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发行版,地沟油,大蜥蜴什么的都是什么;我想知道他们的正式名字

linux发行版,地沟油,大蜥蜴什么的都是什么;我想知道他们的正式名字,第1张

linux发行版“地沟油”就是 Fedora,它与红帽子基本等同,只是所用的内核以及搭载的软件都是最新版本的,这意味着它很不稳定。一方面因为那些软件(包括内核在内)在后来的更新中可能就被改掉了。另一方面是最新版的软件没有经过比较长时间的试用还有很多问题没暴露出来。唯一的好处就是“所用的技术最为先进”,适合于那些纯粹把Linux当玩物的人学习使用。

linux发行版 “大蜥蜴”就是 SUSE,本是德国的 SuSE Linux AG公司发行维护的Linux发行版,是属于此公司的注册商标。2004年这家公司被Novell公司收购了。原名 SUSE Linux,在其 10.2 版本以后发布的 SUSE Linux 改名为openSUSE。SUSE Linux Enterprise 版本是商品,只向用户提供免费试用,长期使用需要向 Novell 公司购买服务支持和升级。openSUSE 目前最新的版本为 13.1 版本。下一个版本13.2将在半个月(15天)后发布。

前几天我为了尝鲜在电脑中安装了大蜥蜴(OpenSuse),新鲜期过了之后我准备换回原来的ArchLinux,结果发现大蜥蜴把原来的Grub设置覆盖了。如果要恢复的还得重新刻一个Arch引导U盘,与其这样我为什么不重新安装一个新的系统呢?Manjaro介绍看了一下就决定是Manjaro了,它和Antergos一样,也是ArchLinux的衍生版,但是增加了图形化安装界面,非常适合新手。在官网下载页面可以看到有三个图形安装镜像,集成了Xfce4、Gnome和Plasma三种类型的桌面系统,还有一个网络安装镜像,和ArchLinux一样需要命令行安装。下载的时候下载自己喜欢的桌面就行了。安装过程注意事项一开始在刻录安装U盘的时候,遇到点问题。当电脑启动到引导盘的时候,显示未知文件系统错误,直接进入了Grub恢复界面。我试了好几种法,最后发现只要在刻录的时候在Rufus中选择使用DD模式,即可成功引导。安装步骤下面来介绍一下Manjaro的安装步骤。一开始是引导界面,如图所示。这里其实没什么说的,直接按照图示进入图形安装环境就行了。引导界面进入图形安装界面之后,首先会看到一个欢迎页面。它默认是英文的,点击左上角可以切换语言。其实切不切换没关系,因为这里的语言和安装程序的语言显示并不通用。直接点击启动安装程序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欢迎界面本来这里我每一步都用手机拍照了,但是我这破小米5拍照不行照片占用还挺大。每张照片都超过了上传图片大小上限,一张一张裁剪也没意思。所以过程我就不细说了,反正也就那么几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硬盘分区了。我这是SSD+HHD,EFI分区在SSD,所以分区的时候注意要将ESP分区挂载不格式化,其他要安装的分区既要挂载也要格式化。硬盘分区安装完成终于安装完成了,安装完之后,就不用再用手机拍照了。直接上几张系统截图。我安装的是Plasma桌面的Manjaro,如果希望安装轻巧的桌面可以考虑安装Xfce版本的。不过我安装Plasma,纯粹就是为了它的特效丰富。Manjaro对Plasma桌面也做了不少工作,这一点很难得。上次安装的大蜥蜴也对Plasma做了一些定制,那个大蜥蜴标志的开始按钮我就挺喜欢。不过大蜥蜴的包管理器下载还是有点慢,设置镜像我又不会。所以最后还是回归Arch系列了。桌面截图再附上screenfetch的截图。不知道什么情况,第一次安装Manjaro的时候,用screenfetch看居然还是原来Arch的标志,难道是我第一次安装的时候忘了格式化?然后过了一会系统就莫名崩了。我又重新安装一遍之后没有在发生任何情况,看来第一遍崩溃或许还真是我的安装失误。还别说,Manjaro的标志很独特,方方正正的。系统信息Manjaro自带的主题和图标就挺好看的了。所以我就不再折腾什么Numix图标了。而且Numix图标的免费版本好像很久不更新了,倒是付费的壁纸和主题越来越好看。系统截图最后再来说说Manjaro的优缺点。优点有好几个:安装方便,还能设置下载镜像,下载速度很快;自带的主题和图标很好看,不需要怎么折腾了(当然这个仁者见仁);自带图形化包管理程序,不喜欢命令行的同学可以试试;由于是Arch的衍生版,所以如果想搞什么的话可以直接看Arch的Wiki页面,基本上大多数都是通用的。然后说说缺点,因为我刚刚装上也没怎么使用,所以也没发现多少缺点。第一个缺点就是软件的分裂问题,像Arch的话所有软件都可以在pacman中安装。但是在Manjaro中,内核和驱动等软件,不能在pacman中安装,需要在系统设置界面使用它的图形化工具来安装,或者使用命令行mhwd-kernel。不过后来想想这也不能算缺点,对于这种随时可能滚挂的软件来说,由官方详细控制比较好。第二个缺点就是它没安装中文输入法。虽然它的安装过程很方便,但是安装完成之后我才发现居然没给安装fcitx。我还得自己安装fcitx和一堆子模块输入法,然后配置启用。这多少和它开箱即用的理念有点不符合。好了,Manjaro就介绍到这里。对于我这个更新强迫症来说,使用Arch系列的系统比较适合。而Manjaro算是Arch衍生版中很不错的了,在Linux的使用排名中也算前几的存在了。如果你喜欢Arch的随时更新,由害怕Arch繁杂的安装过程和经常滚挂,就来试试Manjaro吧!

你是否好奇标识浏览器身份的User-Agent,为什么每个浏览器都有Mozilla字样?

Mozilla/5.0 (Windows NT 6.1WOW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27.0.1453.94 Safari/537.36

Mozilla/5.0 (LinuxUAndroid 4.1.2zh-twGT-I9300 Build/JZO54K) AppleWebKit/534.30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4.0 Mobile Safari/534.30

Mozilla/5.0 (Windows NT 6.1WOW64rv:20.0) Gecko/20100101 Firefox/20.0

Mozilla/5.0 (compatibleMSIE 9.0Windows NT 6.0Trident/5.0)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最初的主角叫NCSA Mosaic,简称Mosaic(马赛克),是1992年末位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简称NCSA)开发,并于1993年发布的一款浏览器。它自称“NCSA_Mosaic/2.0(Windows 3.1)”,Mosaic可以同时展示文字和图片,从此浏览器变得有趣多了。

然而很快就出现了另一个浏览器,这就是著名的Mozilla,中文名称摩斯拉。一说 Mozilla = Mosaic + Killer,意为Mosaic杀手,也有说法是 Mozilla = Mosaic &Godzilla,意为马赛克和哥斯拉,而Mozilla最初的吉祥物是只绿色大蜥蜴,后来更改为红色暴龙,跟哥斯拉长得一样。

但Mosaic对此非常不高兴,于是后来Mozilla更名为Netscape,也就是网景。Netscape自称“Mozilla/1.0(Win3.1)”,事情开始变得更加有趣。网景支持框架(frame),由于大家的喜欢框架变得流行起来,但是Mosaic不支持框架,于是网站管理员探测user agent,对Mozilla浏览器发送含有框架的页面,对非Mozilla浏览器发送没有框架的页面。

后来网景拿微软寻开心,称微软的Windows是“没有调试过的硬件驱动程序”。微软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此后微软开发了自己的浏览器,这就是Internet Explorer,并希望它可以成为Netscape Killer。IE同样支持框架,但它不是Mozilla,所以它总是收不到含有框架的页面。微软很郁闷很快就沉不住气了,它不想等到所有的网站管理员都了解IE并且给IE发送含有框架的页面,它选择宣布IE是兼容Mozilla,并且模仿Netscape称IE为“Mozilla/1.22(compatibleMSIE 2.0Windows 95)”,于是IE可以收到含有框架的页面了,所有微软的人都嗨皮了,但是网站管理员开始晕了。

因为微软将IE和Windows捆绑销售,并且把IE做得比Netscape更好,于是第一次浏览器血腥大战爆发了,结果是Netscape以失败退出历史舞台,微软更加嗨皮。但没想到Netscape居然以Mozilla的名义重生了,并且开发了Gecko,这次它自称为“Mozilla/5.0(WindowsUWindows NT 5.0en-USrv:1.1) Gecko/20020826”。

Gecko是一款渲染引擎并且很出色。Mozilla后来变成了Firefox,并自称“Mozilla/5.0 (WindowsUWindows NT 5.1sv-SErv:1.7.5) Gecko/20041108 Firefox/1.0”。Firefox性能很出色,Gecko也开始攻城略地,其他新的浏览器使用了它的代码,并且将它们自己称为“Mozilla/5.0 (MacintoshUPPC Mac OS X Mach-Oen-USrv:1.7.2) Gecko/20040825 Camino/0.8.1”,以及“Mozilla/5.0 (WindowsUWindows NT 5.1derv:1.8.1.8) Gecko/20071008 SeaMonkey/1.0”,每一个都将自己装作Mozilla,而它们全都使用Gecko。

Gecko很出色,而IE完全跟不上它,因此user agent探测规则变了,使用Gecko的浏览器被发送了更好的代码,而其他浏览器则没有这种待遇。Linux的追随者对此很难过,因为他们编写了Konqueror,它的引擎是KHTML,他们认为KHTML和Gecko一样出色,但却因为不是Gecko而得不到好的页面,于是Konqueror为得到更好的页面开始将自己伪装成“like Gecko”,并自称为“Mozilla/5.0 (compatibleKonqueror/3.2FreeBSD) (KHTML, like Gecko)”。自此user agent变得更加混乱。

这时更有Opera跳出来说“毫无疑问,我们应该让用户来决定他们想让我们伪装成哪个浏览器。”于是Opera干脆创建了菜单项让用户自主选择让Opera浏览器变成“Mozilla/4.0 (compatibleMSIE 6.0Windows NT 5.1en) Opera 9.51”,或者“Mozilla/5.0 (Windows NT 6.0Uenrv:1.8.1) Gecko/20061208 Firefox/2.0.0 Opera 9.51”, 或者“Opera/9.51 (Windows NT 5.1Uen)”。

后来苹果开发了Safari浏览器,并使用KHTML作为渲染引擎,但苹果加入了许多新的特性,于是苹果从KHTML另辟分支称之为WebKit,但它又不想抛弃那些为KHTML编写的页面,于是Safari自称为“Mozilla/5.0 (MacintoshUPPC Mac OS Xde-de) AppleWebKit/85.7 (KHTML, like Gecko) Safari/85.5”,这进一步加剧了user agent的混乱局面。

因为微软十分忌惮Firefox,于是IE重装上阵,这次它自称为“Mozilla/4.0 (compatibleMSIE 8.0Windows NT 6.0) ”,并且渲染效果同样出色,但是需要网站管理员的指令它这么做才行。

再后来,谷歌开发了Chrome浏览器,Chrome使用Webkit作为渲染引擎,和Safari之前一样,它想要那些为Safari编写的页面,于是它伪装成了Safari。于是Chrome使用WebKit,并将自己伪装成Safari,WebKit伪装成KHTML,KHTML伪装成Gecko,最后所有的浏览器都伪装成了Mozilla,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浏览器User-Agent里都有Mozilla。Chrome自称为“Mozilla/5.0 (WindowsUWindows NT 5.1en-US) AppleWebKit/525.13 (KHTML, like Gecko) Chrome/0.2.149.27 Safari/525.13”。

因为以上这段历史,现在的User-Agent字符串变得一团糟,几乎根本无法彰显它最初的意义。追根溯源,微软可以说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但后来每一个人都在试图假扮别人,最终把User-Agent搞得混乱不堪。

一句话结论:因为网站开发者可能会因为你是某浏览器(这里是 Mozilla),所以输出一些特殊功能的程序代码(这里指好的特殊功能),所以当其它浏览器也支持这种好功能时,就试图去模仿 Mozilla 浏览器让网站输出跟 Mozilla 一样的内容,而不是输出被阉割功能的程序代码。大家都为了让网站输出最好的内容,都试图假装自己是 Mozilla 一个已经不存在的浏览器……

附各大浏览器诞生年表:

1993年1月23日:Mosaic

1994年12月:Netscape

1994年:Opera

1995年8月16日:Internet Explorer

1996年10月14日:Kongqueror

2003年1月7日:Safari

2008年9月2日:Chrome

注:本文转自简明现代魔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72629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3
下一篇 2023-04-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