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启动设备上安装的引导程序lilo或grub开始引导Linux,Linux首先进行内核的引导,
接下来执行init程序,init程序调用了rc.sysinit和rc等程序,rc.sysinit和rc当完成系
统初始化和运行服务的任务后,返回init;init启动了mingetty后,打开了终端供用户登
录系统,用户登录成功后进入了Shell,这样就完成了从开机到登录的整个启动过程。
加载内核
LILO启动之后,如果你选择了Linux作为准备引导的 *** 作系统,第一个被加载的东西就是内核。请记住此时的计算机内存中还不存在任何 *** 作系统, PC(因为它们天然的设计缺陷)也还没有办法存取机器上全部的内存。因此,内核就必须完整地加载到可用RAM的第一个兆字节之内。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内核是被压缩了的。这个文件的头部包含着必要的代码,先设置CPU进入安全模式(以此解除内存限制),再对内核的剩余部分进行解压缩。
执行内核
内核在内存中解压缩之后,就可以开始运行了。此时的内核只知道它本身内建的各种功能,也就是说被编译为模块的内核部分还不能使用。最基本的是,内核必须有足够的代码设置自己的虚拟内存子系统和根文件系统(通常就是ext2文件系统)。一旦内核启动运行,对硬件的检测就会决定需要对哪些设备驱动程序进行初始化。从这里开始,内核就能够挂装根文件系统(这个过程类似于Windows识别并存取C盘的过程)。内核挂装了根文件系统之后,将启动并运行一个叫做 init的程序。
注意:在这里我们故意略去了Linux内核启动的许多细节,这些细节只有内核开发人员才感兴趣。如果你好奇的话,可以访问http://www.redhat.com:8080地址处的 “Kernel Hackers Guide”。
init进程
init进程是非内核进程中第一个被启动运行的,因此它的进程编号PID的值总是1。init读它的配置文件/etc/inittab,决定需要启动的运行级别(Runlevel)。从根本上说,运行级别规定了整个系统的行为,每个级别(分别由0到6的整数表示)满足特定的目的。如果定义了 initdefault级别,这个值就直接被选中,否则需要由用户输入一个代表运行级别的数值。
输入代表运行级别的数字之后,init根据/etc/inittab文件中的定义执行一个命令脚本程序。缺省的运行级别取决于安装阶段对登录程序的选择:是使用基于文本的,还是使用基于X-Window的登录程序。
rc命令脚本程序
我们已经知道,当运行级别发生改变时,将由/etc/inittab文件定义需要运行哪一个命令脚本程序。这些命令脚本程序负责启动或者停止该运行级别特定的各种服务。由于需要管理的服务数量很多,因此需要使用rc命令脚本程序。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etc/rc.d/rc,它负责为每一个运行级别按照正确的顺序调用相应的命令脚本程序。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命令脚本程序很容易变得难以控制!为了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需要使用精心设计的方案。
对每一个运行级别来说,在/etc/rc.d子目录中都有一个对应的下级目录。这些运行级别的下级子目录的命名方法是rcX.d,其中的X就是代表运行级别的数字。比如说,运行级别3的全部命令脚本程序都保存在/etc/rc.d/rc3.d子目录中。
在各个运行级别的子目录中,都建立有到/etc/rc.d/init.d子目录中命令脚本程序的符号链接,但是,这些符号链接并不使用命令脚本程序在 /etc/rc.d/init.d子目录中原来的名字。如果命令脚本程序是用来启动一个服务的,其符号链接的名字就以字母S打头;如果命令脚本程序是用来关闭一个服务的,其符号链接的名字就以字母K打头。
许多情况下,这些命令脚本程序的执行顺序都很重要。如果没有先配置网络接口,就没有办法使用DNS服务解析主机名!为了安排它们的执行顺序,在字母S 或者K的后面紧跟着一个两位数字,数值小的在数值大的前面执行。比如:/etc/rc.d/rc3.d/S50inet就会在 /etc/rc.d/rc3.d/S55named之前执行(S50inet配置网络设置,S55named启动DNS服务器)。
存放在/etc/rc.d/init.d子目录中的、被符号链接上的命令脚本程序是真正的实干家,是它们完成了启动或者停止各种服务的 *** 作过程。当 /etc/rc.d/rc运行通过每个特定的运行级别子目录的时候,它会根据数字的顺序依次调用各个命令脚本程序执行。它先运行以字母K打头的命令脚本程序,然后再运行以字母S打头的命令脚本程序。对以字母K打头的命令脚本程序来说,会传递Stop参数;类似地对以字母S打头的命令脚本程序来说,会传递 Start参数。
编写自己的rc命令脚本
在维护Linux系统运转的日子里,肯定会遇到需要系统管理员对开机或者关机命令脚本进行修改的情况。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实现修改的目的:
● 如果所做的修改只在引导开机的时候起作用,并且改动不大的话,可以考虑简单地编辑一下/etc/rc.d/rc.local脚本。这个命令脚本程序是在引导过程的最后一步被执行的。
● 如果所做的修改比较细致,或者还要求关闭进程使之明确地停止运行,则需要在/etc/rc.d/init.d子目录中添加一个命令脚本程序。这个命令脚本程序必须可以接受Start和Stop参数并完成相应的 *** 作。
第一种方法,编辑/etc/rc.d/rc.local脚本,当然是两种方法中比较简单的。如果想在这个命令脚本程序中添加内容,只需要使用喜欢的编辑器程序打开它,再把打算执行的命令附加到文件的末尾就可以了。这对一两行的修改来说的确很便利。
如果确实需要使用一个命令脚本程序,这时必须选择第二个方法。编写一个rc命令脚本程序的过程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我们下面就给出一个例子,看看它是怎样实现的(顺便说一句,你可以把我们的例子当作范本,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和添加)。
假设你打算每隔60分钟调用一个特殊的程序来d出一条消息,提醒自己需要从键盘前面离开休息一会儿,命令脚本程序将包括下面几个部分:
● 关于这个命令脚本程序功能的说明(这样就不会在一年之后忘记它);
● 在试图运行它之前验证这个命令脚本程序确实存在;
● 接受start和stop参数并执行要求的动作。
参数给定后,我们就可以编写命令的脚本程序。这个程序很简单,大家可以自己编写一下,我在这里就不给出了。
编写好新的命令脚本程序之后,再从相关的运行级别子目录中加上必要的符号链接,来控制这个命令脚本程序的启动或者停止。在我的印象中,只想让它在运行级别3或者运行级别5中启动,原因是我认为只有这两个运行级别才是日常工作的地方。最后,希望这个命令脚本程序在进入运行级别6(重启动)的时候被关闭。
激活或者禁止服务项目
有的时候会发现,在引导的时候并不需要某个特定的服务被启动。如果你正在考虑使用Linux替换Windows NT的文件和打印服务器,就更是如此。
我们已经知道,在特定的运行级别子目录中给符号链接改个名称,就可以让该服务不被启动,如把其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由S改为K。一旦熟练掌握了命令行和符号链接,就会发现这是激活或者禁止服务的最快办法。
在学习这个改名方法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图形化的 *** 作界面ksysv比较容易掌握。虽然它原来是设计使用在KDE环境里的,但在 Red Hat Linux 7.2下缺省安装的GNOME环境里也运行得很好。如果想启动它,只需简单地打开一个xterm窗口,并输入ksysv命令就可以了。屏幕上会出现一个窗口,其中列出了能够修改的全部参数,需要时还包括在线帮助。
警告:如果是在一个现实中的系统上学习本文的知识,要多多运用常识。当试着对启动脚本程序进行修改的时候,要记住所做的修改可能会造成你的系统不能正常工作,而且无法采用重启动的方法恢复。不要在正常运转的系统上实验新的设置,对你准备修改的文件要全部进行备份。最重要的是,在手边要准备一张引导盘以防不测
当用户打开PC的电源,BIOS开机自检,按BIOS中设置的启动设备(通常是硬盘)启动,接着启动设备上安装的引导程序lilo或grub开始引导Linux,Linux首先进行内核的引导,
接下来执行init程序,init程序调用了rc.sysinit和rc等程序,rc.sysinit和rc当完成系
统初始化和运行服务的任务后,返回init;init启动了mingetty后,打开了终端供用户登
录系统,用户登录成功后进入了Shell,这样就完成了从开机到登录的整个启动过程。
加载内核
LILO启动之后,如果你选择了Linux作为准备引导的 *** 作系统,第一个被加载的东西就是内核。请记住此时的计算机内存中还不存在任何 *** 作系统, PC(因为它们天然的设计缺陷)也还没有办法存取机器上全部的内存。因此,内核就必须完整地加载到可用RAM的第一个兆字节之内。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内核是被压缩了的。这个文件的头部包含着必要的代码,先设置CPU进入安全模式(以此解除内存限制),再对内核的剩余部分进行解压缩。
执行内核
内核在内存中解压缩之后,就可以开始运行了。此时的内核只知道它本身内建的各种功能,也就是说被编译为模块的内核部分还不能使用。最基本的是,内核必须有足够的代码设置自己的虚拟内存子系统和根文件系统(通常就是ext2文件系统)。一旦内核启动运行,对硬件的检测就会决定需要对哪些设备驱动程序进行初始化。从这里开始,内核就能够挂装根文件系统(这个过程类似于Windows识别并存取C盘的过程)。内核挂装了根文件系统之后,将启动并运行一个叫做 init的程序。
注意:在这里我们故意略去了Linux内核启动的许多细节,这些细节只有内核开发人员才感兴趣。如果你好奇的话,可以访问http://www.redhat.com:8080地址处的 “Kernel Hackers Guide”。
init进程
init进程是非内核进程中第一个被启动运行的,因此它的进程编号PID的值总是1。init读它的配置文件/etc/inittab,决定需要启动的运行级别(Runlevel)。从根本上说,运行级别规定了整个系统的行为,每个级别(分别由0到6的整数表示)满足特定的目的。如果定义了 initdefault级别,这个值就直接被选中,否则需要由用户输入一个代表运行级别的数值。
输入代表运行级别的数字之后,init根据/etc/inittab文件中的定义执行一个命令脚本程序。缺省的运行级别取决于安装阶段对登录程序的选择:是使用基于文本的,还是使用基于X-Window的登录程序。
rc命令脚本程序
我们已经知道,当运行级别发生改变时,将由/etc/inittab文件定义需要运行哪一个命令脚本程序。这些命令脚本程序负责启动或者停止该运行级别特定的各种服务。由于需要管理的服务数量很多,因此需要使用rc命令脚本程序。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etc/rc.d/rc,它负责为每一个运行级别按照正确的顺序调用相应的命令脚本程序。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命令脚本程序很容易变得难以控制!为了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需要使用精心设计的方案。
对每一个运行级别来说,在/etc/rc.d子目录中都有一个对应的下级目录。这些运行级别的下级子目录的命名方法是rcX.d,其中的X就是代表运行级别的数字。比如说,运行级别3的全部命令脚本程序都保存在/etc/rc.d/rc3.d子目录中。
在各个运行级别的子目录中,都建立有到/etc/rc.d/init.d子目录中命令脚本程序的符号链接,但是,这些符号链接并不使用命令脚本程序在 /etc/rc.d/init.d子目录中原来的名字。如果命令脚本程序是用来启动一个服务的,其符号链接的名字就以字母S打头;如果命令脚本程序是用来关闭一个服务的,其符号链接的名字就以字母K打头。
许多情况下,这些命令脚本程序的执行顺序都很重要。如果没有先配置网络接口,就没有办法使用DNS服务解析主机名!为了安排它们的执行顺序,在字母S 或者K的后面紧跟着一个两位数字,数值小的在数值大的前面执行。比如:/etc/rc.d/rc3.d/S50inet就会在 /etc/rc.d/rc3.d/S55named之前执行(S50inet配置网络设置,S55named启动DNS服务器)。
存放在/etc/rc.d/init.d子目录中的、被符号链接上的命令脚本程序是真正的实干家,是它们完成了启动或者停止各种服务的 *** 作过程。当 /etc/rc.d/rc运行通过每个特定的运行级别子目录的时候,它会根据数字的顺序依次调用各个命令脚本程序执行。它先运行以字母K打头的命令脚本程序,然后再运行以字母S打头的命令脚本程序。对以字母K打头的命令脚本程序来说,会传递Stop参数;类似地对以字母S打头的命令脚本程序来说,会传递 Start参数。
编写自己的rc命令脚本
在维护Linux系统运转的日子里,肯定会遇到需要系统管理员对开机或者关机命令脚本进行修改的情况。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实现修改的目的:
● 如果所做的修改只在引导开机的时候起作用,并且改动不大的话,可以考虑简单地编辑一下/etc/rc.d/rc.local脚本。这个命令脚本程序是在引导过程的最后一步被执行的。
● 如果所做的修改比较细致,或者还要求关闭进程使之明确地停止运行,则需要在/etc/rc.d/init.d子目录中添加一个命令脚本程序。这个命令脚本程序必须可以接受Start和Stop参数并完成相应的 *** 作。
第一种方法,编辑/etc/rc.d/rc.local脚本,当然是两种方法中比较简单的。如果想在这个命令脚本程序中添加内容,只需要使用喜欢的编辑器程序打开它,再把打算执行的命令附加到文件的末尾就可以了。这对一两行的修改来说的确很便利。
如果确实需要使用一个命令脚本程序,这时必须选择第二个方法。编写一个rc命令脚本程序的过程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我们下面就给出一个例子,看看它是怎样实现的(顺便说一句,你可以把我们的例子当作范本,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和添加)。
假设你打算每隔60分钟调用一个特殊的程序来d出一条消息,提醒自己需要从键盘前面离开休息一会儿,命令脚本程序将包括下面几个部分:
● 关于这个命令脚本程序功能的说明(这样就不会在一年之后忘记它);
● 在试图运行它之前验证这个命令脚本程序确实存在;
● 接受start和stop参数并执行要求的动作。
参数给定后,我们就可以编写命令的脚本程序。这个程序很简单,大家可以自己编写一下,我在这里就不给出了。
编写好新的命令脚本程序之后,再从相关的运行级别子目录中加上必要的符号链接,来控制这个命令脚本程序的启动或者停止。在我的印象中,只想让它在运行级别3或者运行级别5中启动,原因是我认为只有这两个运行级别才是日常工作的地方。最后,希望这个命令脚本程序在进入运行级别6(重启动)的时候被关闭。
激活或者禁止服务项目
有的时候会发现,在引导的时候并不需要某个特定的服务被启动。如果你正在考虑使用Linux替换Windows NT的文件和打印服务器,就更是如此。
我们已经知道,在特定的运行级别子目录中给符号链接改个名称,就可以让该服务不被启动,如把其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由S改为K。一旦熟练掌握了命令行和符号链接,就会发现这是激活或者禁止服务的最快办法。
在学习这个改名方法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图形化的 *** 作界面ksysv比较容易掌握。虽然它原来是设计使用在KDE环境里的,但在 Red Hat Linux 7.2下缺省安装的GNOME环境里也运行得很好。如果想启动它,只需简单地打开一个xterm窗口,并输入ksysv命令就可以了。屏幕上会出现一个窗口,其中列出了能够修改的全部参数,需要时还包括在线帮助。
警告:如果是在一个现实中的系统上学习本文的知识,要多多运用常识。当试着对启动脚本程序进行修改的时候,要记住所做的修改可能会造成你的系统不能正常工作,而且无法采用重启动的方法恢复。不要在正常运转的系统上实验新的设置,对你准备修改的文件要全部进行备份。最重要的是,在手边要准备一张引导盘以防不测
CentOS的启动流程总体顺序如下:
POST -->Boot Sequence -->bootloader(MBR) -->Kernel -->加载rootfs -->switchroot -->/sbin /init -->(配置文件:/etc/inittab, /etc/init/*.conf) -->根据init配置文件设置默认运行级别 -->运行系统初始化脚本/etc/rc.d/rc.sysinit,完成系统初始化 -->开启或关闭用户选定的对应运行级别下所对应的服务 -->启动终端,打印登录提示符。
注:前面加粗部分代表内核空间的系统启动流程,后面未加粗部分代表用户空间的系统启动流程。
第一步:硬件启动过程
POST加电自检
主要实现的功能是检测各个外围硬件设备是否存在而且能够正常运行起来,实现这一自检功能的是固化在主板上的ROM(主要代表为CMOS)芯片上的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程序;例如BIOS会检测CPU、Memory以及I/O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如果是个人计算机的话可能还会检测一下显示器。只要一通电,CPU就会自动去加载ROM芯片上的BIOS程序,是这样来实现的。而检测完成之后就进行硬件设备的初始化。
选择启动设备以加载MBR
主要实现的功能是选择要启动的硬件设备,选择了之后就可以读取这个设备上位于MBR里头的bootloader了。这一步的实现是这样的:根据BIOS中对启动顺序的设定,BIOS自己会依次扫描各个引导设备,然后第一个被扫描到具有引导程序(bootloader)的设备就被作为要启动的引导设备。
MBR(Main Boot Record),是硬盘的0柱面,0磁道、1扇区(第一个扇区),称为主引导扇区,也称为主引导记录。它由三部分组 成:主引导程序(BootLoader)、硬盘分区表DPT(Disk Partition table)和硬盘有效标志(55AA)。
注:硬盘默认一个扇区大小为512字节。
第一部分,主引导程序(BootLoader)占446个字节,负责从活动分区中装载,并运行系统引导程序。
第二部分,硬盘分区表DPT占64个字节,有4个分区表项,每个分区表项占16个字节,硬盘中分区有多少以及每一个分区的大小都记 录在其中。
第三部分,硬盘有效标志,占2个字节,固定为55AA。如果这个标志位0xAA55,就认为这个是MB
第二步:GRUB引导阶段
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主引导程序(BootLoader)。Windows使用的是NTLDR(NT Loader,Windows NT系列 *** 作系统)、Bootmgr(Boot Manager,Windows Vista,7,8,10),Linux一般使用的是grub(也叫grub legacy)和grub2。GRUB程序加载执行并引导kernel(内核)程序,其中有三个阶段,Grub引导阶段的文件都在/boot/grub/目录下。
stage1: 这一阶段执行的就是系统安装时预先写入到MBR的Bootloader程序,即是存放在MBR的前446字节里的程序。它的任务仅是读取(加载)硬盘的0柱面,0磁道,2扇区的内容(/boot/grub/stage1)并执行。
stage1.5: 这一阶段是Stage1阶段和Stage2阶段的桥梁,功能是加载stage2所在分区的文件系统驱动,让stage1中的bootloader能识别stage2所在分区的文件系统,此后grub程序便有能力去访问/boot/grub/stage2。
stage2: 这一阶段读取并解析grub的配置文件/boot/grub/grub.cnf,根据配置文件加载内核镜像到内存中,通过initrd程序建立虚拟根文件系统,最后调用(转交)内核。
第三步:内部引导阶段
加载内核,核心开始解压,启动一些最核心的程序。为了让内核足够的轻小,硬件驱动并没放在内核文件里面。系统仅探测可识别到的所有硬件设备,加载硬件驱动程序,即加载真正的根文件系统所在设备的驱动程序(有可能会借助于ramdisk加载驱动),以只读方式挂载根文件系统,运行用户空间的第一个应用程序:/sbin/init。
第四步:init初始化阶段(系统初始化阶段)
虽然CentOS 5、CentOS 6以及CentOS 7的/etc/init配置文件内容各不相同,但总体的启动流程相同:/sbin/init -->根据/etc/inittab配置文件设置默认运行级别 -->运行系统初始化脚本/etc/rc.d/rc.sysinit,完成系统初始化 -->关闭或启动用户选定的默认运行级别所对应的服务 。
对于CentOS 5来说,初始化程序init是SysV init,其配置文件为:/etc/inittab; 对于CentOS 6来说,初始化程序init是upstart,其配置文件为:/etc/inittab, /etc/init/ .conf,也就是upstart将配置文件拆分成多个,在/etc/init/目录下以conf结尾的都是upstart风格的配置文件,而/etc/inittab仅用于设置默认运行级别; 对于CentOS 7来说,初始化程序init是systemd,其配置文件:/usr/lib/system/systemd/, /etc/systemd/system/ ;
具体执行过程:/sbin/init程序会读取/etc/inittab文件确认运行级别,然后执行/etc/rc.d/rc脚本,根据确认的运行级别启动对应/etc/rc.d/rc#.d/目录下的服务(#为0~6),与此同时执行系统初始化脚本/etc/rc.sysinit(软链接,指向/etc/rc.d/rc.sysinit),还会加载/etc/rc.local(软链接,指向/etc/rc.d/rc.local文件)用户自定义服务(脚本)。
CentOS7中初始化进程变为了systemd,systemd即为system daemon,是Linux下的一种init软件,开发目标是提供更优秀的框架以表示系统服务间的依赖关系,并依此实现系统初始化时服务的并行启动,同时达到降低Shell系统开销的效果,最终代替现在常用的System V与BSD风格的init程序。与多数发行版使用的System V风格的init相比,systemd采用了以下的新技术:A.采用Socket激活式与总线激活式服务,以提高相互依赖的各服务的并行运行性能;B.用Cgroup代替PID来追踪进程,即使是两次fork之后生成的守护进程也不会脱离systemd的控制。
第五步:启动终端
根据前面获取的运行级别来启动终端,mingetty程序是用于启动终端的,它会调用登录程序login,这样就能显示出登录提示符了,类似mingetty这种用于打开终端的程序还有getty等。而如果默认运行级别为5,则会打开图形界面。
第一步:硬件启动过程
这一步和CentOS6差不多,详细请看1.1内容。
第二步:GRUB引导阶段
从这一步开始,CentOS6和CentOS7的启动流程区别开始展现出来了。CentOS7的主引导程序使用的是grub2,执行过程是先加载boot.img、core.img两个镜像,再加载MOD模块文件,把grub2程序加载执行,接着解析配置文件/boot/grub/grub.cfg,根据配置文件加载内核镜像到内存,之后构建虚拟根文件系统,最后转到内核。
CentOS7中使用命令进行配置,而不直接去修改配置文件了。grub.cfg配置文件开头注释部分说明了由/etc/grub.d/目录下文件和/etc/default/grub文件组成。改好配置后都需要使用命令grub2-mkconfig -o /boot/grub2/grub.cfg,将配置文件重新生成。
第三步:内部引导阶段
这一步与CentOS6也差不多,加载驱动,切换到真正的根文件系统,唯一不同的是执行的初始化程序变成了/usr/lib/systemd/systemd。
第四步:init初始化阶段(系统初始化阶段)
CentOS7中我们的初始化进程变为了systemd。执行默认target配置文件/etc/systemd/system/default.target(这是一个软链接,与默认运行级别有关)。然后执行sysinit.target来初始化系统和basic.target来准备 *** 作系统。接着启动multi-user.target下的本机与服务器服务,并检查/etc/rc.d/rc.local文件是否有用户自定义脚本需要启动。最后执行multi-user下的getty.target及登录服务,检查default.target是否有其他的服务需要启动。
注意:/etc/systemd/system/default.target指向了/lib/systemd/system/目录下的graphical.target或multiuser.target。而graphical.target依赖multiuser.target,multiuser.target依赖basic.target,basic.target依赖sysinit.target,所以倒过来执行。
unit对象:unit表示不同类型的systemd对象,通过配置文件进行标识和配置;文件中主要包含了系统服务、监听socket、保存的系统快照以及其他与init相关的信息。(也就是CentOS6中的服务器启动脚本)
第五步:启动终端
systemd执行sysinit.target
systemd启动multi-user.target下的本机与服务器服务
systemd执行multi-user.target下面的/etc/rc.d/rc.local
Systemd执行multi-user.target下的getty.target及登录服务
getty.target是启动终端的systemd对象。如果到此步骤,系统没有指定启动图形桌面,到此就可以结束了,如果需要启动图形界面,要在此基础上启动桌面程序。
从 CentOS 7 版本之后,系统开始用 systemd 实现init进程,系统启动和服务器守护进程管理器功能,负责在系统启动或运行时,激活系统资源,服务器进程和其它进程。
unit表示不同类型的systemd对象,通过配置文件进行标识和配置;文件中主要包含了系统服务、监听socket、保存的系统快照以及其它与init相关的信息。
3.2 system unit文件格式
/usr/lib/systemd/system:发行版打包者使用,每个服务最主要的启动脚本设置,类似于之前的/etc/init.d/
/etc/systemd/system:系统管理员和用户使用,管理员建立的执行脚本,类似于/etc/rcN.d/Sxx的功能,比上面目录优先运行
/lib/systemd/system::ubutun的对应目录
/run/systemd/system:系统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服务脚本,比上面目录优先运行
unit 格式说明:
service unit file文件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Unit段的常用选项:
Service段的常用选项:
Install段的常用选项:
注意:对于新创建的unit文件,或者修改了的unit文件,要通知systemd重载此配置文件,而后可以选择重启。
首先在启动界面按e编辑启动参数,
将ro参数更改为rw init=/sysroot/bin/sh,按ctr + x启动系统
按下图执行命令更改root密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