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甲骨文怎么写

请问甲骨文怎么写,第1张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甲骨文文字特点: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因为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为“殷”。商灭国,遂成为了废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

因此,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这种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称“契文”、或“殷契”等。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从书法的角度审视,甲骨文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一共三个基本要素。

了题目,相信9999%的人都想仍给我一个大大的白眼,不过且慢,咱们不妨先保留白眼,拿出笔和纸,来个小小的测试。
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感mào( ); 2、gān( ) gà( );
3、měi( )丽; 4、北京的yí( )和园;
5、zhōu( )杰伦; 6、打破砂锅wèn()到底
相信大家都觉得小case一个,大笔一挥,就写成了,那你真的写对了吗?咱们来一一说道说道。

一、冒
请自行检查一下自己的“冒”字是不是上面一个“曰”或者是“日”,下面一个“目”,如果是,恭喜你,写错了。很多人这时候会用手机再打一遍这个字,然后依然觉得自己是对的。那么我们放大来看。

上下一对比,就很容易看出来,上面的两个短横,和左右是不相连的,最后的一横也是不封口的,不过下面的“目”确实“房门紧闭”。
《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冒,冡(měng)而前也。从冃,从目。”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冒”,表示的是“蒙覆着眼睛前进”,字形采用“冃、目”会义。
从这个解释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人家“冒”不管是和“曰”还是和“日”都没关系,上面其实是个“冃(mào)”。这个字其实是“冒”的本字,而“冒”又是"帽"的本字,这关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呀!
下面就是这个字的成长过程了:

甲骨文的时候,它还是个象形字,看那上面的“犄角”,表示的就是帽子上的球球装饰,下面就是个就是头套,其实就是一个帽子的生动写照了。到了金文,俩“犄角”没了,下面加了个“目”,变成了个会意字,表示我戴着头套,还露了俩眼睛。到了颜真卿的楷体这儿,出事儿了,这上面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曰”,但书法家有时候是任性的,不能把书法作品作为汉字的标准,那后面王羲之的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书写的时候,还是要以最后一个标准的宋体为主。
“冒”慢慢发展,由“冃”延续下来了的帽子的义项就渐渐消失了,于是在左边加了个“巾”,就有了咱们今天的帽子了。
同样的,日冕的“冕”也是同理,上面是“冃”哦。

甲骨文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甲骨文的“日”字,是扁扁的四方形。这是因为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笔画很难刻得圆转。
甲骨文,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它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月像半月之形,因为月亮缺时多圆时少,所以表示“月亮”之意,有时与“夕”混同。甲骨文:“三日乙酉夕,月有食。”是其本义。
甲骨文中的“水”字形态各异而基本形体像水蜿蜒流动之形,两侧的点像水滴,表示水流的曲笔或多曲折、或作复式、曲向或左或右,表示水滴之点数或多或寡,于义无别。

甲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若问正宗的甲骨文怎么写?先要了解甲骨文主要特点:
一是形体不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有正有反。
二是行文的程式不统一。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都有,所以现代人读起来也有相当困难。
三是因为文字是用铜刀和石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笔画细而硬,而且多用方笔,圆笔很少。
★楼主问正宗的甲骨文怎么写?那必须对现有的甲骨文有所了解:
一、熟研甲骨文成果。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我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二、前辈所写的著作引来参考:1光绪二十九年,刘鄂《铁云藏龟》。2孙诒让(清·同治年间的举人)在55岁完成的《契文举例》。3郭沫若1931年完成的《甲骨文字研究》。4解放前罗振玉著《增订殷墟书契考释》。5现代学者所研究的成果书藉,如于省吾著《甲骨文字释林》(1979年)、马如森著《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2008年上海大学出版社)、杨寒梅编写的《图说汉字五千年》(2009年武汉出版社)、左民安著《汉字例话》(1984年10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他的《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2009年7月北京九州出版社)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你才能在书写甲骨文时做到游刃有余。
若不对以上那些文字有深刻的阅读、记忆、临摹、默写,怨怕很难“正宗”地书写出甲骨文来。
★又见楼主有问:问“正宗”二字如何写的。现引马如森著《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第0106、0566条: ★注明:①字例中的“期数”是指该字应用时期。如“一期”是“武丁”时期;“五期”是指“帝乙”、“帝辛”时期,即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汤-纣辛)。②字例中的“甲、铁、前”是指该字出处。如“甲”出自《殷墟文字甲编》;“铁”出自《铁云藏龟》;“前”出自《殷墟书契前编》等。

甲骨文研究现状怎么样?

可以肯定的说,很不乐观!笔者也是甲骨学的爱好者,我就给大家谈谈我的看法,希望大家都来关注甲骨文,谢谢!

要研究一种文字,一定要有丰富的材料做依据。自从上世纪对小屯村的发掘后,除了在陕西周原、安阳花园庄再次发掘出甲骨之外,我们基本上再没有重大的甲骨发现。面对着近年来简牍的大量出土,甲骨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如果没有新的甲骨材料出土,我们就只能依据现有材料,这样的话我们研究出来的成果很难得到佐证,如果得不到佐证,即使再新的成果也只能是猜测。

研究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人才。老一辈已经过世的甲骨学家如郭沫若、唐兰、于省吾、胡厚宣等暂且不说,就是现在甲骨学的标志性人物李学勤、裘锡圭的年龄也已经很大了。而王宇信、黄天树、杨升南等这些当初大师们的嫡传弟子也已是古稀之年了。我们的新生代在哪?有些人因为甲骨学的枯燥早就去研究其他的古文字了,如此发展下去甲骨文会成为绝学。

再看看海外的一些甲骨学的研究者们。台湾曾经是甲骨学研究的重要地区,但与大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对中国文化有所割舍,这就更谈不上研究甲骨学了。日本人也对甲骨学有深厚的研究。

甲骨文研究现状怎么样?

我们的大师们已经将容易释读的字解释了,与古文献有关的他们都一一做了注释,剩下的都是难译的,也很难在古文献中找到对应的关联。一些当时的名词,在后来已经不用了,我们便无从知晓那个字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东西。这样就给我们释读文字带来了困难,所以要想研究甲骨学我们还要加倍努力!

先说说中国甲骨文研究现状:据李学勤先生著《李学勤谈中国古代文明》一书记载,中国发现甲骨文字4000多个,可释读的不超过1500个,还不到一半。在用这些知识释读战国竹简时,面临的考验过于严峻。去年在看湖北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文字专家讲解甲骨文意思居然以许慎《说文》为标准来释读甲骨文,其成果价值实在有限。反观日本的甲骨文研究成果倒有潜力巨大的模式。至于原因,个人猜测应该是发挥了“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个人认为中国的甲骨文研究工作一定要在充分理解中国道家文化的基础上,理解战汉时期和以前时期的出土文物的形意,心意的意思后再研究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等,互相验证,最后才会有比较好的结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33635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2
下一篇 2023-07-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