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s官方网站:https://kubernetes.io/zh/,可自行查看相关文档说明
k8s-master:Ubuntu--192.168.152.100
k8s-node01:Ubuntu--192.168.152.101
k8s-node02:Ubuntu--192.168.152.102
全部已安装docker,未安装可根据官方文档安装:https://docs.docker.com/get-docker/
1,禁止swap分区
K8s的要求,确保禁止掉swap分区,不禁止,初始化会报错。
在每个宿主机上执行:
2,确保时区和时间正确
时区设置
3,关闭防火墙和selinux
ubuntu 查看防火墙命令,ufw status可查看状态,ubuntu20.04默认全部关闭,无需设置。
4,主机名和hosts设置(可选)
非必须,但是为了直观方便管理,建议设置。
在宿主机分别设置主机名:k8s-master,k8s-node01,k8s-node02
hosts设置
1,更改docker默认驱动为systemd
为防止初始化出现一系列的错误,请检查docker和kubectl驱动是否一致,否则kubectl没法启动造成报错。版本不一样,docker有些为cgroupfs,而kubectl默认驱动为systemd,所以需要更改docker驱动。
可查看自己docker驱动命令:
更改docker驱动,编辑 /etc/docker/daemon.json (没有就新建一个),添加如下启动项参数即可:
重启docker
需要在每台机器上安装以下的软件包:
2,更新 apt 包索引并安装使用 Kubernetes apt 仓库所需要的包
安装软件包以允许apt通过HTTPS使用存储库,已安装软件的可以忽略
3,下载公开签名秘钥、并添加k8s库
国外 :下载 Google Cloud 公开签名秘钥:
国内:可以用阿里源即可:
请注意,在命令中,使用的是Ubuntu 16.04 Xenial 版本, 是可用的最新 Kubernetes 存储库。所以而非20.04 的focal。
4,更新 apt 包索引,安装 kubelet、kubeadm 和 kubectl,并锁定其版本
锁定版本,防止出现不兼容情况,例如,1.7.0 版本的 kubelet 可以完全兼容 1.8.0 版本的 API 服务器,反之则不可以。
只需要在master上 *** 作即可。
1,初始化错误解决(没有报错的可以跳过这条)
错误提示1:
原因:kubectl没法启动,journalctl -xe查看启动错误信息。
解决方案:k8s建议systemd驱动,所以更改docker驱动即可,编辑 /etc/docker/daemon.json (没有就新建一个),添加如下启动项参数即可:
重启docker和kubectel
错误提示2:
原因:初始化生产的文件,重新初始化,需要删除即可
错误提示3:
解决方法:重置配置
2,初始化完成
无报错,最后出现以下,表示初始化完成,根据提示还需要 *** 作。
根据用户是root或者普通用户 *** 作,由于大多环境不会是root用户,我也是普通用户,所以选择普通用户 *** 作命令:
如果是root用户,执行以下命令:
初始化完成,用最后的提示命令 kubeadm join.... 在node机器上加入集群即可。
3,主节点pod网络设置
主节点支持网络插件:https://kubernetes.io/zh/docs/concepts/cluster-administration/addons/
这里安装Calico网络插件:https://docs.projectcalico.org/getting-started/kubernetes/self-managed-onprem/onpremises
Calico官网提供三种安装方式,1)低于50个节点,2)高于50个节点,3)etcd datastore(官方不建议此方法)。
这里选择第一种:
安装完成后, kubectl get node 可查看节点状态,由NotReady变成Ready则正常,需要等几分钟完成。
1,node加入master节点
在所有node节点机器 *** 作,统一已安装完成 kubelet、kubeadm 和 kubectl,用master初始化完成后最后提示命令加入,切记要用root用户。
加入成功后,提示如下:
再次查看kubelet服务已正常启动。
2,需注意的坑
1:加入主节点,需要 root 用户执行词条命令,才可以加入master主节点。
node在没有加入主节点master之前,kubelet服务是没法启动的,是正常情况,会报错如下:
原因是缺失文件,主节点master初始化 `kubeadm init`生成。
node节点是不需要初始化的,所以只需要用root用户`kubeadm join`加入master即可生成。
2:如果加入提示某些文件已存在,如:
原因是加入过主节点,即使没成功加入,文件也会创建,所以需要重置节点,重新加入即可,重置命令:
3,在master查看节点
加入完成后,在master节点 kubectl get node 可查看已加入的所有节点:
这里k8s集群创建完成,下一步使用可参考我的下一篇文章:k8s初步熟悉使用介绍,实践搭建nginx集群
1.2.并行技术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建造四节点的小集群系统的例子,它是构建在Linux *** 作系统上,通过MPICH软件包实现的,希望这个小例子能让大家对集群系统的构建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2.使用MPICH构建一个四节点的集群系统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建造四节点的小集群系统的例子,它是构建在Linux *** 作系统上,通过MPICH软件包实现的,希望这个小例子能让大家对集群系统的构建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2.1 所需设备
1).4台采用Pentium II处理器的PC机,每台配
置64M内存,2GB以上的硬盘,和EIDE接口的光盘驱动器。
2).5块100M快速以太网卡,如SMC 9332 EtherPower 10/100(其中四块卡用于连接集群中的结点,另外一块用于将集群中的其中的一个节点与其它网络连接。)
3).5根足够连接集群系统中每个节点的,使用5类非屏蔽双绞线制作的RJ45缆线
4).1个快速以太网(100BASE-Tx)的集线器或交换机
5).1张Linux安装盘
2.2 构建说明
对计算机硬件不熟的人,实施以下这些构建步骤会感到吃力。如果是这样,请找一些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1. 准备好要使用的采用Pentium II处理器的PC机。确信所有的PC机都还没有接上电源,打开PC机的机箱,在准备与网络上的其它设备连接的PC机上安装上两块快速以太网卡,在其它的 PC机上安装上一块快速以太网卡。当然别忘了要加上附加的内存。确定完成后盖上机箱,接上电源。
2. 使用4根RJ45线缆将四台PC机连到快速以太网的集线器或交换机上。使用剩下的1根RJ45线将额外的以太网卡(用于与其它网络相连的那块,这样机构就可以用上集群)连接到机构的局域网上(假定你的机构局域网也是快速以太网),然后打开电源。
3. 使用LINUX安装盘在每一台PC机上安装。请确信在LINUX系统中安装了C编译器和C的LIB库。当你配置TCP/IP时,建议你为四台PC分别指定为192.168.1.1、192.168.1.2、192.168.1.3、192.168.1.4。第一台PC为你的服务器节点(拥有两块网卡的那台)。在这个服务器节点上的那块与机构局域网相连的网卡,你应该为其指定一个与机构局域网吻合的IP地址。
4.当所有PC都装好Linux系统后,编辑每台机器的/etc/hosts文件,让其包含以下几行:
192.168.1.1 node1 server
192.168.1.2 node2
192.168.1.3 node3
192.168.1.4 node4
编辑每台机器的/etc/hosts.equiv文件,使其包含以下几行:
node1
node2
node3
node4
$p#
以下的这些配置是为了让其能使用MPICH’s p4策略去执行分布式的并行处理应用。
1. 在服务器节点
,建一个/mirror目录,并将其配置成为NFS服务器,并在/etc/exports文件中增加一行:
/mirror node1(rw) node2(rw) node3(rw) node4(rw)
2. 在其他节点上,也建一个/mirror目录,关在/etc/fstab文件中增加一行:
server:/mirror /mirror nfs rw,bg,soft 0 0
3. /mirror这个目录从服务器上输出,装载在各个客户端,以便在各个节点间进行软件任务的分发。
4. 在服务器节点上,安装MPICH。MPICH的文档可在
5.任何一个集群用户(你必须在每一个节点新建一个相同的用户),必须在/mirror目录下建一个属于它的子目录,如 /mirror/username,用来存放MPI程序和共享数据文件。这种情况,用户仅仅需要在服务器节点上编译MPI程序,然后将编译后的程序拷贝到在/mirror目录下属于它的的子目录中,然后从他在/mirror目录下属于它的的子目录下使用p4 MPI策略运行MPI程序。
2.3 MPICH安装指南
1.如果你有gunzip,就d下载mpich.tar.gz,要不然就下载mpich.tar.Z。你可以到http://www.mcs.anl.gov/mpi/mpich/downloa下载,也可以使用匿名FTP到ftp.mcs.anl.gov的pub/mpi目录拿。(如果你觉得这个东西太大,你可以到pub/mpi/mpisplit中取分隔成块的几个小包,然后用cat命令将它们合并)
2.解压:gunzip c mpich.tar.gz tar xovf-(或zcat mpich.tar.Z tar xovf-)
3.进入mpich目录
4.执行:./configure为MPICH选择一套适合你的实际软硬件环境的参数组,如果你对这些默认选择的参数不满意,可以自己进行配置(具体参见MPICH的配置文档)。最好选择一个指定的目录来安装和配置MPICH,例如: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mpich-1.2.0
5.执行:make >&make.log 这会花一段较长的时间,不同的硬件环境花的时间也就不同,可能从10分钟到1个小时,甚至更多。
6.(可选)在工作站网络,或是一台单独的工作站,编辑mpich/util/machines/machines.xxx(xxx是MPICH对你机器体系结构取的名称,你能很容易的认出来)以反映你工作站的当地主机名。你完全可以跳过这一步。在集群中,这一步不需要。
7.(可选)编译、运行一个简单的测试程序:
cd examples/basic
make cpi
ln s ../../bin/mpirun mpirun
./mpirun np 4 cpi
此时,你就在你的系统上运行了一个MPI程序。
8.(可选)构建MPICH其余的环境,为ch_p4策略使
用安全的服务会使得任何启动速度加快,你可以执行以下命令构建:
make serv_p4
(serv_p4是一个较新的P4安全服务的版本,它包含在MPICH 1.2.0版中),nupshot程序是upshot程序的一个更快版本,但他需要tk 3.6版的源代码。如果你有这个包,你就用以下命令可以构建它:
make nupshot
9.(可选)如果你想将MPICH安装到一个公用的地方让其它人使用它,你可以执行:
make install 或 bin/mpiinstall
你可以使用-prefix选项指定MPICH安装目录。安装后将生成include、lib、bin、sbin、www和man目录以及一个小小的示例目录,
到此你可以通告所有的用户如何编译、执行一个MPI程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