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Busybox如何构建一个最小的Linux系统

利用Busybox如何构建一个最小的Linux系统,第1张

为了方便和简化嵌入式Linux开发过程中的调试过程,主要研究了如何使用Busybox构建出基本的嵌入式Linux根文件系统,包括Busybox的配置、编译和安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出基于NFS的嵌入式Linux根文件系统,并给出了启动脚本和配置文件。这种根文件系统可以方便地在线更改、调试程序,降低了嵌入式系统的开发门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嵌入式系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防、通信、工业控制、消费电子等诸多领域。其中,Linux作为一款开源、成熟且高效稳定的多任务 *** 作系统,先天具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已成为目前最具潜力的嵌入式 *** 作系统。众所周知,构建根文件系统对于嵌入式Linux开发至关重要,它是内核启动后加载的第1个文件系统,是决定系统能否正常启动的关键所在。在开发阶段,程序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调试,鉴于此,构建基于NFS(Network File System)的根文件系统就尤为重要;这样就免去了对目标开发板的反复烧写,方便地在线对程序进行更改与调试。本文以Busybox软件为基础,介绍了一种实用的NFS根文件系统构建方法。

1 嵌入式根文件系统简介

Linux启动时,第一个必须挂载的就是根文件系统;若系统不能从指定设备上挂载根文件系统,则系统会报错进而退出启动。系统成功启动之后,才可以自动或手动挂载其他的文件系统。

Linux系统各个分区存储文件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这种文件格式称为文件系统类型,比如常见的有ext2,ext3,ext4等。在存储设备方面,FLASH是目前嵌入式系统中广泛采用的主流存储设备,它是一种可电擦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密度高等优点。目前FLASH中常见的文件系统主要有Cramfs,Jffs2,Yaffs2等。嵌入式Linux基本的根文件目录结构如表1所示。 2 Busybox简介 Busybox常被形象地称为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中的“瑞士军刀”,它将许多常用的UNIX命令和工具结合到了一个单独的可执行程序中。虽然与相应的GNU工具相比较,Busybox所提供的功能和参数略少,但在比较小的系统或者嵌入式系统中已经足够了。它仅用一个可执行文件就可以提供基本的Linux *** 作系统所需的命令,体积很小,配置起来也很方便。

下载内核下载热点内核标准配置文件编译内核makemenuconfig选中LoadanAlternateConfigurationFile,然后选择刚下载的。config另外,要特别选中:1)、通过makemenuconfig选中以下对应的选项Generalsetup–>[*]enabledeprecatedsysfsfeaturestosupportolduserspacetools2)、修改。config文件修改。config文件中CONFIG_SYSFS_DEPRECATED_V2,将原本被注释掉的CONFIG_SYSFS_DEPRECATED_V2改成CONFIG_SYSFS_DEPRECATED_V2=y注:修改这项是因为旧版的mkinitrd及其nash在内核没有CONFIG_SYSFS_DEPRECATED_V2参数时默认使用旧版sysfs路径格式,从而在新内核下无法正确访问/sys内的硬盘信息节点。主要是解决"mount:couldnotfindfilesystem'/dev/root'"这样的错误makebzImagemakemodulesmakemodules_installmakeinstall解压修改内核cp/boot/initrd-2.6.38.img/tmpcd/tmp/mkdirnewinitrdcdnewinitrd/zcat/initrd-2.6.38.imgcpio-irm-rf/tmp/initrd-2.6.38.imgviinit找到这2行一样的,去掉1行echo"Loadingdm-region-hash.komodule"insmod/lib/dm-region-hash.koecho"Loadingdm-region-hash.komodule"insmod/lib/dm-region-hash.ko这主要是解决:"insmod:errorinserting'/lib/dm-region-hash.ko':-1Fileexists"这样的错误从新打包内核find.cpio-c-o>/initrdcd/gzip-9initrd-2.6.38imgrm-rf/boot/initrd-2.6.38.imgcpinitrd-2.6.38.img/bootrm-rf/cd/usr/src/linux-2.6.38.tar.gzrm-rf/cd/usr/src/linux-2.6.38设置从新内核启动,重启系统vi/boot/grub/grub.conf把default=1改为default=0reboot(重启系统)

可以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1、需要至少分给他二个分区,一个用作交换分区,大概2G左右;另一个做跟目录分区/,这个要大一些,起码20G。这个是主要的分区。

2、ubuntu安装好后可以挂载windows的磁盘。

具体步骤如下:

== A. 准备工作 ==

一、所需硬件

需要 Banana PI 开发板一块;

一台正常运行 Linux 系统的电脑(Linux 虚拟机也行);

容量大于 1GB SD 卡,或者 TF 配卡套,以及相应读卡设备;

另准备一张 4GB SD 卡,用于烧写现有 .img 以启动 BPI 作辅助 *** 作;

二、所需软件

从 ubuntu 网站 http://cdimage.ubuntu.com/ubuntu-core/releases/ 下载 ubuntu-core-14.04.1-core-armhf.tar.gz 包文件(60MB)

从 banana pi 网站 http://www.lemaker.org/resources/9-38/image_files.html 下载 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 包文件

从 sunxi 网站 http://dl.linux-sunxi.org/nightly/u-boot-sunxi/u-boot-sunxi/u-boot-sunxi-latest/ 下载 u-boot-sunxi-bananapi.tar.xz 包

== B. 主要步骤 ==

一、SD 卡分区

在 Linux 电脑上连接 SD 卡,查看设备编号:

$ sudo fdisk -l

如果系统中没有连接别的设备,通常此 SD 卡设备名为: /dev/sdb ;以下假设此卡就为 /dev/sdb,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替换;命令中写错设备名后果难料;

进入 fdisk 分区程序,用 n 子命令将此卡空间分成两个分区,提示输入第一分区大小时输入 +30M,其他参数均以回车接受默认值即可;

$ sudo fdisk /dev/sdb

以 p 子命令查看分区情况,确认无误后,输入 w 子命令确认分区写入卡设备中并退出;

二、格式化分区

将 SD 卡中两个分区分别进行格式化为 vfat 和 ext4 文件系统;

$ sudo mkfs.vfat /dev/sdb1

$ sudo mkfs.ext4 /dev/sdb2

三、写入 U-Boot 启动代码

从下载的 u-boot-sunxi-bananapi.tar.xz 包中取出 u-boot-sunxi-with-spl.bin 文件;

先清除 SD 卡前段内容;

$ sudo dd if=/dev/zero of=/dev/sdb bs=1k count=1023 seek=1

接着在特定位置写入启动代码和数据

$ sudo dd if=/path/to/u-boot-sunxi-with-spl.bin of=/dev/sdb bs=1024 seek=8

注意:此处命令行假设所有下载的文件包均存放在 /path/to 虚拟目录中, *** 作时须替换成实际目录;

四、安装内核启动文件

如果愿意,Linux 内核文件可以选择自行编译;这里为了方便,直接从厂商提供的 IMG 包中取出;这里选用从 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 包中取出内核文件,主要就这三个:(uImage,script.bin,uEnv.txt);

先查看 IMG 包中第一分区的起始块位置,这里假设为 8192,将其乘以 512 的结果 4194304 放入下面命令中;

$ sudo mkdir /mnt/img

$ fdisk -l /path/to/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

$ sudo mount -t vfat -o loop,offset=4194304

/path/to/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 /mnt/img

挂载成功后,从 /mnt/img 目录中复制出来这三个内核文件即可;

$ cp /mnt/img/uEnv.txt ./

$ cp /mnt/img/bananapi/uImage ./

$ cp /mnt/img/bananapi/script.bin ./

$ sudo umount /mnt/img

由于 ./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 包中内核放在子目录 ./bananapi 中,现在我们打算将此三个内核文件直接放在 SD 卡第一分区根目录中,所以还需要将复制出来的 uEnv.txt 内容用 vi 命令稍稍编辑一下,去掉内核文件的目录路径,使其内容写成这样子,然后保存退出 vi 命令;

bootargs=console=ttyS0,115200 console=tty0

disp.screen0_output_mode=EDID:1280x720p50 hdmi.audio=EDID:0

console=tty1 root=/dev/mmcblk0p2 rootfstype=ext4 elevator=deadline

rootwait

aload_script=fatload mmc 0 0x43000000 script.bin

aload_kernel=fatload mmc 0 0x48000000 uImagebootm 0x48000000

uenvcmd=run aload_script aload_kernel

内核文件提取出来后,就可以复制到 SD 卡第一分区中;

$ sudo mkdir /mnt/sd

$ sudo mount -o vfat /dev/sdb1 /mnt/sd

$ cp uEnv.txt script.bin uImage /mnt/sd

$ sudo umount /mnt/sd

如果需要调整 script.bin 中参数,比如AV口接电视机,则需要先用 bin2fex 软件来实现文件格式转换成文本文件,再作修改,参见:linux-sunxi.org/Fex_Guide

五、安装 rootfs

将下载得到的 ubuntu-core-14.04.1-core-armhf.tar.gz 包文件直接释放到 SD 卡第二分区即可;

$ sudo mount /dev/sdb2 /mnt/sd

$ cd /mnt/sd

$ tar /path/to/xzvf ubuntu-core-14.04.1-core-armhf.tar.gz

六、安装 modules 和 firmware 文件

采用与前面第四步相同的方法,直接从现成 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 中取出内核对应的 modules/firmware 文件;

先查出 IMG 包中第二分区的起始块位置,这里假设为 122880,将其乘以 512 的结果 62914560 放入下面命令中;

$ fdisk -l /path/to/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

$ sudo mount -t vfat -o loop,offset=62914560 /path/to/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 /mnt/img

挂载成功后,从 /mnt/img 目录中复制内核版本对应的 modules/firmware 硬件驱动相关文件到 /mnt/sd;

$ sudo cp -r /mnt/img/lib/firmware /mnt/sd/lib/

$ sudo cp -r /mnt/img/lib/modules/3.4.90 /mnt/sd/lib/modules

从宿主系统复制 DNS 服务器地址信息 resolv.conf 到 /mnt/sd/etc,稍后可能需要在线安装软件;

$ sudo cp -p /etc/resolv.conf /mnt/etc

完成以上步骤,SD 卡中 core 系统所需文件基本都已就绪,只待对新系统稍作配置即可开始工作了;

七、初步配置新系统

为了完成 SD 卡中新系统基本配置,需要使用 chroot 命令,方便对新系统设置 root 密码,安装必要软件包等 *** 作;

由于上述 *** 作过程均是在一台 x86 Linux 主系统上进行,而 chroot 需要使用 arm 架构的主系统,所以,这里利用另一张 SD 卡启动 Banana PI 作为主系统进行 *** 作;如果你使用的主系统电脑本身就是 arm 架构,就不必另启 BPI 了,可直接利主系统进行其余 *** 作;

为了切换到 BPI arm 主系统中进行 chroot *** 作,须先卸载 x86 系统上挂载的 SD 卡,同时清除临时目录;

$ sync

$ sudo umount /mnt/img

$ sudo umount /mnt/sd

$ sudo rm -r /mnt/img /mnt/sd

用烧写好的另一张 SD 卡启动 BPI(可以采用 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并将新系统 SD 卡通过读卡器连接到 BPI USB端口,先查看系统中已自动识别的 USB

设备,以确定新 SD 卡的设备名称,这里假设新SD卡设备名称为:/dev/sdb

$ lsusb

$ lsblk

挂载新SD卡的第二分区到 /mnt 目录,然后进入 chroot 状态;

$ sudo mount /dev/sdb2 /mnt

$ sudo chroot /mnt /bin/bash

正常进入 chroot 后,所有命令均直接针对新系统进行 *** 作;首先,设置 root 密码;

# passwd

然后配置主机名称、设置 noatime、添加用户帐户、并开启网络接口等;

# echo "ucore14" >/etc/hostname

# adduser newid

在启动命令文件 /etc/rc.local 中插入一行:mount -o remount -o noatime / ,以提升性能同时防止频繁擦写弄坏 SD 卡;

# vi /etc/rc.local

然后设置时区;

# mv /etc/localtime /etc/localtime.0

# ln -s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在 /etc/network/interfaces 输入网卡配置,比如,打算以 DHCP 方式连接路由器,则在其中填入以下内容:

auto lo

iface lo inet loopback

auto eth0

allow-hotplug eth0

iface eth0 inet dhcp

如果还需要配置 wifi 网络,则须另购一只兼容的 USB 接口 wifi 网卡,然后通过 wpa_supplicant 软件进行配置;这里暂时不考虑安装wifi网卡,待新系统正常运行起来再配置其他子系统即可;

至此,一个最基本的 Ubuntu 核心系统即安装完成,如果一切正常,便可使用此 SD 卡正常启动 Banana PI 了;不过得注意,下载得到的 ubuntu-core-14.04.1-core-armhf.tar.gz 包文件中并未安装 sshd 软件包,这意味着无法远程登录进入系统;假如你没有 HDMI 显示器可用,或者你的 Banana PI 只作服务器运行,则在退出 chroot 状态前,安装上 ssh 软件包是很有必要的,为此,需要跳转到下一步骤;

如果此时不打算安装 ssh 服务,也不再进行其他配置和 *** 作,则可以考虑退出 chroot 状态,并卸载 SD 卡;

# exit

# sync

# sudo umount /mnt

八、安装 SSH 远程登录(无屏必需)

在上面 chroot 状态中继续安装 ssh 软件包;如果此前已退出 chroot 则需再次进入 chroot ;

# apt-get update

# apt-get install ssh

此命令需要在线下载软件包,这也是前面需要事先复制 /etc/resolv.conf 到 SD 卡 rootfs 的原因;网速正常的话,通常几分钟即可下载安装完成;

由于默认安装的 sshd_config 配置,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不允许以密码方式远程登录 root 帐户和空密码远程登录,只允许使用 ssh-key 远程登录 root 帐户;这里为了方便登录,决定暂时开启密码登录,编辑 /etc/ssh/sshd_config 配置文件;

# vi /etc/ssh/sshd_config

将此项设置的值由 "without-password" 改为 "yes" 即可,或者将原设置行注释掉,再输入新的设置行,如下:

# PermitRootLogin without-password

PermitRootLogin yes

保存此项设置修改后,必要的安装和配置就全部完成了,退出 chroot,卸载 SD 卡并关机;

# exit

# sync

# sudo umount /mnt

# sudo poweroff

至此,此 SD 卡中已包含有一个可启动的 Ubuntu Core 14.04 for Banana PI;将此 SD 卡插入 Banana PI 开机,如果顺利,很快就可启动出来,并可以 ssh 远程登录进入系统;上面配置 Banana PI 以 DHCP 方式从路由器自动获取 IP 地址,所以,在 ssh 登录前,可在路由器管理界面 DHCP 栏目中查看路由器为 BPI 分配的 IP 地址;

由于 Ubuntu Core 只是一个 Core,没有包含其他任何应用系统,如:APACHE、MYSQL、PHP、X11、OFFICE 等等,不过,可利用 Debian 系的 apt-get install xxx 很方便的安装其余所需要的软件。。。

== C. 小结 ==

以上试验步骤实现了在目标 SD 卡中从分区开始配置一个可启动 Banana PI 的 Ubuntu Core 系统, *** 作步骤较多,为了省事,也可以采用逆向 *** 作,即直接在 SD 卡中烧写一个现成的 IMG 系统,然后用目标 rootfs 替换掉原系统即可;网上有许多针对 arm 架构的 rootfs 可用,较小的解压后只有30M左右,比如:linaro-image-minimal-initramfs-genericarmv7a;不过,为了方便安装应用软件,还是选用 debian core, ubuntu core 这类要方便一些,尽管尺寸稍大些;

另外,基于以上 *** 作步骤,稍作变通,即可根据需要制作自己的 .img 系统;过程大致相同,只需将 SD 卡换成一个 .img 文件,将 .img 文件挂载为 loop 设备即可;具体 *** 作此处不再赘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87867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