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用matlab GUI界面做一个小程序,要求输入一个集合公式(离散数学内容),自动画出其文氏图。

毕业设计,用matlab GUI界面做一个小程序,要求输入一个集合公式(离散数学内容),自动画出其文氏图。,第1张

在MATLAB的命令窗口(Command Window)中运行guide命令,来打开GUIDE界面,如下:
然后,选择空模板(Blang
GUI),点击OK,即可打开GUIDE的设计界面,如下:
点击工具栏上的菜单编辑器(Menu
Editor),打开菜单编辑器,如下:
在Menu
Bar中新建一个菜单项,名字为“文件”,其他设置请看下图:
在“文件”菜单下添加菜单项:“打开”,“保存”,“退出”。见下图:
如果需要在菜单项“退出”上面添加一个分割线的话,选中“Separator
above this item”就行了。
保存我的界面为pjimagefig
保存完毕之后,会自动打开pjimagem文件,而我们所有的程序都是要写在这个M文件里面的。在编程中,我们的每一个鼠标动作都对应一个Callback函数。那么我们的菜单项也是如此的。
在界面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Property
Inspector”,即可打开属性窗口。当我们点击不同的控件时,其对应的属性都会在这里显示,我们可以进行修改。最主要的属性莫过于Tag属性和String属性。
设置当前Figure窗口的Tag属性为:figure_pjimage,窗口的标题(Name属性)为:图像处理实例。如下:
然后,点击工具栏的保存按钮。之后,点击工具栏的运行按钮(Run
Figure)。注意,工具栏的图标都会有提示的,像运行按钮的提示就是Run Figure
我们会看到如下的界面:
那说明,我们保存的fig文件的目录不是当前目录,但是没关系啊,我们只要点击“Change
Directory”来改变当前目录。当然,如果你想把当前目录添加到MATLAB路径也可以,那就点击“Add to
Path”就OK了。我在这里推荐点击“Change
Directory”,因为没有什么太大必要把其添加到MATLAB路径中,一般是工具箱需要添加或者我们的函数或程序写完了,而在MATLAB的命令窗口找不到我们的函数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函数或程序所在的目录添加到MATLAB路径。
总之吧,点那个按钮,要看个人的爱好了。不管点击两个按钮的那一个按钮,都会正确的运行程序的。
我们的程序运行时的样子,是这样的:
文件下面的菜单项和快捷键我们都能看到,但是我们没有写程序,所以就算点也没有什么响应。还有如果不想设置快捷键,可以在Menu
Editor中设置,只要把其选择为Ctrl+none就行了,如下:
这样的话,保存项就没有了快捷键了。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按钮“View”来查看该菜单项的响应函数,也就是Callback函数。也可以在pjimagem中看,比如保存的Tag属性是m_file_save,那么它对应的Callback函数的名字就是m_file_save_Callback。依次类推了。
下面我们来写打开菜单项的函数,要打开一个,当然要用打开对话框了。在界面编程中,打开对话框的函数是uigetfile
关于它的详细的说明用help uigetfile命令查看。下面是打开菜单的响应函数:
function
m_file_open_Callback(hObject, eventdata, handles)
[filename, pathname] =
uigetfile(
{'bmp;jpg;png;jpeg', 'Image Files (bmp,
jpg, png, jpeg)';
'', 'All Files
()'},
'Pick an
image');
保存m文件,并运行程序。点击“文件”下的“打开”,会打开如下的打开对话框:
选择一个文件之后,程序中的filename就是你选择的文件的文件名,pathname就是该文件所在的目录的路径。比如:filename
=5jpg,pathname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My
Documents\。
那么获得路径之后,我们要怎么样才能读入和显示一个呢?读入可以用imread函数,而显示可以在一个坐标轴上。那么我们需要在界面上画上一个坐标轴,为了对比,我们画两个坐标轴,一个显示处理前,一个显示处理后的。并且将处理前的坐标轴的Tag属性改为axes_src,处理后的坐标轴的Tag属性为axes_dst。更改之后,保存。如下:
然后在m_file_open_Callback程序原来的基础上,再添加如下的程序:
axes(handlesaxes_src);%用axes命令设定当前 *** 作的坐标轴是axes_src
fpath=[pathname
filename];%将文件名和目录名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路径
imshow(imread(fpath));%用imread读入,并用imshow在axes_src上显示
运行程序,通过“打开”菜单项,打开一个。效果如下:
那么如何来保存一副?用imwrite命令。但imwrite命令的第一个参数就是你读入的数据,也就是imread的返回值。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将m_file_open_Callback中的程序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将最后一句(imshow(imread(fpath))),更改为两句,如下:img_src=imread(fpath);imshow(img_src);
不仅如此,我们的保存菜单的Callback函数,如何去获得打开菜单的Callback函数下的img_src变量呢?这里就要将img_src来作为一个共享的数据。许多界面编程的朋友,喜欢用global声明。我个人不喜欢这样用,因为有更好的方法。那就是用setappdata和getappdata两个函数。我们可以为界面上面的任何一个具有Tag属性的空间添加应用程序数据。当然我比较喜欢将这些共享的应用程序数据统一添加到Figure窗口上,因为这样容易记,如果一个控件一个,感觉不容易记。
你在m文件中会发现除了各个菜单项的Callback函数以外,还有两个函数:pjimage_OpeningFcn和pjimage_OutputFcn而pjimage_OpeningFcn就相当于界面的初始化函数,而pjimage_OutputFcn则是界面的输出函数,也就是当你不运行fig,而调用m文件时的返回值。
所以,我们要在pjimage_OpeningFcn中添加如下的程序,来共享这个img_src矩阵。代码如下:
s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img_src’,0);
然后,在m_file_open_Callback函数的最后写上如下程序:
s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img_src’,img_src);
那么,我们在m_file_save_Callback函数中就可以像这样的来提取img_src,如下:
img_src=g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img_src’);
那么保存的时候,自然会用到保存对话框了。要用保存对话框,就要用到uiputfile函数了,具体的请用help
uiputfile查看。
那么,保存菜单项下的程序(m_file_save_Callback),可以这样写:
[filename,
pathname] = uiputfile({'bmp','BMP files';'jpg;','JPG files'}, 'Pick an
Image');
if isequal(filename,0) || isequal(pathname,0)

return;%如果点了“取消”
else
fpath=fullfile(pathname,
filename);%获得全路径的另一种方法
end
img_src=g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img_src');%取得打开的数据
imwrite(img_src,fpath);%保存
下面是退出菜单项的程序的。要退出界面,只要用close函数就行了,但是通常都会有提示的。比如你如果进行了处理,而又没有保存处理后的,那么在关闭的时候就应该给出提示,询问是否进行保存。不过,在这里,我们先不做这个工作,等后面有需要的时候再写吧。因此,这里的退出菜单项的程序就是一句,如下:
close(handlesfigure_pjimage);
其实,用delete函数也是可以的,就是:delete(handlesfigure_pjimage);看你的心情了。
但是运行程序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你打开的时候,如果点“取消”按钮,那么在MATLAB的命令窗口会d出错误,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处理取消的情况。下面我们来处理下这个问题,只要把m_file_open_Callback下面的程序更改为如下程序即可:
[filename,
pathname] = uigetfile(
{'bmp;jpg;png;jpeg', 'Image Files
(bmp, jpg, png, jpeg)';
'', 'All Files
()'},
'Pick an image');
if isequal(filename,0) ||
isequal(pathname,0),

return;
end
axes(handlesaxes_src);
fpath=[pathname
filename];
img_src=imread(fpath);
imshow(img_src);
s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img_src',img_src);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图像二值化的一个图像处理。用上面的方法添加一个“图像处理”菜单,如下:
在其下面添加一个“图像二值化”的菜单项,如下:
然后,点击“OK”关闭菜单编辑器,并保存整个界面。如果我们的m文件中没有对应的Callback时,我们可以点击上图中的“View”按钮来生成一个Callback函数。图像二值化,有一个阈值的设置,那么我们可以新建一个界面,在这个界面上放一个滑动条来设置图像二值化的阈值。同时,有一个文本,显示当前滑动条的值。那么我们新建一个空白界面,在它上面画一个Static
Text和Slider控件,然后用工具栏的对齐工具(Align
Objects),来对其这两个空间。如下:
然后,将这个界面保存为im2bw_argsfig。整个设计如下:
你可以设置Static
Text的FontSize属性为10,这样字体会更大一点。设置Static
Text的Tag属性为txt_display,设置滚动条的Tag属性为slider_val。为了能够在滚动条滚动时,Static
Text显示滚动条的值,需要在滚动条的Callback中写下如下程序,你可以在滚动条上点击右键,选择“View
Callbacks”下的“Callback”直接进入滚动条的Callback函数(slider_val_Callback)。
val=get(hObject,'Value');
set(handlestxt_display,'String',num2str(val));
保存,运行程序,就可以滑动滚动条,而Static
Text就会显示相应的值。在figure上双击打开figure(有方块的底层窗口)的属性窗口,将其Tag属性设置为“figure_im2bw”,将其Name属性设置为“设置图像二值化阈值”。然后,保存界面。运行时,如下:
那么,我们想的是,当滑动条滑动时,将二值化的图像显示在pjimagefig中的axes_dst坐标轴上的。那么怎么办呢?首先,要做的是,当点击pjimagefig菜单“图像处理”下的“图像二值化”的时候,会打开im2bw_argsfig。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要调用im2bw_argsm的时候了。当我们调用它的时候,会返回一个句柄,而这个句柄就是指向打开的im2bw_argsfig的。关于更详细的,你可以参看im2bw_argsm文件的最前面的注释,其中有这样写:
%
H = IM2BW_ARGS returns the handle to a new IM2BW_ARGS or the handle to
% the
existing
singleton
那就说明,我们可以如上的方式打开im2bw_argsfig。所以在“图像二值化”的Callback函数(m_image_2bw_Callback)下,写上如下的程序:
h=im2bw_args;
然后,保存pjimagefig还有就是,最好将im2bw_argsfig和pjimagefig保存在一个目录下面。然后,运行pjimagefig,可以看到,当点击“图像二值化”的时候会打开im2bw_argsfig,同时滑动条滑动时也会显示响应的值。
下面来说说如何在滑动条滑动时,将滑动后的二值化图像显示到pjimage的axes_dst坐标轴中。
首先,我们要获得pjimage的figure的句柄,这个可以通过findobj函数来完成,之后将返回值用guihandles来转换成一个句柄。之后,就可以用这个转化后的句柄来引用pjimagefig中的任何一个控件了。所以,我们在im2bw_argsfig下的滑动条的Callback函数中添加如下函数:
h_pjimage=getappdata(handlesfigure_im2bw,'h_pjimage');
axes(h_pjimageaxes_dst);
img_src=getappdata(h_pjimagefigure_pjimage,'img_src');
bw=im2bw(img_src,val);
imshow(bw);
然后,在im2bw_args_OpeningFcn中添加:
h_pjimage=findobj('Tag','figure_pjimage');
h_pjimage=guihandles(h_pjimage);
setappdata(handlesfigure_im2bw,'h_pjimage',h_pjimage);
然后,保存,运行。效果如下:
但是,如果在我们没有打开的情况下,要是点击了“图像二值化”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可以看到显示的图像是全黑的,完全没有意义。所以,我们可以在没有点击“打开”菜单项的时候,使“图像处理”菜单不可用。
那么在pjimagem的OpeningFcn中,添加如下程序:
set(handlesm_image,'Enable','off');
在“打开”菜单项的Callback函数的最后,添加如下程序:
set(handlesm_image,'Enable','on');
这样的话,只要你不点“打开”,就不能用“图像处理”菜单中的命令,效果如下:
点击“打开”之后,就能使用了。
下面,我们来说说前面的问题,就是询问是否保存的问题。首先,我们要设置两个标志:一个是是否被处理过了,二是是否被保存了。那么我们在pjimage_OpeningFcn中,添加如下的两个应用程序数据。
s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bSave',false);
s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bChanged',false);
然后在“图像二值化”菜单项的Callback函数中,改变bChanged的值为true,即添加如下程序:
s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bChanged',true);
由于我们要保存的是坐标轴axes_dst中的图像,而我们“文件”下的“保存”,实质上保存的是坐标轴axes_src中的图像,那怎么办呢?只好再添加一个“保存”菜单项了。这次,我们在坐标轴axes_dst中添加右键菜单。
打开工具栏的菜单编辑器,选择Context
Menu(上下文菜单),如下:
然后,新建一个Context
Menu,其Tag属性为:axes_dst_menu,如下:
然后为其添加菜单项:“保存”,其Tag属性为axes_dst_menu_save如上图。然后,在坐标轴axes_dst上右键,选择“Property
Inspector”。将该坐标轴的UIContextMenu属性更改为axes_dst_menu
如下图:
然后,保存,运行。在axes_dst上点右键就能看到“保存”菜单了。下面来写其函数。
[filename, pathname] =
uiputfile({'bmp','BMP files';'jpg;','JPG files'}, 'Pick an Image');
if
isequal(filename,0) || isequal(pathname,0)
return;
else

fpath=fullfile(pathname,
filename);
end
img_dst=getimage(handlesaxes_dst);
imwrite(img_dst,fpath);
s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bSave’,true);
但是你会发现,没有读入之前,在axes_dst点右键是有菜单的,一旦二值化之后,再次点右键就没有菜单了。
但是,当我们把右键菜单axes_dst_menu,添加到figure窗口(在没有控件的地方,双击,即可打开figure的属性窗口)的UIContextMenu的时候,就不会出现上面的问题,而且一切运行正常。因为,当你添加到axes_dst之后,一旦坐标轴的内容改变,就会将右键菜单附加到父对象上。因此,如果一定需要在坐标轴上显示右键菜单,就要通过程序创建了。如何创建,咱们先不说,先说说把坐标轴axes_dst保存完毕,退出程序的时候的处理。
将原来的m_file_exit_Callback更改为如下程序:
bChanged=g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bChanged');%获得是否更改
bSave=g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bSave');%获得是否保存
if
bChanged==true && bSave==false,%更改了,而没保存时

btnName=questdlg('您已经更改了,但没有保存。要保存吗','提示','保存','不保存','保存');%用提问对话框

switch btnName,
case '保存', %执行axes_dst_menu_save_Callback的功能
feval(@axes_dst_menu_save_Callback,handlesaxes_dst_menu_save,eventdata,handles);

case '不保存',%什么也不做

end
end
h=findobj('Tag','figure_im2bw');%查找是否打开设置图像二值化参数窗口
if
~isempty(h),%找到的话,则关闭

close(h);
end
close(findobj('Tag','figure_pjimage'));%关闭主窗口
下面来为程序添加一个工具栏,单击工具栏上那个的Toolbar
Editor,打开如下:
选择“Predefined
Tools”下的Open,点击“Add”。再次选择“Save”,点击“Add”。并将Open按钮的Tag属性更改为tbl_open,Save按钮的Tag属性更改为tbl_save,如下:
点“View”,来找到Open按钮的Callback,在它的下面来调用菜单中的打开菜单项的Callback,需要在Open按钮的Callback下写下如下程序:
feval(@m_file_open_Callback,handlesm_file_open,eventdata,handles);
用同样的方法,找到Save按钮的Callback,并在它的下面写上保存程序,但是,我们要判断一下是不是第一次保存,如果是,则用保存对话框;如果不是,我们直接保存在第一次保存的路径中就可以了。那么,我们还是需要设置几个应用程序数据的,第一个就是记录是否是第一次保存,第二个是记录第一次保存的路径。这样的话,我们在pjimage_OpeningFcn中添加如下的代码:
s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fstSave',true);
s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fstPath',0);
然后,在Save按钮的Callback下,写下如下的程序:
fstSave=g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fstSave');
if(fstSave==true)

[filename, pathname] = uiputfile({'bmp','BMP files';'jpg;','JPG files'},
'Pick an Image');
if isequal(filename,0) ||
isequal(pathname,0)
return;
else

fpath=fullfile(pathname, filename);
end

img_dst=getimage(handlesaxes_dst);
imwrite(img_dst,fpath);

s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fstPath',fpath);

s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bSave',true);

s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fstSave',false);
else

img_dst=getimage(handlesaxes_dst);

fpath=getappdata(handlesfigure_pjimage,'fstPath');

imwrite(img_dst,fpath);
end
并且,我们还需要在没有打开之前的“文件”下的“保存”和工具栏的“Save”按钮都不可用,只有点击“文件”下的“打开”或工具栏下的“打开”的时候,它们才可用。那么需要在pjimage_OpeningFcn中添加如下代码:
set(handlestbl_save,'Enable','off');
set(handlesm_file_save,'Enable','off');
并且在m_file_open_Callback下,添加如下代码:
set(handlestbl_save,'Enable','on');
set(handlesm_file_save,'Enable','on');
这样一个小程序,算是完成了。
如果您能按照上面的步骤做完这个小小的程序的话,那么界面编程中的问题你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

这篇文章主要总结了我对于敏捷项目中总体测试策略的理解,主要来自于工作上的实践和思考。

先看下维基百科上关于 test strategy 的定义

归纳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测试策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定义项目会采用的测试活动,尽可能得暴露和消除产品缺陷,减轻产品风险。除此之外,由于软件开发时常伴有交付压力,测试的时间和资源都是无法保证甚至可能被压缩的,所以测试策略还会从最低成本揭露产品质量风险出发,选择出最合理的测试方法和测试过程。

基于上面的定义,可见测试策略解决了两个大问题:

在详细点就是:

要说不同,先看定义上的不同。

由上可见,其实测试策略的内容已经被包含在测试计划里面了。测试策略定义应该做什么样的测试而测试计划包含所有关于测试策略该如何执行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测试计划里面被很好的组织起来。

一个公式可以进一步说明他们的关系 test plan = test strategy + test logistics 。所以test strategy可以被看做是test plan的一部分。 Test logistics 是指测试环境设置以及人力资源等等。

在James Bach的博客 A Question About Test Strategy 中,他把三者描述如下

让我们先来看下QA在敏捷项目中的主要工作,如下图所示

那你可能问“咦,怎么没有测试策略相关内容呢”。其实,整个开发测试流程就体现了测试策略的内容。上图所示的迭代开发流程里面包含了"Automated Acceptance Tests" & “Story Testing” & “System Testing”这些测试活动,那么为什么项目需要这些测试活动?这些活动如何具体如何开展?分别在哪一个项目阶段进行?这些问题都属于测试策略的范畴,是由测试策略定义和落地的。

敏捷开发模型下,迭代式的开发具有周期短和交付压力大的特点,对于如何快速响应新需求,保障新需求的质量以及已实现需求的回归测试都将是测试的挑战。如果没有一个匹配项目上下文,合理规划了测试活动的测试策略,这些挑战就会持续困扰着团队,所以标题的答案是当然需要。测试策略在敏捷开发模型下,通过详细定义项目的测试活动,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测试资源和统一项目对测试的认知。

此外,测试策略也是敏捷项目质量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节。

在传统瀑布开发模式下,测试计划test plan被认为是项目测试流程的关键部分,因为它指导着整个测试活动的开展,既然被认为是项目中的一个must have,于是有人会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去把测试计划给写好写完整。那么我们真的在敏捷开发模式的项目里需要一份测试计划吗?这真的能给项目质量带来价值吗?

敏捷宣言说过:

在敏捷项目中,产品范围也就是发布内容在spring进行之前就被讨论,所以QA们对于测试对象和测试范围一直都是清楚的,不需要特别地花时间去写一个详细的文档来阐述。同样地,agile ceremony会让QA们清楚地知道测试对象是什么,范围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测试环境是什么而不需要一个单独的文档来进行详细的描述。甚至,所有关于测试的信息还可以被记录被故事卡中。在开发进行编码实现功能的时候,QA们会进行测试用例设计以及自动化测试编写,因为时间的紧迫,QA除了这两项测试活动,再去写一个详细测试计划是不经济的且价值不大,这两项测试活动才是敏捷项目中价值最高的,况且随着迭代的进行,测试计划的维护还需要时间精力。

综上所述,在敏捷项目中因为时间紧迫和避免重复劳动,价值不高的测试计划不是一个must have,个人甚至认为也不是一个nice to have。但是这并不是代表我们不需要"planning",而是不是需要"document planning","planning"的实施发生在迭代中的各类活动。

最终我们还是需要一个“计划”来指导迭代中的测试流程和方法,这就是测试策略是一个must have的原因。在敏捷项目中,“小而精”的测试策略比起“大而全”的测试计划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测试策略定义的内容(“怎么测”)是不会轻易受影响改变的,并且在迭代中没有类似的重复活动。

具体到项目里,测试策略推荐在项目刚启动的时候制定。测试策略需要在项目早期就制定下来,用来指导项目的测试活动和方法,从而确定需要的测试资源和保证质量体系的建立。但也不能在产品和技术都还没有确定的时候就制定,因为只有在产品需求范围,技术架构和交付计划大致确认的情况,测试策略才能更加准确,从而减少维护成本。

因为测试策略会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测试技术和方法,也会要求制定人员具有对质量和测试非常深的理解,所以QA在敏捷团队中应该承担制定测试策略的主要责任,但是这并不意味“只有”QA来编写制定测试策略,测试策略的制定是一个团队活动,QA需要从不同角色收集到不同的信息

从多方收集信息能够保证业务、技术和质量三者对齐,避免误解和冲突,共同发挥最大的作用。

当测试策略制定完成以后,还需要给项目团队进行讲解,确保团队所有相关人员对项目中的测试活动和测试方法有着一致的理解,这样才能保证实施阶段的顺利。

接下来会涉及到QA制定测试策略的具体活动及流程。总的来说,大体流程可以如下

上面提到了QA可以从不同角色收集到不同的信息,除此之外,使用启发式测试计划语境模型 Heuristic Test Planning Context Model和启发式测试策略模型 Heuristic Test Strategy Model也是一个有效的渠道。具体如何使用这两个模型,请参考 htsm 和 htcpm 。

通过分析 htsm 中“项目环境”和“产品元素”的关键词和启发式问题,QA可以了解关于产品和项目的各类信息来帮助制定测试策略。 htcpm 也提供了大量的关键词来启发QA去分析了解产品需求、项目环境、测试小组和测试资源。

可以收集的信息大致可分类如下

只有从不同的维度收集到足够的项目信息并且很好的理解这些信息对项目质量和测试活动的影响,才能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制定出适合项目和团队的测试策略。

在具体思考“怎么测”之前,我们需要确定项目的质量目标。这个质量目标会对齐项目所有相关人员对于项目质量的理解和期望,明确质量范围也就是测试策略会覆盖的范围。同时,质量目标也要与产品目标对齐,因为质量的最终目的也是保证产品的成功。根据产品在不同阶段都有不一样的目标,质量目标有会随之变化。

那质量目标如何设定?主要是参考软件质量特征列表和软件质量模型,建立符合项目上下文的产品质量模型,从而确定项目质量目标

要建立项目产品的质量模型首先就需要先知道一个软件产品的质量属性或特征分别有什么,对应的质量模型是什么样的。幸运的是现在已经有很多可以参考的模型了

ISO/IEC_25010的质量模型大致如下:

从上面的质量特征列表或是模型可以看出,一个软件产品的质量由多个质量特征或标准组成,每个质量特征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子特征。通过这些已有的质量模型来启发哪些质量特征是对项目产品重要的,哪些质量标准适用于本项目产品,最后得出符合项目上下文的产品质量模型。

比如 我们创建的产品质量模型可以包含以下粗粒度特征:

上面的质量模型定义了产品质量特征和标准,而这些特征和标准就是我们应该完成的目标!除了上面说到的质量模型,一些具体的metrics也可以被引入来保证项目质量,成为项目质量目标的一部分。举个例子

上面提到的标准都是可以通过集成到持续集成流水线的质量工具或测试框架来实现。

此外,还有团队也会使用测试策略目标宣言来打造团队文化。

有了质量目标,接下来我们要考虑要怎么达成这个目标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有哪些测试类型来覆盖每一个质量目标?

测试类型按照不同维度可以有很多种分类,比如说

当然,上面只是列出了一部分。

此外,HTSM中的 Test Techniques 提供了九种通用的九种测试技术来启发对可应用的测试类型的思考。敏捷测试四象限也提供了敏捷项目可以参考的测试类型,这个测试技术分类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定位某测试类型在软件开发中的位置,根据项目产品情况选择合适的测试类型。
就以我们上面假设的质量目标为例,我们来看看可以应用哪些测试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项目都需要覆盖上面所列出的测试类型。我们应该根据产品的目标和特点以及其他实际情况选择与之对应的测试覆盖类型,也就是说,不同项目根据测试类型的不同,测试广度是不一样的。同事,根据测试的难点和重点,测试深度也是不同的。所以,一切都要基于项目的上下文来思考和制定。

自动化测试金字塔用来指导敏捷项目中自动化测试的策略。

根据金字塔理论,项目应该在底层的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API测试)投入更多的精力。

自动化测试项目会被集成在持续集成流水线里面,由上游项目自动触发。为了减少持续集成的反馈时间,一个普遍的做法是把庞大的自动化测试套件集依据重要性优先级放在不同的流水线里面,可以被上游项目触发也可以定时触发,下面描述了一个比较好的实践:

确定测试类型之后,我们就知道了整个项目的测试活动会有哪些。对于某些测试类型,特别是自动化相关的测试,我们需要对应的测试工具或是框架来支撑我们的测试。所以我们需要对每一个测试类型都去思考下如何进行测试,是否需要相应的测试工具和框架的支持。

拿一个web程序来举例

这个环节我们需要确定在项目开发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做什么样的测试,使得测试类型与项目的开发流程充分结合,这样就能最大发挥所有测试活动的效果来达到我们的质量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做出类似下面这样的表格来表现每个阶段的测试类型及其实施方法。

至此,测试策略解决的两个问题“测什么”和“怎么测”都可以找到大致答案了。

那如何衡量测试策略的有效性呢?质量度量可以告诉我们产品的质量情况和用户满意度,从而反应出测试策略是否有效和高效。

软件质量的度量没有什么最佳实践,也没有最准确和科学的度量,有的只是项目上积累的成功经验;但是这些成功经验又由于项目差异化太大而变得复用性很差。所以根据项目的上下文,我们需要制定出自己的质量度量标准。结合本文敏捷项目的背景,我们可以大致使用下面常用的度量:

同时,实例化的质量目标也是很好的项目质量的工具。对于质量模型,我们可以看下每一个质量元素我们是否做到;对于具体的指标metrics,要随时监控反馈。

一旦测试策略被确定,一般来讲不会经常变化,因为测试策略设置了一些测试标准。如果测试标准频繁地变动,这会让具体计划的执行变得困难,同时带来更多的资源浪费,最终影响了项目的质量。

在项目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变化”:比如说

这些变化对测试的影响是被测对象的范围以及项目资源的调配。对于项目的质量目标、测试类型、测试阶段影响不大。所以,测试策略一旦被制定出来,变化不会太大。

不过这不代表测试策略的一成不变和缺乏改进,QA需要在每个迭代中观察测试策略实施的效果来决定当前的测试类型和实施手段是否满足项目需求。比如当项目集成测试(API Testing)经常fail,且协调工作耗时费力,QA可以考虑采用契约测试来代替现有的集成测试,提高整个项目组的生产率和质量;比如发现Internet Edge突然用户量增多且有关于Internet Edge的production bug被raise,QA需要把Internet Edge加到兼容性测试中,并且设置相关的测试环境;比如测试进度落后,交付压力增大,QA需要及时调整测试范围和测试重点,进行风险分析。

在实际项目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来阻碍测试策略的顺利落地和执行。这些问题有些是测试策略自身的问题,但也有项目带来的问题。这时候,风险分析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测试策略的风险分析,这个是应该贯穿整个测试策略制定周期里面的,我们需要通过项目风险清单提前识别项目中可能阻塞测试的风险,并通过风险优先级(风险暴露的概率风险暴露的损失)来评估风险,最终基于风险调整测试策略,把测试重点放到风险高优先级高的地方。

测试策略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下面列出了部分会影响质量的因素作为参考,在此文中不会展开来讲

上面详细阐述了我如何理解敏捷项目中的测试策略以及制定测试策略的具体步骤。由于IT项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个总结不可能适用于有着不同上下文的项目,因地制宜地制定测试策略才能保证测试策略在项目中的可用性和合理性。

Transformer是近两三年非常火的一种适用于NLP领域的一种模型,本质上是Encoder-Decoder结构,所以多应用在机器翻译(输入一个句子输出一个句子)、语音识别(输入语音输出文字)、问答系统等领域。本文基于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这篇论文,讲解Transformer的结构,涉及到的均为论文中或经典,参数值均来自论文,具体问题可以具体调整超参数。

Transformer的组成模块分为: Attention (包括multi-head self-Attention & context-Attention), Normalization (使用的是layer Norm,区别于Batch Norm), mask (padding mask & sequence mask), positional encoding , feed forword network (FFN)。

Transformer的总架构如下图所示:
这是典型的Transformer结构,简单来说,Transformer = 预训练(input) + EncoderN + 预训练(output) + DecoderN+output。

模型的运行步骤为:

① 对Input做Embedding,可以使用Word2Vec等工具,维度为512维,Embedding过后结合positional encoding,它记录了输入单词的位置信息。

② 预处理后的输入向量经过多头Attention层处理,加入残差、规则化,数据给到FFN(全连接层),再加入残差、规则化。如此反复,经过6个这样的Encoder(即Nx=6x),编码部分结束。

③ 编码部分的第一个Decoder的第一个Attention接受的是来自Outputs的信息,其余的均接受来自Encoder和上一层Decoder的信息。最终的output的串行生成的,每生成一个,就放到Decoder最下面的outputs座位Decoder的输入。

④ Decoder也是6个,最终的输出要经过线性层和Softmax得到最终输出。

要注意的是,Encoder和Decoder的结构是相同的,但不共享权重;在Encoder部分,每个单词在Attention层的路径具有依赖关系,串行执行,在FFN层不具有依赖关系,并行执行。

在这个结构中,存在这样几个Attention,有:self-attention & context attention &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 multi-headed attention。要说明的是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和multi-headed attention是两种attention的计算方法,后面会介绍,前两个Attention均使用的是这两种计算方法。

这种Attention的计算公式为:
以第一个Encoder为例对流程解释如下:

① 为Encoder的每个单词创建如下的三个向量:Query vector , Key vector , Value vector。这三个向量由输入的Embedding乘以三个向量矩阵得到。要注意的是,Embedding向量维度为512,Q K V向量维度是64。
② 计算Score:对于每个词,计算它自身的 与所有的 的乘积。

③ 计算Attention:按上面Attention的公式,将Score除以一个定值(这个 *** 作称为“scaled”),进行Softmax变换,使所有Score之和为1。最后乘以对应位置的 ,得到该单词的Attention。
这就是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这种机制的计算方法,Transformer架构中的两种Attention都使用的是这种计算方法,不同的是二者的Q K V的来源有些差异。

注 : 为什么Softmax中要除以一个根号? 论文中给出的原因 是本来 和 都是均值为0、方差为1的变量,假设二者分布相互独立,他们乘积的分布就是均值为0、方差为 ,除以根号使得Softmax内的值保持均值为0、方差为1利于梯度计算。如果不加根号会使得计算收敛很慢,因为Softmax中的值处于梯度消失区。

进一步思考: 为什么很多Attention中没有Scaled这一步? Attention分为两种,前面那种是乘法,还有加法的一种: 。实验表明,加法虽然看起来简单但计算起来并没有快多少(tanh相当于一个完整的隐层),在维度较高时确实更好,但如果加上Scaled也差不多。Transformer中选择乘法是为了计算更快,维度大的话就加上Scaled。

多头注意力机制也是一种处理的技巧,主要提高了Attention层的性能。因为上面介绍的self-attention虽然包含了其余位置的编码,但主导的还是自身位置的单词,而有时我们更需要关注其他位置,比如机器翻译中的代词具体指代哪个主语。

多头注意力机制是把Q K V三个矩阵通过h个线性变换投影,然后进行h次self-attention的计算,最后再把h个计算结果拼接起来。
在Encoder的self-attention中,Q K V均是上一层Encoder的输出,对于第一个Encoder来说,他们就是输入的Embedding与positional encoding之和。

在Decoder的self-attention中,Q K V也是上一层Decoder的输出,对于第一个Decoder来说,他们是输入的Embedding与positional encoding之和。要注意的是,这部分我们不希望获取到后面时刻的数据,只想考虑已经预测出来的信息,所以要进行sequence masking(后面讲到)。

在Encoder-Decoder attention(即context attention)中,Q是Decoder上一层的输出,K V是Encoder的输出。

Transformer中使用的是LN,并非BN(Batch Normalization)。什么是Norm规范化,一般地,可以用下面公式来表达:
公式一为规范化处理前,公式二为处理后。规范化是对数据分布的调整,比如本身数据是正态分布,调整后的数据分布就是标准正态分布,相当于调整了均值和方差。这样做的意义一是让激活值落入激活函数敏感区间,梯度更新变大,训练加快,二是消除极端值,提升训练稳定性。

Transformer使用的是LN,而不是BN。首先看二者的区别如图:
LN是对每个样本自身进行规范化,BN是对一个批次的数据在同一维度上规范化,是跨样本的。在CNN任务中,BatchSize较大,并且训练时全局记录了样本均值和方差,适用于BN。而时序问题中,对每个神经元进行统计是不现实的。LN的限制相对来说就小很多,即时BatchSize=1也无妨。

mask分为两种,一是padding mask,二是sequence mask,这两种在Transformer中出现的位置不同:padding mask在所有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中均出现,sequence mask仅在decoder的self-attention中出现。

由于每个batch的输入序列的长度不同,padding mask被用来对齐序列长度,简单来说就是短序列向长序列对齐,对齐的方法就是补0。补充上的地方是没有意义的,那么Attention就不应该给以关注。实际上,我们并不是直接在相应位置上补充0,而是补充-inf(负无穷),这样在Softmax之后,这些位置的概率就接近0了。

在处理过程中,padding mask是一个bool张量,false的地方就是补0的地方。

前面提到,sequence mask的作用是不让decoder看到当前时刻以后的信息,所以要把后面那部分信息完全遮盖住。具体的做法是,产生一个上三角矩阵,上三角的值均为1,下三角和对角线均为0。

在decoder的self-attention部分,sequence mask 和 padding mask同时作用,二者相加作为mask。

RNN处理序列问题是天然有序的,而Transformer消除了这种时序上的依赖。以机器翻译为例,输出要是一个完整的合理的句子,就需要对输入数据处理时加入位置信息,否则可能输出结果的每个字是对的,但组成不了一句话。positional encoding是对输入信息的位置进行编码,再和输入的Embedding相加。

positional encoding使用的是正余弦编码:

在偶数位置,使用公式一正弦编码,奇数位置使用公式二余弦编码。由于正余弦函数的特性,这种编码既是绝对位置编码,也包含了相对位置编码的信息。

相对位置编码信息主要依赖于三角函数和角公式:
FFN 是一个全连接网络,顺序上先线性变换,再ReLU非线性变换,再线性变换,公式如下:
参考文献:

[整理] 聊聊 Transformer

碎碎念:Transformer的细枝末节

图解什么是 Transformer

文本分类实战(八)—— Transformer模型

深度学习:transformer模型

/
  随手记中可以任意旋转的炫酷饼图的实现原理
  
  小记:
  在实现的过程中,主要是用到了一些数学计算来实现角度和屏幕位置坐标的计算
  关于任意两个点之间的角度计算的问题,一开始想了很久没有结果,最后,一个偶然的灵光,让整个
  事情变得简单起来,就是计算任意两个点相对于中心坐标的角度的时候,首先,计算
  每个点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角度,这样,总可以将其转化为计算直角三角形的内角计算问题
  再将两次计算的角度进行减法运算,就实现了。是不是很简单?呵呵,对于像我们这样数学
  没有学好的开发者来说,也只有这样化难为简了
  
  @author liner
 
 /
public class PieChart extends View{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PieChart";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ALPHA = 10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ANIMATION_DURATION = 80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ANIMATION_STATE_RUNNING = 1;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ANIMATION_STATE_DOWN = 2;
/
不要问我这个值是怎么设置的。这个就是中的一大块圆形区域对应的长方形四个边的坐标位置
具体的值,自己需要多次尝试并调整了。这样,我们的饼图就是相对于这个区域来画的
/
private static final RectF OVAL = new RectF(18,49,303,340);
private int[] colors; //每部分的颜色值
private int[] values; //每部分的大小
private int[] degrees; //值转换成角度
private String[] titles; //每部分的内容
private Paint paint;
private Paint maskPaint;
private Paint textPaint;
private Point lastEventPoint;
private int currentTargetIndex = -1;
private Point center; //这个是饼图的中心位置
private int eventRadius = 0; //事件距离饼图中心的距离
//测试的时候使用的
//private ChartClickListener clickListener;
private Bitmap mask; //用于遮罩的Bitmap
private int startDegree = 90; //让初始的时候,圆饼是从箭头位置开始画出的
private int animState = ANIMATION_STATE_DOWN;
private boolean animEnabled = false;
private long animStartTime;
public PieChart(Context context) {
super(context);
init();
}
public PieChart(Context context, AttributeSet attrs){
this(context, attrs, 0);
}
public PieChart(Context context, AttributeSet attrs, int defStyle){
super(context, attrs, defStyle);
init();
}
private void init(){
paint = new Paint();
maskPaint = new Paint();
textPaint = new Paint();
textPaintsetColor(ColorWHITE);
textPaintsetTypeface(TypefaceDEFAULT_BOLD);
textPaintsetAlpha(100);
textPaintsetTextSize(16);
values = new int[]{
60,
90,
30,
50,
70
};
//titles = new String[]{
//"川菜",
//"徽菜",
//"粤菜",
//"闽菜",
//"湘菜"
//};
//测试文字居中显示
titles = new String[]{
"我是三岁",
"说了算四大皆空",
"士大",
"史蒂芬森地",
"湘"
};
colors = new int[]{
Colorargb(ALPHA, 249, 64, 64),
Colorargb(ALPHA, 0, 255, 0),
Colorargb(ALPHA, 255, 0, 255),
Colorargb(ALPHA, 255, 255, 0),
Colorargb(ALPHA, 0, 255, 255)
};
degrees = getDegrees();
//Drawable d = getResources()getDrawable(Rdrawablemask);
mask = BitmapFactorydecodeResource(getResources(), Rdrawablemask);
//获取初始位置的时候,下方箭头所在的区域
animEnabled = true; //同时,启动动画
}
//public void setChartClickListener(ChartClickListener l){
//thisclickListener = l;
//}
//计算总和
private int sum(int[] values){
int sum = 0;
for(int i=0; i<valueslength;i++){
sum += values[i];
}
return sum;
}
/
根据每部分所占的比例,来计算每个区域在整个圆中所占的角度
但是,有个小细节,就是计算的时候注意,可能并不能整除的情况,这个时候,为了
避免所有的角度和小于360度的情况,姑且将剩余的部分送给某个部分,反正也不影响
@return
/
private int[] getDegrees(){
int sum = thissum(values);
int[] degrees = new int[valueslength];
for(int i=0; i<valueslength; i++){
degrees[i] = (int)Mathfloor((double)((double)values[i]/(double)sum)360);
//Logv("Angle", angles[i]+"");
}
int angleSum = thissum(degrees);
if(angleSum != 360){
//上面的计算可能导致和小于360
int c = 360 - angleSum;
degrees[valueslength-1] += c; //姑且让最后一个的值稍大点
}
return degrees;
}
/
重写这个方法来画出整个界面
/
    protected void onDraw(Canvas canvas) {
    superonDraw(canvas);
    if(animEnabled){
    /
      说明是启动的时候,需要旋转着画出饼图
     /
    Loge(TAG, "anim enabled");
    if(animState == ANIMATION_STATE_DOWN){
    animStartTime = SystemClockuptimeMillis();
    animState = ANIMATION_STATE_RUNNING;
   
    }
   
final long currentTimeDiff = SystemClockuptimeMillis() - animStartTime;
int currentMaxDegree = (int)((float)currentTimeDiff/ANIMATION_DURATION360f);
Loge(TAG, "当前最大的度数为:"+currentMaxDegree);
if(currentMaxDegree >= 360){
//动画结束状态,停止绘制
currentMaxDegree = 360;
animState = ANIMATION_STATE_DOWN;
animEnabled = false;
}
int[] degrees = getDegrees();
        int startAngle = thisstartDegree;
       
        //获取当前时刻最大可以旋转的角度所位于的区域
        int maxIndex = getEventPart(currentMaxDegree);
       
        //根据不同的颜色画饼图
        for(int i=0; i<= maxIndex; i++){
        int currentDegree = degrees[i];
       
        if(i== maxIndex){
        //对于当前最后一个绘制区域,可能只是一部分,需要获取其偏移量
        currentDegree = getOffsetOfPartStart(currentMaxDegree, maxIndex);
        }
       
        if(i > 0){
        //注意,每次画饼图,记得计算startAngle
        startAngle += degrees[i-1];
        }
       
        paintsetColor(colors[i]);
            canvasdrawArc(OVAL, startAngle, currentDegree, true, paint);
        }
       
        if(animState == ANIMATION_STATE_DOWN){
        //如果动画结束了,则调整当前箭头位于所在区域的中心方向
        onStop();
       
        }else{
        postInvalidate();    
        }
   
    }else{
        int[] degrees = getDegrees();
        int startAngle = thisstartDegree;
       
        /
          每个区域的颜色不同,但是这里只要控制好每个区域的角度就可以了,整个是个圆
         /
        for(int i=0; i<valueslength; i++){
        paintsetColor(colors[i]);
        if(i>0){
        startAngle += degrees[i-1];
        }
        canvasdrawArc(OVAL, startAngle, degrees[i], true, paint);
        }    
    }
   
   
    /
      画出饼图之后,画遮罩,这样就位于饼图之上了,形成了遮罩的效果
     /
    canvasdrawBitmap(mask, 0, 0, maskPaint);
   
    /
      根据当前计算得到的箭头所在区域显示该区域代表的信息
     /
    if(currentTargetIndex >= 0){
    String title = titles[currentTargetIndex];
    textPaintsetColor(colors[currentTargetIndex]);
    //简单作个计算,让文字居中显示
    int width = titlelength()17;
    canvasdrawText(title, 157-width/2+3, 383, textPaint);
    }
    }
    
    /
      处理饼图的转动
     /
    public boolean onTouchEvent(MotionEvent event){
   
    if(animEnabled && animState == ANIMATION_STATE_RUNNING){
    return superonTouchEvent(event);
    }
   
    Point eventPoint = getEventAbsoluteLocation(event);
    computeCenter(); //计算中心坐标
   
    //计算当前位置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角度
    //在下面这个方法中计算了eventRadius的
    int newAngle = getEventAngle(eventPoint, center); 
   
    int action = eventgetAction();
   
    switch (action) {
case MotionEventACTION_DOWN:
lastEventPoint = eventPoint;
if(eventRadius > getRadius()){
        /
          只有点在饼图内部才需要处理转动,否则直接返回
         /
Loge(TAG, "当前位置超出了半径:"+eventRadius+">"+getRadius());
        return superonTouchEvent(event);
        }
break;
case MotionEventACTION_MOVE:
//这里处理滑动
rotate(eventPoint, newAngle);
//处理之后,记得更新lastEventPoint
lastEventPoint = eventPoint;
break;
case MotionEventACTION_UP:
onStop();
break;
default:
break;
}
   
    return true;
    }    
    
    /
      当我们停止旋转的时候,如果当前下方箭头位于某个区域的非中心位置,则我们需要计算
      偏移量,并且将箭头指向中心位置
     /
    private void onStop() {
int targetAngle = getTargetDegree();
currentTargetIndex = getEventPart(targetAngle);
int offset = getOffsetOfPartCenter(targetAngle, currentTargetIndex);
/
offset>0,说明当前箭头位于中心位置右边,则所有区域沿着顺时针旋转offset大小的角度
offset<0,正好相反
/
startDegree += offset;
postInvalidateDelayed(200);
}
private void rotate(Point eventPoint, int newDegree) {
//计算上一个位置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角度
    int lastDegree = getEventAngle(lastEventPoint, center); 
   
    /
      其实转动就是不断的更新画圆弧时候的起始角度,这样,每次从新的起始角度重画圆弧就形成了转动的效果
     /
    startDegree += newDegree-lastDegree;
   
    //转多圈的时候,限定startAngle始终在-360-360度之间
    if(startDegree >= 360){
    startDegree -= 360;
    }else if(startDegree <= -360){
    startDegree += 360;
    }
   
    Loge(TAG, "当前startAngle:"+startDegree);
   
    //获取当前下方箭头所在的区域,这样在onDraw的时候就会转到不同区域显示的是当前区域对应的信息
int targetDegree = getTargetDegree();
currentTargetIndex = getEventPart(targetDegree);    
   
//请求重新绘制界面,调用onDraw方法
    postInvalidate();
}
    
    
    /
      获取当前事件event相对于屏幕的坐标
      @param event
      @return
     /
    protected Point getEventAbsoluteLocation(MotionEvent event){
    int[] location = new int[2];
    thisgetLocationOnScreen(location); //当前控件在屏幕上的位置    
   
    int x = (int)eventgetX();
    int y = (int)eventgetY();
   
    x += location[0];
    y += location[1]; //这样x,y就代表当前事件相对于整个屏幕的坐标
   
    Point p = new Point(x, y);
   
    Logv(TAG, "事件坐标:"+ptoString());
   
    return p;
    }
    /
      获取当前饼图的中心坐标,相对于屏幕左上角
     /
protected void computeCenter(){
if(center == null){
int x = (int)OVALleft + (int)((OVALright-OVALleft)/2f);
int y = (int)OVALtop + (int)((OVALbottom - OVALtop)/2f)+50; //状态栏的高度是50
center = new Point(x,y);
//Logv(TAG, "中心坐标:"+centertoString());
}
}
/
获取半径
/
protected int getRadius(){
int radius = (int)((OVALright-OVALleft)/2f);
//Logv(TAG, "半径:"+radius);
return radius;
}
/
获取事件坐标相对于饼图的中心x轴正方向的角度
这里就是坐标系的转换,本例中使用饼图的中心作为坐标中心,就是我们从初中到大学一直使用的"正常"坐标系。
但是涉及到圆的转动,本例中一律相对于x正方向顺时针来计算某个事件在坐标系中的位置
@param eventPoint
@param center
@return
/
protected int getEventAngle(Point eventPoint, Point center){
int x = eventPointx - centerx;//x轴方向的偏移量
int y = eventPointy - centery; //y轴方向的偏移量
//Logv(TAG, "直角三角形两直边长度:"+x+","+y);
double z = Mathhypot(Mathabs(x), Mathabs(y)); //求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度
//Logv(TAG, "斜边长度:"+z);
eventRadius = (int)z;
double sinA = (double)Mathabs(y)/z;
//Logv(TAG, "sinA="+sinA);
double asin = Mathasin(sinA); //求反正玄,得到当前点和x轴的角度,是最小的那个
//Logv(TAG, "当前相对偏移角度的反正弦:"+asin);
int degree = (int)(asin/314f180f);
//Logv(TAG, "当前相对偏移角度:"+angle);
//下面就需要根据x,y的正负,来判断当前点和x轴的正方向的夹角
int realDegree = 0;
if(x<=0 && y<=0){
//左上方,返回180+angle
realDegree = 180+degree;
}else if(x>=0 && y<=0){
//右上方,返回360-angle
realDegree = 360-degree;
}else if(x<=0 && y>=0){
//左下方,返回180-angle
realDegree = 180-degree;
}else{
//右下方,直接返回
realDegree = degree;
}
//Logv(TAG, "当前事件相对于中心坐标x轴正方形的顺时针偏移角度为:"+realAngle);
return realDegree;
}
/
获取当前下方箭头位置相对于startDegree的角度值
注意,下方箭头相对于x轴正方向是90度
@return
/
protected int getTargetDegree(){
int targetDegree = -1;
int tmpStart = startDegree;
/
如果当前startAngle为负数,则直接+360,转换为正值
/
if(tmpStart < 0){
tmpStart += 360;
}
if(tmpStart < 90){
/
如果startAngle小于90度(可能为负数)
/
targetDegree = 90 - tmpStart;
}else{
/
如果startAngle大于90,由于在每次计算startAngle的时候,限定了其最大为360度,所以
直接可以按照如下公式计算
/
targetDegree = 360 + 90 - tmpStart;
部分代码 百度知道限制字数 下载附件查看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解题技巧:

(一)充分利用语法和词汇知识

完形填空中对词的考查以实词为主,如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以虚词为辅,如介词、连词等。解题时,考生要把自己头脑中关于语法和词汇的知识充分调动起来,积极地为解题服务。

1注意固定搭配,包括动词与介词的搭配、动词与名词的搭配以及形容词与名词和介词的搭配等,同时要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正确的词组和短语。

2注意同义词和近似词的辨析。相当一部分考查词汇的题目中各个选项为同义词和近似词,但干扰项一般与短文的内容没有多大联系或者意义正好相反。这时考生可以对这些词语进行辨析,从上下文的语义人手,根据各选项词语的意思进行选择。

3利用词根与词缀的知识。词根和词缀对于解决完形填空中的生词十分有帮助。在阅读时,可以根据词根和词缀的知识对生词进行辨认和分析,推断出其意义。尤其是在遇到长词时,可以充分利用词根和词缀的知识将其进行分解,追溯其意义。这对解答完形填空中的词汇类题目也很有帮助。

4通过语法分析缩小选择范围。可以根据短文判断所填的内容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词类是什么;分析题目中的句法关系,是简单句、并列句,还是复合句;另外,还可以从语态、时态、语气以及名词的数等各个角度分析所填内容是否与上下文一致,从而缩小选择范围,提高正确解题的机率。

(二)充分利用上下文语境信息

1利用上下文的词汇重复和指代关系来解题。

2寻找一些提示性或暗示性的词语或句子,如表示同义或反义的词语、表示定义性的句子等。

3利用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解题。对于一些考查文章的上下文逻辑关系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综合自己头脑中关于逻辑关系的知识来解题。一些常考的逻辑关系包括:

让步和转折关系:but,even if,even though,however,nevertheless,nonetheless,still,though,yet,in spite of,despite,at any rate,in any case,whoever,whatever等。

对比和比照关系:on the contrary,unlike,different from,as,like,in contrast,by contrast,in comparison,just as,by comparison,conversely等。

表示列举的连词:first,second,third;firstly,secondly,thirdly…;first,next,then;in the first place,in the second place;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thing;to beginwith,to conclude等。

递进和补充关系:also,further,furthermore,likewise,similarly,moreover,in addition,what’s more,too,either,neither,notbut,not onlybut also,apart from,besides等。

因果关系:seeing that,because,since,as,now that,so,therefore,thus,hence,accord-ingly,consequently,in consequence,as a result,for,due to,owing to,then等。

时讲关系:at the same time,meanwhile,when,while,as,after,before,since,until,as soon as,once,ago等。

目的关系:that,so that,lest,for fear that,in order to,in order that,for the purpose of,so as to等。

条件关系:unless,if,suppose,in case,SO far as,on condition(that),so/as long as,pro-vided(that)等。

(三)利用背景知识和常识

充分利用背景知识,可以降低文章难度,帮助考生解题。在解答完形填空题时,考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应该与已储存在记忆中的有关世界的各种知识发生互动。因为完形填空的短文内容经常与日常生活相关,而有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常识,利用常识来帮助解题,的确可以提高解题效率。尤其是当考生对自己的语言知识不太自信时,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知识和科普常识来帮助判断。

(四)解题要灵活。避免思维定势

这里的“灵活”,不仅指前面所提到的做题顺序要灵活,还指不要死板地套用一些知识,要根据题意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确定答案。同时,一定要避免思维定势,不要一看到某个词,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应该和哪个词搭配在一起,要充分考虑一下其他的选项,这样才能确定最终的答案。

其实,所谓解题技巧也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的。所以,要做好完形填空题,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英语语言的基本功练习。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利用一些解题技巧和策略,可以极大地帮助提高解题效率。

下面以真题为例进行分析以便考生能够熟悉前面所讲述的解题技巧。

Passage

In every cultivated language there are two great classes of words, which makes up the whole vocabulary First, there are those words(56)which we become familiar in daily conversation,which we(57), that is to say, from the(58)of our own family and from our friends, and (59)we should know and use(60)we could not read or write They (61)the common

things of life with all the people who(62)the language Such words may be called "popular",since they belong to the people(63)and are not excluded(64)a limited class

On the other hand, our language(65)a large number of words which are comparatively(66)used in ordinary conversation Their meanings are known to every educated person, but there is little(67)to use them at home or in the market-place Our(68)acquaintance (熟悉)with them comes not from our mother' s(69)or from the talk of our schoolmates,(70)frombooks that we read, lectures that we(71), or the more(72)conversation of highly educated speakers who are discussing some particular(73)in a style properly higher above the habitual (74)of everyday life Such words are called "learned", and the(75)between them and the"popular" word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 right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study process

56 A at

B with

C by

D through

57 A study

B imitate

C stimulate

D learn

58 A mates

B relatives

C members

D fellows

59 A which

B that

C those

D ones

60 A even

B despite

C even if

D in spite of

61 A mind

B concern

C care

D relate

62 A hire

B apply

C adopt

D use

63 A in public

B at most

C at large

D at best

64 A in

B from

C with

D on

65 A consists

B consists of

C makes

D composeg

66 A seldom

B much

C greatly

D often

67 A possibility

B way

C reason

D necessity

68 A primary

B first

C principal

D prior

69 A tips

B mouth

C ears

D tongue

70 A besides

B and

C yet

D but

71 A hear of

B attend

C hear from

D listen

72 A former

B formula

C formal

D forward

73 A theme

B topic

C idea

D point

74 A border

B link

C degree

D extent

75 A relation

B distinction

C connection

D similarity

答案及解析

56答案精解B。本题考查固定搭配。be/become familiar with sth/sb:熟悉某人/物。本句的意思是“有些词汇是我们日常所熟悉的。”

57答案精解D。本题考查词义以及搭配辨析。D项learn可以与from构成固定搭配leam from:向…学习。

58答案精解C。本题考查习惯用法。一般指家庭成员用members of the family或family members表示。

59答案精解A。本题考查阅读理解能力。根据上下文,该题与上文的57题属于并列结构,都属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应采用相同的连接词,所以选A项。

60答案精解C。本题考查连词的词义辨析与句子关系。even:甚至;despite:尽管…但是;even if:即使;in spite of:尽管…但是。根据句意选C。

61答案精解B。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及搭配。concern:关系到,涉及到。

62答案精解D。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根据句意,应该是指“使用该语言的人”即thepeople who use the language,因此选D。

63答案精解C。本题考查词义辨析。in public:在公众场合;at most:最多;at large:普遍;at best:最多。根据题意,应该是“普遍在使用”,因此选c。

64答案精解B。本题考查动词与介词的固定搭配。可以和exclude搭配的介词只有from,表示“把…排除在外,拒绝…进入”。

65答案精解B。本题考查动词与介词的固定搭配。consist of:组成。

66答案精解A。本题考查词义辨析。seldom:很少地;such:很多;greatly:很大地:of-ten:经常。根据上下文,选择A“很少地”。

67答案精解D。本题考查词义辨析。possibility:可能性;way:方式;reason:理由;lie-cessity:必要性。根据句意,应该选D。本句的意思是“教育程度高的人们熟悉它们的含义,但是在家里或市场中却没有必要使用。”

68答案精解C。本题同样考查词义辨析。primary:第一位的,最初的;first:第一;prin-cipal:主要的,最重要的;prior:先前的。根据上下文,应该选C。

69答案精解D。本题考查习惯用法。from motller’s tongue:从妈妈的嘴里(话里)学习语言。

70答案精解D。本题考查固定搭配。not…but…:不是…而是…。

71答案精解B。本题考查词义辨析。hear of:听说;attend:参加活动;hear from:收到来信;listen:听。能与讲座(1ectures)搭配的是attend,attend lectures:听讲座。

72答案精解C。本题考查词义辨析。former:先前的;formula:公式;formal:正式的;forward:向前。根据上下文,应选C。

73答案精解B。本题考查词义辨析。theme:主题;topic:话题;idea:想法;point:观点。根据上下文,应选B。

74答案精解D。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及习惯用法。extent:深度,广度。

75答案精解B。本题考查词语辨析。relation:关系;distinction:区别;connection:联系;similarity:相似。根据上下文,应选B。

OpenGL ES中的坐标转换的最后一步视口转换。将标准化的设备坐标(Normalized Device Cordinate,NDC)转换为屏幕坐标。

x,y
指定了左下角的视口的矩形区域。 注意:单位是像素,初始化值为(0, 0)
NOTE:iOS设备来说,大多数都是全屏展示,几乎很少有非全屏显示。

width, height
指定了视口的宽高。当一个上下文(GL Context)关联一个屏幕窗口时,宽和高会设置到屏幕的方向上。

glViewport 指定了从NDC到屏幕坐标的仿射变换。计算公式如下。
Xnd、Ynd 表示标准化的设备坐标(x 、y坐标 -10 - 10,z坐标也是-10-10 DirectX z是0 - 10);

视口的宽度最大尺寸有一个范围的,可以通过glGet获取。

NOTE:如在iPhone 6plus 的OpenGL ES 20 ,dimension = 8192。
在iPhone 7Plus 的OpenGL ES 20 ,dimension = 16384。
具体和设备性能有关系。

如果width或者height 设置为负数,会产生 GL_INVALID_VALUE 错误。

引用
khronos开发文档
iPhone 3D Programming
苹果官方文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34059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0
下一篇 2023-07-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