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使用mount命令把光盘挂载到/mnt/cdrom
3、查看光盘内容
4、使用umonut命令卸载光盘
5、使用mount命令挂载linux系统中的ISO光盘映像
1、 在主机上插入U盘
2、 在系统中,fdisk -l查看U盘分区信息
3、使用mount命令把U盘分区挂载到/mnt/u
4、查看U盘内容
5、使用umonut命令卸载U盘
1、cat /etc/fstab查看自动挂载文件系统的列表
2、编辑/etc/fstab文件,使得每次启动时自动挂载一个ISO映像
3、刷新检查挂载情况
1、在虚拟机中增加一块硬盘,容量1GB
2、使用fdisk查看两块硬盘的分区情况
3、使用fdisk对新硬盘分区,划分两个主分区各300MB
4、使用mkfs对其中一个分区格式化创建文件系统
5、建立/mnt/new目录,使用mount把分区挂载到目录下
在/dev目录下,可以找到新硬盘,一般都标做sd?#
cd
/dev
#
ls
sd*
这样就可以看到所有的硬盘了,一般最后一个就是新的硬盘了,这里假设是
sde
给硬盘进行分区
fdisk
/dev/sde
n
(表示新建分区)
p
(主分区)
1
(分区编号)
(接下来的分区大小可以直接回车,默认是整块硬盘一个分区,当然也可以选择多个分区)
w
(确定分区后写入)
这样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区
/dev/sde1
分区格式化
#
mkfs
ext4
/dev/sde1
挂载硬盘分区
首先新建一个目录,作为挂载目录
#
mkdir
/newdisk
#
mount
/newdisk
/dev/sde1
这样一来,/newdisk目录就是新硬盘的存储,可以存储数据了
我们在Linux上创建或删除一个文件或文件夹,都习以为常,但这背后的实现原理是什么呢?
imap:inode map映射表
bmap:block map映射表
假如要存储a.txt到/tmp目录下。
当a.txt文件要存储到/tmp下时:
1) 元数据区分配node id :从元数据区的inode table中找一个空闲的inode号分配给a.txt,如2222。再将imap表中2222这个inode号标记为已使用。
2) 数据区添加记录 :在/tmp的data block中添加一条a.txt文件的记录。该记录中包括一个指向inode号的指针,例如"0x2222"。
3) 元数据区分配data block(每段空间)并写数据到数据区data block :从元数据区bmap中找出空闲的data block,并开始将a.txt中的数据写入到data block中。每写一段空间( ext4每次分配一段空间 )就从bmap中找一次空闲的data block,直到存完所有数据。
4) 元数据区设置inode id的data block point :元数据区在inode table中设置关于2222这条记录的data block point指针,通过该指针可以找到a.txt使用了哪些data block。
当要删除a.txt文件时:
1) 元数据区取消inode id的data block point :在inode table中删除指向a.txt的data block指针。这里只要一删除,外界就找不到a.txt的数据了。但是这个文件还存在,只是它是被"损坏"的文件,因为没有任何指针指向数据块。
2) 元数据区释放node id :在imap中将2222的inode号标记为未使用。这个inode号就被释放,可以被后续的文件重用。
3) 数据区删除记录 :删除父目录/tmp的data block中关于a.txt的记录。这里只要一删除,外界就看不到也找不到这个文件了。
4) 元数据区释放data block :在bmap中将a.txt占用的block标记为未使用。这里被标记为未使用后,这些data block就可以被后续文件覆盖重用。
考虑一种情况,当一个文件被删除时,但此时还有进程在使用这个文件,这时是怎样的情况呢?外界是看不到也找不到这个文件的,所以删除的过程已经进行到了第(3)步。但进程还在使用这个文件的数据,也能找到这个文件的数据,是因为进程在加载这个文件的时候就已经获取到了该文件占用哪些data block,虽然删除了文件,但bmap中这些data block还没有标记为未使用。
详细分析du和df的统计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