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霹雳3空空导d的研制过程是什么样的?

中国霹雳3空空导d的研制过程是什么样的?,第1张

霹雳-3空空导d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个空空导d,1962年6月开始研制,1968年6月开始首批20枚样d地面和飞行试验。到1974年11月才基本完成试验项目,1979年10月又用歼8战斗机为载机进行试验获得成功。

导d简介

霹雳-3空空导d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个空空导d,其设计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射程、提高精度和杀伤威力,满足新一代战斗机歼8的作战使用要求。以航空工业部所属第六一二所和株洲航空发动机厂为主,于1962年6月开始研制,1968年6月开始首批20枚样d地面和飞行试验。1969年12月完成第二批30枚样d的地面试验。1970年开始在国家靶场进行定型试验,直到1974年11月才基本完成试验项目。此后为进一步考核导d性能,还进行了多次地面和空中试验,到1980年4月正式定型。1981年生产出50枚导d,1982年发射8枚导d用于定型补充试验。1983年在航空工业型号调整中停止研制生产。

研制过程

“霹雳”3号导d的研制工作始于60年代中叶。1965年5月,当时的三机部向有关部门了研制任务,由六院605所负责设计,331厂为主要承制厂,573厂负责导引头研制,282厂负责战斗部研制,845厂负责推进剂研制。研制任务下达后,有关科技人员马不停蹄地开始工作。1965年年底,605所完成了样d的设计图纸。1966年8月,有关工厂完成了两发原理样d的研制,经地面试验证实,主要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1967年1月,在两发原理样d的试验数据基础上,三机部下达了摸底试验首批导d的研制任务,331厂全力组织技术力量,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游碰进行研制。605所毛宗维等主要设计人员分赴各参研工厂,协助解决研制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经过全体研制人员的共同努力,首批20发导d在完成工厂试验后进行了发射试验,结果表明各部件性能协调,基本符合战术技术指标要求。1969年元月,三机部下达了第二批导d的研制任务,同年底组装出20发导d,并完成了工厂试验。1970年6~9月,在空空导d试验基地进行的定型试验中发现引信可靠性偏低,经研制单位进行技术攻关后,于1972年5月再次进行地面单元试验和对靶d射击试验,结果表明引信工作正常。1974年11月开始,在空空导d试验基地再度进行了“霹雳”3号导d的定型试验,11月开始用歼7战斗机为载机发射战斗d,首发成功,将目标打得“稀巴烂”。1979年10月又用歼8战斗机为载机进行试验,单发射击和双发连射均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霹雳”3号导d设计定型,1980年又获国务院国防工办重大技术改进一等奖。

作为中国第一种走完自行研制全部程序的空空导d,“霹雳”3号导d在研制中突破了许多关键技术,如为解决气动加热对发动机壳体强度、装药包复层和红外引信光学系统性能影响的问题,专家们在载机高空、高速飞行中对导d的气动加热温度进行了反复实测,获取的大量宝贵数据为“霹雳”3号导d的成功研制提供了依据。又如,引信早炸是困扰空空导d十多年的难题,40多位科技人员组成的攻关组反复研究,编设了多种综合性的系统进行试验,特别是针对d道变化、大过载对引信的影响分析,设计制造了大量掖压摇摆装置,并在摇摆试验中多神陵谈次复现了引信早炸现象,查清了红外引信导d早炸的主要原因,为彻底解决早炸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在进行引信测速试验中,科研人员还设计制造成功火箭撬试验装置,对实现引信自动调整延时新技术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外,科研人员汪首在设计双层壳体预制破片战斗部、探索浸没工艺等方面都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为中国自行研制的空中第一d早日降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结构网壳结构主要以其合理的形体来抵抗外荷载的作用,特别在跨度较大时,网壳结构较于网架结构能节省钢材且外形美观。网壳按曲面外形可分为球面网壳、双曲扁网壳、柱面网壳等结构形式,按层数分包括单层网壳和双层网壳两种。传统的双层球面网壳多以交叉桁架体系或角锥体系为主,其结构形式对风荷载有较好的抵抗作用,减小风载对结构的不利影响。

因此双层球面网壳以其结构特点广泛应用于结构工程中,例如干煤棚结构。干煤棚是火电厂中存储煤的一种大型库房,要求跨度大、净空高,满足存储和作业空间,球面网壳结构形式的干煤棚具有占地少、储煤量大、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等特点,形式多样。现今主要采用双层等厚球面网壳,网格形式以正交正放四角锥为主。

采用不同的网格划分方式从而设计出不同的双层球面网壳结构形式,将会直接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整体用钢量及节点设计,带散洞来不同的效益。例如干煤棚是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结构喊信,开发一种更加合理的双层球面网壳结构形式能够改善其受力性能,同时减少用钢量并降低节点设计难易程度,将能提高结构的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用钢量少、防风载荷强的双层球面网壳结构形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双层球面网壳结构形式,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网格状的球面上弦层和球面下弦层,所述上弦层的网格分为角锥网格和抽空网格,所述角锥网格相邻网格均为抽空网格,所述抽空网格相邻网格均为角锥网格,所述下弦层的节点即锥顶点一般为角锥网格在下弦层的形心投影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结构设计的前提下进行些许变动。所述角锥网格的节点通过中部腹杆与下弦层对应节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弦层网格呈三角形、四边形或三角形与四边形的组合网格结构,网格形式为矩形网格时为正交正放的矩形。网格数随环数增加逐渐增加使杆件长度相对均匀。

再进一步地,所述上弦层网格数目随环数增加逐渐增加,在网格数目转换处设置有三角形网格或者五边形网格,以保证外层网格杆件长度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采用间隔抽空四角锥单元,与原来的四角锥球壳相比,杆件数量与节点数量减少,下弦层网格由原来的矩形网格变成菱形网格,结构的传力路径更短,传力直接。在与原结构承受相同的荷冲渗枯载下,本实用新型可使用较少的用钢量达到设计要求。并且节点的数目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少节点设计的难度和费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81804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4
下一篇 2023-04-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