说,只能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这个时期有了商朝的甲骨文。按时间计算,应该是公元前1300年+公元2018年,也就是产生于3300多年前。

汉字从古代发展至今,关于笔画最多的汉字一直是个争议问题。就在几年前,中国语言研究院正式宣布,目前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是由4个中国繁体汉字“龙”组成,读音为zhé,一共64画。意思是唠唠叨叨,话多,是“詟”的异体字,收录于《汉语大词典》、《中华大字典》、《字汇和字汇补》《康熙字典补》中。虽然官方公正了,但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还是有一些汉字的笔画远远多于64画。

据记载,中国的汉字是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发明创造的,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不过目前确切的来说,只能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这个时期有了商朝的甲骨文。按时间计算,应该是公元前1300年+公元2018年,也就是产生于3300多年前。

汉字从古代发展至今,关于笔画最多的汉字一直是个争议问题。就在几年前,中国语言研究院正式宣布,目前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是由4个中国繁体汉字“龙”组成,读音为zhé,一共64画。意思是唠唠叨叨,话多,是“詟”的异体字,收录于《汉语大词典》、《中华大字典》、《字汇和字汇补》《康熙字典补》中。虽然官方公正了,但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还是有一些汉字的笔画远远多于64画。

据记载,中国的汉字是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发明创造的,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不过目前确切的来说,只能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这个时期有了商朝的甲骨文。按时间计算,应该是公元前1300年+公元2018年,也就是产生于3300多年前。

汉字从古代发展至今,关于笔画最多的汉字一直是个争议问题。

就在几年前,中国语言研究院正式宣布,目前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是由4个中国繁体汉字“龙”组成,读音为zhé,一共64画。意思是唠唠叨叨,话多,是“詟”的异体字,收录于《汉语大词典》、《中华大字典》、《字汇和字汇补》《康熙字典补》中。

人们没有买账”zhé“字。因为还是有一些汉字的笔画远远多于64画。

文字的发明是件很艰辛的工程,耗时长久,动辄几百至几千年,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农业文明的发展。阶层社会有记录事务的需求,而富余的财富才可供养文字工作人员。一个地区一旦形成系统的文字书写系统,便基本扼杀相邻地区独立创造文字的可能。

据记载,中国的汉字是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发明创造的,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不过目前确切的来说,只能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这个时期有了商朝的甲骨文。按时间计算,应该是公元前1300年+公元2018年,也就是产生于3300多年前。

汉字从古代发展至今,关于笔画最多的汉字一直是个争议问题。就在几年前,中国语言研究院正式宣布,目前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是由4个中国繁体汉字“龙”组成,读音为zhé,一共64画。意思是唠唠叨叨,话多,是“詟”的异体字,收录于《汉语大词典》、《中华大字典》、《字汇和字汇补》《康熙字典补》中。虽然官方公正了,但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还是有一些汉字的笔画远远多于64画。

简单的甲骨文如下图所示:

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研究历史

在清朝光绪年间,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此种说法如今存疑)。

了题目,相信9999%的人都想仍给我一个大大的白眼,不过且慢,咱们不妨先保留白眼,拿出笔和纸,来个小小的测试。
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感mào( ); 2、gān( ) gà( );
3、měi( )丽; 4、北京的yí( )和园;
5、zhōu( )杰伦; 6、打破砂锅wèn()到底
相信大家都觉得小case一个,大笔一挥,就写成了,那你真的写对了吗?咱们来一一说道说道。

一、冒
请自行检查一下自己的“冒”字是不是上面一个“曰”或者是“日”,下面一个“目”,如果是,恭喜你,写错了。很多人这时候会用手机再打一遍这个字,然后依然觉得自己是对的。那么我们放大来看。

上下一对比,就很容易看出来,上面的两个短横,和左右是不相连的,最后的一横也是不封口的,不过下面的“目”确实“房门紧闭”。
《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冒,冡(měng)而前也。从冃,从目。”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冒”,表示的是“蒙覆着眼睛前进”,字形采用“冃、目”会义。
从这个解释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人家“冒”不管是和“曰”还是和“日”都没关系,上面其实是个“冃(mào)”。这个字其实是“冒”的本字,而“冒”又是"帽"的本字,这关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呀!
下面就是这个字的成长过程了:

甲骨文的时候,它还是个象形字,看那上面的“犄角”,表示的就是帽子上的球球装饰,下面就是个就是头套,其实就是一个帽子的生动写照了。到了金文,俩“犄角”没了,下面加了个“目”,变成了个会意字,表示我戴着头套,还露了俩眼睛。到了颜真卿的楷体这儿,出事儿了,这上面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曰”,但书法家有时候是任性的,不能把书法作品作为汉字的标准,那后面王羲之的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书写的时候,还是要以最后一个标准的宋体为主。
“冒”慢慢发展,由“冃”延续下来了的帽子的义项就渐渐消失了,于是在左边加了个“巾”,就有了咱们今天的帽子了。
同样的,日冕的“冕”也是同理,上面是“冃”哦。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x0d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x0d一、雄伟期:\x0d自盘庚至武丁,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33611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1
下一篇 2023-07-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