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ection process
郑小波,许志刚
病原物接种体从接触寄主开始,经侵入并在寄主体内定殖、扩展、进而为害直至寄主表现症状的过程,又称病程(pathogehesis)。侵染过程是寄主植物个体上的发病过程,包括病原物接种体与寄主植物接触、病原物的侵入,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相互作用及建立寄生关系,病原物的生长繁殖与扩展,症状的显示和变化,以及环境条件对病程发生发展的影响等。侵染过程一般可分为侵入、潜育和发病三个时期。每一时期都有比较具体的特征或指标,但三个时期又是连续不断的,很难截然分开。
侵入期
病原物的接种体降落或接触到寄主植物表面,经过相互识别和斗争,进入寄主体内,与寄主组织或细胞建立了寄生关系。无论是从越冬(越夏)处来的接种体,还是从初侵染造成的病株上产生的繁殖体,一旦接触到寄主植物表面,环境条件适宜,接种体即可从寄主表面的敏感位点侵入,或由传播介体直接将病原物(病毒)接种体送入体内。如水稻对白叶枯病菌的敏感位点是水孔,如果细菌未能接触到敏感位点(水孔)而进入稻叶气孔,则不能建立寄生关系。同样必须有足够的数量群体到达敏感位点,才能引起一个成功的侵染。病原物小种与寄主品种之间是否为亲和性组合,直接影响侵入能否成功及侵染成功的概率。而环境条件,尤其是温度、湿度常成为影响侵入成败的关键因素。
潜育期
从病原物接种体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起,在寄主体内不断生长繁殖并扩展,直到寄主外表显现症状的时期,即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潜伏发育的阶段,又称潜伏期(latent period)。如接种体侵入寄主后未能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侵入失败,病原物被排挤或围歼而死亡。在植物病毒学中,介体从病植物上吸食并获毒开始,病毒进入介体内部,经过循回与增殖,直到能从口器再次传出引起侵染之前的阶段,特称为循回期(celation period)。
潜育期的长短主要受寄主抗性强弱、病原物的毒性强弱和温度高低的影响。如不同小种的水稻白叶枯病菌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潜育期3—15天不等,在18℃以下可能一直不发病,在30℃左右,感病品种上的潜育期只有3~5天,而在抗病品种上的潜育期长达7~15天。
发病期
指寄主外表显症的时期。绝大多数病害的发病期很长,从显症一直到收获或落叶。木本植物的丛枝、肿瘤等畸形症状,则保持终生不消退。绝大多数真菌病害的发病期内,还包含产孢期,即产生子实体的时期,由于真菌的子实体暴露在病部,构成了特征性的病变,因此,特称为病征。在细菌病害、病毒病害和类菌原体病害等,虽没有产孢期,但自建立寄生关系起,接种体数量就开始增加,而大多数真菌病害一般在发病后,病部才产生病菌孢子(繁殖体)。
发病期内病害症状的类型、严重度、产孢量和损失率等,受寄主抗性强弱、病原菌毒力强弱和环境条件适宜程度的影响。
在分析侵染过程或发病过程时,有时还专门对病原物未接触寄主前的状态进行具体分析,对于在接触前的这个阶段,有时称为“侵入前阶段。”详细分析并掌握该阶段病原物生长发育进程和接种体的产生或发育状况,介体种类及种群密度、寄主生育阶段、寄主的抗性水平、环境因子的配合情况等,对分析病害发生、控制或防治病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 是指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1)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2)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植物在病原物的侵害或不适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生理机能失调、组织结构受到破坏的过程,植物病害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拮抗性共生其发生和流行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农作物和林木的病害大发生,常使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受严重损失。有些患病作物能引起人畜中毒。一些优质高产品种往往因病害严重而被淘汰。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除自然因素外,常与大肆开垦植被、盲目猎取生物资源、工业污染以及农业措施不当等人为因素有关。
折叠植物病害种类
植物病害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大类。由病原物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的分类方法有:①按病原物分为真菌性、细菌性、病毒性和线虫病害等。②按寄主植物分为作物、蔬菜、果树病害和森林病害等,还可按蔓陀萝叶表皮,示气孔作物种类分为小麦、水稻、棉花等不同作物病害。③按症状可分为叶斑病、腐烂病、萎蔫病等。④按发病部位可分为根病、茎病、叶病、果病等。⑤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空气传播、水传、土传、种苗传播、昆虫介体传播等。病原物从侵染到寄主植物病状出现的过程,简称病程。侵染程序一般分为3个时期:①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到与寄主植物建立营养或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②潜育期。从病原物初步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一段时间。潜育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的种类、生长状况和时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③发病期。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出现明显的症状,包括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反映出的病理变化和病原物产生繁殖体的阶段。
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为侵染循环。又称病害的年份循环。病程是组成侵染循环的基本环节。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期,成为下一个生长季节的侵染来源。②初侵染和再侵染。经过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长季节中苗木种植前进行病害防疫的首次侵染为初侵染,重复侵染为再侵染。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整个侵染循环仅有一个病程的称为单循环病害(如麦类黑穗病菌)在寄主生长季节中重复侵染,多次引起发病,其侵染循环包括多个病程的称为多循环病害(如稻瘟病菌、白叶枯病菌等)。③病原物的传播。分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前者如有鞭毛的细菌或真菌的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传播等,其传播的距离和范围有限后者靠自然和人为因传播,如气流传播、水流传播、生物传播和人为传播。
植物病害流行是指侵染性病害在植物群体中的顺利侵染和大量发生。其流行是病原物群体和寄主植物群体在环境条件影响下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条件常起主导作用。对植物病害影响较大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下列3类:①气候土壤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结构、含水量、通气性等。②生物环境,包括昆虫、线虫和微生物。③农业措施,如耕作制度、种植密度、施肥、田间管理等。植物传染病只有在寄主的感病性较强,且栽种面积和密度较大病原物的致病性较强,且数量较大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土壤和耕作栽培条件有利于病原物的侵染、繁殖、传播和越冬,而不利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时,才会流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