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资料】
POS机制可以被描述成一种虚拟挖矿。鉴于POW主要依赖于计算机硬件的稀缺性来防止女巫攻击,POS则主要依赖于区块链自身里的代币。在POW中,一个用户可能拿1000美元来买计算机,加入网络来挖矿产生新区块,从而得到奖励。而在POS中,用户可以拿1000美元购买等价值的代币,把这些代币当作押金放入POS机制中,这样用户就有机会产生新块而得到奖励。在POW中,如果用户花费2000美元购买硬件设备,当然会获得两倍算力来挖矿,从而获得两倍奖励。同样,在POS机制中投入两倍的代币作为押金,就有两倍大的机会获得产生新区块的权利。
众所周知,第三季度的“DeFi热”促使以太坊网络上的交易量大幅增加,DappRadar 2020 Q3 Dapp报告指出,以太坊交易量在2020年第三季度猛增至1195亿美元,与第二季度相比增长了近1200%,但随着而来的是网络堵塞,交易费猛增。在今年9月9日,以太坊平均交易费用达到14美元的高度,刷新历史记录。因费用飙升,导致许多交易只能延迟。
EOS创始人BM感叹称:对于大多数正常规模的交易来说,以太坊交易费用太高了。
目前的以太坊仍然面临多重问题,首先老生常谈的是上面提到的交易处理,以太坊网络支持数千个去中心化应用程序,每秒都需要处理大量交易,而采用PoW共识机制的以太坊1.0,每秒只能处理约10-50笔交易,远小于PayPal、Visa 等中心化网络,远无法满足用户对于交易速度的需求。手续费高昂一直是以太坊被诟病的一个重要的点,V神直言,在rollups和分片完成之前,以太坊别无选择,只能忍受高额交易费。因此以太坊需要升级。
12月21日消息,以太坊核心开发人员 Tim Beiko 在Twitter上宣布,以太坊将推出第一个公开测试网 Kintsugi Merge Testnet,用于全面升级到权益证明(PoS)。Tim Beiko 还表示,尽管客户端开发和 UX 会不断改进,但鼓励用户尽早开始使用 Kintsugi,以便在合并后的环境中熟悉以太坊网络。重大升级将由存入 32 ETH 的抵押者执行。目前,230 万个测试网 ETH 已经由相对 7.2万名验证者存入新网络,这表明社区已经为“加密领域最大的升级”做好了充分准备。 此外,根据报告,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不会有太大变化,仅与共识层或执行层交互的工具也基本不受影响。
什么是权益证明?
权益证明是一种区块链网络达成共识的共识机制。
这将要求用户抵押他们的以太币从而成为网络中合法的验证者。 验证者有着与矿工在 工作量证明(pow)中相同的职责:将交易排序和创建新的区块,以便让所有的节点就网路状态达成一致。
权益证明相较于工作量证明系统有许多改进:
1、提高能效——您不需要大量能源去挖掘区块
2、门槛降低,硬件要求减少——您不需要优秀的硬件从而获得建立新区块的机会
3、更强的去中心化——权益证明可以在网络中提供更多的节点。
4、更有力的支持分片链——一个得以扩展以太坊网络的关键升级
权益证明、权益质押和验证者
权益证明是一种用于激励验证者接受更多质押的基本机制。 就以太币而言,用户需要质押 32ETH 来获得作为验证者的资格。 验证者被随机选择去创建区块,并且负责检查和确认那些不是由他们创造的区块。 一个用户的权益也被用于激励良好的验证者行为的一种方式。 例如,用户可能会因为离线(验证失败)而损失一部分权益, 或因故意勾结而损失他们的全部权益。
以太坊权益证明是如何运作的?
与工作量证明不同的是,验证者不需要使用大量的计算能力,因为它们是随机选择的,相互间没有竞争。 他们不需要开采区块,他们只需要在被选中的时候创建区块并且在没有被选中的时候验证他人提交的区块。 此验证被称为证明。 你可以认为证明是说“这个块在我看来没问题”。 验证者因提出新区块和证明他们已经看到的区块而获得奖励。
如果你为恶意区块提供证明,你就会失去你的股权。
权益证明和安全性
权益证明中仍然存在 51% 攻击的威胁,但对于攻击者来说攻击成本越来越高。 要发起 51% 攻击,你需要掌控 51% 以上的以太币股权。 这不仅仅是一笔巨款,还很有可能导致以太币贬值。 破坏你的货币价值的大部分权益是非常容易的。 当然也有更强有力的激励措施来保持网络的安全和 健康 。
信标链上的权益消减、踢出和其余惩罚、协调来防治其他恶意行为。 验证者还将负责记录这些事件。
优缺点
优点
权益质押让您更容易运行一个节点。 这不需要在硬件或能源方面进行巨额投资。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 ETH 来进行质押,你可以加入质押池。
权益质押更加去中心化。 它允许更多人参与,并且更多的节点不意味着像挖矿一样增加百分比的回报。
权益质押可以保证安全的防护。 分片链允许以太坊同时创建多个区块,增加交易输送量。 将以太坊网络置于工作量证明系统内,这会降低网络被攻击所需的算力。
缺点
与工作量证明相比,权益证明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没有经过实际应用的测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