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的意思是静态转换开关。
ATS为机械结构,以接触器为切换执行部件,切换功能用中间继电器或逻辑控制模块组成二次回路完成控制功能,缺点是主回路接触器工作需要二次回路长期通电,容易产生温升发热、触点粘结、线圈烧毁等故障。同时如果是大负载情况下,转换时间相对比较长,为100毫秒以上,会造成负载断电。
STS与ATS的区别:
STS静态转换开关用于在两个独立的AC电源之间转换供电,第一路出现故障后STS自动切换到第二路给负载供电,第二路故障的话STS自动切换到第一路给负载供电。
与传统的自动转换开关ATS不同,静态转换开关提供快速负载转换(一般为1/4周期),保证精密的电子设备不间断工作。负载重新转换到主输入电源实际上是瞬时的(≤5ms)。适合用于UPS与UPS,UPS与发电机,UPS与市电,市电与市电等任意两路电源的不断电转换。
ATS(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自动转换开关的简称。ATS主要用在紧急供电系统,将负载电路从一个电源自动换接至另一个(备用)电源的开关电器,以确保重要负荷连续、可靠运行。
eclipse 创建spring boot项目以及出现警告:pomxml不存在的解决办法Step 1: File=>New=>Project=>Spring Starter Project
Step 2: 填写项目基本信息
Step 3:选择需要引用的功能包
此处选择Lombok与Spring Data JPA
Step 4:项目创建完,基本结构如下:
此处pomxml前面有个错误。
右键项目=>Run as maven build,出现如下错误信息
右键项目=>Maven=>Update Project
[WARNING] The requested profile "pomxml" could not be activated because it does not exist
解决办法: 参考原文链接:>
STS教育改革运动由欧洲传播至美国,实施对象由大学生拓展至中小学生,STS教学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也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苏宏仁,民85;Cutcliffe,1989)。然而什么是STS?其理念为何?定义为何?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占主导地位有以下几种:
美国国家科学教师协会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 Association,NSTA)(1991)在「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 new effort for providing appropriate science for all」的文章中,将STS定义为将科学教学与学习建筑于人类经验脉络中的一种教育活动。
Bybee (1987) 与 Fensham (1988) 分别将STS定义为以技术和社会作为学习科学知识、技能的背景(context)为重点的科学课程。
Yager等(1992)则将STS定义的更为广泛,认为STS为一种科学教育改革的取向(Approach)、运动(Movement)或理念。其范围将不止于课程的范围,将对包括科学教育目标、课程、评量、教学与师资培育等多方面全方位的重新思考与建构(黄鸿博,民83)。 上述的学者对于STS下的一些明确的定义。都还不十分明确。但是部分学者确认为STS只能说是一种「理念」。
Pedretti & Hudson (1995) 在其研究中曾提到:「STS是一种有许多路线的运动,每种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既然有这么许多不同的由来和不同的张力,那么如果不存在各式各样的STS倾向的课程倒是有些奇怪」
由于STS教学是首先提供一种环境或背景,使学生对于此背景中的问题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它很多教育都没找到一种使学生能产生极大兴趣的办法或者情景。接下来则是让学生对于问题加以探讨,进一步设法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与背景不同,产生的问题与想出的解决方式不同,很难完全控制所有的教学内容,所以STS课程进行当中不应该限制教学内容,规定得太严格便失去了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机会。诚如Pedretti & Hudson (1995) 在其研究中曾提到:「假如STS导向的教育诉求之一是它可帮助学生在这快速变化的世界能适应生活,那么对于STS该教些什么,若排出紧凑的细目会被认为是反效果。欲使STS成为有活力的、可行的进而取代旧有科学教育,他必须能够在整体的架构下符合地方性的需要和利益,并且其本身具有充分的d性以便适合改变课程」。
它是一款字幕软件制作的文件。
所以使用TXT可以打开,使用暴风影音也是可以打开,
SubToSrt更可以了,因为就是SubToSrt制作的类似的字模文件。
就是你看E文片,下面的中文字模。。。
楼主分拿来。嘿嘿。常见排序算法(冒泡,选择,快速)的C语言实现
要实现这几种算法的关键是要熟悉算法的思想。简单的说,冒泡排序,就如名字说的,每经过一轮排序,将最大的数沉到最底部。选择排序的思想是将整个数列,分为有序区和无序区。每轮排序,将无序区里的最小数移入到有序区。快速排序的思想是以一个数为中心,通常这个数是该数列第一个数,将整个数列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于这个数的区域,一个部分是小于这个数的区域。然后再对这两个部分的数列分别排序。如果将数列分为两个部分是通过,一方面从后向前的搜索,另一方面从前向后的搜索来实现的。具体的参考后面的来自百度百科的文档。
从这几个简单的排序算法上看,有几个特点:
冒泡排序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稳定的算法。
选择排序不太稳定,但是效率上较冒泡还是有较大的提升。其实在分析的过程中就能发现,选择排序和冒泡排序相比,中间少了很多的交换过程,和比较的次数,这个应该是时间较少的原因。选择排序能够满足一般的使用。当比较的数超过以万为单位时,选择排序也还是要一点时间的。
快速排序据说是最快的。这个可以从思想上看的出来。,当记录较多的时候,快速排序的比较循环次数比上面2个都要少。但是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并不见得如此。这是因为递归效率的低下导致的。当然,估计在实际使用过的过程,快速排序估计都会使用非递归 *** 作栈的方式来实现。那样应该会效率高伤不少。估计我会在后期出一个快速排序的非递归实现来真正比较它们3个性能。在下面的程序中,可以通过调高N的数字就能看的出来冒泡排序和选择排序性能的差异。在N较小,大概几百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N较大的的时候,比如N=1000或者N=10000的时候,快速排序的递归实现就会卡死在那里了,出不了结果。
以下是具体的代码:
/
常见排序算法比较
/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timeh>
#include <windowsh>
#define N 10
#define Demo 1
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n);
void SelectSort(int arr[], int n);
void QuickSort(int arr[], int n);
void PrintArray(int arr[], int n);
void GenerateArray(int arr[], int n);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arr[N];
GenerateArray(arr, N);
#if Demo
printf("Before the bubble sort------------------------\n");
PrintArray(arr, N);
#endif
printf("Start Bubble sort----------------------\n");
clock_t start_time1=clock(); //开始计时
BubbleSort(arr, N);
clock_t end_time1=clock(); // 结束计时
printf("Running time is: %lf ms\n", (double)(end_time1-start_time1)/CLOCKS_PER_SEC1000); //输出运行时间
#if Demo
printf("After the bubble sort------------------------\n");
PrintArray(arr, N);
#endif
printf("-----------------------------------------------------------\n");
sleep(1000); // 单位是毫秒即千分之一秒
GenerateArray(arr, N);
#if Demo
printf("Before the selection sort------------------------\n");
PrintArray(arr, N);
#endif
printf("Start selection sort----------------------\n");
clock_t start_time2=clock(); //开始计时
SelectSort(arr, N);
clock_t end_time2=clock(); // 结束计时
printf("Running time is: %lf ms\n", (double)(end_time2-start_time2)/CLOCKS_PER_SEC1000); //输出运行时间
#if Demo
printf("After the selection sort------------------------\n");
PrintArray(arr, N);
#endif
printf("-----------------------------------------------------------\n");
sleep(1000); // 单位是毫秒即千分之一秒
GenerateArray(arr, N);
#if Demo
printf("Before the quick sort------------------------\n");
PrintArray(arr, N);
#endif
printf("Start quick sort----------------------\n");
clock_t start_time3=clock(); //开始计时
QuickSort(arr, N);
clock_t end_time3=clock(); // 结束计时
printf("Running time is: %lf ms\n", (double)(end_time3-start_time3)/CLOCKS_PER_SEC1000); //输出运行时间
#if Demo
printf("After the quick sort------------------------\n");
PrintArray(arr, N);
#endif
system("PAUSE");
return 0;
}
// 产生随机列表
void GenerateArray(int arr[], int n)
{
int i;
srand((unsigned)time(0));
for(i = 0; i <N; i++)
{
arr[i] = rand(); // 生成随机数 范围在0-32767之间
}
}
// 打印列表
void PrintArray(int arr[], int n)
{
int i = 0;
for(i = 0; i < n; i++)
printf("%6d", arr[i]);
printf("\n");
}
// 经典冒泡排序
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n)
{
int i = 0, j =0;
for(i = 0; i < n; i++)
for(j = 0; j < n - 1 - i; j++)
{
if(arr[j] > arr[j + 1])
{
arr[j] = arr[j] ^ arr[j+1];
arr[j+1] = arr[j] ^ arr[j+1];
arr[j] = arr[j] ^ arr[j+1];
}
}
}
// 快速排序的递归实现
void QuickSort(int arr[], int n)
{
if(n <= 1)
return;
int i =0 , j = n - 1;
int key = arr[0];
int index = 0;
while(i < j)
{
// 从后向前搜索
while(j > i && arr[j] > key)
j--;
if(j == i)
break;
else
{
//交换 a[j] a[i]
arr[j] = arr[j] ^arr[i];
arr[i] = arr[j] ^arr[i];
arr[j] = arr[j] ^arr[i];
index = j;
}
// 从前向后搜索
while(i < j && arr[i] <key)
i++;
if(i == j)
break;
else
{
// 交换 a[i] a[j]
arr[j] = arr[j] ^arr[i];
arr[i] = arr[j] ^arr[i];
arr[j] = arr[j] ^arr[i];
index = i;
}
}
QuickSort(arr, index);
QuickSort(arr + index + 1, n - 1 - index);
}
// 选择排序
void SelectSort(int arr[], int n)
{
int i, j;
int min;
for(i = 0; i < n - 1; i++)
{
int index = 0;
min = arr[i];
for(j = i + 1; j < n; j++) //找出 i+1 - n 无序区的最小者与arr[i]交换
{
if(arr[j] < min)
{
min = arr[j];
index = j;
}
}
if(index != 0) //表明无序区有比arr[i]小的元素
{
arr[i] = arr[i]^arr[index];
arr[index] = arr[i]^arr[index];
arr[i] = arr[i]^arr[index];
}
}
}
程序里有几点注意的地方:
一,在程序里,交换2个数,我使用了异或来处理。这个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为了避免产生临时变量,可以使用如下几种方式来交换2个数:
a=a^b;
b=a^b;
a=a^b;
或者
a=a+b;
b=a-b;
a=a-b;
使用第二种也挺好的。第一种异或的方式,只适用于,2个数都为int型的,a,b可以正可以负,这个没有关系,但是必须是int类型。
二, sleep()函数是包含在windowsh里面的,要加入 #include <windowh>
三, 关于随机数生成的2个函数 srand()种子发生器函数,还有rand()随机数生成器函数,自己可以参考相关文档。
四, Demo宏来控制是演示还是比较性能用的。当把N调整的很小,比如10的时候,可以设置Demo为1,那样就能打印数组了,可以看到比较前后的情况。当把N调整到很大比如10000的时候,就把Demo设置为0,那样就不打印数组,直接比较性能。
具体的算法文档参考下面的:
冒泡排序
基本概念
冒泡排序(BubbleSort)的基本概念是: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将小数放在前面,大数放在后面。即在第一趟:首先比较第1个和第2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然后比较第2个数和第3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如此继续,直至比较最后两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至此第一趟结束,将最大的数放到了最后。在第二趟:仍从第一对数开始比较(因为可能由于第2个数和第3个数的交换,使得第1个数不再小于第2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一直比较到倒数第二个数(倒数第一的位置上已经是最大的),第二趟结束,在倒数第二的位置上得到一个新的最大数(其实在整个数列中是第二大的数)。如此下去,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最终完成排序。
由于在排序过程中总是小数往前放,大数往后放,相当于气泡往上升,所以称作冒泡排序。
用二重循环实现,外循环变量设为i,内循环变量设为j。外循环重复9次,内循环依次重复9,8,,1次。每次进行比较的两个元素都是与内循环j有关的,它们可以分别用a[j]和a[j+1]标识,i的值依次为1,2,,9,对于每一个i, j的值依次为1,2,10-i。
产生
在许多程序设计中,我们需要将一个数列进行排序,以方便统计,而冒泡排序一直由于其简洁的思想方法而倍受青睐。
排序过程
设想被排序的数组R[1N]垂直竖立,将每个数据元素看作有重量的气泡,根据轻气泡不能在重气泡之下的原则,从下往上扫描数组R,凡扫描到违反本原则的轻气泡,就使其向上"漂浮",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最后任何两个气泡都是轻者在上,重者在下为止。
算法示例
A[0] 、 A[1]、 A[2]、 A[3]、 A[4]、 A[5]、 A[6]:
49 38 65 97 76 13 27
第一趟冒泡排序过程
38 49 65 97 76 13 27
38 49 65 97 76 13 27
38 49 65 97 76 13 27
38 49 65 76 97 13 27
38 49 65 76 13 97 27
38 49 65 76 13 27 97 – 这是第一趟冒泡排序完的结果
第二趟也是重复上面的过程,只不过不需要比较最后那个数97,因为它已经是最大的
38 49 65 13 27 76 97 – 这是结果
第三趟继续重复,但是不需要比较倒数2个数了
38 49 13 27 65 76 97
…
选择排序
基本思想
n个记录的文件的直接选择排序可经过n-1趟直接选择排序得到有序结果:
①初始状态:无序区为R[1n],有序区为空。
②第1趟排序
在无序区R[1n]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R[k],将它与无序区的第1个记录R[1]交换,使R[11]和R[2n]分别变为记录个数增加1个的新有序区和记录个数减少1个的新无序区。
……
③第i趟排序
第i趟排序开始时,当前有序区和无序区分别为R[1i-1]和R(1≤i≤n-1)。该趟排序从当前无序区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 R[k],将它与无序区的第1个记录R交换,使R[1i]和R分别变为记录个数增加1个的新有序区和记录个数减少1个的新无序区。
这样,n个记录的文件的直接选择排序可经过n-1趟直接选择排序得到有序结果。
常见的选择排序细分为简单选择排序、树形选择排序(锦标赛排序)、堆排序。上述算法仅是简单选择排序的步骤。
排序过程
A[0] 、 A[1]、 A[2]、 A[3]、 A[4]、 A[5]、 A[6]:
49 38 65 97 76 13 27
第一趟排序后 13 [38 65 97 76 49 27]
第二趟排序后 13 27 [65 97 76 49 38]
第三趟排序后 13 27 38 [97 76 49 65]
第四趟排序后 13 27 38 49 [76 97 65]
第五趟排序后 13 27 38 49 65 [97 76]
第六趟排序后 13 27 38 49 65 76 [97]
最后排序结果 13 27 38 49 49 65 76 97
快速排序算法
算法过程
设要排序的数组是A[0]……A[N-1],首先任意选取一个数据(通常选用第一个数据)作为关键数据,然后将所有比它小的数都放到它前面,所有比它大的数都放到它后面,这个过程称为一趟快速排序。一趟快速排序的算法是:
1)设置两个变量I、J,排序开始的时候:I=0,J=N-1;
2)以第一个数组元素作为关键数据,赋值给key,即 key=A[0];
3)从J开始向前搜索,即由后开始向前搜索(J=J-1),找到第一个小于key的值A[J],并与A[I]交换;
4)从I开始向后搜索,即由前开始向后搜索(I=I+1),找到第一个大于key的A[I],与A[J]交换;
5)重复第3、4、5步,直到 I=J; (3,4步是在程序中没找到时候j=j-1,i=i+1,直至找到为止。找到并交换的时候i, j指针位置不变。另外当i=j这过程一定正好是i+或j+完成的最后另循环结束)
例如:待排序的数组A的值分别是:(初始关键数据:X=49) 注意关键X永远不变,永远是和X进行比较,无论在什么位子,最后的目的就是把X放在中间,小的放前面大的放后面。
A[0] 、 A[1]、 A[2]、 A[3]、 A[4]、 A[5]、 A[6]:
49 38 65 97 76 13 27
进行第一次交换后: 27 38 65 97 76 13 49
( 按照算法的第三步从后面开始找)
进行第二次交换后: 27 38 49 97 76 13 65
( 按照算法的第四步从前面开始找>X的值,65>49,两者交换,此时:I=3 )
进行第三次交换后: 27 38 13 97 76 49 65
( 按照算法的第五步将又一次执行算法的第三步从后开始找
进行第四次交换后: 27 38 13 49 76 97 65
( 按照算法的第四步从前面开始找大于X的值,97>49,两者交换,此时:I=4,J=6 )
此时再执行第三步的时候就发现I=J,从而结束一趟快速排序,那么经过一趟快速排序之后的结果是:27 38 13 49 76 97 65,即所以大于49的数全部在49的后面,所以小于49的数全部在49的前面。
快速排序就是递归调用此过程——在以49为中点分割这个数据序列,分别对前面一部分和后面一部分进行类似的快速排序,从而完成全部数据序列的快速排序,最后把此数据序列变成一个有序的序列,根据这种思想对于上述数组A的快速排序的全过程如图6所示:
初始状态 {49 38 65 97 76 13 27}
进行一次快速排序之后划分为 {27 38 13} 49 {76 97 65}
分别对前后两部分进行快速排序 {27 38 13} 经第三步和第四步交换后变成 {13 27 38} 完成排序。
{76 97 65} 经第三步和第四步交换后变成 {65 76 97} 完成排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