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行业问题,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广电是有机会发展宽带的,只不过被叫停了,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中国的宽带是从2000年ADSL进入中国的时候开始建设的,在ADSL之前的宽带是窄带的2B+D的ISDN,带宽只有128Kbps。2000年,法国的阿尔卡特公司把ADSL技术带入了中国,才开始了中国的宽带建设,那个时候的互作的运营商是电信局,也就是现在中国的运营商们的前身。
ADSL是可以在双绞线(也就是原来的电话线)上达到上行1M,下行8M的技术,是中国最早的宽带。
当时的广电的宽带是cable modem,是完全不次于ADSL的宽带技术。
当时的cable modem给中国电信的宽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但是那时候广电没有电信业的牌照,成了最大的软肋。
广电的宽带计划因为牌照问题而被叫停了,失去了占领宽带市场的最好的机会。
广电的电信业牌照是2016年才取得的,才正式成为了中国的第四家运营商,而在这个时候,三大运营商的固定宽带已经发展到百兆光纤入户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当初的广电得到了发展宽带的机会,广电当时的一地一网的组织结构也未必可以打败全国一盘棋的电信运营商。不过这些都是假设了,如果当时真的有了竞争,结果也可能不一样也说不定。
主要还是贪婪,广电其实有宽带的,但是为了限制用户一带多用,又是绑定mac又是必须专用路由器,害的我用了俩月果断放弃,后来广电换了数字电视后,想一口一个胖子,搞成一机一盒一收费,结果因为费用被人民抛弃!说到底,还是贪婪造成今天局面。
在互联网时代,有线电视要面对的早已经不再是发展的问题,而是生存的问题。
如果在20年多年前有人说有线电视会被宽带取代,绝大多数人一定会嗤之以鼻。就好比过去满大街都是诺基亚的时候,谁都不会想到有一天它会彻底的淡出我们的视野。
在《中国广电2016年第二季度有线电视行业发展公报》中显示:2015年有线电视用户数量达到25108万户,触及天花板后增速开始放缓。2016年上半年有线电视用户仅增加2689万人,不到2015年增加用户数量的五分之一。
网络视频对传统电视造成了极大的分流,很多用户用着用着就不再愿意付费了,甚至于电视屏幕开启的次数也逐渐减少。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14亿,其中857%的视频用户分布在手机端。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440亿,与2015年底相比增长了3514万,远超有线电视用户增长速度。
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西瓜视频等互联网视频企业也在不断拓展自身的产业链,进一步的将观众从有线电视中带离。人们已经从传统的电视流中脱离出来了,随时随地都能快进回放视频,有线电视的有线加机顶盒的模式似乎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广电有线电视的没落可以说是从三网融合开始的在过去,电信公司只能安装固定电话和宽带,移动运营商只能提供手机服务,而广电只能安装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召开会议决定推进“三网融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并在会议上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
一直到2016年广电才获得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成为第四大运营商,广电虽然拿到了4G和宽带业务牌照,但市场和用户早已经被电信、移动和联通基本抢光了。而电信、移动和联通却可以凭借着诸多的先入优势,借助三网融合的政策,大力开展IPTV业务,杀入广电的电视领域。
试问用了好几年的手机号码,怎么可能换到一个没有自建基站的运营商那里,再便宜也不敢用;宽带就算换一个也便宜不到哪里去,稳定最重要。2019年上半年,有线电视用户总量就净减少3856万户,降至219亿户,而IPTV用户数量达到了281亿户,超越了广电。
总结广电虽然在组织架构上很强大,但主力很分散,实际主体是各个省的广电企业,无法在资金和规模上形成合力。
广电的有线电视网络是传统的HFC网络只能单向传播,用户没法互动,要进行双向改造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广电虽然获得了宽带牌照,却还是需要租赁电信企业的带宽和互联网出口,成本高且没有优势,而电信企业原本就有双向功能的电信网,开展IPTV业务是极其容易的。
所以广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电信企业争抢自己的电视业务,而却没有办法从电信企业的宽带业务夺取一大块肉,只能喝汤。更别提短时间内发展起来,形成竞争优势。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广电当年就是一群零散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小运营商。广电发展的初期有各种模式,只有城市里的相对集中一些,但基本控制权在县市公司手里,一个几十万户的城市怎么能发展起来?电信业本身讲究的就是规模效应。太小了,设备采购没有谈判权,成本更降不下来。所以只有大中城市的广电形成规模,深圳天威 浙江华数 北京歌华。
广电做事情的出发点在哪里?是服务吗?不是 是首先确保党的宣传顺畅。遇到矛盾,市场化的自然就让位了。而考核什么就做什么 是最简单的问题 ,所以给什么广电都做不起来。
电信广电老民工来回答一下,原因比较多,技术的,经济的等等。说几个核心原因吧,技术上,ADSL利用既有电话线,原生双向免换线,星形结构可以提供带宽独享,而有线电视网是总线型结构,带宽是共享的模式,原生单向,要做宽带需要做双向改造,当时甚至现在很多地方的同轴电缆放大器等等都不能满足双向业务的要求,这就导致做双向改造投资巨大,这不是当时的广电能负担的。其次当时广电紧紧抓着宣传可控的旗号,以意识形态为政治筹码要挟政府不能放开iptv业务,这就导致电信和广电因为各自的利益不愿意向对方开放市场,最终演变成现在的局面。最后,广电从上到下都是政府事业单位的思维,他们每个月收有线费用很舒服,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可以开拓新业务。我2012年去北京歌华做技术交流,对方的高层直接说我们每个月收有线电视费收一个亿,根本看不上宽带那点钱。
可以躺着收钱的时候,为什么要动。
互联网接入市场,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早些年一度拥入许多市场主体,除了几家电信、联通、移动几家运营商外,广电也试图凭借接入网络优势一展拳脚,此外还有长城宽带等 社会 运营商加入混战,令人眼花缭乱,激情澎湃。
但时至今日广电的宽带市场占有率仍然很低,宽带市场仍然是三家运营商唱主角。2020年第一季度广电宽带用户总量为41869万户,季度净减少577万户,首次出现负增长。
社会 宽带运营商的宽带用户也在萎缩,2019年长城宽带甚至被被100万元贱卖,移动反而成了宽带接入的老大,其次是电信,再次是联通。广电宽带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如下:
由于 历史 的原因,1990年代互联网兴起之初,原中国电信率先接入国际互联网,并建设了通达全国的宽带骨干网络和数据机房,从固定电话拨号年代就开始经营互联网业务,发展了中国第一代网民。
互联网服务商的服务器也都托管在原中国电信的机房,通过专线接入中国电信的网络。2002年电信南北分拆后,互联网骨干网络一分为二,中国电信在南方21省居优势,中国联通(分拆的北方电信后与联通合并)在北方10省有优势。
而广电虽然有接入优势,但互联网上的服务器都在电信和联通,如果不对接电信和联通网络,用户几乎什么都干不了,对接就必须租用电信和联通的专线。
广电又不舍得大量租用电信联通的专线,导致广电宽带的用户体验很差,看广电的电视节目没问题,一旦联网打 游戏 ,看视频就卡顿缓冲,严重影响业务发展。
广电属于地方政府管理,有些地方网络还上市了,大部分网络属于县、区政府,到现在开发商建小区,还需要缴纳给广电网络配套费用。广电虽然成立了广电网络,但仍然难以整合各地方的网络资源,无法有效的形成统一解决方案,统一开展业务。
广电靠着有线电视躺着就能挣钱,也没有太大动力发展宽带。反而是几家运营商竞争的激烈,把手机、宽带、电视打包成家庭融合套餐,为了发展手机业务,相当于向用户送宽带和电视,几家运营商反而夺去了不少广电的有线电视用户。
移动的宽带业务本来也不行,前几年凭着财大气粗的优势,大力建设宽带网络,只要是移动手机用户,办理了包月套餐就可免费使用宽带。移动不计成本的向用户赠送宽带,从电信和联通手里抢了大量客户,一跃成为宽带市场老大。
移动的做法要在国外可能就算是滥用手机市场的垄断地位,搞不公平竞争,国内反而没人管。移动的宽带虽然同样存在出口问题,但人家相当于宽带没要钱,还是很多人选择了移动宽带。
如今宽带月租已经大大降低,成为手机套餐的赠送产品, 社会 上的宽带运营商已经没办法竞争了。
但广电并非一无所获,广电还有电视播控权,运营商发展的电视业务,大部分的收入都结算给了广电,广电毫不费力赚的盆满钵满。
而且宽带市场,联通由于在南方的接入资源不占优势,许多地方选择与广电合作发展宽带业务,广电仍然可以获得结算收入。
广电就是一个垃圾,臭不要脸东西,价格太贵了,这几年农村广电,现在移动联通都进来了农村市场,估计广电没有他们的事,我们这里今年移动联通都有了,我准备不会用垃圾广电,十年数字电视三百块一年,不降低,不好好反思反思,死有余辜,没人同情。
个人认为是技术和政策两个方面,政策是主要的,现在国家允许二级运营商的存在了市场需求大了,技术成熟了自然做宽带的就多了,随着时代发展老百姓也相信这些私企了,早些年也只有广电做视频么
这是当时两大集团博弈的结果。如果在宽带发展初期,让广电介入根本不会有电信什么事。10兆对256kb,傻子都知道如何选择。但国家出面禁止了广电几年。之后再进入时,市场已经失去先机了。
1995年,中关村的大路牌上写着“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前方500米”。1997年这个牌子的主人瀛海威被收购,开始了中国互联网发展过去十年的悲壮史。之后无数先驱成为先烈,倒在了“互联网寒动”。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以新浪网、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为代表,挺过来的互联网企业在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形成的局面下,迎来了中国互联网的二次浪潮。新闻门户、电子商务、分类信息等网络应用全面繁荣,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以盛大网络为代表的互联网娱乐产业的兴起,并创造了耀眼的财富神话。
在回顾过去十年之际,让我们把目光向远,去探寻一下未来。虽然未来依然是那么的不可知,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的借鉴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中,去揭开一点点面纱。
基本现状描述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到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为103亿人,半年增加了900万人,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4%。其中宽带上网的人数增长迅猛,首次超过了网民的一半,达到5300万人,增长率为238%,这也是宽带用户首次超过了拨号上网用户人数。我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根据此次调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达到4560万台,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56%,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总容量为82617M,网站数达到677万个。我国IP地址近几年的快速增长,总数达到6830万个,超过4个A类地址,拥有量排名世界第四。
从90年底初提出的“三网合一”(计算机网、电信网、广电网合一)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电信网和计算机网已经以“Internet或者Intranet”形式实现了资源和应用合一;其中无线电信网络也已经开始了与有线电信网络的应用整合,并将在即将到来的3G时代完成融合。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松动和技术的发展,广电网已经在内容部分上逐步实现和互联网的融合,并会在未来达到完全整合。最新的十一五规划显示,三网合一政策壁垒已经松动。
互联网应用的支付渠道正在发生利好的变化,随着银行信用支付平台的建立和更多支付网关的应用,支付手段已经从单一的“电信运营商代收”变的多样化。
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Blog、Web 20、IPv6等新技术正在或者已经开始了实用。
越来越多的传统业务开始尝试互联网,使未来十年的网络应用更加丰富。
基础网络融合引发新格局
用户基数的庞大造就庞大的市场容量。
虽然互联网用户的增长速度已经开始减缓,但是这些数字仅仅是特指使用计算机为终端的用户。比计算机用户更为庞大的用户群---手机用户,2004年,中国手机用户达到34亿,预计2005年将达到402亿户;更为庞大的电视用户群则在未来IPTV技术的应用中被纳入互联网用户群体。
由于三网合一的逐步实现,用户获得互联网应用的终端手段正在多样化。由于目前提供网络服务的企业大部分还集中在计算机终端的应用层面,因此在与移动互联网(手机终端)结合的过程中,将产生巨大的商机。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从文字短消息开始,发展到了,仅仅3年时间就做到了200亿元的市场(2004年短信发送量达到2000亿条),还不包括SP企业自己另外收取的信息服务费。目前手机用户使用文字短信的比例为60%,使用过和铃声服务的用户比例为37%,使用过IVR、 WAP等新业务的用户更少。美通无线公司总裁往维嘉做过的分析显示,根据国外的经验,手机用户的语音服务和数据服务的比例将达到5:5,那么到2010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产值至少应该超过2000亿。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的服务目前还仅仅停留在文字和,根据计算机的发展史和游戏产业的发展过程,都可以预见到未来视频服务在手机终端的应用繁荣,这一市场的产值将更为巨大。
另外,移动互联网的大多数应用还停留在本网内,除了作为信息接收端之外,仅仅有诸如腾讯移动QQ之类的极少应用与Internet交互。腾讯移动QQ是腾讯公司重要的收入支柱,在近期北京ADSL大面积断网时依然可以借助Internet和移动电信网络的交互实现用户沟通,充分显示出了网络融合应用的市场需求。
三网合一的造成的另外一个大格局变化,是Internet借助IPTV挺进电视用户群。电视用户群数量庞大,且属于有闲消费者,将成为互联网企业未来十年争夺的大金山。
网络新格局使信息层多样化
在互联网应用中,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信息层、功能层和价值层。信息层处于金字塔的最下层,是最广大网民获得服务的需求,即获得信息。新浪网以新闻为核心的服务,就是在信息层应用最为典型的范例。功能层则处于金字塔的中部,虽然用户群体减少,但是他们愿意为达到自己需求的功能付出费用,例如携程或者网络游戏。价值层则为用户获得某种尊重、特别服务,使用户不仅仅是单向的接受服务,而是互动的实现自身增值,比如淘宝这样的C2C网站。
信息层是已经具备了最广泛的用户基础,即便在应用比较丰富的今天,以信息层服务为需求的用户依然占据决大多数(备注:个人理解休闲娱乐依然属于单向获得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则显示,把互联网看作信息中心的人最多,占被访者的79%;其次是新闻媒体,占被访者的551%。
在过去的信息层服务中,由于用户群几乎100%都来自于计算机终端,所以信息层单一的使用WEB方式提供服务即可满足需求。网络融合的新格局,使未来十年的信息层提供商必须适应更多终端访问。
W3C组织已经很早预见到了这一时代的到来,并规范了WEB服务中的W3C标准,使至少移动终端的访问成为可能。但是出于技术原因和投入原因,目前的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但是部分创新性的小企业,在为移动终端的信息开发做了前瞻性的工作。移动电信网络和Internet在未来的进一步高度结合,特别是3G时代的到来,将会对互联网产业格局造成新冲击,并改变目前的市场局面。可以预期的是,由于提供了更适合手机综合应用的服务,使手机用户忠诚于这些新企业并放弃原来SP的传统性增值服务,比如短信和、铃声定制。
更为重要的格局挑战来自于IPTV。相对于手机狭小的屏幕,电视机可以提供的服务想象空间要大的多,甚至会在、声音、视频等服务上更具有优势。新闻网页中的视频播放画面在电视机上播放,更有亲切感和视听体验。
但是显然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视机都不能按照计算机WEB标准所规定的显示比例呈现页面。简单的改变页面大小无疑是在逼迫用户放弃该服务。如果有新的企业专门提供针对电视机的显示模式,他们将成为新的信息层新闻门户而占据比计算机终端要多的多电视用户市场。电视机用户的特性造就了庞大的电视购物市场,这一市场在法国2003年就已经达到了35亿美元。在中国目前缺乏统计数据,但是充斥于各个电视台的广告费投入,足以让互联网企业不可视而不见。
另外,由于电视机用户和手机用户很难进行复杂的交互 *** 作,所以合理规划网站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是一项新挑战。
网络信息社会化给网媒的新挑战
Blog的兴起,使个人网站的繁荣重新抬头,并在信息服务方面展现了新的魅力。
国内的Blog用户已经超过了500万,并在进一步增加。有舆论认为Blog会成为新的新闻媒体,在多次爆炸性的新闻事件上似乎得到了体现。但是由于Blog作者的非职业性以及信息获得渠道的匮乏,Blog终究不会成为新闻媒体的竞争者,只会成为新闻事件的深度素材提供者。
门户网站作为信息层最领先的网络媒体,需要抓住Blog浪潮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科学合理的使Blog成为新闻深度报道的源泉,作为“自媒体”的信息来源和专题报道的深度素材提供者。
IPv6和网络融合使网络娱乐产业迅猛发展
娱乐是人们的生活必需之一。国家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在网民的网络行为上,阅读网络新闻是使用最多的互联网功能,占659%;随后三个常用功能均与娱乐有关:经常或总是玩游戏的网民占622%;经常或总是玩下载音乐的网民占565%;而经常或者总是下载娱乐信息的网民占535%。
IT从业者最早获得来自计算机的乐趣大多于电脑游戏中产生。网络游戏的出现使这一应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珠三角软件产业论坛展现的信息为:中国网络游戏市场2004年达到36亿元的产业规模,数字游戏产业已成为IT和软件业发展的主要支柱行业,网络游戏为电信、IT产业、媒体及出版等相关行业贡献的产值是其自身产值的117倍。据统计,在网络教育、电子邮箱、搜索引擎、网络广告、网络短信、网络游戏等互联网几种主要盈利模式中,网络游戏所占比例为20%。
据中国游戏工作委员会CGPA与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联合进行的“2003年度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网络游戏用户已达到1380万,占到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数正在以每年超过10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7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将达到4180万,将占到互联网用户的295%。根据IDC的预测,中国将在2005年超过韩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游戏消费市场。这足以显示互联网娱乐产业的繁荣。
但是更大的市场来自于电视游戏。全球电视游戏业年产值高达二百多亿美元、已超过同期**业的产值,近年更以超过二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由于盗版、水货等原因,多年来中国电视游戏产业始终未能正常启动。
网络游戏的繁荣是基于服务器/客户端的结构解决了单机游戏的盗版问题,并由于玩家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娱乐性。电视机游戏同样被盗版所影响,包括PS2和XBOX也不能幸免。如果使电视机游戏具备网络游戏的特性,那么这一市场将会大规模井喷。
IPv6在未来几年的实现,使电视机网络娱乐成为可能。IPv6使的IP资源极大丰富,每个电视机终端都将获得独立的IP地址进行管理,既使广电网具备了和互联网完全整合的技术基础,也使即便广电网不进行技术连接,也可以在网内运营基于IP技术的应用服务。作为家庭中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娱乐终端,这一庞大的娱乐产业目前几乎完全空白。
在IPv6实现之前,以盛大、TCL等代表的企业,已经通过机顶盒形式开始进入电视机娱乐市场。作为ICP必须能在这一趋势到来之前做好充分的应用产品准备。
网络功能应用全面繁荣
过去10年的互联网发展,更像是支付形式的发展。
由于缺乏从用户端收费的手段,使互联网产业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移动梦网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代收费手段,解决了当时救火的局面。时值今日,互联网的支付形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yhk支付平台完善,提供支付解决方案的企业众多,用户使用网上支付的观念获得了普及,这将使网络功能性应用获得全面繁荣。
由于网络融合,会出现大量专门服务于手机或者电视机终端的ICP。通过运营商代收费等形式,可以便利的进入市场和获得回报。
由于支付手段的发展,“WINDOWS优化大师”的作者可以每月获得超过10万元的收入,鼓励了更多的程序员提供创新性的网络应用。
由于支付手段的发展,销售虚拟点卡的云网可以在2003年就达到超过1亿的销售收入,现在更产生了至少10家以上具有规模的虚拟卡销售企业,并而使电子商务应用的瓶颈仅存“物流”一项。
由于支付手段的发展,使小分类广告业务开始进军互联网,甚至引起了象eBay这样的大企业投入( ),网络广告业务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未来十年是中国大力推进xyk普及的时期,支付渠道的便利使各种网络应用都拥有了获利的可能,极大促进新服务的发展。
总结: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领域
1 由于网络融合所引起的上网终端变化并由此产生的应用
2 由于宽带应用和广电网融合引起的娱乐内容需求,以及适应终端的表现形式
3 由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引起的个人网站需求繁荣和社区化趋势
4 由于支付手段便利所引起的电子商务繁荣
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根据第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 年6 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 亿。随着中国互联网建设的发展,中小城市的青少年上网的机会和条件上都有了很大变化,在大众媒介的描述中,青少年往往是被动的受到网络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但是根据传播学的个体差异理论和社会分化理论,青少年不是被动的个体,青少年是网络的使用者,本调查立足于这种观点,考察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如何使用网络、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相应产生的对青少年网络素养培养和评估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网络素养
调查目的:
根据2011 年7 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18 岁以下的网民在互联网用户中所占的比例逐年缓慢增加,在今年发布的数据中,而10-19 岁的网民占比从273%下降到260%。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99%。不仅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家庭和学校也购买计算机供孩子学习电脑知识,随着互联网不断在国内蔓延,越来越多中小城市的孩子有机会上网,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从拨号上网到宽带上网以及手机上网,从简单的收发邮件到制作网页,中小城市的青少年不仅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在使用互联网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种经验是否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人际交流等,是我们开展这次调查的目的。
二、数据分析: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50%左右的初中学生家中有一台以及一台以上的电脑,这些学生家中的电脑90%联网;所有的学生都使用过互联网。学生经常上网的场所在家中的初中生42%左右,小学生30% 左右;在网吧上网初中生平均占了18%,小学生占24%。家庭上网环境与上网场所呈现出正相关性,家中有宽带上网的学生有82%的人经常在家中上网,只有18%在网吧上网;家中没有电脑或家里电脑没有联网的学生主要在学校或亲友家(74%)和网吧(23%)上网, 28%的初中生和17%的小学生因为上网有逃课经历。样本整体呈现出上网的频率并不高,平均只有9%的学生几乎天天上网,127%的学生每周上网3-5 次,314%的学生每周上网1-2 次,469%偶尔上网。初一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网络游戏、聊天、在线听音乐和浏览网页;初二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在线听音乐、聊天、浏览网页和网络游戏;初三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浏览网页、在线听音乐、聊天和网络游戏;五年级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在线听音乐、聊天、浏览网页和网络游戏;六年级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浏览网页、在线听音乐、聊天和下载软件或文件;对于上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生都会因为学习而减少上网(199%的学生担心上网会影响学习,39%的初一学生、46%的初二学生、57、4%的初三学生、29%的五年级学生、263%的六年级学生因为学习紧张而没时间上网),无论这种克制上网的动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最后有33%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几乎没什么影响,其他学生中认为有好的影响与坏的影响的学生比例是:初一(2:1)初二(1:2)初三(1:1)五年级(24:1)六年级(1:1)。75%的初中生和88%的小学生认为上网后,看课外书的时间没有变化,80%的学生认为上网后,温习功课的时间没有什么变化。90%的学生认为上网没有影响体育活动时间,88%的学生睡眠没有受到影响。10%的学生认为上网后与父母的交流减少了。家长对孩子上网坚决反对的初二最多(22%),其次为初一(13%),初三(128),六年级(63%),五年级(22%)。80%的家长对孩子上网要求正确使用,避免不健康东西;80%左右的学生有网友,35%的学生上网后现实生活中朋友增多,65%上网后现实生活中朋友不变。
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和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两方面分析。
在家长、老师和大众传媒的印象中,强调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负面的。在调查过程中我的确看到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严重影响学习的案例,但是这样的孩子通常是在上网之前就沉迷于其他娱乐而影响学习,网络游戏只是替代了过去的娱乐方式,而且加深了娱乐对学习的影响;也有部分孩子受到轻度影响,因为网络游戏而造成学习成绩下滑。但是总的来看,这样的个案占据的比例比较小。在调查中整体上网络对青少年是积极正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程度还不是很广很深,网络是青少年信息渠道、交流方式的一种补充。而且青少年并不是被动接受网络的影响,他们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有认识也有一定的警觉性。另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甚至他们的家长把使用网络的能力看作是一种必备的能力,而互联网建设的发展也会加深这种认识。这样就涉及到目前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及其培养的问题。
媒介素养指儿童与青少年接近、分析、评估或创造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儿童与青少年接近、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和利用网络媒介创造信息的能力。
网络素养主要包括:
1、接近和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包括了解如何接近互联网以及使用互联网的经验分享;了解和分析自己的的偏好以及家庭成员的偏好及其变化;学习如何评估和管理个人的使用行为,学习如何理性地使用互联网;认识互联网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了解自己使用互联网的权利和与互联网有关保护青少年的法律、法规,使青少年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等。
2、分析互联网信息的能力,包括: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形态;了解有关的信息制作的基本知识;学习辨别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及联系;了解说服性信息的可信性(如网络广告等)以及与娱乐性信息的区别;理解新闻的真实性;学习对媒介基本论题如刻板印象等进行分析。
3、评估网站及其信息的能力,包括:了解网站的运行机制及社会因素对网站的控制,较完整和较客观的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学习对网站的性质及运作特征进行评估;学习对各种信息进行评估,根据伦理的、道德的和民主的原则探讨信息的表面意义和内部涵义;学习对流行文化进行评估;学习如何辨别跗面信息以及避免父母信息对个人的影响。
4、创造性地利用大众媒介的能力,包括:学习运用网络信息改善自己的生活;学习利用网络进行人际沟通;辨别和区分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学习利用这些资源表达自己的声音和参与事务;以及学习如何创造自己的媒介,传播青少年的声音。
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到,在社会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和青少年以同学、朋友、家长、老师为主要信息来源的特性共同作用下,青少年在主动的利用网络新媒体,并且随着网络建设的发展和使用经验的增长正在培养自己的网络素养。在媒介极大丰富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其实已经形成一定的判断力,他们会意识到玩网络游戏有负面作用,会主动的利用新媒体帮助自己的学习生活,会利用网络来扩展人际交流面。
随着网络建设由拨号上网到宽带上网,随着年龄和使用经验的增长,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范围和程度也逐步拓展,而且对于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管理和网络素养的培养处于初期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也是一个便于管理和培养的阶段。
总的来说,网络进入青少年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尽是大众想象的负面作用,现在的青少年是一个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和主动选择权的群体,而且他们有使用网络媒体的愿望,面对主客观的必然性,如何开展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还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公司的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在营销活动之外,能够影响营销部门发展并保持与目标顾客良好关系的能力的各种因素和力量。营销环境既能提供机遇,也可能造成威胁。成功的公司必须持续不断地观察与适应变化着的环境。
营销环境由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组成,微观环境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本身,它处于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的中心;第二个层次是市场营销渠道企业,它们参与企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销活动;第三层次是企业所服务的市场;第四个层次是企业的竞争者,他们也向企业所服务的市场提供商品;第五个层次是公众,企业及其竞争对手都在公众的监视下,并受公众影响。宏观环境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上述所有参加者和市场都受宏观环境力量影响。
下文将以国内最大的在线零售商8848为对象,分析目前国内在线零售商所面临的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在进行微观环境分析时,还会将8848与美国著名的在线零售商亚马逊公司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目前国内在线零售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与国外著名在线零售业在市场营销运作上存在的差距。
宏观环境分析
序论:
宏观环境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本文将结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0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1)》和以前历年的报告,分析在线零售商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人口环境:
1.中国互联网用户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的增长趋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0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1)》,到1999年底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由年初的210万猛增到890万(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约为40万,拨号上网的用户约为149万,两者都有的用户21万)。根据业内人士的预测,到2000年第一季度末中国互联网用户就将突破创纪录的一千万。
当然,这一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受到了来自其它国际权威统计数字的挑战,国际数据公司(IDC - 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在去年11月发表了它对亚洲13个国家的99年度互联网用户人口预测的第二份报告。尽管它已根据99年前9个月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它半年前所作的预测作了修正,但它预测的中国99年底互联网用户总数仅为379万,还不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半年前公布的99年上半年中国已经达到的400万互联网用户这个数字。
另一份由BDA中国公司(BDA China)和策略集团(Strategis Group)联合出版的题为"互联网在中国"的报告预测中国到99年底的互联网人口为670万。
虽然各家统计机构对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的估计不甚相同,但对于未来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及其规模,各家机构都做出了相当乐观的展望。
国际数据公司在报告中称,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将在2001年超过澳大利亚,2002年超过日本而成为亚太地区互联网人口最多的国家。
"互联网在中国"预测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在2003年达到3,300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
伦敦的菲力蒲集团(The Phillips Group)在1999年10月也预测中国至迟到2005年底前超过日本而成为互联网人口亚太地区第一。届时中国互联网人口基数为8,500万,代表亚太地区互联网人口总数的3764,而日本则占3354的份额。
对中国互联网人口所作的最大胆的预测来自美国波士顿的扬基集团(Yankee Group)。它在去年11月出版的研究报告说,中国到2001年拥有的互联网人口将达到4,000万,超过亚洲任何其他国家;而到2005年,中国就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人口最多的国家。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历年的统计数字中我们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中国互联网用户将以200以上的高速逐年增长。以下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次统计报告的网民数量。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自1998年以来,网民数量第半年就要增长一倍,尤其进入1999年,每半年的增长速度甚至已经超过了一倍。如2000年1月的890万增长较之1999年7年的400万增长了解123。
可能预见,随着一系列上网条件与环境的改善,以及整个社会对于互联网认识程度的加深。我国网民绝对数量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即使我国互联网用户于2001年达到了最乐观的4000万,我国互联网用户的相对数量还是相当低的,大约只占总人口的3左右。也就是说短期内互联网仍无法象电视,广播那样成为一个覆盖面极广的传播媒介。互联网所能影响到的受众还是极其有限的,所以现阶段国内支付类电子商务的营销仍然是重点面向某一群体的营销,而不可能是象广播,电视那样承担面向大众(范围更广人群)的营销职能。
2.网民所在区域的分布比例,特点,及其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0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1)》的统计结果中北京,广东,上海分列网民数量的前三名,在其它四次历年的统计结果也大致如此(只有1999年1月的统计结果中上海排列于第五名)。
排在这三个城市之后的是诸如:山东,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可以看出,占全国总人口245%的沿海六省市--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和浙江,占了99年底全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61%。
由此可见,现阶段的中国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事物,其在民众中普及程度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因为在我国互联网接入费用还相当高的今天,经济水平对大众中否选择互联网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网民数量的增长上,99年上海市的互联网用户总数比98年增加了995%,互联网用户数名列第一和第二的北京和广东99年增长率仅为276%和162%,湖南去年互联网用户增长速度名列全国第二,增长率达到763%,天津和河北分居第三和第四。中部和东北的省份99年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超过最先启动互联网的沿海富裕省份,但西部省份的差距却在拉大。
北京不止拥有全国最多的互联网用户,互联网的渗透率(总人口中互联网用户所占的比例)也最高,174%的北京居民(包括外地在京就读的大学生)已经上网。上海和天津居民的上网比例分别为76%和26%。尽管去年互联网用户数的增长率分居第一、二位,但与北京相比,上海和天津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对于在线零售商来说,在完整的配送,支付体系仍未建立的情况下,目前营销的重点仍应是上网人群集中的省市。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上网人群集中,配送体系相对容易建立,而且支付体系已经初步完善的城市,应该是营销中的重点。对于天津,广州,重庆等上网人数增长迅速的城市,也国逐步建立自己完全的配送体系。逐步渗透市场。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在线零售的营销策略应该是由大城市向省会城市向中小城市再向乡村逐步推进。
3.现阶段网民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对在线零售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1)》,典型的中国互联网用户为男性(79%),单身(64%),年龄在30岁以下(78%),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4%)。婚姻状况、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这三个方面自1997年以来未见有显著变化,但女性上网比例则从半年前的15%跃升到了21%。
在上网人群的男女比例上,随着网络 *** 作的简易化和网上内容的多元化,女性网民的上网比例将会逐渐上升。
而由于更多女性网民的与,在线零售商品的品种也将会从目前主要的书籍,唱片,通讯小家电扩展到更多适合女性特点的商品,如香水,时装,化妆品等。以上的发展趋势在国外也已经得到了证明。根据因特网零售商团体BizRatecom的统计,其2000年母亲节的网上销售女性顾客数量已经几乎与男性持平了。而去年,母亲节在网购物的顾客中,61%是男人。另据ChinaByte发布的国外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在过去5年时间里,网上购物者多为男性,但到99年年末,尤其是去年圣诞节购物狂潮阶段,国外网上购物男女人数达到了平衡。但根据女性的消费习惯来分析,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网上购物的女性人数将超过男性,主导网上购物市场。现如今某些电子商务网站女性购物者已经占到了65%。专家认为到今年晚些时候,女性网上购物者人数将后来居上,开始全面主导网上消费市场。调查还表明,因为女性有意乎寻常的消费能力和购物热情,传统店铺式商场正开始将商场搬到网上,以期迎合女性的网上购物新时尚。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女性控制着75%的家庭消费资金,而且家庭80%的消费计划也都是由女性说了算。鉴于女性对网上购物感觉越来越不错,因此女性网上购物(尤其在大众消费商品)人数超过男性也在情理之中。
据CNNIC统计,Internet现有用户中21-35用户占785%,35%以上的用户占107%,粗略计算平均年龄,可以得到均值为267岁,可以看到,目前的互联网仍然是年轻人的世界,那么未来五年内,有支付能力的中老年网民是否会增加根据北京东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EMR)IT专项研究小组于近期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四城市进行的潜在家庭上网用户的专项调查研究中显示:未来五年在家中上网的人的平均年龄均低于267岁,年轻人的比例更大,中老年人的上网比例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提升。
对于在线零售业,这一调查信息实际上暗示其在商品营销策略中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即在目前情况下,仍应把时尚的商品,如书籍,唱片,通讯产品,新潮小家电等作为营销中的重点。
对Internet这一新鲜事物,高素质者相对较快。对于未来五年内的家庭上网者进行统计分析表明,随着Internet网络新鲜度的褪去,相对较低学历的人也在随时间推移逐步加入Internet网民之列,而且比例有逐年提升的趋势。
中国网民已超过11亿人 网站数量超69万个
导读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今天在公开场合介绍称,目前,中国网民总人数超过11亿人,网站数量超过69万个
中新网2月15日电 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今天在公开场合介绍称,目前,中国网民总人数超过11亿人,网站数量超过69万个,互联网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月15日上午10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阎晓宏在会上介绍了近期中国查处网络侵权盗版行动等方面情况。
阎晓宏说,为了贯彻中国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盗版活动的工作要求,国家版权局于2005年9月—12月开展了一次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
阎晓宏介绍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中国网民总人数超过11亿人,网站数量超过69万个,互联网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影响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型产业和新型媒体,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2005年CNNIC网络调研报告
2006-1-23 10:01:48 艾瑞市场咨询
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总数为10300万人,首次超过一亿人口,人,同2005年1月相比,中国网民总数半年增加了900万人,增长率为96%,同2004年7月相比增长184%。截止到
2005年6月30日,我国网站总数(包括CN和COM等gTLD下的网站)为677500个比2005年1月调查增加8600个,增长率为13%,和2004年7月相比增长81%。网民主要是通过网络得知新网站的,其中网民对搜索引擎和网站链接的使用率较高;在互联网以外的得知新网站途径中,他人介绍和报刊杂志也都是重要手段。
Page5:历年中国上网计算机数及增长率
Page6:中国各种方式上网计算机数量
Page7:历年中国各种方式上网的计算机数及增长率
Page8:历年中国网民数及增长率
Page9:中国各种方式上网的网民数
Page10:历年各种方式上网的中国网民数
Page11:历年使用其它设备上网的中国网民数
Page12:CN域名的类别分布
Page13:CN域名的地域分布
Page14:中国网站数的类别分布
Page15:中国网站数的地域分布
Page16:历年中国互联网出口带宽及增长率
Page17:历年中国IPV4地址数及增长率
Page18:中国网民性别比例
Page19:历年中国网民性别比例
Page20:历年中国不同性别网民数量
Page21:中国网民婚姻状况分布
Page22:历年中国网民婚姻状况
Page23:历年不同婚姻状况的中国网民数量
Page24:中国网民年龄分布
Page25:历年中国网民年龄分布
Page26:历年中国网民年龄组成
Page27:历年不同年龄中国网民数量
Page28:中国网民文化程度分布
Page29:历年中国网民文化程度分布
Page30:历年中国不同文化程度网民数量及增长率
Page31:中国家庭用户的个人月收入分布
Page32:中国大学生网民个人月收入分布
Page33:中国网民职业分布
Page34:中国网民行业分布
Page35:中国网民主要上网地点
Page36:历年中国网民在家中/单位上网比例
Page37:最近一年半中国网民在学校、网把等地上网的比例
Page38:历年中国网民每周上网小时数及增长率
Page39:历年中国网民每周上网天数及增长率
Page40:中国网民通常上网时间段分布
Page41:2005上半年2004下半年中国网民上网时段比较
Page42:中国网民每月实际上网费用
Page43:历年中国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分布
Page44:网民上网主要目的
Page45:中国网民认为当前互联网对自己的帮助程度
Page46:中国网民对互联网的满意程度
Page47:中国网民对互联网最反感的方面
Page48:网民上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
Page49:历年中国网民拥有E-mail账号及免费E-mail账号的平均数量
Page50:中国网民最常使用的电子邮箱账号
Page51:中国网民最常使用的电子邮箱账号申请时间
Page52:历年中国网民每周收发电子邮件数
Page53:中国网民电子邮箱的使用频度
Page54:中国网民申请收费邮箱时最看重的因素
Page55:中国网民使用的收费邮箱费用来源
Page56:无收费邮箱的中国网民未来半年内是否打算申请收费邮箱
Page56:中国网民能够接受的邮箱收费标准(每月)
Page57:无收费邮箱的中国网民不申请收费邮箱的原因
Page58:中国网民得知新网站的主要途径
Page59:中国网民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最常用的方法
Page60:中国网民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搜索的信息
Page61: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浏览或查询过的信息及信息不满足其需求的情况
Page63:中国网民在互联网上查询信息是遇到的最大问题
Page64:中国网民选某种即时通讯工具的原因
Page65:中国网民常用或希望即时通讯软件有的功能
Page66:即时通讯对中国网民的影响
Page67:中国网民2005上半年内进行网络购物的次数
Page68:中国网民2005上半年访问购物网站的频率
Page69:中国网民2005上半年进行网络购物的累计金额
Page70:中国网民进行网络购物的原因
Page71:中国网民选择购物网站时考虑因素
Page72:中国网民最近半年在网上购买过的以及希望的得到的产品或服务
Page73:中国网民网上购物采取的付款方式
Page74:中国网民网上购物一般选择什么送货方式
Page75:中国网民认为目前网上交易存在的最大问题
Page76:中国网民2005年下半年内是否会进行网络购物
Page77:中国网民通常玩网络游戏的地点
Page78:中国网民玩网络游戏的每月花费
Page79:中国网民喜欢的网络游戏类型
Page80:中国网民对自己浏览器做过的设置和修改
Page81:不同网龄的中国网民对网页浏览器做过的设置和修改
Page82:中国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
Page83:中国非网民2005下半年的上网预期
Page84:中国预期2005下半年可能上网的非网民于网民的性别状况
Page85:中国预期2005下半年上网的非网民与网民年龄状况
Page86:中国预期2005下半年内可能上网的非网民与网民婚姻状况
http://wwwccwcomcn/fortune/college/htm2006/20060123_09Y9Qhtm
我国互联网地址数量稳步上升
根据CNNIC的数据,截至2021年6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62023块/32,较2020年12月增长76%。CNNIC监测范围内的全球知名度较高的23家公共递归服务器厂商中,有12家提供IPv6公共递归服务。
全球IPv4地址数已于2011年2月分配完毕,因而自2011年开始中国IPv4地址总数基本维持不变,截至2021年6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9319万个。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70%
CNNIC历年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1-2020年我国互联网网民数量及互联网普及率稳定上升。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当前网民增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互联网接入用户净增4000余万户
根据我国商务部发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截至2021年9月末,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26亿户,比2020年末净增4274万户。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485亿户,占总用户数的921%,占比较上年末提升22个百分点;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2134万户,比上年末净增1494万户。
2021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数量超10亿
2015-2021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逐年上升。截至2021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较2020年12月新增网民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较2020年12月提升12个百分点。中国已经完成了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渗透。
2021年网上外卖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
“十四五”期间我国网民将开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庞大的网民规模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加速我国数字新基建建设、打通国内大循环、促进数字政府服务水平提升。数字消费有效稳定疫情冲击,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以电商为代表的数字化服务向四五线城市及乡村下沉,带来城乡双向消费交流互动,在提升下沉市场数字化便利的同时,带来经济增长新引擎。
2021年上半年我国个人互联网应用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其中,网上外卖、在线医疗和在线办公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显著,增长率均在10%以上。基础应用类应用中,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较2020年12月分别增长33%、23%;商务交易类应用中,在线旅行预订、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较2020年12月分别增长70%、38%;网络娱乐类应用中,网络直播、网络音乐的用户规模较2020年12月均增长3%以上。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8年7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内容摘要
(一)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
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100万人,同比增长562%。在2008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数量净增量为4300万人。
中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
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中的289%在过去半年曾经使用手机上过网,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05万人。手机上网成为网络接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网民结构特征
中国网民中女性比例上升到464%,比2007年底上升了36个百分点,中国网民逐渐走向性别均衡。目前中国男性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为199%,女性为183%。
中国网民的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
从学历的角度分析,互联网显现向下扩散的趋势。目前高中学历的网民比例最大,占到39%。随着网民规模的逐渐扩大,网民的学历结构正逐渐向中国总人口的学历结构趋近,这是互联网大众化的表现。
(二)互联网基础资源
1IP地址
IPv4地址数量为158亿个,年增长率为337%。比其他三类互联网基础资源中的增长水平低,IPv4地址平稳增长。2008年6月份,中国IPv4地址拥有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IPv4地址的人均拥有水平为6251个/万网民,与2007年12月相比,网民万人拥有量减少了191个,IP地址的增速落后于中国网民规模的增速。如果IP地址数和网民人数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可能制约中国互联网的整体发展。
2域名
我国的域名注册总量为1485万个,同比增长618%。
中国CN域名数量为1190万个,同比增长935%,已占我国域名数量的801%,是我国域名数量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
3网站
中国网站数量为1919万个,年增长率为463%。其中CN下的网站数为137万,占总网站数714%。
4国际出口带宽
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数达到493,729Mbps,年增长率为581%。目前人均拥有水平为20Mbps/万网民,比2007年12月增长了2Mbps,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连接能力不断增强。
(三)上网条件
1 上网接入设备
家庭上网计算机数量为8470万台,2008年上半年增加了670万台,半年增长率为86%。
台式机仍为目前上网设备的主流,有873%的网民使用台式机上网。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选择,分别有309%和289%的网民使用这两种设备上网。就总体趋势而言,台式机的使用比例在下降,笔记本和手机的使用比例在上升。但是手机目前还主要以辅助性上网设备的身份存在。
2 上网地点
网民在家上网比例持续上升,从2007年12月的673%上升到目前的741%。随着上网条件的改善,在家上网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
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为392%,规模达到9918万人,半年内在网吧上网的人数增加了2800万人。网吧网民以男性居多,占到633%。以年轻人居多,24岁及以下网民占到网吧网民的707%,比总体网民高了208个百分点。
3 上网接入费用
在家上网的网民月均家庭上网接入费用为77元/月,略高于2007年12月的749元/月。在网吧上网的费用有所降低,目前网吧网民的月均网吧上网费用为448元/月,每月比2007年12月的516元/月降低了68元。
4 上网时长
2008年6月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为19个小时/周。继2007年12月上网时长略有下降之后,2008年6月上网时长呈上升的趋势。目前中国网民中新增网民数量较多,网民的属性结构不够稳定,上网时长也有所波动。
(四)网络应用
1 网络应用概述
目前排名前十位的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网络视频、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游戏、博客/个人空间、论坛/BBS和网络购物。
2 互联网基础应用
十大互联网应用中,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三大互联网基础应用均榜上有名,使用率均超过60%,说明互联网基础应用是网民使用互联网的重要方面,在网民中有很强的生命力。
中国网民的搜索引擎使用率为692%,为中国第五大网络应用。2008年上半年搜索引擎用户增长了2304万人,半年增长率达到155%。但总体使用率低于美国(91%)。
网民学历越高,搜索引擎使用率越高。在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搜索引擎使用率已经超过93%。近一两年来,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可能会对搜索引擎使用率有所影响。
电子邮件的使用率为626%,在网络应用中排名第六位。2008年上半年用户增长量较高,半年增长了3973万人。某些网络应用的发展,如电子商务等,对电子邮件的使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中国较高的即时通信使用率,对电子邮件的使用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即时通信使用率为772%,用户规模达到195亿人,半年增长了2442万,半年增长率143%。使用率远高于美国网民的39%和韩国网民的478%。
3 数字娱乐
十大网络应用中,三大娱乐类网络应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都分列其中,娱乐仍旧是中国网民的主要互联网活动之一。
网络音乐是中国网民的第一大网络应用,使用率达到845%,用户量高达214亿人。网络音乐是中国网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也是促进网民群体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网络视频的使用率为71%,用户量已经达到18亿人,是中国的第四大网络应用。
网络游戏使用率为583%,在网络应用中排名第七位,用户规模达到147亿人。超过美国35%的使用率。中国网络游戏网民中玩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比例为53%,此类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达到7815万人。
4 电子商务
网络购物使用率为25%,用户人数达到6329万人,半年内用户量增加了1688万人,已经成为十大网络应用之一。
上海是网络购物最为普及的城市,使用率达到452%;其次是北京,为389%。经济发达城市的电子支付和物流等环节较为通畅,带动了城市网络购物的发展。
中国25%的网络购物使用率低于美国网民的66%,也低于韩国网民的573%。
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是与网络购物密切关联的两个网络应用。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发展都较为迅速,网民对两者的使用率分别达到225%和234%。尤其是网上支付,半年用户增量达到2379万人,半年增长率达到717%。这两项网络应用的迅速发展会对网络购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 网络社区
博客/个人空间和论坛/BBS跻身前十大网络应用,反映了中国网络应用的新特点,社交类网络应用在中国呈兴起之势。
网络社区中的论坛/BBS访问率为388%,用户规模达到9822万人,在网络应用中排名第九。
拥有博客/个人空间的网民比例达到423%,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亿人关口,达到107亿人。半年内更新过博客/个人空间的网民比例为28%,用户规模超过7000万人,半年更新用户增长率高达437%。
6 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15%,用户规模达到206亿人,在网络应用中排名跃升至第二位,仅次于网络音乐使用率。半年增长了5164万人,半年增长率达到了334%。网络新闻阅读率比2007年12月增加了88个百分点。这与中国上半年出现的社会事件密切相关,2008年上半年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的出现使得更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
7 其他网络应用
网上银行使用率为234%。用户增长率较快,半年用户增长率达到471%。但使用率远低于美国网民53%的使用率,也低于韩国网民391%的使用率。
网上炒股/基金使用率为169%。网上炒股/基金的使用率与中国的股市同步波动,使用率在下降,总体用户量略涨了466万。目前中国网民的使用率仍高于韩国网民的54%,也高于美国网民的11%。
网络求职的使用率为149%,增长幅度较大,2008年上半年用户增长率达到728%,上半年是求职高峰,用户量增长也比较多。网络教育的使用率为185%,用户量达到4669万人,近几年来持续增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