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的新媒介特征

社交网络的新媒介特征,第1张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隐蔽性

新媒体的许多形式隐身于日常环境的各种空间、物体中,它最低限度地减少了与受众之间的抵触性,使广告同娱乐结合得更为紧密。

2、分众性

可以更有效地针对产品的消费群,加上一些新媒体属于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率高,所以它能够很好地找到每个人单独的时间,通过这些零碎的时间,得到传统广告难以获取的好环境。

3、 高科性

使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与广泛的应用性,适合于不同场所,可以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 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感,具备了较好地表现商品的各种特性,使商品的广告大大降低了整个环节的成本,又充分提高了广告的传达率。

社交网络数据分析与应用

根据最近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美国互联网媒体的市值已达10890亿美元,是传统媒体的3倍,类似的在中国,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4年第二季度网络经济核心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6月30日,中国主要上市互联网公司市值前五的为腾讯(14056亿美元)、百度(6545亿美元)、京东(3897亿美元)、奇虎360(1209亿美元)、唯品会(1119亿美元)。与此同时,以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应用正蓬勃发展,开启了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概念。据全球最大的社会化媒体传播咨询公司We Are Very Social Limited分析指出,目前社交类软件使用的人数已达25亿——占世界总人数约的35%,另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4年第二季度社区交友数据显示,2014年5月,社区交友类服务月度覆盖人数达到47亿,在总体网民中渗透率为925%;2014年5月社交服务在移动App端月度覆盖人数为19亿人,其中微博服务在移动端优势较为明显,月度覆盖人数达到11亿人;互联网媒体和社交网络是Web20时代两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这两个领域将会如何互动发展?本报告主要从数据分析(非财务、非战略)的角度尝试探讨网络结构会给互联网媒体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具体而言,我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只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影音和搜索,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3网络经济核心数据显示,这三部分的收入占到中国市值TOP20互联网企业总市值的3216%,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我们通过具体的案例并结合理论前沿做探索性的研讨。

一、音乐推荐

根据《2013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底,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到45亿。其中,手机音乐用户人数由2012年的096亿增长到2013年的291亿,年增长率达203%。从网络音乐用户规模的飞跃式增长可以看到音乐流媒体服务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在国外,科技巨头争夺音乐市场的野心也初露端倪,今年年初,苹果斥资30亿美元买下Beats Electronics,而谷歌也随后收购了流媒体音乐服务提供商Songza。

音乐产业在新媒体时代占据重要地位。本报告主要关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在线音乐服务商(酷狗音乐、QQ音乐、天天动听等)的发展现状并且对当前的音乐个性化推荐提出我们的一些见解。

11 音乐推荐与社交网络

根据国内知名研究机构CNIT-Research 8月份发布的《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手机音乐APP市场报告》的数据显示,排名前三的手机音乐App为酷狗音乐、QQ音乐、天天动听。他们所占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01%,170%以及158%。

酷狗音乐 QQ音乐 天天动听

其中,酷狗音乐和天天动听凭借在在线音乐领域长期积累的用户资源、高品质音质、卓越的UI界面以及完美的下载体验取胜。而QQ音乐主要依附强大的社交工具QQ应运而生,可谓是“社交音乐”领域的先驱者。从2014年第二季度手机音乐数据来看,QQ音乐增势迅猛,连续三个月用户下载量增速均超过行业增速水平,而酷狗音乐、天天动听均增速低于市场行业增速,用户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根据速途研究院对手机音乐用户愿景的调查显示,有58%的用户希望增强个性化音乐推荐的功能,这说明有很多用户在收听音乐时其实并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歌曲,如果音乐电台能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猜出”用户喜欢什么歌曲并为其进行推荐,那将会给用户带来意想不到的完美体验。目前的很多音乐软件都支持推荐这一功能。以下是音乐App市场中常见的音乐产品的个性化推荐以及定制方式:

酷狗音乐 QQ音乐 天天动听

根据研究,推荐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热点推荐,可以根据大众的搜索记录,通过排行榜的形式得到,也可以根据近期发生的音乐娱乐事件推荐,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2)根据用户的听歌记录推荐,包括用户对每首歌的喜恶记录;(3)根据地理位置信息结合用户兴趣进行推荐;(4)根据用户喜欢的歌手信息进行推荐。但是,以上这些推荐模式都没有能够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的信息。在社交网络风靡全球的时代,有越来越多的音乐服务商发现,社交网络可以帮助商家留住更多的用户,同时,充分利用社交网络信息将带来更加卓越完美的用户体验。可以看到,酷狗音乐和天天动听都允许用户使用第三方账户(微博、QQ)进行绑定登录,并提供分享到微博、微信等选项;QQ音乐特设了“动态”专栏,用于显示好友分享的音乐。另外,酷狗和QQ音乐都可以通过定位的方式推荐附近的志趣相投的好友。

酷狗音乐 QQ音乐 天天动听

上述事实说明,社交音乐存在巨大的潜力和价值。那么,这一方面有无突出的企业呢?其中英国的Lastfm和中国的QQ音乐可以算得上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

Lastfm QQ音乐

Lastfm是 Audioscrobbler 音乐引擎设计团队的旗舰产品,有遍布232个国家超过1500万的活跃听众。2007年被CBS Interactive以28亿美元价格收购,目前,Lastfm是全球最大的社交音乐平台。QQ音乐是中国互联网领域领先的网络音乐平台及正版数字音乐服务提供商,在中国手机音乐市场所占份额跻身四大巨头(其他三个分别是酷狗、天天动听、酷我),月活跃用户已达到3亿,是中国社交音乐领域的****。

以QQ音乐为例,我们详细分析它在利用社交网络信息进行个性化推荐的优势与可能存在的不足。QQ音乐依附强大的社交工具QQ而生,长期以来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这与QQ背后的亿万级用户是无法割离的,可以说,QQ音乐是有先天的社交优势的。用户登录QQ音乐后,可以看到动态栏中显示的好友音乐动态,同时,它还允许用户绑定自己的微博账号,把音乐分享给微博好友。不仅如此,QQ音乐允许用户自己编辑生成歌单,并分享给好友,这起到了一定的自媒体的作用。在“明星部落”这一功能中,QQ音乐允许粉丝之间交流互动,并形成一定的社交规模。从上述总结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QQ音乐已经有意识的把社交信息融合到产品设计和运营中,以增加客户粘性。但是从数据分析的基础和推荐算法的构建上,是否真正做到有效利用社交网络信息了呢?为此,使用QQ音乐于2012年全面更新升级的“猜你喜欢”功能,并发现了如下问题:当笔者没有任何听歌记录时,这一模块并不能为笔者推荐歌曲。根据提示内容,目前该功能可能主要依靠用户的历史听歌记录进行推荐。同样的问题出现在QQ音乐馆的推荐栏中:大部分初始推荐音乐来源于当下热门音乐歌曲,缺少个性化成分。

QQ音乐:猜你喜欢 QQ音乐馆

以上事实说明音乐服务商在推荐算法上没有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的信息。事实上,在获得用户个人绑定社交网络账号的基础上,可以得到用户的朋友关系,进一步可以获得用户好友的听歌记录,这些歌曲可以成为初始推荐曲目的备选项,将这些备选项通过一定规则(热度、好友相似度)排序,可以用于音乐推荐;另外,众所周知,社交网络(如微博)是明星与粉丝互动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可以重点提取用户对于社交网络中歌手以及音乐人的关注关系,以获得对用户偏好的推测。以上这些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可以看到,在以社交网络绑定的音乐社区中,每个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通过好友关系,以及粉丝与明星的关注关系联系起来。音乐活动的多元化为QQ音乐的推荐场景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需要处理的问题:(1)如何高效利用好友的音乐信息对用户进行推荐?用户的好友众多,每个好友会留下很多音乐记录,这些信息综合起来的话数量极其庞大,如何迅速整合朋友及其收听记录并按照优先程度排序对用户进行推荐是提高用户体验的前提条件。(2)如何整合多种信息渠道进行推荐?随着时间的推进,一个音乐账户留下的信息是多元化的。例如,用户主动搜索的音乐记录、用户对历史收听音乐记录的反馈,用户选择的电台种类、用户自己总结生成的歌单、用户对朋友分享音乐的反馈信息等。因此,如何对这些异质的信息来源进行有效整合,或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和筛选出对于提高推荐精度最有效的指标是提高音乐推荐效果的关键法宝。(3)如何整合当前音乐潮流趋势与用户个人兴趣基因?音乐是充满了潮流和娱乐性的产业,因此,用户的音乐兴趣不仅受其自身兴趣基因驱使,也受到当前音乐流驱使的影响。因此,如何结合用户个人兴趣以及音乐潮流趋势对用户进行有效推荐,是对于音乐这一特殊娱乐行业的特别要求。综上我们认为QQ音乐虽然是利用社交关系进行音乐推荐的先驱者,但是在利用网络数据的层面上仍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12 基于社交网络的音乐推荐

在此我们给出如何利用网络数据对用户进行推荐的技术思想。由于音乐推荐场景实体的多元化,我们将常见的推荐场景列举如下:推荐歌曲、推荐歌单、推荐电台、推荐歌手、推荐用户。接下来,我们将从音乐分类与结构化、用户信息整合、网络结构应用三个步骤详细阐述我们的观点。

音乐结构化与归一化

1歌曲标签化

首先,基于音乐的不同风格,我们需要对系统中存在的海量歌曲进行分类,通过打标签的方式,使音频信息通过文本的方式结构化。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标准各异,从几个音乐主流网站的标签组织形式看来,主要从客观、主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客观的角度讲,音乐可以按照流派、地域、年代、演奏乐器等方式分类,如“流行”、“摇滚”、“乡村音乐”、“90后”、“钢琴曲”等等,且大类下面可以设小类,如“流行”下可以设置“华语流行”、“欧美流行”等小类;从主观的角度讲,音乐风格与听歌时的心情、场景高度相关,如分为“甜蜜”、“安静”、“治愈”、“酒吧”、“咖啡馆”等等,这种标签使得用户在听音乐时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带来更高的视听享受。除此之外,标签也可以由用户自己生成,如用户的热搜关键词记录、用户自行备注标签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利用自媒体的形式扩充标签库,使之更能反应用户兴趣。

2歌手信息提取

除了可以将歌曲标签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对歌手信息进行提取。比如根据地域我们可以把歌手分为大陆、港台、欧美等,根据年代可以分为60后、70后、80后歌手,根据他们的曲风可以分为摇滚、抒情、朋克等。通过打标签的形式把歌手进行分类,从而形成结构化的数据格式,方便以后快速清晰的定位用户喜欢哪一类型的歌手。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对歌单、作词者、作曲者进行标签化处理,例如歌单的标签可以模仿歌曲的形式,因为歌单是由歌曲组成,所以可以用歌曲的标签来代表歌单的标签。作词者和作曲者的标签可以参考歌手打标签的方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音乐人之间形成合作、作曲、写词等合作关系,可以认为是一个社交网络关系,常常可以见到的现象是某些歌手与词作者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而这部分信息也可用于音乐的个性化推荐。例如,对于一些有特定合作的歌手和词(曲)作者,我们应该特别留意,比如周杰伦和方文山这对组合。

3歌词的语义分析

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歌词,由于歌词属于文本,我们不可能直接对其打标签,所以首先要进行的是语义分析,通过语义分析我们可以大概知道歌词的内容,比如我们可以把歌词切分成短语,然后对每一个短语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判断短语的情感极性(如积极还是消极),对短语进行主题分类,由于歌词数目庞大,可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的方式,如主题模型等预先提取主题,再通过人工加以校正。这样就可以对歌词进行标签化处理了。下面我们以歌曲为例,简要的说明具体标签化过程。

通过标签的形式我们可以对每个歌曲的主题予以分类和描述。用于描述一支单曲的标签数目越多,对于音乐主题的描述就更加清晰、明朗;但同时,冗余和重复的信息也可能越多,处理的难度就越大。因此,我们要对标签进行排序和筛选,一个比较简单高效的办法是选择最热门的N个标签作为我们的目标词库,并且对该词库定期进行更新。具体来说,我们将所有标签按照重要程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选择前p个标签作为我们的标签集合。给定一首歌曲t,我们用一个超高维向量Xt=(Xt1,…,Xtp)∈p表示它的标签信息,其中Xtj=1表示该歌曲含有第j个标签,否则,该歌曲不含有第j个标签。例如对于一首钢琴曲演奏的纯音乐,对其打的标签可能是:钢琴曲、安静、咖啡馆等。设钢琴曲、安静、咖啡馆分别对应于标号为1、3、5的标签,那么向量Xt可以表示为Xt=(1,0,1,0,1,0,…0)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就可以把看似杂乱的音乐风格通过打标签的形式进行结构化,用一个只含0、1元素的超高维向量对每首歌曲进行分类。

对于歌单、电台这些由歌曲集合而成的实体,我们也可以通过标签的方式对其进行刻画。例如,对于给定的一个歌单m,我们同样用一个超高维向量

1、网络社交具有虚拟特性

网络社交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间接交往为主,以符号化为其表现形式,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特征,如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社会关系等都被“淡”去了,人的行为也因此具有了“虚拟实在”的特征。

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导致了网络上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现象。

广东团省委谢宗宝的一份调查报告提到: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青少年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

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这种网上道德感的弱化直接影响和反作用于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2、网络社交具有多元特性

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与共享,使时间和空间失去了意义。人们可以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自由交往,它们之间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的冲突与融合变得可能。这种价值取向的“多源”和“多歧”,给每一个网络青少年创造了空前宽松的道德生活空间。

而对于没有主体意识、没有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和自信、没有道德选择的权利感和责任感的他们来说,此空间所给予的“自由”与其说是道德生活的福音,毋宁说是道德生活的“陷阱”。道德生活的相当一部分主体则会淹没在这“陷阱”中迷失自我。

而其人格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人格危机,具体表现为“三失”,即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和理想人格的“失落”。因此,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解决当前社会中道德问题的现实性要求。

3、网络社交具有创新特性

网络是创新的产物,其创新的形式,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容易滋生出更多元化的、甚至偏离社会正常行为规范约束的各种奇观异念。

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播报了一个关于17岁少年黑客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网络技术设计了一个黑客网站,使登录这个网站的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的故事。

而面对警察的询问,这个少年竟然轻松地说,我只不过是在网络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这难道也犯法吗况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损失呢?

当前国际舆论对于网络犯罪案件的宣传,使不少人觉得网络犯罪是个人智慧、能力与胆识的体现,它既不伤天害理,也不凶狠残暴,只是一种“孤胆英雄”式的“壮举”。在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国家,许多人并不以其为可耻,反而羡慕和钦佩这种行为,这种善恶不分、是非颠倒的舆论导向对网络犯罪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些青少年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获取情报、传播不健康内容、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德育工作者警觉的信号。

4、网络社交具有自由特性

“网络社会”分散式的网络结构,使其没有中心、没有阶层、没有等级关系,与现实社会中人的交往相比,“网络社会”具有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传统的监督和控制方式已无法适应它的发展。

一些学者在青少年网民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令人担忧:承认自己“曾经”浏览过色情网站的占34.6%,承认“经常”去看的有4.9%。其中很多青少年因此而荒废学业,成为“电子***”的吸食者,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

而在对接受调查的人的统计中,90%以上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缺少外界的有力约束力,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而频繁地去访问色情站点……

武汉市公安部门调查显示,进入网吧的以大中小学生为主,约占70%,大专院校周边可达90%,热衷聊天室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或下载软件。因此,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的道德法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5、网络社交具有异化特性

“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它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容易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和异化。

“网络社会”开放的、自由的信息系统提供的是一种崭新的,动态的和超文本式的传播模式,这种人机系统高度自动化、精确化而缺少人情味,容易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人和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容易使人产生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的问题,并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

严重时会导致人性的丧失和异化,出现一些反人类的极端事件。据调查,大学里有不少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里不是在学习而是在玩网络游戏,精于此道的人也不少。当前大部分网上游戏充斥着战争、暴力、凶杀等血腥内容,痴迷于此的学生容易养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

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1998年7月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提醒人们对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新纳粹等极右翼势力利用因特网加强宣传的事态予以关注。这份报告认为,尽管这种趋势尚“不至于使新纳粹势力的行动能力得到增强”,但右翼势力的宣传材料在因特网上越来越多,产生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担忧。

1971 年,人类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其缘起就是为了方便阿帕网(ARPANET)项目的科学家们互相之间分享研究成果。

1991 年,伯纳斯·李经过多年实践和改进,创办了以“超链接”为特征的万维网(WWW)

1994 年,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学生 Justin Hall 建立自己的个人站点“Justin’s Links from the Underground”,与外部网络开始互联。Justin Hall 把这个站点更新了 11 年,因为被称为“个人博客元勋”(founding father)。

1995 年,Classmatescom 成立,旨在帮助曾经的幼儿园同学、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重新取得联系;Classmatescom 在 2008 年的时候还拥有 5000 万会员,到 2010 年才跌出社交网站 TOP 10。这里有一个罗曼蒂克的鲜活例子:Ray Sears 在 Classmatescom 上找到了自己七年级的女友,他通过站内信息工具问她还记不记得他,她回答“我怎能忘记我的初恋”。于是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并生下两子。

1996 年,早期搜索引擎 Askcom 上线,它允许人们用自然语言提问,而非关键词(比如:“今天上映什么**”,而不是“10月23日 ** 上映”)。

1997 年,美国在线实时交流工具 AIM 上线;在这一年,一位名为 Jorn Barger 的先锋博客作者创造了“weblog”一词。

1998 年,在线日记社区 Open Diary 上线,它允许人们即使不懂 HTML 知识也可以发布公开或私密日记。更重要的是,它首次实现人们可以在别人的日志里进行评论回复。

1999 年,博客工具 Blogger 和 LiveJournal 出现;后来 Blogger 在 2003 年被 Google 收购,但该产品目前仍然存在——全球科技公司之间的专利站捧红的 FOSS Patent 就是用 Blogger 建的网站。

2000 年,Jimmy Wales 和 Larry Sanger 共同成立 Wikipedia,这是全球首个开源、在线、协作而成的百科全书,完全不同于《大英百科全书》的编撰方式。Wiki 的用户在第一年就贡献了 20000 个在线词条。目前维基百科仍然坚持募捐的方式筹措运营资金,2011 年底他们募集 2000 万美元来维持 2012 年的运营。

2001 年,Meetupcom 网站成立,专注于线下交友。这个网站大家应该比较陌生,但是如果告诉你这个有着 12 年历史的网站,现在每月还有 34 万个群组举行线下活动,你应该会感到诧异了。网站的创建者是 Scott Heiferman,2001 年“9·11”事件以后,他成立了 Meetupcom 来帮助人们互相联系——而且不只是线上的。Meetupcom 是一个兴趣交友网站,他鼓励人们走出各自孤立的家门,去与志趣相投者交友、聊天。现在它每月会有 34 万个群组在当地社区进行聚会,一起吃喝玩乐、聊天、社交甚至学习。

2002 年,Friendster 上线,这是首家用户规模达到 100 万的社交网络。Friendster 开创了通过个人主页进行交友的先河,在它两年之后,Facebook 正式在哈佛大学寝室上线。目前在 Facebook 的攻势下,Friendster 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式微,不过在印尼和菲律宾仍然受欢迎——有意思的是,Facebook 在这两个国家也极其受欢迎,看来东南亚人民有强烈的社交欲望。

2003 年,面向青少年和青年群体的 MySpace 上线,它再一次刷新了社交网络的成长速度:一个月注册量突破 100 万。MySpace 发展到后来涉黄和无谓谩骂逐渐增多,管理者不加规范,以致难以扩大用户,最终被出售。如果说 2005 年卖给新闻集团的 58 亿象征着它是未来的新星,那么 2011 年 3500 万美元贱卖给广告商则意味着这颗流星陨落。

2003 年上线的还有 WordPress,它由全球各地的几百名网友通过在线协作创建, 目前在全球已经拥有数千万用户——截止 2011 年 12 月,发布一年的 WordPress 30 获得了 6500 万次下载。与 WordPress 相关的故事不计其数,信息图中讲到它帮助一个自闭症女孩走出病症的故事,这个叫 Carly Fleishmann 通过在电脑上敲打文字的方式使自己摆脱了自闭症;随后她创办了 Carly’s Voice 的 WordPress 个人博客,帮助其他人摆脱自闭症。

2004 年,Facebook 成立,根据 7 月 Facebook 上市后的首份财报,Facebook 目前每月有 955 亿用户活跃用户(MAU),每月移动平台活跃用户数有 543 亿。

2004 年同年创立的还有 flickr,现在它依然是非常活跃的社区,只不过东家已经变成了雅虎。

2005 年,YouTube 成立,它在成立后迅速被 Google 相中,2006 年从 Google 那里得到的收购价是 165 亿美元。

2006 年,Twitter 成立,由于它内容限制在 140 字以内,它迅速成为方便的交流工具和强大的自媒体平台。

2006 年成立的还有 Spotify,它现在是社交音乐分享型应用的典型,拥有 1500 万 MAU 和 400 万付费用户。

2007 年,轻博客平台 Tumblr 成立,目前该平台上有 7700 万个博客;根据 2011 年 7 月的数据,该网站每月的独立访问量是 1340 万。信息图中举到一个例子,一个名叫 Ana White 的女木匠在 Tumblr 上开通博客分享自己对木匠工作的喜爱,现在她的博客每月访问量有 300 万,所获得的广告收入足以养家。

2008 年,Groupon 上线,是国际上最大的团购网站,但近一年股价跌逾 80%,一直走下坡路。

2009 年,Foursquare 上线,以“签到”(check-in)组建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网络,Foursquare 成立于纽约市,每年 4 月 16 日在纽约拥有一个独特的“4SQ 日”。截止今年 4 月,Foursquare 拥有 2000 万注册用户数。

2010 年,Google 围绕最成功的产品 Gmail 推出微博客和沟通工具 Google Buzz 上线,但这是一个失败的产品,2011 年12 月 15 日彻底被 Google 终结。

2011 年,Google Buzz 的继承者 Google+ 上线,根据今年 9 月的数据,Google+ 目前拥有 4 亿注册用户,每月 1 亿活跃用户。

2012 年 Pinterest 呈现爆发式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在 2011 年底被 TechCrunch 评为“年度最佳创业公司”,它是目前网站史上最快达到 1000 万独立访客的网站。

这个名词是1954年由J A Barnes 首先使用 (Human Relations , 在章节 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内)。一个社交网络的大小最大约为150人左右 (Dunbar's number),平均大小约为124人左右 (Hill and Dunbar, 2002)。

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网络社交的起点是电子邮件。互联网本质上就是计算机之间的联网,早期的E-mail解决了远程的邮件传输的问题,至今它也是互联网上最普及的应用,同时它也是网络社交的起点。BBS则更进了一步,把“群发”和“转发”常态化,理论上实现了向所有人发布信息并讨论话题的功能(疆界是BBS的访问者数量)。

BBS把网络社交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点对点交流的成本降低,推进到了点对面交流成本的降低。即时通信(IM)和博客(Blog)更像是前面两个社交工具的升级版本,前者提高了即时效果(传输速度)和同时交流能力(并行处理);后者则开始体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信息发布节点开始体现越来越强的个体意识,因为在时间维度上的分散信息开始可以被聚合,进而成为信息发布节点的“形象”和“性格”。比如从RSS、flickr到最近的YouTube、Digg、Mini-feed、Twitter、Fetion、Video-Mail都解决或改进了单一功能,是丰富网络社交的工具。

随着网络社交的悄悄演进,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更加趋于完整,这时候社交网络出现了。

交友只是社交网络的一个开端,就像Google的开端只是每个网页的backlinks那么普通一样,社交网络的开端只是获取你的个人资料和好友列表。社交网络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早期概念化阶段──SixDegrees代表的六度分隔理论;结交陌生人阶段──Friendster帮你建立弱关系从而带来更高社会资本的理论;娱乐化阶段──MySpace创造的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注意力的理论;社交图阶段──Facebook复制线下真实人际网络来到线上低成本管理的理论;云社交阶段——著云台分布式网际社交理论。整个SNS发展的过程是循着人们逐渐将线下生活的更完整的信息流转移到线上进行低成本管理,这让虚拟社交越来越与现实世界的社交出现交叉。

人类历史上,大凡重要的技术革命都伴随媒介革命,人类任何活动本质上都是信息活动,信息流的传递介质、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决定你接受信息的不同,所有有关信息流媒介的变革一定是底层的变革——网络社交也是如此。从网络社交的演进历史来看,它一直在遵循“低成本替代”原则。网络社交一直在降低人们社交的时间和物质成本,或者说是降低管理和传递信息的成本。

与此同时,网络社交一直在努力通过不断丰富的手段和工具,来替代传统社交来满足人类这种社交动物的交流需求,并且正在按照从“增量性的娱乐”到“常量性的生活”这条轨迹不断接近基本需求。

如果说在网络社交的起点——电子邮件时代,网络仅仅可以满足人们5%的社交需求,那么今天丰富的社交网络已经可以把这个数字至少提升了10倍,除了“接触型”的社交行为,或者说是“接触型”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之外,网络社交已经开始承担大部分传统社交的作用。实际上,“非接触型”的社交,原本就占据了人类社交的80%以上,这意味着网络社交对传统世界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说到底,网络社交不仅仅是一些新潮的商业模式,从历史维度来看,它更是一个推动互联网向现实世界无限靠近的关键力量。社交网络涵盖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互联网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互联网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当初ARPANET的军事和技术目的,社交网络使得互联网从研究部门、学校、政府、商业应用平台扩展成一个人类社交的工具。

网络社交更是把其范围拓展到移动手机平台领域,借助手机的普遍性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利用各种交友/即时通讯/邮件收发器等软件,使手机成为新的社交网络的载体。社交网络,也就是网络+社交的意思。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

也必须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近7%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递的(文字更少),语气、情感、态度、肢体语言等占了93%。除非网络社交的发展逼近传统接触型社交效果,否则只能是有益的补充,真正认识了解一个人还是需要在现实中接触才行,此段内容有意无意夸大了网络虚拟社交的作用。其实认识了这点也为网络社交指明了外来发展方向(类似星球大战中的远程全息“面对面”交流)。最近研究表明,依赖Facebook进行社交的人易发生抑郁情绪

在互联网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并经历波浪起伏向前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注意到在与高性能计算有关的科学合作领域,正在涌现出另一个具有划时代的新生事物-网格(Grid)。它的出现,将掀起互联网继传统互联网(Internet)、万维网(Web)之后的第三次浪潮,并将为信息产业带来无限商机。众所周知,由于美国军事科学合作的需要,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于1969年,利用信息包传输和开放式整体结构技术,组建了ARPAnet,从而诞生了Internet。1990年,伯纳尔斯ダBerners-Lee)在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CERN)工作时,为了高能物理研究的需要发明了万维网。现在,历史又将重演。CERN正在计划建立一个新型而巨大的粒子对撞机,预计2005年完成。它所产生的数据量将是现在的1000倍,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已无法对付。因此,美国和欧洲的科学家们正在构造一种叫做网格的新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自动地处理、组织、传输和管理这些数据,供欧美与CERN有关系的500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使用。不难预测,与万维网一样,原来为科研服务的网格也会很快用于传媒、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娱乐等各个领域。

网格是什么?

    美国阿岗(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资深科学家、美国网格计算项目的***,伊安ジK固Ian Foster),曾在1998年主编过题为《网格:21世纪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蓝图》的一本书。他这样描述网格:“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老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互联网主要为人们提供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等通信功能,而网格功能则更多更强,能让人们透明地使用计算、存储等其他资源。” 由此可见,实际上传统互联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b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它要把整个互联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全面共享。互联网的第三次浪潮的实质,就是要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升华为网格(Great Global Grid)。

网格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网上主机大量增加,但其利用率却并不高的情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FS),将其4个超级计算中心构筑成一个能够进行元计算(meta-

computing)的整体。元计算的含义是通过网络,将计算资源连接起来,形成对用户透明的超级计算环境。近年来元计算的这个术语已被网格计算所代替。网格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工作还有美国的“国家技术网格(NTG)”、“分布万亿次级计算设施(DTF)”、美国宇航局的IDG、美国能源部的ASCI Grid以及欧盟的Data Grid等。国际上的网格研究主要采用开放源码、公开合作的方式。有关网格研究的信息,可从“全球网格论坛”的网站(wwwgridforumorg)上查阅。据悉,美国政府近十年来,累计用于网格的基础研究经费已近5亿美元。美国军方更为积极。美国国防部已在规划实施一个宏大的网格计划,叫做“全球信息网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预计在2020年完成。作为这个计划的一部分,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已先期启动一个160亿美元的8年项目,包括系统的研制、建设、维护和升级。英国政府已决定投资1亿英镑,用来建设“英国国家网格(UK National Grid)”。

    粗略地说,网格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资源层、中间件层和应用层。由于现在的互联网结构并不是针对网格计算设计的,为了使网格计算和现有的结构兼容,一般要有一个可扩展的中间件层。它是指一系列工具和协议软件,其功能是屏蔽网格资源层中计算资源的分布、异构特性(Heterogeneity),向网格应用层提供透明、一致的使用接口。网格的中间件层也称为网格 *** 作系统(Grid Operating System),它同时需要提供用户编程接口和相应的环境,以支持网格应用的开发。上述以美国政府的研发机构为主的推动网格计算的项目,都采用了一种网络协议“Globus”。 Globus是以美国阿岗国家实验室为主,全美有12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开发的网格项目。Globus对资源管理、安全、信息服务及数据管理等网格计算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能在各种平台上运行的网格计算工具软件(Toolkit),帮助规划和组建大型的网格试验平台,开发适合大型网格系统运行的大型应用程序。Globus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的互 *** 作,意味着需要开发一套通用协议,用它来描述信息的格式和信息交换的规则。Globus协议作为自由软件,已经在互联网上公开(wwwglobusorg)。Globus的网格计算协议是建立在互联网协议之上的,以互联网协议中的通信、路由、名字解析等功能为基础。Globus的协议分为5层:构造层、连接层、资源层、汇集层和应用层。上层协议可调用下层协议的服务。网格内的全局应用都通过协议提供的服务来调用 *** 作系统。

    最近,企业也预感到了网格潜藏着巨大市场,所以也纷纷加入了网格开发的队伍。美国微软公司已经决定支援Globus计划,日本的软库(Softbank)公司也向从事网格计算研究的新兴企业United Devices投资。除此以外,辉瑞(Pfizer)制药公司以及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等大公司,都已开始进行有关网格计算的实验。目前它们实验的目标主要着眼于将其应用于大规模的科学仿真。IBM公司在2001年8月2日宣布,它将为网格计算投资约40亿美元BM公司近日宣布,它正在研制一种能被多家科研单位和众多科学家同时使用的超级计算机网格,预计它将在2002年第三季度建成。其设计运算速度为每秒136万亿次,比1997年战胜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的“深蓝”超级计算机速度快1000倍,其存储能力将达600万亿字节。它采用LINUX系统组合,网格的服务器装有英特尔公司生产的代号为McKinley的新一代Itaniium微处理器。据称,这个网格的功能将是目前全球同类系统中最强的。由此不难预测,网格将成为生物工程、气候模拟、能源探索、航空航天、数字地球等重要科技领域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网格技术也将提升电子商务到一个新的台阶,它将把互联网上的资源,整合成一台超级服务器,有效地为电子商务提供内容服务、计算服务、存储服务和交易服务等。

机遇与挑战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错过了互联网的前两次浪潮即Internet和Web的核心技术的创新工作,这是造成我国的信息产业在总体上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之一。目前,国际信息技术界正在酝酿着互联网的第三次浪潮。据目前的估计,网格的重要技术标准将在2004~2005年间出现。这对我们来说,现在正是一个难逢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实现网格的广泛应用,还必须解决下列问题:

    (1) 要解决目前互联网的数据传输能力不足问题。为此,发展网格要和建设下一代宽带互联网(如美国的“下一代Internet(NGI)”和“Internet2”等)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采用无线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也是一种现实的途径。

    (2) 要进一步解决人机结合问题,使网格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和科学化。

    (3) 要通过法律的手段解决网上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相互信任和报酬等问题。

    (4) 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保障网格计算的安全性。由于要在全球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系统将更复杂,罪犯将更有机可乘。

    钱学森先生最近说:“互联网的单元和子系统的数量巨大,各子系统之间或者单元之间的交互作用非常复杂,而且还有人与互联网的联系,以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所引发的种种问题等。所以,互联网正好生动地体现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有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未来的网格,更是这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的生动体现,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对于全面解决网格的资源共享、人机结合和信息安全等问题,将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 ,网格的实现,也将为解决复杂巨系统问题的综合集成技术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据CNET报道, 研究人员表示,在Facebook、Twitter和TikTok等社交媒体之前,非洲曾经存在一个“社交网络”。而这一惊人的发现是通过一堆鸵鸟蛋壳珠子给我们带来的。

在有史以来最古老的装饰品中(可以追溯到5万年前),这些由鸵鸟蛋壳制成的中性色调、Cheerio形状的珠子,是古代的独特印记。

很久以前,工匠们会以鸵鸟蛋为食,将剩余的蛋壳打成许多块。然后他们会在这些碎片的中心钻一个孔,大概是为了把它们串成一条项链。每一个都可以根据喜好来决定形状和大小,所以不同的文化被认为是有他们自己的风格。事实上,这种做法在今天仍然存在。

Miller说:“这就像跟踪面包屑的踪迹。这些珠子是线索,散落在时间和空间中,只是等待着被注意。”

“模式很清楚”

为了寻找非洲的这种文化路径,Miller和其他研究人员分析了过去5万年来的1500颗鸵鸟蛋壳珠子,这些珠子都是在非洲大陆发现的。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他们意识到有些珠子--可以追溯到5万至3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直径和厚度等特征上是相同的。这表明古代人之间有近20万年的信息交集。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一些匹配的珠子起源于非洲东部,另一些则起源于南部,相距约1864英里(3000公里),留下了一些潜在的解释:两个地区的人同时想出了完全相同的珠子蓝图;一种文化首先做到了这一点,然后与另一种文化分享图案;或者也许发生了跨国的礼物交换。

除非涉及心灵感应或纯粹的巧合,否则后一种选择可能是事实。但是,由于地点之间的距离如此之大,设计信息或礼物在到达最终目的地之前肯定不是经过无数人。或者换句话说,一个口耳相传的“社交网络”。

研究人员说,这一证据表明,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 社会 网络。不幸的是,根据研究小组的数据库,大约在33000年前,两个地区相同的珠子就不再出现了。该研究推测,这种消失源于当时有据可查的气候变化,例如剧烈的降雨和泛滥的河岸,这在两个地区之间造成了障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121768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1
下一篇 2023-05-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