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重新挂载需要先卸载再重新挂载,如果要一条命令可以通过&&符号将两个命令组合到一个命令里,例如:
umount -l /mnt/test &&mount -o ro /dev/hda1 /mnt/test
linux中挂载命令是mount,卸载是umount,在命令行中使用&&可以将多条命令组合成一条命令并顺序执行,以达到快速执行的目的。
扩展资料
linux挂载命令mount的用法介绍:
1、语法
mount [-fnrsvw] [-t vfstype] [-o options] device dir
2、参数说明:
-V:显示程序版本
-h:显示辅助讯息
-v:显示较讯息,通常和 -f 用来除错。
-a:将 /etc/fstab 中定义的所有档案系统挂上。
-F:这个命令通常和 -a 一起使用,它会为每一个 mount 的动作产生一个行程负责执行。在系统需要挂上大量 NFS 档案系统时可以加快挂上的动作。
-f:通常用在除错的用途。它会使 mount 并不执行实际挂上的动作,而是模拟整个挂上的过程。通常会和 -v 一起使用。
-n:一般而言,mount 在挂上后会在 /etc/mtab 中写入一笔资料。但在系统中没有可写入档案系统存在的情况下可以用这个选项取消这个动作。
方案一:
Linux不像Windows一样,接上新硬件后可以自动识别,在Linux下无法自动识别新硬件的,需要手动去识别。USB移动存储设备通常被识别为sda1,具体可以通过fdisk -l命令查询。
在使用U盘前,我们先要为外挂点新建一个子目录,一般外挂点的子目录都是建立在/mnt里面的,我们也建在那里,当然也可以建在/目录下,名字可以自己定,我们就取名为usb,终端下的命令如下:
mkdir /mnt/usb
然后我们就可以接上我的U盘了,然后在终端下输入命令并击Enter键即可:
mount /dev/sda1 /mnt/usb
在Windows下当我们用完U盘后,在我们取下U盘前我们先要删除,同样在Linux下我们也要删除挂起点,方法是:
umount /dev/sda1 /mnt/usb 或 umount /dev/sda1
如果不把U盘给umount掉,那样很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
方案二:
USB的支持关键在于驱动,没有驱动设备时mount执行是肯定不成的。我在Red Hat里使用U盘的通用方法如下,屡试不爽
1. 先别插U盘,/sbin/lsmod看是否有usb-storage。如果没有的话:
cd /lib/modules/2.4.20-8/kernel/drivers/usb
for v in *.o storage/*.o do /sbin/insmod $v done
2. 这里再/sbin/lsmod,应该有usbcore、usb-ohci(或usb-uhci,根据主板芯片组而不同)、usb-storage、scsi_mod等。其中usb-storage的状态应该为
(unused)。
3. 插入U盘,不停的'/sbin/lsmod,这期间usb-storage的状态应为Initializing,持续时间大约半分钟,其实就相当于Windows在右下角不停的d汽球:)
4. 初始化结束后, /sbin/fdisk -l,应该能看到/dev/sda1设备。这时,执行mount /dev/sda1 /mnt/udisk 才能成功。如果是MSDOS格式,又想看到中文,可以
mount -t vfat /dev/sda1 /mnt/udisk -o iocharset=gb2312。
(为方便可以/etc/fstab加一行,以后就可以 mount /mnt/udisk就行了)。
5. 奇怪的是有时候fdisk是看不到sda1,但是也能mount上使用以上步骤挂U盘基本上可说是万全了。台式机、笔记本、VMware都一样。
mkdir /mnt/usb
mount /dev/sda1 /mnt/usb
笔记本上安装linux用法和台式机一样
ps:
首先要检查lsmod|grep usb-storage 这是支持USB的模块。如果没有的话,是无法 *** 作USB接口的设备的。
如没有的话,可以手功modprobe usb-storage,一般查看U盘可以用fdisk -l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个硬件的设备名,比猜测硬件名要准确多了。
GBK 是又一个汉字编码标准,全称《汉字内码扩展规范》(GBK),英文名称 Chinese Internal Code Specific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1995 年 12 月 1 日制订,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司、电子工业部科技与质量监督司 1995 年 12 月 15 日联合以技监标函 [1995] 229 号文件的形式,将它确定为技术规范指导性文件,发布和实施。这一版的 GBK 规范为 1.0 版。GB 即“国标”,K 是“扩展”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GBK 向下与 GB 2312 编码兼容,向上支持 ISO 10646.1 国际标准,是前者向后者过渡过程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标准。
ISO 10646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公布的一个编码标准,即 Universal Multilpe-Octet Coded Character Set(简称 UCS),大陆译为《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台湾译为《广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它与 Unicode 组织的 Unicode 编码完全兼容。ISO 10646.1 是该标准的第一部分《体系结构与基本多文种平面》。我国 1993 年以 GB 13000.1 国家标准的形式予以认可(即 GB 13000.1 等同于 ISO 10646.1)。
ISO 10646 是一个包括世界上各种语言的书面形式以及附加符号的编码体系。其中的汉字部分称为“CJK 统一汉字”(C 指中国,J 指日本,K 指朝鲜)。而其中的中国部分,包括了源自中国大陆的 GB 2312、GB 12345、《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法定标准的汉字和符号,以及源自台湾的 CNS 11643 标准中第 1、2 字面(基本等同于 BIG-5 编码)、第 14 字面的汉字和符号。
(一)、字汇
GBK 规范收录了 ISO 10646.1 中的全部 CJK 汉字和符号,并有所补充。具体包括:
1. GB 2312 中的全部汉字、非汉字符号。
2. GB 13000.1 中的其它 CJK 汉字。以上合计 20902 个 GB 化汉字。
3. 《简化字总表》中未收入 GB 13000.1 的 52 个汉字。
4. 《康熙字典》及《辞海》中未收入 GB 13000.1 的 28 个部首及重要构件。
5. 13 个汉字结构符。
6. BIG-5 中未被 GB 2312 收入、但存在于 GB 13000.1 中的 139 个图形符号。
7. GB 12345 增补的 6 个拼音符号。
8. 汉字“○”。
9. GB 12345 增补的 19 个竖排标点符号(GB 12345 较 GB 2312 增补竖排标点符号 29 个,其中 10 个未被 GB 13000.1 收入,故 GBK 亦不收)。
10. 从 GB 13000.1 的 CJK 兼容区挑选出的 21 个汉字。
11. GB 13000.1 收入的 31 个 IBM OS/2 专用符号。
(二)、码位分配及顺序
GBK 亦采用双字节表示,总体编码范围为 8140-FEFE,首字节在 81-FE 之间,尾字节在 40-FE 之间,剔除 xx7F 一条线。总计 23940 个码位,共收入 21886 个汉字和图形符号,其中汉字(包括部首和构件)21003 个,图形符号 883 个。
全部编码分为三大部分:
1. 汉字区。包括:
a. GB 2312 汉字区。即 GBK/2: B0A1-F7FE。收录 GB 2312 汉字 6763 个,按原顺序排列。
b. GB 13000.1 扩充汉字区。包括:
(1) GBK/3: 8140-A0FE。收录 GB 13000.1 中的 CJK 汉字 6080 个。
(2) GBK/4: AA40-FEA0。收录 CJK 汉字和增补的汉字 8160 个。CJK 汉字在前,按 UCS 代码大小排列;增补的汉字(包括部首和构件)在后,按《康熙字典》的页码/字位排列。
2. 图形符号区。包括:
a. GB 2312 非汉字符号区。即 GBK/1: A1A1-A9FE。其中除 GB 2312 的符号外,还有 10 个小写罗马数字和 GB 12345 增补的符号。计符号 717 个。
b. GB 13000.1 扩充非汉字区。即 GBK/5: A840-A9A0。BIG-5 非汉字符号、结构符和“○”排列在此区。计符号 166 个。
3. 用户自定义区(使用者加字区):分为(1)(2)(3)三个小区。
(1) AAA1-AFFE,码位 564 个。
(2) F8A1-FEFE,码位 658 个。
(3) A140-A7A0,码位 672 个。
第(3)区尽管对用户开放,但限制使用,因为不排除未来在此区域增补新字符的可能性。
(三)、字形
GBK 对字形作了如下的规定:
1. 原则上与 GB 13000.1 G列(即源自中国大陆法定标准的汉字)下的字形/笔形保持一致。
2. 在 CJK 汉字认同规则的总框架内,对所有的 GBK 编码汉字实施“无重码正形”(“GB 化”);即在不造成重码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中国新字形。
3. 对于超出 CJK 汉字认同规则的、或认同规则尚未明确规定的汉字,在 GBK 码位上暂安放旧字形。这样,在许多情况下 GBK 收入了同一汉字的新旧两种字形。
4. 非汉字符号的字形,凡 GB 2312 已经包括的,与 GB 2312 保持一致;超出 GB 2312 的部分,与 GB 13000.1 保持一致。
5. 带声调的拼音字母取半型形式。
GB 2312 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汉字信息交换用编码,全称《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标准号为 GB 2312-80(GB 是“国标”二字的汉语拼音缩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总局发布,1981年5月1日实施。习惯上称国标码、GB 码,或区位码。它是一个简化字汉字的编码,通行于中国大陆地区。新加坡等地也使用这一编码。
GB 2312-80 收录简化汉字及一般符号、序号、数字、拉丁字母、日文假名、希腊字母、俄文字母、汉语拼音符号、汉语注音字母,共 7445 个图形字符。其中汉字以外的图形字符 682 个,汉字 6763 个。
GB 2312-80 规定,“对任意一个图形字符都采用两个字节(Byte)表示。每个字节均采用 GB 1988-80 及 GB 2311-80 中的七位编码表示。两个字节中前面的字节为第一字节,后面的字节为第二字节。”习惯上称第一字节为“高字节”,第二字节为“低字节”。
GB 2312-80 将代码表分为 94 个区(Section),对应第一字节;每个区 94 个位(Position),对应第二字节。两个字节的值,分别为区号值和位号值各加 32(20H)。
GB 2312-80 规定,01~09 区(原规定为 1~9 区,为表示区位码方便起见,今改称 01~09 区)为符号、数字区,16~87 区为汉字区。而 10~15 区、88~94 区是有待于“进一步标准化”的“空白位置”区域。但第 10 区推荐与第 3 区的 94 个图形字符(即 GB 1988-80 中的 94 个图形字符)相同,字形宽度为其宽度的一半。
GB 2312-80 把收录的汉字分成两级。第一级汉字是常用汉字,计 3755 个,置于 16~55 区,按汉语拼音字母/笔形顺序排列;第二级汉字是次常用汉字,计 3008 个,置于 56~87 区,按部首/笔画顺序排列。字音以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发表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1963年出版)为准,字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4年出版)为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